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唐初有一位超級牛人,他的名字叫李勣。他是三朝元老,更可以說是武則天的貴人,當年唐高宗在立武則天立皇后一事上,遭到長孫無忌等人的一致反對,結果他一句話讓事情得已轉變,最終使得武則天登上皇位。

    李勣原名徐世勣,雖然出身於富二代,但他十七歲的時候,卻做出驚人之舉,攜帶家纏萬貫投奔瓦崗寨的翟讓。

    後來英雄李密經朋友介紹來到了瓦崗。李勣覺得李密這樣的雄才大略的人是天下真正的英雄,於是聯合“所見略同”的浚儀人和王伯當三人,對翟讓進行了“逼宮”,勸說翟讓主動讓賢,讓李密來當瓦崗寨的大哥大。

    結果翟讓很識時務,馬上主動讓賢。也正是因為這樣,李密當上大哥大後,對“恩人” 李勣自然是很是感恩,自然是格外重用。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瓦崗軍被隋朝的驍將王世充打敗,萬般無路之下,李密聚集餘兵歸順唐朝。李勣和李密的緣分到此結束。因為他的主子很快就換成了李淵。

    後來,李密選擇了“謀反”,結果被早就有預防的李淵成功斬殺。李勣聽到訊息後,馬上上表請求收葬李密,李淵見他忠心可嘉,批准了他的請求。結果李勣披麻戴孝,和李密原來的僚屬將士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的南面,墳高五丈,喪期過了才散去,對此,朝廷民間都認為李勣講義氣,是個真男兒、純爺們。

    李勣歸唐後,立下赫赫戰功,先是打敗王世充、平竇建德,得到了“下將”的封號。隨後打敗劉黑闥、徐圓朗等隋末群雄,為唐朝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

    而在玄武門之變時,李勣卻是站在太子李建成這一邊的。而李世民政變成功後,獨獨對“政敵”李勣另眼相看,不但沒有治他的罪,反而重用了他。

    也正是因為這樣,知恩圖報的李勣在貞觀初年反擊突厥戰爭中,他以三千鐵騎攻其不備,大破二十萬突厥大軍,活捉頡利可汗,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空前絕後的奇蹟。後來,李勣又帶兵消滅了薛延陀的叛亂,並且還成為李世民徵高句麗的先鋒將軍。

    因為戰功赫赫,唐太宗李世民對他自然是極為寵愛。有事例為證,有一次李勣得了一個奇怪的病,御醫配了藥後,說要用人的鬍鬚做藥引才行。唐太宗聽說後,立即剪下自己的鬍鬚給李勣治病用。事後,李勣感動的熱淚迎眶。

    不久,唐太宗封李勣為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並且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以後我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了,我相信你一定不會辜負我的。”對此,李勣感動之餘把手指咬出血來,發誓不辜負皇帝的信任。

    然而,儘管如此,李世民內心裡還卻是“提防”半路出家的李勣的。在病重之際,他先對太子李治說一句石破天驚的話:李勣絕對不能留。李治知道李世民平常對李勣最為器重,此時為什麼卻說這樣的話呢?李世民當然知道他心裡的想法,於是問“你能操縱李勣嗎?”李治說不能。李世說於是說:“我之所以能夠操縱他,那是我對他有恩。你要想操縱他,也要給他施恩”

    於是李世民給李治一妙招:先是以我的名義把他貶為疊州都督。如果他立即上路,我死後你就把他召回朝廷,並授予僕射這樣的高官職,這樣一來,他肯定會對你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果然,接到了降貶令後,李勣二話不說,馬上就上任去了。這一去,他和李世民多年建立的恩情也一去不復返了。

    果然,李治繼位後,馬上把李勣召回並委以重任。

    後來,唐高宗李治想立寵妃武則天為皇后,卻遭到朝中長孫無忌等元老大臣的一致反對。理由是:武則天是先帝的女人,而且出生卑微,怎麼能成為一國之後。

    對此,唐高宗李治為此單獨召見李勣,就立武則天為皇后一事詢問他的意見。

    李勣沉思半晌,緩緩地說了11個字:此陛下的家事,何須問外人。意思就是說這是你的家務事,何必問外面的人。

    唐高宗李治聽了矛塞大開,之後不顧長孫無忌等人的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這為武則天最後稱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李勣在朝中的地位也更加固牢起來。

  • 2 # 信筆千年

    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與是否參加玄武門事變並沒有必然聯絡。

    玄武門事變發生的時候,魏徵還是太子李建成的手下呢!

