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三國董卓死前有預兆,可以提前預防的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涼州隴西臨洮人,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董卓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幷州刺史,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廢立挾持漢獻帝。他生性兇殘,犯下諸多罪行,引致全國其它割據軍閥發動董卓討伐戰,董卓本人則被朝內大臣聯合其部下設計誅殺,實際上董卓可以不死這麼早,很大原因是董卓沒有看出這些死前徵兆。

    董卓死前最著名的徵兆是兒歌,董卓在去京城的路上聽到孩童唱一首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除了這首童謠,發現董卓死前還有其它徵兆,且一共有五個之多。這些徵兆如車折輪、馬斷轡、昏霧蔽天、小兒夜歌以及道人持竿等等,其實都是對董卓之死的預示,而董卓也看到了這些徵兆。不過,給董卓破解預言的李肅,卻是想要董卓之命的人,所以他故意歪曲了預言的涵義。異常現象頻生,警示董卓大難將臨:書中所提徵兆之“車折輪”、“馬斷轡”是這樣敘述的:

    “卓出塢上車,前遮後擁,望長安來。行不到三十里,所乘之車,忽折一輪,卓下車乘馬。又行不到十里,那馬咆哮嘶喊,掣斷轡頭。卓問肅曰:‘車折輪,馬斷轡,其兆若何?’肅曰:‘乃太師應紹漢禪,棄舊換新,將乘玉輦金鞍之兆也。’卓喜而信其言。”

    徵兆之三的“昏霧蔽天”則是如此敘述:“次日,正行間,忽然狂風驟起,昏霧蔽天。卓問肅曰:‘此何祥也?’肅曰:‘主公登龍位,必有紅光紫霧,以壯天威耳。’卓又喜而不疑。既至城外,百官俱出迎接。只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卓進至相府,呂布入賀。卓曰:‘吾登九五,汝當總督天下兵馬。’”

    “車折輪”、“馬斷轡”、“昏霧蔽天”,這些反常的現象只是警示危險,並沒有明確透露更多的資訊,但是後面的“小兒夜歌”和“道人持竿”則是明確說明了董卓之死和殺他的人。

    如果沒有李肅的錯解徵兆,而董卓能及時明白天象示警,也許董卓還能逃離這場災難。可惜董卓並未瞭解這些徵兆,接下來就不指是示警,而是直接預言死亡的到來,董卓之死已不可逃。看不懂蒼天示警,董卓在劫難逃於是乎董卓走入不可逃離的劫難,出現了將死的預言:“布拜謝,就帳前歇宿。是夜有十數小兒於郊外作歌,風吹歌聲入帳。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聲悲切。卓問李肅曰:‘童謠主何吉凶?’肅曰:‘亦只是言劉氏滅、董氏興之意。’”

    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其實是一個字謎。“千里草”,“千里”合起來就是“重”字,“重”上加艸就是一個“董”字,暗釦董卓的姓氏;“何青青”,“何”是“怎麼(能)”的意思,不能保持“青青”,那不就是枯萎嗎?實際就是預示死亡;“十日卜”,合起來就是一個“卓”字,暗釦董卓的名字;“不得生”,更是明確地說明了董卓將要死亡。

    在書中還安排了指示兇手的線索:“次日侵晨,董卓擺列儀從入朝,忽見一道人,青袍白巾,手執長竿,上縛布一丈,兩頭各書一‘口’字。卓問肅曰:‘此道人何意?’肅曰:‘乃心恙之人也。’呼將士驅去。”

    “持竿道人”白色的頭巾那是暗示“戴孝”,人死了才能戴孝;長竿上面的布的兩端分別寫著一個“口”字,這兩個“口”字合起來是一個“呂”字,這暗示著呂布的姓氏;這個“呂”是寫在長竿上面的布,就是指呂布。“道人持竿”明確指出要殺董卓的人是呂布。至此整個徵兆與預言結束。由於董卓沒有明白這些徵兆,李肅故意給董卓相反的方向解釋,他只能被呂布殺死。

  • 2 # 半旅

    歷史上總有很多巧合,讓人不禁感覺到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的安排。

    據說司徒王允設計銖殺董卓時曾派人誘他進京,董卓在這個路程中便已出現五次不祥徵兆:

