回覆列表
  • 1 # 紅崖創業

    世界上有一種專門拆散親子關係的怪物,叫做長大。

    長大意味著獨立,意味著和父母爭奪人生的主導權。

    處在這一敏感時期的父母,通常有兩種極端態度:一是,不懂得放手,對孩子有著高控制慾;二是,完全放養,尊重孩子的想法與決定。

    第一種會導致孩子沒有主見,習慣於活在別人的答案中。前段時間播出的《我家那小子》,朱雨辰媽媽對兒子的照顧可謂事無鉅細、體貼入微,小到把處理好的菜按一次的份量裝進冰箱,大到干涉兒子的每一段戀情,不僅讓兒子很無奈,也遭到了廣大網友無情炮轟。

    第二種有可能會導致親子關係疏離,其危害性也不容小覷,但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

    曾任十年學校心理輔導老師的陳志恆指出,親子關係疏離不僅是家庭情感匱乏的表現,還會影響孩子建立正常的友誼。

  • 2 # 李建學心理諮詢

    相比於學習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難,似乎“家”才是令我們大部分人頭疼的難題。

    有一位同學說道:

    “自從上了大學不在家住了以後,和家裡的聯絡也慢慢變少,一開始一個星期回一次,慢慢變成了一個月一次。平時的通話也是例行公事的彙報日常,和父母的對話像複製貼上一樣他們問一句我答一句,他們都是問‘學習怎麼樣’、‘生活費夠不夠’這些問題。

    我也開始習慣報喜不報憂,身邊發生了什麼事情基本不想說。在朋友面前,我更放得開,在父母面前反而像戴了個面具一樣,父母眼中的我和真實的我其實是不一樣的。”

    他的發言激起了大部分人的共鳴。

    小時候我們粘父母粘得緊緊的,大事小事都想告訴他們,那時候還信誓旦旦地以為自己長大後一定不會跟父母分離,會一直跟父母很好、很親。

    但長大後,尤其是外出上學、工作以後,和父母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少,就算偶爾回家時和他們提起工作、朋友、生活的趣事等也是一時興起,甚至突然在某個瞬間不知為什麼就吵了起來。

    其實,我們都明白父母的辛苦以及父母有多愛我們,我們自己也是愛父母的,知道要珍惜、要好好孝順他們,親密溝通。

    但道理大家都懂,現實卻是:有什麼困難麻煩,大部分人依然選擇自己揹著,不會再找父母;想要好好向父母說聲愛,卻羞於開口,總覺得還有時間以後再說。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與父母之間開始漸漸分離了呢?

    其實青春期到成年,是一個人不斷提高自我意識、完成獨立的過程。

    我們離家上學、開始工作,慢慢開始將自己與家庭分離,在這個學會獨立生存的過程,我們不斷探索自己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可以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遇到問題和阻礙,會自己去挑戰和克服,不會什麼都依賴父母的幫助。

    父母也在適應這個分離的過程,考量何時支援、何時不干預,擔心支援多了會阻礙孩子的獨立,太快放手會不會讓孩子摔得太狠?……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容易發生衝突,彼此在摩擦中尋得堅持與妥協之間的平衡。

    最終,我們獲得勝利,父母適度妥協,退出我們的生活,給了我們自由空間。

    我們逐漸強大,意識到人生是屬於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努力、去創造、去經歷。

    我們開始尊重父母,心疼父母,也看到他們的侷限和衰老,更能去體諒、寬慰他們,甚至給出有力的臂膀扶著、護著他們。

    我們也不再像小時候那般一遍遍地喊著“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而是學會了採用其他方式表達著對父母的愛,或不時主動問候,或給他們買些必需品,或送些暖心的禮物……

    我們開始“報喜不報憂”,然後發現父母對我們也多是“報喜不報憂”:彼此都會更傾向於和對方分享自身好的事情,弱化不好的事情,比如經濟緊張、健康問題等。

    剛開始,“報喜不報憂”,也許會讓我們感到“父母眼中的我和真實的我其實是不一樣的”,感到彼此不再像小時候那般粘了,感到彼此都有了自己的秘密,有些失落、孤獨。

    然後發現原來“報喜不報憂”意味著我們長大了,懂得了心疼父母,擔心說了之後,會讓父母們擔心和焦慮。“報喜不報憂”也意味著我們強大了,懂得了承擔,明白有些事情要自己扛,有些眼淚要自己擦。

