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成功的影視作品?
首先,我要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成功”這個詞的涵蓋意義十分廣泛,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標準可以得到對“成功”的不同定義。就影視作品而言,成功也是多方面的,不是單一的。
電影作品常見的成功評價尺度有三個:票房,口碑(評分),以及獲得獎項。
電視劇作品常見的成功評價尺度也是三個:收視率,口碑(評分),以及獲得獎項。
如果嚴格的來說,一部優秀的,成功的影視作品,在同時滿足以上三個尺度的時候,更要擔負起著文化傳承,針砭時弊,乃至在更廣泛範疇內具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意義。
但是這樣的作品縱觀人類影視發展史都是少之又少的,我們只好再降低一點標準來談成功。
比如同時滿足成功尺度中的兩個,或者僅達成了一條,但其他兩條也不至於太差,這樣的話,我們仍能說,這部影視作品在某一範疇內(如經濟、影響力,藝術性等)獲得了成功,但我們不能說這部影視作品獲得了全面的成功。
而至於其他答主提到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正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能夠說這類作品是成功的影視作品,這兩者之間往往不可分割。
不客氣的說,《人民的名義》也不算是一部真正好的影視作品。
絕對好的影視作品幾乎是不存在的,就像絕對理性不存在,兩者是一樣的道理。
比較簡單的定義:拿電影來說,一部片子,只要故事講得好,邏輯通順,基本上評分都不會低於七分(僅以豆瓣評分為準,除少量刷分行為)
其次,結構重組加分(比如低俗小說),多線敘事加分(兩杆大煙槍、瘋狂的石頭、雛菊、無間道、老無所依...),型別組合加分(恐怖+懸疑+人格分裂=致命ID,荒誕+暴力美學+人性+劇情=天生殺人狂,寓言+魔幻現實主義+人性+二戰=鐵皮鼓)...
諸如此類,你會發現,僅僅只有一種元素的電影,比如某些狗血愛情片,比如某些無病呻吟片。
當然,我不是說元素少就一定不好,比如《怦然心動》,比如《阿甘正傳》就挺好的,挺棒的,我想諷刺的,是那種元素少,故事還講得不好的影片——一部影視作品千萬不能落入自己的窠臼裡面,要換著新花樣寫,《人民的名義》就是一種新花樣,所以他拍的不錯,而且很受人待見,但是,他對於年輕人的妥協和一些根本不必要的過渡橋段,都是此劇的重傷,更何況全劇拖拖沓沓,頭重腳也重,頭輕腳也輕,搞得觀眾一頭霧水——到底哪個橋段才是重要的呢?
戲劇的麥高芬(可以理解為戲劇性衝突或不歸點),到了這個時代,不知道被拋到了哪去了,真是可悲。
真正用點腦子的作品,觀眾能看出來,而且這種片子,能夠讓人學習到一些東西,就跟看書一樣,你不能只是看了,覺得挺好,就完了,你得從裡面看出門道來,而且片子本身也支援你找門道,說白了,看電影,看好片子,就是一個逐漸進步的過程,這個是你在爛片裡很難學到的。
所以,我覺得真正好的影視作品是能夠帶給觀眾思考的、充滿了劇組思考結晶在裡面的整合品,是人類思考的昇華。
如何定義成功的影視作品?
首先,我要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成功”這個詞的涵蓋意義十分廣泛,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標準可以得到對“成功”的不同定義。就影視作品而言,成功也是多方面的,不是單一的。
電影作品常見的成功評價尺度有三個:票房,口碑(評分),以及獲得獎項。
電視劇作品常見的成功評價尺度也是三個:收視率,口碑(評分),以及獲得獎項。
如果嚴格的來說,一部優秀的,成功的影視作品,在同時滿足以上三個尺度的時候,更要擔負起著文化傳承,針砭時弊,乃至在更廣泛範疇內具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意義。
但是這樣的作品縱觀人類影視發展史都是少之又少的,我們只好再降低一點標準來談成功。
比如同時滿足成功尺度中的兩個,或者僅達成了一條,但其他兩條也不至於太差,這樣的話,我們仍能說,這部影視作品在某一範疇內(如經濟、影響力,藝術性等)獲得了成功,但我們不能說這部影視作品獲得了全面的成功。
而至於其他答主提到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正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能夠說這類作品是成功的影視作品,這兩者之間往往不可分割。
不客氣的說,《人民的名義》也不算是一部真正好的影視作品。
絕對好的影視作品幾乎是不存在的,就像絕對理性不存在,兩者是一樣的道理。
比較簡單的定義:拿電影來說,一部片子,只要故事講得好,邏輯通順,基本上評分都不會低於七分(僅以豆瓣評分為準,除少量刷分行為)
其次,結構重組加分(比如低俗小說),多線敘事加分(兩杆大煙槍、瘋狂的石頭、雛菊、無間道、老無所依...),型別組合加分(恐怖+懸疑+人格分裂=致命ID,荒誕+暴力美學+人性+劇情=天生殺人狂,寓言+魔幻現實主義+人性+二戰=鐵皮鼓)...
諸如此類,你會發現,僅僅只有一種元素的電影,比如某些狗血愛情片,比如某些無病呻吟片。
當然,我不是說元素少就一定不好,比如《怦然心動》,比如《阿甘正傳》就挺好的,挺棒的,我想諷刺的,是那種元素少,故事還講得不好的影片——一部影視作品千萬不能落入自己的窠臼裡面,要換著新花樣寫,《人民的名義》就是一種新花樣,所以他拍的不錯,而且很受人待見,但是,他對於年輕人的妥協和一些根本不必要的過渡橋段,都是此劇的重傷,更何況全劇拖拖沓沓,頭重腳也重,頭輕腳也輕,搞得觀眾一頭霧水——到底哪個橋段才是重要的呢?
戲劇的麥高芬(可以理解為戲劇性衝突或不歸點),到了這個時代,不知道被拋到了哪去了,真是可悲。
真正用點腦子的作品,觀眾能看出來,而且這種片子,能夠讓人學習到一些東西,就跟看書一樣,你不能只是看了,覺得挺好,就完了,你得從裡面看出門道來,而且片子本身也支援你找門道,說白了,看電影,看好片子,就是一個逐漸進步的過程,這個是你在爛片裡很難學到的。
所以,我覺得真正好的影視作品是能夠帶給觀眾思考的、充滿了劇組思考結晶在裡面的整合品,是人類思考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