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家掌門

    “網路乾貨是一種碎片化的閱讀”這是對自媒體平臺一種客觀性的認知。而至於說是“浮躁的表現”則帶有個人主觀性的評判。

    認為網路分享乾貨是一種浮躁性的表現,主要原因是他將瑣碎和浮躁等同化。那麼,瑣碎是否就等同於浮躁呢?並不。瑣碎是對事物形態一種客觀性描述,而浮躁則是形容一個人的心境不安靜,不穩定,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可以說一個人對一種事物的態度,多少決定了他對其主觀性的感受和認知,進而影響他對於該事物的評價。不能說做出這種觀點的人是輕浮的,沒有理性地看待自媒體和他們創造出來的知識價值。但既然是自媒體個人的大量湧入,那麼不能避免一些低質量內容的濫竽充數。而如果讀者以一篇兩篇文章的不舒適體驗,或者對一個兩個自媒體的偏見,則很容易導致他對自媒體這種環境的潛意識牴觸,而這無非就是一葉障目,以一概全了。

    自媒體透過小文章、短影片而傳播個人的乾貨、知識和經驗等。這種瑣細的知識分享和不斷灌輸,也將會在一種長遠的層面上形成一種宏觀的知識價值體系和理念。人們透過認同這種價值觀並不斷關注,也由此得以在某一種領域上學到更多的多維度的知識。人們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瑣碎的知識,在時間的積累下,也會形成一股股的洶湧海浪,衝擊讀者的思維海洋。這便是瑣碎的力量。

  • 2 # 東方紅運營社

    終端碎片化必然造成閱讀碎片化,所謂浮躁不過是有些泡沫。這些都是新媒體發展過程中必經之路,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這些現象出現,只能說明新媒體生命力旺盛,處在探索階段。如果總是站在傳統媒體故紙堆裡看問題,那新媒體很多現象都是不合格的。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傳播形式,是看傳播的內容是否解決了問題。一塊餅可以整著吃,也可以切成絲炒著吃,還可以掰碎了泡著吃,你管我怎麼吃,有營養又好吃才是標準。華羅庚說過,什麼叫讀書,讀書就是你能把一本厚書讀成2-3頁,那你算是讀懂了。這段話的意思是,文章不在長短,有用為上。如果有人直接給大家寫出短而有用的東西,並稱之為乾貨,那又如何,如果說短就是浮躁,乾貨就是碎片,這其實是不懂媒體傳播的實質,何必糾纏長短與形式。美國蘭德關於北韓戰爭的報告結論只有7個字,內容不過3000字,要價500萬美元。不要以形式論英雄,更不能以長短論浮躁。就像一個男人,有能力能造出孩子就成,何必非要在乎時間和長短,新媒體亦如此。

  • 3 # 榮波7

    當今世下,已進入快速發展的世界,留精去煩更是節省時間,高效率的表現,對於看過的人是種回顧沒見過的更是種認知知識的推廣

  • 4 # 精研工坊

    一個號一天發4、5篇文章,質量是不會高的,再標榜乾貨也難篇篇有價值。

    網路閱讀,時間是碎片的,手機的螢幕又小,因此決定了需要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閱讀不是罪過。

    生產適合碎片化閱讀的文章是正解!文章不要太長,千字以下,言簡意賅最好,短時間內看完,可以有所收穫,需要進一步研究時再查閱相關文章或進一步與作者探討。

  • 5 # 數字化電商模式

    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創新而是為解決問題,解決現實生活中賺錢的問題,解決工作的高成本低效率的問題,不是為了追求某個看上去高大上的酷黑科技專案,也不是讓自己沉醉在“知道了”的快感中會了幾個新名詞有吹牛逼資本。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缺的不是錢和專案而是:工具和方法!工具和方法只有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才有的。所以向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請教,然後採取行動是最好的學習。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是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提供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試錯的機會和條件,剩下就看你願不願意行動了!行動是最好的證明,失敗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結果才能證明對錯,主動行動和主動連線,就會帶給你主動思考,而不是讓別人用文章來刷你的智商存額。

  • 6 # 共進塾

    沒見過有人吃蘋果一嘴全塞完的。

    吃東西尚且一口一口細細咀嚼,何況是對精神食糧的消化呢!

    什麼叫乾貨?

    我的理解是,有用的知識,對個人生活起到指導意義的文章,比如做美食,攝影,旅遊攻略,以及育兒,家居等實用性知識。

    什麼叫做碎片化?

    我的理解是,知識點很小,本可衍生出更詳備的一篇文章,但只是圍繞一個點繞來繞去,沒有太大實用性。

    關於浮躁,我覺得說碎片化閱讀,碎片化寫作的人浮躁的人,最浮躁。

    我認為,閱讀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給人帶來不同的享受,可以看到別人的人生和經驗,至於能否借鑑,完全靠個人的悟性。

    苛求每個人都去讀經典名著,並不現實,苛求每個寫作者都寫出《紅樓夢》這樣偉大的作品,更是不可能。

    然而,寫作者寫不出紅樓夢,或許他可以教你養豬種花做美食。

    畢竟,飯要一口一口吃才行。

  • 7 # 乾貨站

    碎片化閱讀,我的理解是一種知識發展的變化體現,現在好多大 V 們都在做知識付費,我也看到過很多人利用其它途徑來宣傳,進行知識變現,這種文章亦或是經驗之談,亦或是人生感悟之類,等等,就幕牆的形式來看,文章篇幅不長,但卻因為是一些有影響力的人在搞,所以提高了宣傳,但我個人並不認為這是一種長久的、合理的手段。時代發展,促使人們對知識的要求更高一層,想一想,如果大家都這麼高,那好文章從哪裡來,大家都想著自己掙錢,最後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景?

    說多了,可能全是廢話。

    關於提問者,想要知道如何進行反駁,那麼我要告訴你的是:無需反駁。

    只要你覺得自己做得對,自己在做服務,在做分享,那麼,還怕圈不到粉嗎?

  • 8 # 七洲列島

    這種觀點其實是片面的,既然現在流行碎片化的閱讀,其必然是有一定的道理,這同時也是社會發展下的產物,社會的節奏在變化,人們的閱讀習慣也會發生變化,這是相互影響的。習慣於傳統的閱讀習慣的,也大有人在,因時所需而已…網路上真正的乾貨都是每個行業,或者每個職業者多年所學,多年的經驗和技巧,是值得尊敬的。我們直接拿來用還不滿足?所以碎片化的閱讀並不是浮躁的表現,而是我們今天社會在不斷的進步,精益求精罷了。

  • 9 # 脂肪故事

    一,無須反駁。

    二,那什麼不是碎片化的閱讀呢?一本書,隔幾天看幾頁,隔幾天看一頁,是不是碎片化的閱讀?是不是斷裂式的讀書?

    知識都是碎片化的,無非是這個“片”有大有小而已。

    重要的是,只要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正確的知識體系,以及辨別能力,碎片不碎片又有什麼關係?

    能夠吸收正確的知識,需要的知識,提高自己才是目的,管他碎片不碎片。

    說別人碎片化的,不正是一種浮躁嗎?

    與碎片化相對應的,是系統的閱讀,但是,也沒見某人系統地學習後,學個啥出來啊?不還是一樣蠢貨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乳一歲後就沒營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