    當然,若有一天真的真的扛不住了,我們也可以回到父母的懷裡靜靜躺一躺,再次出發。

    適當的“報喜不報憂”,恰恰表明我們學會了如何以一個成年人的姿態去愛父母,而不再是一個“小寶寶”。

    我們也開始理解父母的“報喜不報憂”。從父母的方面來看,他們喜歡“報喜不報憂”:

    一是心疼孩子,知道孩子在外辛苦,不希望孩子為家庭中的事情煩惱、分心;

    二是習慣了在孩子面前扮演強者、保護者的形象,若家裡發生點困難就向孩子求助,對成年父母來說這是脆弱的表現,有失尊嚴。

    我們開始學習更成熟的為人處世方式,懂得了如何既顧及父母的尊嚴,又給予他們愛與依靠。

    其實說了這麼多,為什麼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開始漸漸疏遠呢,

    最大的原因是:我們需要分離,進而獨立成長。這是特定年齡階段成長必經的過程。

    當然,如果你覺得成年的你與父母的關係過於疏遠或過於糾纏,讓你很痛苦,可以求助於心理諮詢師,透過專業的幫助,維持適當的距離。為什麼需要你的努力呢,因為以前你還小,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裡,總會更多地將父母看作是關係主導的一方,現在的你已經成年了,有能力去改善一段關係。

  • 3 # 紅茶葉子醬

    這是他慢慢走向獨立的必然,不再依附父母,所以,不是有的孩子,而是幾乎所有的孩子。關係沒有什麼改變,只是成長而已。

    小的時候父母就是天,在父母的幫助和愛護下從一棵幼苗長成大樹。小時候遇到任何的小風小雨都要躲到父母的大樹下去,隨著自己的慢慢長大,自己能夠處理的事情越來越來,獨立能力越來越強。這不是親子關係的疏遠這是成長所決定的固有模式。

    孩子長大了都希望自己可以不再受制於人,森林裡的獅子長大了還要獨自去打獵呢,何況是人呢?空間的疏遠不代表心理的疏遠。

  • 4 # 曉然學姐

    漸行漸遠,可能是80後一代內心最不願揭開的一塊。

    跟娃爸聊天,我說很奇怪,為什麼我在咱家小朋友臉上看不到那種,天真的笑容?

    娃爸說,那你要好好反省下自己,你自己就很少放鬆地笑。

    我把時間軸拉到了二十年前。

    二十年前,我已經有了完整的記憶。

    我記得母親經常說的話就是:

    “算命先生早就說了,你的命相就是快快樂樂過一生。”

    我現在特別想找到這位先生,咱們好好聊一聊。

    坦白講,讀高中以前,我確實比較快樂,因為可以輕鬆地完成作業,輕鬆地獲得獎勵,小夥伴也多,跳跳皮筋、丟丟沙包,活潑開朗是期末學生評價表的常用字眼。

    所以,我已經忘記,從哪一刻開始,變得不那麼愛說笑。

    可能是從高一開學第一週的某個課間,地理老師拿起我的胸卡,念著我的名字說:

    “你怎麼可以提這麼蠢的問題?過來我看看你叫什麼,怎麼能進實驗班呢?”

    那一刻,可能是我整個求學生涯中,第一次羞紅了臉。

    我能回憶起的第二件事,就是高中第一次的化學考試,滿分100分,我考了93分,倒數第三。

    我環視一週,發現周圍被學校從各個縣裡掐尖掐來的狀元們,都是滿分。

    那一刻,我明白了,我不是學霸,我只是擠進了學霸之中。

    也是那個時候,我開始變得沉默,因為沉默可以讓我專注,專注可以讓我儘快地趕上去。

    這個過程非常痛苦,我在之前的舊文中提到了很多。

    但是我得到了什麼?

    得到了習得的能力、清晰的邏輯、吃苦的精神

    失去了什麼?

