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疏桐刊石
-
2 # 雪千尋161557355
對李鴻章評價如下
上不能保家國以安社稷,下不能救蒼生以解倒懸!對主公不敢忠言死建勸主移行,對外敵不敢厲兵秣馬來日再戰!
不敢打破僵局,破舊立新!
故,對滿清沒有挽救沒落命運,是為不忠。對百姓依然水深火熱,是為不仁!
-
3 # 央17套三農人物錢大山
在鎮壓太平天國時期,李鴻章積極參加湘軍,受命組織淮軍,為了維護清廷的統治做出了貢獻;
在洋務運動時期,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開辦江南造船廠,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入主中樞後,作為中堂的李鴻章,在朝廷內積極推進新學、洋務運動、科技等方面在國內的傳播;
在甲午中日海戰失敗後,為了國家忍辱負重,積極維護國家利益,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籤訂了《中日馬關條約》,這個條約的簽訂,他本人感到屈辱,第二年,含恨離世。
馬關條約的簽訂、甲午海戰的失敗,是清廷腐朽的統治造成的,這個鍋李鴻章不能背!
-
4 # 老虎他爹
在相當時期,人們對李鴻章的評價是比較統一的,即:認為李鴻章是漢奸和賣國賊。
近年來,隨著學者們的鉤沉,逐漸呈現出歷史更多的側面,讓我們對李鴻章有了更新的認識:
1、簽訂諸多賣國條約,這是李鴻章個人力量所不能左右的,不能讓他負全責。
2、在晚清洋務運動中,李鴻章還是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呈現出他能臣的一面。
3、李鴻章在清廷高層中,尚屬最具世界意識的人,對國際形勢、西洋文明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在判斷時比其他人還是要高明一些。
4、李鴻章為增強清朝國力確實做了一些工作。
歷史學家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脫離以往僵化看歷史的缺陷,以啟迪人們的思考。片面讀史的最大問題在於分不清論人和論事的區別,動輒貼標籤,憑藉這種簡單思維,很難將自我剝離出來。
我們讀歷史,根本目的在於提升自己,在於改變自己的思想方法,在於找到自我。
至於歷史本身,它到目前為止還不能算是科學,由於缺乏高質量的資料積累,很難預測其方向,絕大多數歷史事實,我們是無法搞清真相的,而且永遠也搞不清真相。
所以,學歷史讓我們明白麵對歷史,應有多元視角,打破“歷史必然有真相”“歷史必然有規律”的幻覺,當然,這兩點可能也是對的,但我們現在做不到,將來能不能做到,誰也說不清,所以不如紮紮實實地多做一點實證工作,少一點高談闊論。
最差的讀史方式,就是上來先分辨好人壞人、誰對誰錯。這就很容易把當下的看法帶入進去,我們今天看慈禧太后滿盤皆錯,可帶著這樣的定見去讀史,就會忽略她做出錯誤判斷的深層原因,那樣就會使自己變得膚淺。
所以,糾正讀者們對李鴻章的片面印象,這個工作其實是很有價值的。可惜的是,很多讀者看到了一些從沒看過的真相後,又突然發生逆轉,成了李鴻章粉,將其抬為悲情英雄,儼然眾人皆醉唯我獨醒,被一幫傻瓜耽誤,所以壯志未酬,這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事實上,李鴻章雖然不像過去說的那麼壞,但也遠沒有今天許多網友想象的那麼好。
1、李鴻章收受俄華人賄賂,出賣中國利益,可謂鐵證如山,說他是賣國賊是完全沒問題的。