    出發時,大概是母子連心,董母心驚肉跳、坐臥不安

    路上“車折輪,馬斷轡”,意思就是說:車子折了輪子、馬匹斷了籠頭

    繼續向前異象不斷,天氣驟變 昏天蔽日 飛沙走石 阻擋行程

    行到長安城外,又聽的童謠唱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宮門前,又有一青袍道人手執寫了“呂”字的幡兒

    可惜不知是董卓心大,還是對自己頗有信心,竟對此全然視而不見,最終被伏擊殺死。

    哪知下葬之時異象仍然不斷,天降暴雨,電閃雷鳴,天雷將董卓的棺槨劈開。重新入殮又被劈開,如此反覆三次,最終屍骨無存。

    如此看來,董卓之死,似有天意,多行不義,必定天誅。

  • 3 # 蔥蔥那年

    董卓的敗亡,是由於他不僅野心比較大,而且慾望比較多;不僅手中政權來的快,而且還膨脹的最厲害,自取滅亡。

    1.董卓進京

    外戚大將軍何進殺了宦官,接管上軍。這時,袁紹勸他把宦官統統殺掉,斬草除根。何進為難,因為他害怕他妹妹何太后不同意;因為何太后當年毒殺劉協的生母王美人,差點被靈帝廢掉,多虧宦官求情才保了位置。於是袁紹又出主意,召四方猛將 ,尤其幷州牧董卓入京,威逼太后。於是,本身就腐敗的朝政,這次隨著董卓的進京基本成滅亡狀態。

    2.董卓的蠻橫與血性

    董卓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大宴群臣的時候,一邊摟著後宮女子尋歡作樂,一邊從宴席中拉出官員當場打死,還用最殘酷的刑法折磨和他意見不一致的官員。想打死誰就打死誰,想折磨誰就折磨誰。董卓是西北來的軍閥,這般粗野蠻橫,嗜血成性,既無人緣,也無威望。儘管他一再籠絡士大夫,士大夫們打心裡都看不起他。

    3.董卓廢立皇帝

    董卓廢劉辨為弘農王,然後毒死,;立劉協為皇帝,為漢獻帝。找到一個理由是因為劉辨愚昧懦弱,陳留王劉協則有堯圖之表。董卓想樹立威望,大臣們不都是聽皇帝的,他連皇帝都能換,你們還能不聽我的?再之就是立劉協為皇帝,沒有太后垂簾聽政,他母親王美人已經被何太后毒死了。

    4.穢亂後宮,荒淫無道

    皇帝年幼,董卓大膽妄為,染指後宮,皆其供自己玩樂。之後還向洛陽城裡伸出魔爪,帶領士兵們在街頭巷尾搶奪民女,與將士同樂。

    漢獻帝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聯合呂布發動宮廷政變,謀殺了董卓。董卓進京以來,為了樹立威望,控制皇權,又滿足自己的私慾,最終是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讓天下共討伐。

  • 4 # 瀟瀟灑灑哥

    董賊的滅亡不外呼兩點∶

    第一:不懂政治

    首先,是廢立皇帝。

    這是董卓乾的第一件政治大事。當時的董卓應該放下身段,爭取官僚集團支援,即便是想篡位也要耐心一下,鞏固統治再說。他本意是透過廢立宣告自己的權力,哪知道給了政敵一個口實。換皇帝的原因也很可笑:因為皇帝懦弱,要換一個能力強的。試想下,想把皇帝玩弄於掌中,哪個更好玩呢?