    我很難獲得快樂感,以及獲取後很難持久。

    高中時,班裡有一位學霸,他後來去了劍橋,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初中三年,學校離家30公里

    平時每半個月回一次家,在家待一天半,

    寒暑假時以及農忙時還能幫家裡幹農活

    高中三年,學校離家85公里

    每個月回次家,在家待一天半,

    寒暑假變短了,農活也乾的少了

    大學四年,學校離家179公里

    每半年回次家,寒暑假時開始出來上培訓班

    碩博六年,學校離家2千公里

    半年或者一年才回次家,在家時間不足一個月

    工作五年,離父母家7/8千公里

    每年回國一次,能陪父母兩週左右

    有些事情不敢提,

    有些話語不敢說,

    有些面龐不敢想

    因為一提一說一想,

    不管身份,不管場合,不論何時,不論何地,

    淚水便肆意奔湧

    內心被生拉硬扯…

    學習是有代價的

    這個代價讓人的內心

    一邊得到,一邊失去。

    工作後,回家的次數更少。一方面時間確實緊張,另一方面,每次回家,也是帶著愧疚和不安。很多時候的自責都是潛在心底,不願揭開,更不願去碰觸。

    就像《目送》裡的那段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5 # 粉絲版尊尊

    疏遠:關係沒有以前那麼親了

    為啥會疏遠?

    1,看個人性格、修養、關係親密程度

    2,有些孩子如果不是在父母身邊養大的,自然會沒那麼親,

    加之平時互動的比較少,漲到後自然會疏遠

    3,有些孩子性格比較內向,本來就不太會處理人際關係的,

    或者不太跟父母交流的,久而久之,自然會疏遠

    4,一般來說,當孩子長大後都會有自己的交際圈了,

    如果他在成長的過程很少與父母保持互動、溝通,

    這種習慣一旦養成,長大了就很難改。

    5,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父母一直保持與之互動,教育的好的話,

    懂事的孩子一般會一直保持和父母的互動,就算成家立業了,

    也會與父母保持聯絡,關係會一直很親的。

    這個是需要情商、好的修養的

    6,雙方的關係是需要彼此經營、維護的,不管是親子、友情、愛情,

    都是需要雙方自願去維繫,才不會容易疏遠

    解決措施:

    A,找出疏遠的原因,對症下藥。

    如果對方有心結,一定要找到合適的時機,一起解開

    B,跟對方多聊天、拉家常,

    瞭解對方的需求,尊重對方的生活習慣,

    適當投其所好,慢慢拉近距離

    C,保持一週三次到五次的影片聊天、

    用雙方方便的方式,保持良好關係,

    前提是不能打擾到對方,要在對方不忙的時間

    D,偶爾送點禮物,距離不遠的可以常串串門,

    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儘量主動力所能及的幫忙

    E,對方節日、生日一定聯絡,

    距離不遠的儘量一起吃頓飯、看電影、旅遊……

    F,培養一項共同的愛好,尋找共同喜歡的話題

    G,時常關愛對方,尊重對方,愛屋及烏

    不能隨意干預、打擾對方

    對方有良心的話,是能夠感覺的到的

    時間長了,你們的關係會慢慢回到以前的

  • 6 # 蕉綠中

    和孩子越來越遠,一個是距離上,一個是親子關係上。

    距離漸遠,這是必須的。因為孩子漸漸長大,逐漸獨立,他的天地肯定會更廣闊。他會有他的天地,不再依賴父母親。求學工作,都會拉遠我們和孩子的距離。這是好事!因為孩子長大了

    親子關係一定程度的疏遠,這也是必然的。同樣是因為孩子長大了,他們不再依戀不再依賴父母太多。這也是好事。但如果親子關係遠到無法溝通,那就不是好事了。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和父母不能好好相處,有效溝通,甚至孩子對父母毫無敬重。那可能思想偏差的機率會很大,進而出現嚴重的叛逆甚至影響孩子的前途發展。