2、李鴻章結黨營私,非皖人、非親戚、非私人不用,當年梁啟超先生在《李鴻章傳》中便明確指出。
3、李鴻章貪墨成性,他利用清廷制度漏洞,大肆圈佔私人利益空間,不僅影響了洋務運動的發展,且傷害的了國家利益。
4、李鴻章對世界的瞭解有限。
總之,李鴻章是腐朽制度培養出來的一名成功者,他沒有真正擺脫制度與環境對他的塑造,所以他雖然力推變革,但實際上,他又延續了腐朽制度的惡劣一面。
-
5 # 往事如風之人
身處他的位置,你能怎麼做才把國家的損失最小化?其實這個是我們要反問的,一死了事解決不了問題,繼續抵抗吧估計清朝就被滅了,自己辛苦建立的變革力量也顆粒無收。
-
6 # 寒蟬重鳴
這個問題我回答一下吧。教科書裡是把李鴻章和慈禧放一塊兒的,加上和列強簽了好幾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所以一直都揹著罵名。先簡單地說一下他比較有名的事吧。洋務運動不能少了他,為啥搞洋務啊,自強球富目的是啥呀,救國呀。鎮壓太平天國他也有很大的功勞,還偷偷幫助過曾國藩好幾次,此人打仗也是不拘一格,不管是什麼貓能為我所用就是好貓。籌建海軍,還不是為了要加強國家軍事實力嗎,雖然失敗了但是是政府腐敗制度落後造成的,我們沒有丟人的海軍。這傢伙為了晚清可以說操碎了心,我猜他晚上可能急的都睡不著覺。他也有機會造反的,但他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就是那個年代的人,保守才是適合他的道路,這一點我倒是覺得他沒有錯,這就叫命。課本上提到過孫中山曾上書李鴻章怎麼怎麼樣被李鴻章拒絕了,這一句話讓我們潛意識的認為李鴻章就是個老頑固或者傻子,其實不是的,當時他和孫文談的可開心了,他可不會認為孫文走革命的道路是錯的,只是不適合他這個老傢伙,最後無奈還是感慨命運。人們恨他主要都是因為籤的那些條約吧,這裡我就不說什麼了,有一部電視劇叫《走向共和》,裡邊籤馬關和辛丑的場景和真實差不多的,建議那些罵李鴻章的都去看看吧,說白了,條約怎麼籤那都是政府的意思,沒有政府的授意一個小小的官員敢簽約嗎,李只是一個背鍋的。他不只是一個有能力的大臣,更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家,外國佩服的華人沒有幾個但我確信裡邊肯定有李鴻章。看李鴻章的一生,說他誤國我承認,要說他賣國我覺得這是欲加之罪。惜其之才,悲其遭遇呀
-
7 # 扣毛
李中堂,真是強
大清第一裱糊匠
收盧布,賣邊疆
蘇州城外還殺降
籤條約,親列強
避戰保船丟北洋
興洋務,辦工廠
倒閉收割千萬兩
阿古柏,進新疆
嚇得中堂直髮慌
馮子材,打勝仗
轉眼中堂賣精光
學外語,去西方
自比鐵血俾宰相
俾公聽了心發慌
還好我不是李鴻章
去日本,中一槍
號稱少賠一億兩
要是真的能這樣,
為啥不多中兩槍?
俄英法,美日德,
個個都誇李中堂。
中堂簽字最爽快,
不多BB不抵抗。
胡雪巖,左宗棠
一個逼死一個亡
大清朝廷記住了,
惹誰別惹李鴻章!
中堂治國安天下,
賠完銀子賠邊疆。
粉絲聽了大不服,
我中堂背鍋太冤枉,
大清王朝不姓李,
怎能怪我李鴻章。
上有妖婆傳懿旨,
下有百姓來罵娘。
內有朝臣多掣肘,
外有列強來復槍。
中堂聽了微微笑
果然一代不如一代強
東南互保不聽令,
平叛屠城殺光光。
朝臣不死就流放,
中堂唯怕各列強。
兩袖清風為官去,
死後遺銀近億兩。
安徽李府千頃田,
上海別墅叫丁香。
字畫古玩不計數,
五代子孫未敗光。
時人百姓多亮眼,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農常熟世間荒。
中堂粉絲多奇志,
論我洗腦太張狂,
不問史料不問書,
只問!
走進共和,看過嗎?
