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方位
-
2 # 小楊品史
秦國統一六國的願望從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時就有了。秦孝公奠定了基礎,秦昭襄王削弱六國,秦王嬴政最終統一了六國。
秦獻公奮發有為,樹立了勵精圖治的標杆秦獻公快40歲了才登上國君之位,按理說一大把年紀了(戰國平均壽命30左右),該好好享福,恰恰相反,他卻是一個勵精圖治的主。上位伊始,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變法,先是把盛行幾百年的人殉職給廢除了,然後開始土地改革、政治改革。60歲的老人了,還不閒著,帶領軍隊收復領土,跟中原霸主魏國幹了好幾仗,可謂勵精圖治的楷模。
秦獻公之所以這麼拼,與他年輕時的經歷有很大關係。10歲的秦獻公被叔祖公奪了君位,被趕到隴西大山,喝了幾年冷風的秦獻公逃到魏國,被魏國的繁榮強大震懾,即位後就開始著手收拾爛攤子。
秦孝公雄才大略,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老子英雄兒好漢,秦獻公即位後才生的秦孝公,可是秦孝公一點兒也沒有溫室花朵的樣子,反而把老爹的倔強、進取勁兒完美的繼承了下來。剛剛等位,就釋出招賢令,向列國求才。誠意十足的招賢令招來了衛華人公孫鞅。
公孫鞅遇到秦孝公,就好像千里馬遇上了伯樂。兩人的無間配合,完成了1+1>2的效果,經過二十年的艱苦奮鬥,商鞅變法取得實效,秦國實力已隱隱超越當時的霸主魏國。
秦昭襄王在位56年,連年大戰,削弱六國秦昭襄王在位56年,雖然沒有滅掉一個大國,卻把他們狠狠地削了一番。伊闕之戰,滅掉韓魏聯軍24萬,之後南韓、魏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東進的步伐;五國伐齊(燕國打頭陣,其他幾國配合),直接把齊國打殘,之後只能龜縮一方,不再插手爭霸事宜;伐楚之戰,攻下楚國國都,砍殺無數,楚國一蹶不振;長平之戰,坑殺趙國精銳40多萬,唯一能與秦國對抗的國家也趴下了。
經過秦昭襄王50多年的連番砍殺,其他六國實力大損,統一六國只是時間問題。
秦王嬴政最終完成統一大業站在祖宗肩膀上的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光榮使命。
總結:從獻公開始扭轉乾坤,樹立宏大遠景,經過孝公商鞅變法奠定基礎,秦昭襄王弱六國,到秦王嬴政統一六國,歷時六代,一百多年,天下並沒有容易事!
-
3 # 歷史怪誕說
題主這個問題質量其實是不錯的。
設想一下,題主提到的——秦孝公時期有統一天下的願望——可能是出自於《過秦論》的首段。
而從首段的具體錯位的歷史事件上看,賈誼這麼寫應該是為了文學性。
那麼,秦國到底什麼時候真的有統一六國的野心呢?
單就歷史事件表現的情況看,可能要追溯的前230了,也就是秦滅韓的當年。
在這前幾年,秦國還在助趙攻燕、助魏攻楚。
當然,無論助趙攻燕還是助魏攻楚,本質上都是為了給最終大兼併作鋪墊的縱橫活動。
在這段時期,秦王政非常非常有可能已經有滅六國的意向了。
那麼,這一野心又可以向前推到什麼時候呢?
在這裡,我們簡單捋一下秦國的擴張歷程。
第一擴張期:秦厲共公至秦惠公時期,主要擴張在於義渠及蜀國等弱國的侵凌,東方則是和魏國西進的對抗。
這段時期一般讀物不怎麼提,但實際上在當時秦國對魏國的反擊還是有一定力量的。
其目的應當是對抗魏國的進一步蠶食。
第二擴張期:秦獻公至秦孝公時期,也是秦國變法的最劇烈的階段。
這段時期主要集中在對魏國河西地區的反擊。
其目的應為奪取河西郡,以保證自身在關中地區的安全。
第三擴張期:秦惠文王時期,此時秦國開始對邊緣地區進行擴張,包括有蜀郡、巴郡、上郡、河西郡、漢中郡。
這段擴張的思路比較複雜,當時經常會為“外交”需要而讓步,此處不做過多說明。
第四擴張期:秦武王至秦昭襄王前期,秦國的攻擊目標飄忽不定,可能與當時激烈的黨爭有直接關係。
第五擴張期:秦昭襄王中期,當時秦廷至少有兩股勢力,但兩者的目標都應該是今山西省的地區,也就是河東郡和上黨郡——只是具體的方式有區別。
在這段期間,魏冉曾對南韓的西部進行過侵伐,對楚國的西部進行過一系列戰爭,還奪取了魏國東部的飛地陶邑,又以擴充陶邑為名攻擊過齊國,其目的都應當是便於秦國奪取河東和上黨。
當時,秦國是在魏冉攻韓以後成功奪取了河東,而魏冉在攻齊戰爭以後就下臺了,這種指東打西的戰略自此停止。
第六擴張期:秦昭襄王后期,即“遠交近攻”。注意,“遠郊近攻”在實際操作上和范雎闡述時有很大出入。
在當時,秦國實際是“遠交”魏國,勒索楚國,“近攻”南韓和趙國。
其主要目標是三個地方,上黨郡、太原郡和邯鄲所在的趙國南部地區。
歷史學家們,通常會將這段時期作為秦統一戰爭的標誌性節點,但是並不等於此時秦廷確有滅六國的野心。
因為從本質上來講,這段進攻方向與“東西二帝”時期計劃的“五國伐趙”計劃基本相同,有可能是當時這一計劃的延續。
至於最終的結果,是秦國並沒有奪取上黨,太原也不穩當,主要擴張的地點在西周國所在的洛陽盆地地區。
第七擴張期:秦莊襄王至秦王政前期,秦國先成功奪取了上黨,而後又成功奪取了東郡。
秦奪東郡應當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此時天下中央的魏國已被擊穿,所謂的“縱親之腰”已被斬斷,秦國確實在兼併戰爭中佔據了主動。