    親子關係和其他關係一樣,要小心經營!特別是從孩子小時候開始,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以不同的方式來和孩子有效地溝通,家長確實需要下一些工夫。工作和生活協調好,能夠關注到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在孩子的培養上能夠順應自然又能適時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碰到的問題與困惑。家庭關係的和諧是前提保證,所以父母相親相愛,給孩子溫暖的家庭氛圍,讓孩子的內心也是溫暖的,那他們會更有能力去面對成長的種種。

    打字好累!到這先了

  • 7 # 廣州南方君VLOG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同人際關係的排序會發生變化,年齡越小時與父母的親密黏著度越高,年齡越長同伴關係的重要性逐漸加大,其後變為戀愛關係/夫妻關係佔有更大比重,到升級為父母時親子關係顯得更為重要,與自己原生家庭父母的關係越顯疏遠。

  • 8 # 小太陽shunshunlili

    孩子慢慢長大了,獨立了。不會像小時候那麼黏著父母,就會慢慢的疏遠父母了。其實我覺得這是一種自然的成長過程。當孩子慢慢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肯定不會像小時候什麼秘密都會跟父母分享,因為他這時候有了知心的好朋友,第一時間肯定想到的是同齡的好朋友。因為跟同齡人在一起更加的快樂,其實我們自己做了父母之前也是孩子的時候特別特別的依戀父母。長大了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自己的小家庭。這不應該說是疏遠了父母,父母應該理解孩子。是他長大了獨立了。為什麼說母愛是最偉大的,我覺得真正偉大的母愛,應該是小時候的親密無間,長大的時候懂得放手。其實很多母親接受不了孩子獨立,其實真正的母愛應該是是一種漸漸行漸遠的感情。

  • 9 # 文刀看世界

    有自己的圈子和想法了,如果父母不改變無法融入孩子的世界。父母要有自己的權威,也要和孩子成為可以交心的朋友。

  • 10 # 喬治豪豪在北京

    我覺得這個問題太片面了,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父母給了他足夠的愛和陪伴,這樣的孩子以後跟父母肯定相處的好,孩子是一個個體,相當於是一顆樹苗,是一個需要從小到大慢慢呵護長大的。

    李玫瑾教授講的,1-6歲,是孩子脾氣性格養成時期,這個期間良好的親子關係能決定孩子一生的成就和幸福,孩子的性格是從後天形成的,也就是從出生開始,孩子的性格慢慢在形成,建議大家看看李玫瑾教授的合集,裡面有1-6歲,6-12歲,12以上,各個時期孩子的心裡狀態,性格變化以及怎麼處理孩子出現的問題。

    我家兩個寶寶,從小到大都是我自己帶,吃喝拉撒玩樂都是我自己,孩子爸爸除了上班,有空了我也要求爸爸帶孩子,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玩,一起學習,一起去上課外班 ,陪孩子運動或者去旅遊,跟孩子聊天,討論問題,開家庭會議。只有真心,真正,正確的養育孩子,以後孩子自然跟父母很親,而且這樣的孩子以後進入社會,會很順暢。

  • 11 # 範老師家教智慧

    一、孩子長大了,自然需要更大的空間。就象像緊靠著大樹的小樹是長不起來的一樣。

    二、家長不懂得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孩子覺得家長不理解他。

    三、家長過於挑剔,孩子在防著父母。

  • 12 # 奮鬥者11

    謝問`、為什麼有的孩子長大後和父母越來越疏遠、因為現在的孩孑長大後、正趕上新時代步法潮流、都是家庭的寶貝、沒有受過半點委氣、和做各種家務的鍛鍊、家家都是福生兒女、長大後進入社′會上、跟受新風氣的引響、,都不願受在父母身旁聽父母的咾叨過去的舊觀念思想、聽多了起逆反做用、時代變了、,隔輩的思維方或觀念變了、∴隔輩人也沒有共同的語言交流了、老輩人的思想落伍了、.不是過去的年代吃不飽穿不曖的窮苦歲月了、你講你的歷史、孩子們沒有親身同感身受、孩子們是聽不進去的`、∴現在的孩子們都談如何享受、父母們淡的都是如何存錢`如何節約、所以說兩代人的距離越來越遠、敬請網友多提見解、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參加馬拉松用時4小時10分是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