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品茶談子午
-
2 # 遨遊的郭大俠
關於夏的記載很多,出土實物卻是沒有。夏作為早期中原部落邦聯文化是一直被認可的。作為朝代還需要更多的實物來支撐。
-
3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現在有關夏朝的史料,主要見於《史記·夏世家》和《竹書紀年》,在《尚書》《孟子》《周禮》《左傳》《國語》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
由這些片段史料,人們只能知道夏朝歷史上發生過大禹治水、禹受舜禪、夏啟奪位、太康失國、少康中興,以及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幾件大事。
即使如此,古人對夏朝的存在依舊深信不疑。直至民國時期,顧頡剛發起“古史辨”運動,中國學界開始重新檢討上古史事,其中即包括了對夏朝真實性的懷疑。
-
4 # 南山曉雪
關於夏朝最早的文獻記錄應該是清華簡裡面的一篇“尹誥”清華簡裡面的尚書是2000多年前的戰國竹簡。真實性應該比後世新編尚書要高很多了。
在清華大學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中,出現了失傳兩千多年的《尚書》真正原貌。
而這批戰國時期的真實《尚書》恰恰也記載了夏朝。
清華簡裡“尹誥”釋文如下:惟尹,既濟。湯感:“有‘一’,得!”尹念天之敗西邑夏,曰:“夏自絕其有民!亦惟厥眾——非民亡與守邑!厥闢作怨於民,民復之用離心,我捷滅夏。今後胡不監?”摯告湯曰:“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湯曰:“嗚呼!吾何作於民,俾我眾勿違朕言?”摯曰:“後其賚之其有夏之金玉;日邑,舍之;吉言。”乃致眾於亳中邑。
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湯信任伊尹,伐夏,取勝。湯感嘆:“與民同心,乃得其位!”伊尹念及天之亡夏,曰:“夏乃自絕於天下。君王若不愛民,誰願為其守城?桀邪僻害民,眾叛親離,我遂能迅捷滅夏。今天子鑑之!”又誠懇的對湯說:“我若真心助人,人遂以我為友——今與民同心,則天下歸服。”湯曰:“嗚呼!我該怎樣做而樹立威信?”伊尹說:“把夏桀搜刮來的金玉分賜給眾人;廢棄日邑;善言教導、安撫百姓。”於是湯把眾人都召集到亳中邑。
如下圖一就是“清華簡裡”就提到了商湯“敗西邑夏”。我個人認為這應該是目前證明夏朝真實存在比較權威的史料了吧。
到目前為止關於夏朝人物“大禹”有記載最早的文物則是“遂
公盨[xǔ]”。
遂公盨高11.8釐米,口徑24.8釐米,重2.5千克,盨蓋缺失,內底銘文10行98字。國家一級文物。它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關於大禹及德治的文獻記錄。專家認為這證實了大禹及夏朝的確存在。這件約2900年前鑄造的青銅器名為遂公盨,上面鑄有銘文98字。它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偶然發現的。專家們認為,這件遂公盨是中國古代西周中期遂國的某一代國君“遂公”所鑄的青銅禮器。文末圖二就是遂公盨。銘文記述大禹採用削平一些山崗堵塞洪水和疏道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並劃定九州,還根據各地土地條件規定各自的貢獻。在洪水退後,那些逃避到丘陵山崗上的民眾下山,重新定居於平原。由於有功於民眾,大禹得以成為民眾之王、民眾之“父母”。銘文並以大段文字闡述德與德政,教誨民眾以德行事。這就表明在西周時期,夏朝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觀念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深入人心。文末圖三就是遂公盨銘文。
-
5 # 盡人事知天命
夏朝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第一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然而,對於這幾百年間發生的事,我們知之甚少。
現在有關夏朝的史料,主要見於《史記·夏本紀》和《竹書紀年》,在《尚書》《孟子》《周禮》《左傳》《國語》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
由這些片段史料,人們只能知道夏朝歷史上發生過大禹治水、禹受舜禪、夏啟奪位、太康失國、少康中興,以及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幾件大事。
民國時期,顧頡剛發起“古史辨”運動,中國學術界檢討上古史事,開啟了對夏朝真實性的懷疑。
但夏朝是真正存在的,二里頭遺址文化就是最強有力的證明!
-
6 # 夏雨風
目前關於夏朝的最早紀錄是《尚書》中的《五子之歌》。
夏啟病逝後,長子太康繼位共29年。但實際上掌握政權的時間只有2年。由於貪玩,被后羿奪去國政。這就是“太康失國"。
太康的五個兄弟左等右等不見王兄歸來,就聯口做了《五子之歌》。歌中唱到:我們祖先大禹曾經教導我們,百姓是國家之本,本穩固了,國才安寧。君王應勤於政事,用心治理好國家。倘若貪戀酒色、好遊獵,大興土木地蓋宮殿,那麼遲早會失民心,導致亡國。想想大禹,身為萬邦之長,將天下治理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他是多麼偉大啊!今天,太康不遵祖訓,荒廢政事,弄得百姓恨我們,使祖先基業被人顛覆,讓我們陷於悽苦之地。太康啊!你釀成大錯,我們心中是多麼傷痛!
《五子之歌》公私分明、愛憎分明,唱出了對大禹的無限懷念丶對太康的無比怨恨。
后羿後又被小人寒浞殺死。直到少康才奪回政權,史稱"少康中興“。
-
7 # 雲琴愛喝茶
夏代最為中國最早的朝代,關於它的文獻記載很少,主要分佈於尚書和詩經的一些篇章中。關於它的考古資料則更少,二里頭被普遍認為是夏文化遺址,不過尚待詳細考證。
回覆列表
作為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詳細記載,大禹治水就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據司馬遷陳述:“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褒氏、辛氏等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名號,因為“夏後”是老大,所以建立的王朝自然以它部落名“夏”為國號《史記·夏本紀》。
夏朝建立前,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爭奪聯盟首領的戰爭,並把他們的祖先追溯到傳說中的顓頊。最早有文獻記載的鯀(gǔn),就被稱為顓頊之子(《大戴禮記·帝系》),也有一些文獻說鯀是顓頊的五世孫: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名叫禹,為夏後啟父。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
鯀和其子禹的治水故事,更詳見於《尚書·堯典》《尚書·洪範》與《國語·魯語》等文獻中。《墨子·非攻》還記載了禹治水有功後,被舜帝派去討伐三苗。憑藉戰功,禹成功地從年老的堯手中接過王位。最有意思的是《左傳》記錄的一個細節:禹當王之後,召集各部落參加塗山會盟,防風氏的首領就因為遲到被處死。
禹死後,據說其子啟也想當王,便透過不正當的手段用世襲制替代了禪讓制。《山海經·海外西經》就說啟舞蹈時“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中國古老的樂舞文獻《九辯》《九歌》與《九招》也都稱啟是其原作者。啟的兒子太康玩物喪志,被擅射的后羿所滅,立了太康之弟中康為王。中康死後,其子又繼位,最終在後羿的荒淫管理下亡國。直到後代少康復國,實現中興,但沒過幾十年,又在桀的手中玩完。就這樣,一共歷經13世、17王,歷時472年的夏朝,在公元前1600年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