  • 3 # 初柒丶

    李世民臨死之前,將徐世勣列為託孤大臣,對他說了這麼一句話:"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無以逾

    公,公往不負李密,豈負朕哉"!一句 "公往不負李密 ,豈負朕哉" ,道出了徐世勣的本質,再加上徐世

    勣戰功卓著,所以李世民豈能因為他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而不將他放進凌煙閣呢?只是前面功臣太多,

    尤其一些參與玄武門之變的武將,因此只能將徐世勣委屈的放在了第23位。

    可以說,以凌煙閣中的排位來看,徐世勣是被嚴重低估的名將,而且還是隋唐最有情義的英雄。

  • 4 # 人民正能量

    徐世勣是唐朝著名的開國功臣,一生戰績頗豐,文治武功都很有能力,後來位居宰相職位,可以說其功勞是很大的,是唐朝初年的著名大臣。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所奮鬥,建立了很多功勳。有沒有參與玄武門事變涉及到李世民的最核心利益,也是李世民最看重的功勞和表現。

    唐朝初年同樣也有很多著名的文臣武將,他們出於各方面的考慮,同樣也沒有參與玄武門政變,他們沒有參與的原因很多,但是在這樣重大的事情上,肯定是有自己深刻的考慮。比如徐世勣就是這樣的人,他認為誰能當皇帝就跟著誰幹,都是為大唐王朝效力,他們兄弟們之間的事情不參與。

    相反它的評選如果僅僅侷限於參與沒參與玄武門政變這一件事情,那樣評選出來也沒有多大的意義,而且容易造成各派勢力的失衡,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會進一步造成新的矛盾,激化成別的矛盾,違背了評選的初衷。這樣的結果不是李世民願意看到的,更不是更方面、更階層、各個山頭願意看到的,這也是一個統治集團做事成熟的基本體現。

  • 5 # 小草根學歷史

    在玄武門之變前的李淵諸子爭端中,徐世勣一直很低調做事,功勞雖然比較大,但從不參與爭儲之爭,也因此在李世民的心中一直處於靠後的位置。

  • 6 # 傾聽歷史觀

    關鍵詞:玄武門之變、徐世勣、凌煙閣。

    關鍵詞一:玄武門之變——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於太極宮的北宮門、也就是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迫父親、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太子,並於次年繼承帝位。

    關鍵詞二:徐世勣——又名李世勣、李勣,字懋功,為初唐名將。就軍事才華與戰績而言,當時唯有徐世勣堪與李靖相提並論。

    關鍵詞三:凌煙閣——唐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當年隨他打天下的親信功臣而修建,在其中陳列由閻立本繪製的二十四功臣像。

    由上述三個關鍵詞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1、玄武門之變既是一場事關皇位歸屬的政變,也是一場發生在李家父子、兄弟間的家族內鬥,而對於李世民這個當事人來說,可能更認同後者。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作為外人的臣子們在這場家族內鬥中,積極主動的摻和進去未必就能得到豐厚的回報,而躲得遠遠的那幾位,皇帝未必就不在心中表示讚賞。畢竟一個臣子的手上要是沾上了皇家的血,下場通常都不怎麼好。

    2、徐世勣深受李唐三代皇帝得重視和信任。初唐受賜李姓者大概只有三人:羅藝、杜伏威和徐世勣。前兩者都曾為一方諸侯,賜姓難免有安撫和收買人心的含義,而這兩位老兄下場也不好,先後被李淵砍了腦袋。而徐世勣不同,他也曾效忠於李密和竇建德,但投唐之後深受信任。李淵賜他李姓,在貞觀年間,能讓李世民放心的任命為一路主帥領兵出征的,除了李靖只有徐世勣,侯君集那都是後來的事。而在李治一朝,徐世勣更是作為託孤重臣,在朝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3、能否位列凌煙閣,跟是否積極參與玄武門之變並無多大關係。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即有積極謀劃、參與到玄武門之變的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亮,也有未參與其中的李孝恭、李靖、蕭瑀、劉弘基、殷開山(早死)、柴紹、長孫順德、虞世南、劉政會、唐儉,甚至還有處於敵方陣營的魏徵也位列其中。

