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春秋時期秦穆公多次東擴都因為晉國的阻攔而失敗,尤其是崤之戰被晉襄公打得全軍覆沒。王官之戰後秦國被迫轉向西邊發展,一度“闢地千里”成為西戎霸主。但到了戰國時期,無論是秦獻公、秦孝公與魏國爭奪河西地區,還是秦惠文王佔領全部河西、消滅蜀國和巴國、攻伐三晉,秦武王攻取宜陽,秦昭襄王先後擊敗齊國、楚國、趙國三大強敵並滅亡東周,秦莊襄王打敗五國合縱,秦始皇統一六國,秦國一直都在往東方的中原地區和燕國、齊國、楚國等地擴張。當時隴東一帶生活著犬戎的餘部,河西走廊是月氏人的勢力範圍,今天青海東北部有氐羌的先民活動。這些地方距離秦國的核心區關中盆地近在咫尺,秦國卻沒有往西邊發展,一心一意向東方擴張,這是為什麼?
15
回覆列表
  • 1 # 欲雲談史論今

    其實,這一問題的答案很明確:這是兩類不同文明無法有效相容的時代大背景下,秦人的必然選擇。

    古代文明時期,在世界範圍內都存在這樣一個規律:以農耕為基礎的古老帝國,其邊界都處在半農耕、半畜牧的過渡地區。歐洲的羅馬帝國以及中國曆朝歷代的帝國,莫不是如此。漢唐時代,領土一度擴張至西域,但又屢次得而復失——之所以向西域擴張這麼困難,就是因為這一帶傳統上屬於畜牧業地帶,其落後的經濟水平,難以支撐起農耕文明帝國的龐大軍隊。漢唐時代之所以能擴張到西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進步,能在西域一帶開展有限的農業種植活動,使得駐紮在西域的軍隊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給自足。

    正因如此,才出現了一種說法:遊牧民族之所以能在強大帝國旁邊長期生存下來,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戰鬥力強悍,而是因為他們的貧窮!

    兩週時代,周王國的西北邊境線大致就在涇河流域上游一帶。涇河流域之外,就進入了環境惡劣的遊牧民族生活區。

    具體到秦國,其祖上原本是從山東半島一帶被周人遷徙到了甘肅天水(清華簡《系年》),屬於農耕文明的部族。因為天水一帶是渭河的上游,秦人被遷徙至此雖然環境變得惡劣了,但至少還能維持其基本的農業生產。西周覆滅後,秦人乘機接收了周人留下的關中平原,實力大大增強。到了秦穆公時期,秦人就已基本控制了整個關中平原。為了減少西北遊牧民族對秦國的威脅,秦穆公就曾強逼瓜洲(今甘肅敦煌)一帶的陸渾戎遷徙到了崤山以東的伊川(伊河流域)。這一事件說明,早在春秋中期,秦人就已開始向河西走廊擴張了。

    此後,晉國在晉文公時期突然崛起,秦國又因崤之戰與強晉反目成仇,在整個春秋時代都無法向東擴張,不得不將發展重心轉向西北。《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在崤之戰後就向西域大力擴張,一度“益國十二,開地千里。”

    然而,說到底,秦國仍然是處於農耕文明的中心地帶,向西北擴張是迫不得已之舉。河西走廊以西、以北,多數區域降雨量少,農業生產很難得到穩定發展。秦國軍隊如果要征服這些地區,其糧草供應線勢必拉得十分漫長,這讓秦國軍隊很難在當地長期停留。所以,即便是秦國軍隊在西北所向無敵,但他們卻無法克服當地惡劣的生存環境。

    春秋時代,強晉扼守崤函通道,讓秦人無法東擴;可進入戰國時代後,強晉分裂成韓、趙、魏三家,秦國東部壓力驟然降低——此時秦人要發展,不向東擴張還能怎樣?所以,進入戰國時代後,秦國一方面突破函谷,壓迫三晉;另一方面攻出武關,進入南陽盆地,掠奪楚國地盤。

    這並不是韓、趙、魏、楚等等國家實力不如西北戎狄,而是這些東部之國都屬於農耕文明國家,征伐這些國家不但付出代價相對較小,而且在佔領這些國家後秦人能在當地自給自足,實現長期佔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坦克和裝甲運兵車可不可以去掃壓反步兵地雷,會不會嚴重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