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牽手教育

    愛與獨立。孩子的不安全依戀導致感覺混亂。

    幫助家人的心靈獲得成長,也可以滋養我們的心靈。愛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於,愛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物件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很多人卻無法做到這一點,由此導致身心痛苦。給家庭中的成員造成不易修復的心理傷害。

    不把家人看成獨立的個體,無視他們的獨立和自由,這種情況最極端的體現,恐怕就是“自戀”了。自戀者不能接受這一事實:他們的子女、配偶和培養,都有各自的想法與感情。

    自戀父母渴望孩子的服從,勝過一切。這些父母需要孩子服從遵守,因為父母已經設計一套循序步驟的自助計劃,來創造他們所要的小孩——至少他們會在自己的腦子中這麼做。要是小孩抗拒父母的權力或決定的話,這會嚴重干擾父母的計劃。父母會想:“你沒有做我需要你做的事,而我的需求比你的需求更為重要。”

    健康的父母不需要孩子那麼服從,因為他們已經確定了他們對於自己孩子的期望。他們將孩子視為分開的,也允許孩子獨立,並且讓他們賦予個性。

    80%父母都會對子女的獨特性視而不見。人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或者是“你的性格和你叔叔一樣”,似乎孩子不過是遺傳基因的複製品。殊不知,父母基因的重新組合,必然誕生出跟父母,爺爺奶奶,以及跟任何祖先不同的嶄新的生命。

    作為運動員的父親,逼著喜歡讀書的兒子走上球場;身為學者的父親,迫使喜歡運動的兒子苦讀書本,這樣只能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誤導,使孩子的內心充滿痛苦。子承父業的理念有多少世代的反抗者。不能接受所愛之人的獨立性,就會給親情和愛情帶來危害。

    在感情關係中,為什麼人人都要保持自我的獨立性?

    家庭關係中只有讓各自更加獨立,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而不是“合而為一”,才能使家庭生活更為美滿。真正的愛,尊重彼此的獨立,也敢於承擔意外的風險。成功的家庭能夠為心靈提供更好的滋養,成就輝煌的人生旅程。夫妻雙方以愛為出發點,為家庭成員的成長盡心盡力,甚至適當做出犧牲,才會獲得同等乃至更大的進步。家庭成員任何一人登上人生巔峰,都可以大幅提高家庭幸福指數,將感情和家庭提升到更高層次。

  • 2 # 元罄

    要想教會孩子獨立,對於現代家長來說,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放手。

    第一是生理上的放手。孩子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會自己主動去嘗試某件事情,比如要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想要洗碗等等。但是很多時候家長都害怕孩子會“幫倒忙”,比如吃飯吃得到處都是,自己穿衣服,花費時間太長,還可能會穿反。

    家長覺得孩子不會,不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另一方面可能怕麻煩,比如孩子自己吃完飯之後,要清理桌子、地板和孩子的衣服,於是阻止孩子自己的嘗試和探索。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形成了依賴家長的習慣。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順應天性、勇於嘗試,在保證安全的前提條件下,放手讓孩子去探索。

    第二是心理上的放手。很多時候,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但被家長有意或者無意識地否定了。比如孩子在商場挑選自己喜愛的玩具,他可能想要粉色,家長覺得男孩子還是買藍色好,於是最終按自己的主意,選了孩子不想要的顏色。

    如果一味否定孩子的想法,那麼孩子就會形成潛意識:我的想法是沒用的,我不需要有想法。久而久之,也就凡是依賴家長了。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忍住自己主觀代入的衝動。

  • 3 # 風中小樓

    想要教孩子獨立。家長要做的就是對孩子,放手,遇到事情讓孩子多思考,學會自己做決定。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學會偷懶。所喂的偷懶,就是把孩子的權利還給他。鼓勵孩子,讓他遇到事情的時候學著自己做決定,如果有錯誤的家長從中引導就可以了。

    比如我對我家姑娘就是這樣說的。我女兒今年7歲,上小學二年級。平常我就會經常對他說,你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如果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你再給我說,做錯沒關係,爸爸允許你做錯,但是同一件事情不能錯過三次。做錯了你就要找到原因,為什麼會做錯?我怎麼樣做才能是正確的。