    廢立當時,滿朝文武敢怒不敢言。只有袁紹,拔出佩刀與董卓現場爭辯後,匹馬逃往冀州。盧植提了反對意見,被罷官,如不是蔡邕求情可能就被殺了。

    然後,火箭提拔官員,為自己培養掘墓人

    廢立之後,董卓想取得官僚集團支援,大量提拔任用名士,其火箭提拔速度非常可笑。蔡邕是被董卓逼著出山的,對他很敬重。一出山就為祭酒,三天後當升官,很快就當上了尚書。

    荀爽為平原相,回京走到宛陵為光祿勳,到任三天提拔為司空。因為宦官被殺光了,他命官員的子弟來接替,手拿兵器在大殿上站崗。

    董卓還聽從周毖、伍瓊建議,任用一批名士。韓馥為冀州牧,劉岱為兗州刺史,孔伷為豫州刺史,張邈為陳留太守,張諮為南陽太守。當時曹操逃往陳留,封了個驍騎校尉;袁術逃往南陽,封了個南陽太守;袁紹逃往渤海,封了個渤海太守,這些人後來成為十八路諸侯的主力。董卓一怒一下,先把出餿主意的周毖、伍瓊殺了,然後一把火燒掉洛陽回老家,不跟官僚集團玩了,對政治放棄希望。

    第二:暴虐無道

    董卓是一個什麼事都乾的出來的人,群雄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他估摸著很難對付的了,就想著遷都,把國都從洛陽遷到長安,然而,遷都也有遷法,他卻逼著百姓遷徙,當時洛陽居民有數百萬人,一路互相踐踏,有餓死的,有遇著搶劫而死的,有病死的,總之是屍橫遍野。然後,自己帶著士兵,一把火把皇宮、官署和民居都燒燬了,幾百裡之內無人際。他還讓呂布把漢朝皇帝和官員的墳都挖開,把裡面的珍寶取走,所作所為完全是一個強盜,沒有絲毫英雄的氣度。

    眾所周知,董卓的軍隊是從西涼來的,那完全是個貧乏之地,一入洛陽這個富貴之地,如狼入羊群,這些士兵哪裡能把持的住,到處擄掠搶劫,甚至姦淫婦女。有一次,他派兵到洛陽附近的地方去,這個地方正在搞廟會活動,他的兵就把男人都殺掉,再搶了他們的車,把所有的人頭掛在車轅上,載著這些人的女人回去。董卓一生殘暴,滿懷私慾和野心,玩弄權術,殘害人民,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更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 5 # 歷史都付笑談中

    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董卓。

    董卓其人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年輕時的董卓生性豪邁,驍勇善戰,是邊軍中的傑出將領,對異族作戰,大小百餘戰,立下了不少功勞。

    董卓這廝,乃是野心之輩,並且非常重視兵權。用鄭泰的話說,“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厭”。

    其實靈帝時期,對董卓是有過提防的,曾經升董卓為幷州牧,並且讓董卓把本部兵馬交給皇甫嵩,這應該就是個明升暗降的手段,但是董卓推辭不去,始終穩穩地握著兵權。

    董卓的“貴人”,可以說是何進。

    何進這個豬腦子,為了徹底清除宦官勢力,竟然矯詔讓外地諸侯帶兵進京,董卓響應何進的矯詔,名正言順地進軍京城,何進死後,他收編了何進部下的軍隊,又策反呂布、吞下了幷州軍,把持朝政,這時候的董卓,可謂是要權力有權力,要兵馬有兵馬,但他並沒能更進一步,反而早早敗亡,這是何故呢?

    在笑談君看來,大概和當時的政治環境、以及董卓的個人性格有關。

    政治環境

    我們把曹操和董卓做一個對比,這兩人,一個被罵為曹賊,一個被罵為董賊。

    曹操奉行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董卓採取的是“廢天子以嚇唬人”。從朝堂政治來講,董卓面臨的壓力要更大一些,這會兒天下還沒大亂呢,朝中又有王允、盧植等一批中堅力量,董卓區區一個邊疆刺史,又沒有袁紹那樣顯赫的世家背景,所以基本上沒人尿他這一壺。

    在這種情況下,董卓一方面行廢立之事,快速立威;一方面提拔天下名士,收服眾望,荀爽、陳紀、韓融、韓馥、劉岱等,都是這時候被董卓提拔的。

    但是董卓提拔的這些人,並沒有心向他,特別是地方上的官員,這些人被提拔後掌握了實權,紛紛反對董卓,這就比較尷尬了。只能說,董卓廢立皇帝這件事,並沒有嚇唬住太多人,反而是給自己扣上了篡逆的帽子,給了袁紹等人名正言順針對他的理由。

    其實董卓也挺不容易,東漢末,實權還是掌握在世家大族手裡。董卓一方面想維護漢室政權,一方面想要和世家大族博弈,實在是太難。曹操能成功,一方面是背後有曹氏宗族的支援,一方面是他提拔了大量寒門人才。

