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醫學微課堂

    “一個人在五歲之前,其生活經驗已經決定了他(她)成年後解釋自身遭遇和迴應的方式,對於‘對這個世界和自己應該期待些什麼’有了基本的答案。”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熟悉心理學的朋友應該都熟悉這個人,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他在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寫出了《自卑與超越》一書。他認為,由於身體缺陷、驕縱、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毀一個人,使人或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異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什麼是自卑?阿德勒在本書中提出的定義是,“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

    從這個定義出發,會發現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面對過這樣的境地,亦即,我們每個人都經驗過,或正在經驗著自卑。由於自卑感總是會造成緊張,所以為了減緩這種痛苦,自我會本能的做出一系列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

    自卑感與補償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大致過程是這樣的:現實與預期的差距——自卑——建立優越感——強化。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小時候聽到的關於“狼來了”的故事。一個長期在山頂放羊卻得不到關注的少年,內心最基本的被看到被迴應的需求沒有滿足,只好試圖透過說謊來獲取別人的關注,而在說謊的過程中也確實得到了預期的效果,所有人都注意到了他,因此這個行為不斷被強化,被重複。然而直到故事的最後,少年的問題也並沒有被解決,內心的缺失始終存在。這也就是阿德勒在書中所說的:爭取優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避而不談。個人限制了他的活動範圍,苦心孤詣地要避免失敗,而不是追求成功。

    非理性的自卑何以讓人無法自拔?阿德勒認為,一個人在五歲之前,其生活經驗已經決定了他(她)成年後解釋自身遭遇和迴應的方式,對於“對這個世界和自己應該期待些什麼”有了基本的答案。作者將器官缺陷、嬌縱、忽視歸納為兒童時期最容易碰到的三種問題。存在以上問題的兒童,他們在早期獲得安全感優越感的方式可能是強調自己的身體缺陷、依賴他人的肯定、哭鬧淘氣以引起他人注意等等,缺乏透過自己正常努力或是奉獻、對別人發生興趣和互助合作來達到目的的成功經驗,並更容易感受到挫敗。並且在之後的生活中,錯誤的“行為-目的”環路不斷被強化、放大。

    那麼,一個人應該如何超越自卑?阿德勒是從教育者和治療者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的。作者否定了遺傳或者性壓抑決定性格的觀念,認為自卑是有希望被糾正的。簡而言之,人們需要判斷哪些行為其實是自卑的表現,自卑者的潛在願望是什麼,自卑者的哪些早期經驗造成了現在的錯誤反應模式,在瞭解了這些的基礎上,努力建立正確的反饋模式——即“合作”,以達到一種利人利己的普世價值。

    自卑有可能是毒藥,也有可能是我們前進路上的最大動力。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感受過自卑情緒,或許你現在也依然在感受著這份混合著羞恥與無力的自卑感,但是隻要我們願意成長,就總還是來得及的。不要沉迷於自卑,更不要依賴於不靠譜的補償行為。

  • 2 # 使用者YONG

    是的!因本人,長相普通,個子矮小,學識淺薄,一貧如洗,但我卻有一個貌美如花,心地善良,通情達理,不離不棄,老婆,和一個懂事聽話,活潑可愛的乖女兒……最主要的是我還有一顆,永不言敗,時時保持學習進取快樂的心態,其實一個人的自卑,是來自別人的認可,想要別人認可你,先要看得起自己,長相和成長家庭是我們所選擇不了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做什麼樣的人。只要你站直了腰桿走路,不卑躬屈膝的生存,再醜你也是氣質男孩。有天生自卑的缺陷不可怕,可怕的是後添自卑的性格。曾經有過深感的我,現在已經有了驕傲的理由你呢?

  • 3 # 心靈Planter

    不奇怪,也不衝突。傲慢是偽裝,偽裝就是自卑的表現。正確的看待自卑,自卑是自我進步的階梯,建議看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我們最終還是要追求做到真實,泰然的生活。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你去外地旅遊,還會在景區購物店購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