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小知識
-
2 # 一個大懶人
因為你不斷給自己提示不要想,所以潛意識就會非常想,這就是潛意識的特點,和你的想法或者說意思針鋒相對。
這就和你想改變一個缺點時,比如廢話連篇,每次還沒開口說話,就給自己一個提示不要說那麼多,可一開口就會滔滔不絕,好像暗示沒什麼用。
口吃也是這樣,中國著名口吃治療師平易,他以前就是口吃,後來自己搞定了這個毛病,他的想法和我這個不謀而合。每次都想把話說清楚,然而每次都說不清楚,越這樣想越說不清楚,非給自己一個提示,反而讓自己說不出了,這樣做就是心裡不斷強化我說話不行這個概念。
大概就這麼多,強制的總是不好的,當你不去理它時。它就很ok。
-
3 # 心沐陽
這個問題,本不想回答,因為心理學中有個很經典的效應,默認同行們都知道並且回答過了,結果...
不廢話了。
心理學中有個很經典的效應,叫“白熊效應”,也叫做反彈效應,這個效應源於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經典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他要求被試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你猜結果怎麼著。結果,這些被試腦海中很快浮現出一隻栩栩如生的白色的熊的形象,也就是思維出現了強烈的反彈。
就比如有的人失戀了,你越告訴ta:“哎,過去了就過去了,不要再想ta了”。你覺得ta就能停止回憶嗎?怕是回憶的更加快,更加生動。
再比如,睡覺前警告自己不要胡思亂想,閉眼的過程中求自己不要胡思亂想,結果,你真的沒想嘛...
對於傷心的回憶,我們總提醒自己不要回想,但結果卻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
推薦一種方法,也是心理學中如今很火的一個概念,正念,大概含義就是,有意識的覺察、不做評價、活在當下。
覺察什麼?覺察你的身體狀態,覺察你的周邊,覺察你當前能感知到的一切,如果被想法又帶走了,也不要急不要慌,再帶回來就好。
如果被想法帶走了,不要對自己的這一行為進行評價,也不要對想法進行評價,不要對其他任何事物評價,靜靜地活在當下就好。
-
4 # 心理諮詢師羅羅
當你暗示自己不要再想這個事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刻意的行為。是在加強這件事在心中的印象,所以,就會越暗示越會想。那如何更好忘記這件事呢?1、最好的忘記就是順其自然。是不要刻意去想,也不要刻意讓自己不想。2當我們腦袋出現我們不想想的事情,你不需要排斥這個事情。也不需要琢磨這個事件,而是把這個事情放一邊,然後做你當下該做的事情。3、思緒就如流水經過腦袋,來了也會走掉,如果刻意去暗示就等於在流水中加了壩,擋著不讓走。越暗示越過不去了。
回覆列表
這個是因為潛意識的特點,潛意識是識別不了不的,就是不要想什麼,不字會被忽略,比如我告訴你,不要想粉色的大象,你的腦海反而出現了一隻粉色的大象是一個道理,如果不想想,要學會正確下指令,直接想你希望想的東西就好。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注意力所在的地方,就是能量聚集的地方,雖然你告訴自己不要想這件事,可是,你還是把注意力投注到了你不想想的事情上了,你真正不在意的東西,是不會影響你的,所以,即使你告訴自己不要想,也是一種注意力的投放。
總之,直接表達你想要的,而不是不要的,其次,如果你控制不住想要去想,也就不要抗拒了,順其自然,想夠了,也就不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