-
8 # 心者不欺專注成長
第一能臣應該是曾國藩吧?李鴻章生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他身處的地方,能做到那樣,已經很不錯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只能像李鴻章這樣夠分量的人去籤,不是隨便沒身份沒地位的人就能籤的,所以李鴻章也是無比無奈之下,吐血籤的。就好比曾國藩辦天津教案被人罵,很多事情,只能用無奈來說。誰讓大清沒用呢?
-
9 # 九瓶烏蘇
1、勤奮而徒勞的一生
李鴻章疲勞苦勞徒勞的一生:無論怎樣勤奮努力、其成果都經不起隨便一場風雨~~可憐的裱糊匠崗位。
2、越努力越不幸的一生
他故意迴避“權力與民意-權力與民權”這一關鍵問題,所有努力,無論出發點怎樣,結果都是更加糟糕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主戰則以卵擊石,主和則割地賠款;
對外開放則引狼入室,對外投資則利益輸出;
維穩則以紙包火,禁言則掩耳盜鈴---
3、胡亂推卸責任的愚蠢
他把責任推給環境:不是我無能,是滿族貴族不配合,是百姓愚昧,是日本鬼子蠻橫---
真會推諉責任!
4、有何難哉!
大丈夫掌握了執政權,要麼強迫執政者順應民意、邁過簡單的門檻,要麼不被執政集團認可、表明心跡、離開骯髒之地,要麼自己承認無能、早點推薦袁世凱,甚至推薦譚嗣同孫中山一起組閣、互相制衡。
5、人生路漫漫,你是糊塗蛋
一顆公心,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快樂自己,造福人民,有何難哉!
最可氣的是有人勸他結束清朝時他的詭辯“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情”,似乎事情很複雜、需要幾代人連續努力。
其實,自從戰國“槍桿子政權”毀滅禮義廉恥的周朝、秦以暴力奪天下以來,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民意。3000年,唯一該做的,都推諉。
你在其位而不做這件事,又不推薦孫中山袁世凱,你罪無可綰!你辛苦也是活該,因為,本來可以不苦的!
知否,知否:做蔣經國,就比做李鴻章容易!
天堂的幸福道路你不走,地獄的苦逼道路怪誰人!
回覆列表
李鴻章在多數人的心目中的形象是“賣國賊”,主要是其簽訂了以《馬關條約》為代表的一系列不平等的喪權辱國條約!還有就是身前身後都有鉅額財產,貪汙受賄也是一直被人詬病!那麼這位晚清重臣正是後世的遺棄的亂臣貪官嗎?讓我們從李鴻章的一生全面看一看他!
家世顯赫
李家家世淵源,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後來也官至總督;三弟李鶴章、四弟李蘊章、五弟李鳳章、六弟李昭慶,後來也都非富即貴。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
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有著“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的豪情壯志,後進入翰林院。同時,受業於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致用之學。三年後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編修。
後和湘軍一起基本剿滅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參與平定了捻軍叛亂,因功加協辦大學士,且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因此被譽為“中興名臣”。
洋務運動
輪船招商局――李鴻章為了“自強”、“求富”,企圖透過興辦民用企業,解決軍事工業的原料、燃料供應、“調兵運餉”的交通運輸困難和“練兵練器”的經費問題。
除此之外,他還親創北洋水師、江南製造局和天津機器局!
而李鴻章本人及其家族則是從洋務中大發橫財。
坐鎮北洋,遙執朝政
天津教案曾國藩處置失利,去職,被大量官民指責為“曾國賊”。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後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籌辦洋務,成為同治、光緒兩朝的重臣。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權,統領一方,有人甚至稱其“坐鎮北洋,遙執朝政”。
甲午中日戰爭
從武器裝備的角度來看,北洋水師當時原有軍械普遍陳舊,購置新軍械又苦於經費不足。擔任天津軍械局總辦、負責軍需供應的張士珩是李鴻章的外甥,被指責供給海軍的彈藥不合格。因此,李鴻章的任人唯親為戰爭的失敗埋下伏筆!