    而且,在未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功臣中,李靖、虞世南、唐儉、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與李勣一樣,都有曾入幕天策府的經歷或與李世民友善,但是都未能影響他們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另外插一句,即便積極替李世民賣命、參與到玄武門之變,也未必是什麼好事。比如尉遲恭,在玄武門出力最多、下手最狠,不但一箭射死了齊王李元吉,還威逼唐高祖,差點把李世民他老爸嚇出心梗。然後呢,雖然酬功被列為一等,當從此之後李世民幾乎再也沒有讓他領過兵,作為初唐第一流的猛將,年僅四十就開始養老,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齊王再該死,那也是李世民的親弟弟;而李世民即便再渴望那張龍椅,也不能容忍任何人對那張椅子不恭,更何況當時坐在上邊的,還是他的老爹。

    所以啊,凡是跟皇家有關的破事,還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為妙。這樣看來,徐世勣才是個聰明人。

    還有種說法——玄武門之變時,徐世勣並不在長安,而是在幷州當行軍總管,正跟突厥人死掐,沒工夫管閒事。

  • 7 # 江山壹統

    凌煙閣能上去,參不參加玄武門不是唯一標準,只要對唐朝有突出貢獻或在某方面有特長的都可以。如李孝恭,魏徵,虞世南,蕭禹,李靖柴紹,劉政會,殷開山,等等

  • 8 # 獨愛炸醬麵

    徐世績追隨李世民履歷戰功,忠心如一,被李世民第一批封入凌煙閣。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崗軍,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倖逃走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又擔任主將滅徐元朗,平定磧北。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後又大破東突厥,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於將高麗滅亡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

    徐世勣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 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滅高麗後次年病逝。

    總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年七十六。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後配享高宗廟庭。 李勣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唐本草》(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並自撰《脈經》一卷,今已佚。

  • 9 # 歷史小知

    您的提問肯能是對這段歷史有兩個誤解

    誤解一:凌煙閣是表彰為李世民奪權的親信所建

    凌煙閣是用來李世民為表彰唐朝建立和平定天下功臣所建造的,並不是為了犒賞玄武門之變輔助李世民上位親信的。

    唐朝的建立並不是李世民的小團隊完成的,還有李淵和李建成等忠於他們的大臣所建立。正是如此,李淵重臣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國公蕭瑀,李建成親信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國公魏徵。玄武門之變中立派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都名列凌煙閣。

    誤解二:在前一個誤解基礎上,只有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才算是李世民的親信

    徐世勣投降唐朝後一直隨李世民征戰天下。並在天下初定李世民回朝後,在新佔領區負責掃除殘餘勢力。——《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紀五》:(武德五年)秋,七月,甲申,世民以淮、濟之間略定,使淮安王神通、行軍總管任瑰、李世勣攻圓朗;乙酉,班師。

    並在玄武門之變前剛驅逐了來犯的突厥。——《舊唐書·卷六十七·列傳第十七》:八年,突厥寇幷州,命勣為行軍總管,擊之於太谷,走之

    徐世勣沒能參與玄武門之變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 10 # 孤寡老人講歷史

    玄武門之變時徐世績是帶兵的將領,他不適合參與。

    徐世績是帶軍投唐的,在當時屬於軍中實力派,這樣的軍中大將在政治上如果不能保守中立,忠心於在位的皇帝,任何一位繼位的皇帝都會對他產生警惕,包括李靖、秦瓊等都是這種情況。

    而且李淵待徐世績不薄,他曾經在兵敗後假意向竇建德投降,歸唐後李淵對他信任依舊,在李淵時期,徐世績多次升官,李淵很看重他,雖然徐世績很滑頭,但李淵對他的恩不能忘,他如果參加玄武門?天下人怎麼看?

    他如果參加玄武門,李世民反而未必會看重他,今天能在得到李淵重用的情況下反李淵,明天是否能被李世民的兒子們收買,然後反李世民?

    徐世績很聰明,做為武將,皇室內部的紛爭他完全不管,嚴格遵守誰當皇帝他效忠誰的格言,李淵在位他幫李淵打仗,李世民上位他就幫李世民打仗,到李治上位,他又堅決支援李治,由此,每個皇帝雖然未必把他當成心腹,但對他也放心,他也不用參合到政治鬥爭中去。

    而且像徐世績這樣的軍中實力派,瓦崗派系的帶頭人,他根本就不擔心沒人用他,李世民也好,李建成也好,誰上位都不能忽視他,所以他用不著去冒險。

    玄武門之變的參與者全是李世民的嫡系,他們不跟著幹,前途無亮,沒準都會死,而且他們是李世民提拔的,跟李淵沒太大關係,所以可以毫無顧忌。徐世績就不行,他已經是國公加總管級別的大將,何必跟著參合,沒參加玄武門,李世民登基後他的地位一樣沒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爐石傳說:據傳新版本將加入職業“惡魔獵手”,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