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物學家講歷史
-
2 # 生活有趣發現
齊國是被秦國滅國的。
宋朝名士蘇洵寫過一篇《六國論》,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一個鮮明的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五國中,作戰最積極的當屬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和秦國幾乎都傾全國之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了一場決戰,可惜趙國慘敗,國內男性青壯年幾乎全部喪失,從此之後趙國一蹶不振。
於是五國“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之安寢”,但這種抱薪救火的行為只能讓火勢不可控制。齊與秦距離較遠,沒有向秦國進行行賄,但是在秦滅五國之戰中,齊國一直作壁上觀,最終只能唇亡齒寒。
公元前221年,秦軍大將王賁攻滅燕國和代國,此時戰國七雄只剩下秦國和齊國。齊國是一度和秦國並稱東西兩帝的東方強國,“順理成章”地熬到了最後。曾經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齊國會是秦國統一天下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王賁挾滅燕吞代之威,南下齊國,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破齊國的邊境,幾乎兵不血刃直達齊國國都臨淄城下。齊國末代君主田建聽從寵臣後勝的建議,放棄抵抗,出城投降。至此齊國滅亡,秦國也完成了統一天下。
秦之所以能滅齊國,滅六國,在歷史上有過很過討論。北宋年間,蘇氏三父子就分別作了《六國論》來探討六國滅亡的原因,三篇雄文中齊國的滅亡都是重點探討的部分,蘇洵言“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意思是說,趙魏韓燕楚五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爭相向秦國獻地求和,不但削弱了自己,還刺激了秦國更大的野心。齊國雖然未曾向秦國求和,但也不曾襄助山東五國抗秦。當秦統一天下大勢已成時,齊國自然也難倖免。蘇洵的這個觀點很好地總結了齊國在最後三十年的外交政策。
齊國的獨善其身齊湣王時期齊國達到極盛,滅亡宋國,西壓三晉,北威燕,南聯楚,還多次組織合縱攻秦。然而盛極必衰,齊國的咄咄逼人招來他國忌憚。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魏韓秦伐齊,齊國大敗,最後只剩兩城,幾乎亡國,這就是歷史著名的樂毅伐齊。公元前279年,齊襄王在宗室田單的幫助下復國。齊國在此劫中元氣大傷,國土損失一半,國際威望大跌,退出一線大國的行列。
自復國後,齊人吸取了齊湣王窮兵黷武的教訓,國策偏向保守,很少再參與諸國紛爭。而齊國獨處膠東半島的地緣態勢也讓齊人有條件擺脫戰爭。
秦趙長平大戰時,趙人曾向齊國借糧,齊王建執意不允,決心不干涉秦國的戰爭。後來信陵君魏無忌組織山東諸國合縱攻秦,唯獨齊國不參加,繼續貫徹中立政策。
在戰國時代最後幾十年裡,齊國獨善其身,坐看秦國一步步削弱山東諸國。齊國雖然熬到了最後,也只剩孤家寡人。
秦國的計謀秦人自然希望齊國不摻和秦滅五國的戰爭,最好還能同秦人結盟。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秦人無所不用其極。
田建前期,國政有太后主持,對外還不像過去那麼保守。公元前249年,齊太后病逝,田建繼續重用後族,舅舅後勝得以專國政。後勝貪財,秦人投其所好,向其賄賂了大量錢財,後勝成為鐵桿親秦份子。田建深受影響,公元前237年,嬴政誅除了權奸嫪毐,田建親赴咸陽趕去慶賀,嬴政大擺筵席進行招待,以示隆重,秦齊關係達到歷史最佳。
在秦滅五國過程中,齊人不但沒有派兵援助五國,而且秦每滅一國,齊國反而都派使者前去祝賀,就像自己國家建了軍功一樣。
秦軍連滅燕代國,始終不曾有收手架勢,齊人這才知道害怕,後勝再次出馬,建議田建閉關拒敵。然而這不但沒有擋住秦軍,反倒給了秦人破壞和約的口實,加速了齊國的滅亡。
齊人不知兵滅齊之戰堪稱秦滅六國中最輕鬆的戰役,除了秦軍強大和反間計的作用外,還在於齊人久不經戰陣,幾乎將祖上打仗的本事丟光了。
自齊太后去世後,齊國幾乎就沒再參與過戰事,二十多年的時間足以讓老齊人忘記戰鬥的模樣,也足以讓自小在和平環境中長大的孩童成為齊國軍隊的主力,這很難保證軍隊的戰鬥力。齊軍的戰力低下,正是秦軍快速突破齊軍防線的關鍵所在。
齊軍的問題不止在於士兵的戰鬥力差,還在於統兵將領素質極低。秦軍消滅燕代後,已經從北面和西面包圍了齊國。而齊國君臣始終盯著秦齊的正面邊境西線,對舊燕齊邊境關注甚少。田建把齊軍主力都放在了西線,而只放很少軍隊警戒北方,而事實是秦軍正是從北線突入齊國的。田建的這一舉措有違軍事常識,齊國卻無人提醒主君。這裡面不是齊國無人,就是兵無鬥志,已無心思幫齊王糾偏。
齊國滅亡後,嬴政沒有多高看曾把手言歡的田建,將他安排到了遙遠的共地,為了以絕後患,嬴政命人斷了田建飲食,田建最後悲慘地餓死了。當然可憐可恨的田建也不是一點兒貢獻也沒做,他的“識時務”讓齊國民眾免遭兵禍,田姓宗室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儲存。在秦末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中,齊國舊地的田氏揭竿而起,齊國也是舊六國中唯一靠自己力量完成復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