戰爭中,李鴻章重用了陸軍統帥葉志超和水師提督丁汝昌,葉志超貪生怕死,臨陣脫逃,致使入朝清軍潰敗,而葉志超逃跑當時清軍的傷亡小於日軍。在海洋上,丁汝昌“只識弓馬”,不懂海軍建設和海戰,致使北洋艦隊喪師黃海,一敗塗地。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確實將所有淮軍主力部隊派往前線,從主觀希望上全力與日本一戰,但雙方實力懸殊,同時用人不當導致了戰敗。
李鴻章因為參與彈劾戶部尚書翁同長兄結怨,翁同曾出上聯“宰相合肥天下瘦”譏諷李鴻章,被李以下聯“司農常熟世間荒”回擊。日後翁處處刁難北洋水師,以慈禧太后大壽為由,剋扣了海軍衙門的軍費去修繕頤和園。因此戰爭經費不足導致甲午戰爭,一敗塗地。
馬關條約
破格賞予李鴻章漢人唯一的“三眼花翎”(原只有滿族宗室貝子或以上貴族獨有,曾國藩亦只獲授雙眼花翎)。甲午兵敗後,李鴻章之三眼花翎被褫奪。不久,由於日本拒絕張蔭桓和邵友濂為談判代表,李氏不得不受命赴日本講和,在赴馬關前向朝廷要求,而再獲三眼花翎。
李鴻章在日本商討馬關條約簽定問題時,被刺客開槍擊中左面,血染官服,當場昏倒。一時間,現場大亂,行人四處逃竄,隨行的醫生馬上替李鴻章急救,幸子彈未擊中要害,李鴻章復原迅速。日本人為此在賠款上減少一億量白銀!
馬關交涉期間遇刺負傷,最後訂定《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及遼東半島並賠償二萬萬兩白銀,因此背上賣國賊罪名。
但事後由於條約過於苛刻以及損害了俄德法的在華利益,於是李鴻章設法交結三國,聯手干預,逼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最終,中國以三千萬兩銀贖回遼東半島。
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後,立誓“終身不履日土” 經橫濱港換乘輪船,他命人在兩船之間搭木板而行,終不違當日之誓。
庚子國難
1900年八國聯軍進圖北京之際,李鴻章與兩江劉坤一、湖廣張之洞等督撫協議東南互保,甚至與革命黨人接觸,預防光緒、慈禧兩宮萬一殉難之後可能中國政局不穩定,策劃實施共和制並將由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維持大局。
但是萬萬沒想到,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平安無事,在西安方面多次敦促之下,原本不願北上收拾殘局的李鴻章方不得已而受命。李鴻章到北京,全無談判籌碼,在各國嚴厲要求之下,經多番請示行在,終於在1901年基本按照各國所提條件簽訂《辛丑和約》;
此後李鴻章心力交瘁,與世長辭,享壽七十八歲,追贈太傅,諡號文忠。據傳李鴻章重病彌留之際,俄國公使尚自迫其在不利於清廷利益的條款之上簽字,景況堪憐!
綜合評價
李鴻章少年壯志有著“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雄心,同時也熱衷官場,深得朝廷倚重,歷數十年而不衰,左右逢源,顯然得益於他的為官之道。同時,他也非常務實。洋務運動中積極辦廠,富國強兵!
李鴻章死前,遺產都分給了後代,外孫張志沂得租界洋樓八幢,金銀無數。晚清用1600萬兩白銀購德國軍艦,李鴻章的親信駐德公使李鳳苞收回扣5%,即80萬兩銀。事後有人指責李鳳苞將此款私扣,李鳳苞回辯說,這80萬兩都是給李鴻章及其家人用作國外旅資。因此,在經濟上的不清不白也讓李鴻章被後人指為貪官!
李鴻章被稱作“東方俾斯麥”。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伊藤博文自傳》)。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大多為不平等條約。這也造就了他“賣國賊”的帽子一直帶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