    個人性格

    董卓的個人性格,也難以成就大事。

    首先,就是為人詬病的殘暴。

    董卓生性殘暴,不懂得體恤百姓,縱容部下,《資治通鑑》記載:

    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剽虜資物,妻略婦女,不避貴賤。人情崩恐,不保朝夕。

    好端端的洛陽,被他折騰的烏煙瘴氣,最後甚至還一把火燒了洛陽,如此的倒行逆施,必然導致天怒人怨,不能長久。

    董卓過於看重他的軍隊,以為靠軍隊的武力能解決一切,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民心才是第一位。

    其次,貪圖享樂,不思進取。

    《三國志》記載:

    築郿塢,高與長安城埒,積穀為三十年儲,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董卓剛進入洛陽,實力尚且弱小時,還是挺有手段的;但是隨著他掌控了何進的舊部、收服了幷州軍,勢力強大以後,反倒有些不思進取,可能是年紀大了,沉溺於享受了。

    等到遷都長安,築起了郿塢,這和後來的公孫瓚築高樓何其像也!完全成了縮頭烏龜了,事實證明,沒有攻不破的堡壘,郿塢再堅固,也沒有保住性命啊!

    所以,在笑談君看來,董卓算是個優秀的將領,但不算是個優秀的政治家。他有野心,也抓住了機會,但是他的實力配不上他的野心。

  • 6 # 責任即方向

    最根本的是董卓在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上犯了嚴重的錯誤,就是如何對待現任皇帝。董卓對待現任皇帝的態度十分野蠻,他的做法是廢立。在當時情況下,皇帝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對待現任皇帝的態度也是考驗一個臣子忠奸善惡的試金石。董卓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一失足成千古恨,遺臭萬年。

    至於廢立皇帝的理由,他聲稱少帝劉辯愚昧懦弱,陳留王劉協則有聖主的素質。但他的真實意圖恐怕還是為了樹立個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權。董卓是西北來的軍閥,粗野蠻橫,既無人緣又無威望。儘管他一再籠絡士大夫,士大夫在骨子裡還是瞧不起他。於是董卓便決定來個大的動作,一舉建立起自己不可動搖的崇高地位,這個動作就是換皇帝。

    董卓萬萬沒有想到,此舉一下子使自己引起公憤,成為眾矢之的!廢立皇帝是需要承擔極大風險的,董卓最終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加速了自己的覆滅,並將自己牢牢地定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 7 # 臨兵鬥

    第一個原因,他充當了一次精神導師,讓那些野心家看到了只要拳頭夠大,天下就誰說了算,有時候道理大家都懂,但經過董卓現身說法,這現實意義就完全不一樣。第二個原因就是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他目標太明顯。那些野心家哪個不是眼巴巴看他出錯?就算他自己不出錯也要給他找錯。第三個原因是延伸第二個,他目標太大,有點膨脹了,沒有當機立斷殺掉潛在威脅。

  • 8 # 開朗圓月p4

    嚴格意義上說開啟三國前亂世的不是董卓。

    東漢末年,由於桓靈二帝的無能,導致外戚、宦官和士族的爭鬥已不可調和,封疆大吏們各自為政,導致民不聊生,才有了黃巾起義。

    農民起義嚴重影響了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而且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了,可是天下的動盪並沒有結束,因為引發動盪的根源沒有剷除。

    至於董卓,原本手裡有一把好牌,完全可以狹天子以令諸侯,但是由於新興軍閥沒有遠大的戰略謀劃,雖然是挾持了天子,卻沒能令天下諸侯。

  • 9 # 逍遙無極K飄儛

    董卓此人狼子野心,雖然到洛陽勤王,但是又因為何進被殺京城大亂,他打敗其他諸侯王匡,橋瑁,丁原順利佔領洛陽,開啟三國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又太目中無人,上朝不行禮,輕賢傲慢,濫殺無辜,苛捐雜稅,廢了少帝改立陳留王為獻帝,總之就是不得民心與擁護,所以就註定是失敗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氣一熱,睡眠都是慢慢拼湊的一段,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