    所以現在她自己的事情,基本上他都是自己在做,有時候還喜歡給我們幫幫忙做做家務。

    拿學習寫作業來說。我跟他兩個人商量好,每天放學回來,第1件事先把今天的作業列個計劃表列出來,每個計劃表後面是寫上時間多長時間能完成。因為那是他自己定下的定下的計劃,他自己就能獨立的完成,不需要家長在旁邊監督陪伴。如果有時候他忘記該幹什麼,在玩的時候,我就會這樣提醒他,你的事情幹完了嗎,或者你看一下你的計劃完成了嗎?他就會自覺主動的去完成,根本不要父母怎麼操心。

    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最好就是家長放手,多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這是一個長期堅持才能形成的習慣。

  • 4 # 自然迴圈我安然

    獨立是教不會的。

    獨立是逐漸鍛煉出來的,是一個習得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中,父母給孩子充分的愛與自由就好。

    孩子生來有對世界的好奇,有探索的勇氣,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愛,不過分控制,不刻意打壓,孩子必然會越來越獨立。

    舉個例子,孩子正在學走路,“啪”一下摔倒了,你會怎麼做?

    一種父母馬上跑過去扶起孩子。

    一種父母的扶起孩子還要帶孩子打地板、打桌子,責怪它們磕了寶寶。

    另一種會站在原地對寶寶說,沒關係,自己爬起來。

    還有一種父母會站在原地對寶寶說,對,非常棒,走得不穩的時候就這樣,可以用手撐住,也可以一屁股坐在地上。來,我們起來繼續,走過來。

    其實寶寶天然地會注意安全,就算一開始意識不到磕磕碰碰幾次,後面也會意識到的。

    摔跤、磕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父母的態度。

    上面四種父母,哪種做的好?每個人心中答案不一吧。

    我喜歡第四種,但目前我還只做到第三種。我只做到不干涉不指責多鼓勵,引導和肯定還做的不夠好。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生活中父母經常是前兩種父母的選擇,那以後就不要怪孩子不獨立。其實並非孩子不獨立,只是父母不放手而已。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未知的重大風險,比如從床上摔下來造成嚴重後果、比如走路摔到尖銳物體上,這些風險我們父母不可能完全忽略或者坐視不理,一定要提前預防。

    比如床邊安裝床圍或者床四周鋪上墊子或者離開房間時來著攝像頭關注屋內情況;傢俱稜角處貼上防撞條,孩子爬行走路時收起尖銳物品。

    做好這些準備工作,然後給孩子充分自由。家裡隨他爬、走,讓其自由探索。即使磕了碰了也就是小傷,自己感覺到疼了自然會小心了。

    這樣的過程,孩子不僅練就獨立能力,也具備了獨立心態。出了家門,即使在外面走路,也知道怎樣更穩妥。

    總之,我認為,孩子的獨立不需要教,而是要創造環境,充分給予愛與自由,讓孩子在一定範圍內自由探索,從而獨立。

  • 5 # 家有一年級新生

    1.首先相信孩子可以做好,可以自己獨立完成這些事情,放手讓孩子去做。

    2.剛開始讓孩子做時,可以教給孩子,讓她去做,大人陪伴,出現問題及時協助去完成。完成後多給予鼓勵,信心也很重要哦,比如說寶貝你這次做的很好,下次就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啦!我家老大六歲半,就開始自己洗頭,剛開始把水溫給她調好,教她2遍,然後在邊上觀察幾次,她沒有沖洗好就協助一下,慢慢就會自己洗了。現在她可以獨立洗頭,洗自己小底褲,小襪子,會幫忙洗碗,並且洗的比較乾淨,可以掃地拖地。

    3.還會出現一種情況,比如讓她洗襪子,你擔心她洗不乾淨怎麼辦?那也要鼓勵她自己去洗,她洗完,你偷偷檢查下,不乾淨就再幫她洗一下,也可以告訴她,寶貝你這次有進步哦,洗的比較乾淨,那她下次就會注意,努力洗的更乾淨些。

    總之,孩子的獨立是大人敢於放手。大膽放手吧,相信孩子可以做好,那她一定變得越來越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句話叫做容易說出來的愛都是假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