不過也就在秦奪東郡的第二年,趙、楚為首的縱方立即對秦國進行了懲罰,其中春申君部攻到了函谷關,而龐諼部甚至攻到了咸陽東部的蕞。
此時,秦廷是否真的有信心能消滅六國,並不能作武斷推斷。
第八擴張期:秦王政中期,應當是受到之前的壓力,秦國開始部署間諜網,並且不斷助趙攻燕。
現在就接上了。
在這裡,我們提到兩種可能性:
秦滅六國可能是一個線性的過程,秦國在某個時間節點出現了這種計劃,而後一直實施最終成為現實。不過,這個時間節點並不能作武斷的推斷。
秦滅六國也可能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它是被當時你死我活的縱橫鬥爭推動的一個結果。縱橫領域的較量迫使它必須殺死全部對手,然後面臨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 -
4 # 鴨梨山大
個人認為不太可能。秦孝公繼位後,為求秦國富強,曾廣發求賢令,原文:"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裡面清楚寫到,求賢令的目的就是強秦,具體的內容就是“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由此可見當時的主要志向是回覆穆(繆)公霸業。退一步講,當時的秦國,在秦獻公主政期間雖然結束了三代亂政,但是經過連年征戰,秦華人口大量減少、糧食產量也低,基本上連吃、穿都成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談統一天下,有點不太現實。在這,秦孝公後期,秦國雖然強盛,但是秦國收復河西之地沒多久,秦孝公就去世了。可以少秦孝公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強盛秦國上,真正秦國強盛之後,秦孝公的時間也沒多少。所以也就沒有太多時間、精力去謀劃統一天下。真正來講,到了嬴駟繼位之後,才開始會萌芽統一天下的想法,不過個人認為應該還是不會太完整、太詳細。秦惠王在位期間,秦國延續了秦孝公的治國方針,堅持商鞅確立的法制制度,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發展。秦國空前強大,並且張儀任相期間,已經以連橫破合縱,出現了一秦敵六國的現象。所以,這個時候秦國應該會萌芽出滅六合、統一天下的想法,不然嬴蕩也不至於有膽去問鼎,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秦國當時已經有雄心,但歷史上並沒有很具體的記錄秦國有什麼謀劃策略。到了嬴稷繼位,範睢任相,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時,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比較有體系的謀劃策略,秦國真正的立下了統一天下的志向。總的來說,這種願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生髮到萌芽,再到形成,再到完善,再到實現,經歷了幾代人、幾十年的時間。個人認為,秦孝公期間不太可能會有這種願望。
-
5 # 史努比行走歷史
統一六國這個願望別說秦孝公,七國之中哪個君王不想統一六國,成為唯一的統治者?
秦孝公時期,秦孝公想要國家變得富強,所以廣招賢良,進行變法。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商鞅變法,商鞅來到秦國後受到秦孝公的支援,做出了一整套完善的變革之法,廢除了舊制度,讓秦國從此走上了富強之路。有了去其他六國一爭天下的能力。
題主所說,是否秦孝公時期才有的願望,在筆者看來,只要不是昏庸無道的君主,幾乎任何一個君王都有一統天下的願望,成為世人敬仰的物件。不應該說秦從秦孝公變法有這個願望,而是從秦孝公變法讓一統天下的願望變得更加現實可行,變得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希望回答能幫到題主
-
6 # 寬容2406686
其時秦國在列強眼中乃一蠻荒落後偏遠之諸侯國,國君稱公如穆公獻公孝公,不可稱王。比及贏駟繼位,沿襲商君制度,重用張儀,國力日隆,魏王揮鞭駕車韓王牽蹬引車,史稱秦惠文王。而孝公之時,僅是為生存,圖發展,求強盛而已,庶無一統天下的實力與豪情壯志。
-
7 # 修行悟道
當然不是,秦孝公當時可能只敢幻想一下。 秦孝公時期,天下的局勢是這樣的,魏國軍事實力最強,楚國、齊國也都是泱泱大國,趙國和南韓雖然略顯弱小,但卻也有相當強大的軍事實力。 同時期的秦國可沒有這樣的實力。有些人或許以為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領土就已經是這樣了。
實際上,秦孝公死後兩年秦國的領土依然是這樣的。
秦國在公元前580年前後被欒書暴打,後又被中行偃、範匄等胖揍後,長期處於積貧積弱的狀態,到秦孝公繼位的時候,秦國實際上非常的虛弱,人口稀少、農業凋敝,軍隊雖有勇氣但裝備低劣。試想一下,積貧積弱200多年的秦國可能會在20年內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嗎? 因此,秦孝公時期最大的目標還是復我河山,就是魏國佔領的河西地區。幸好,商鞅遇到了老實人公子卬,如果公子卬不去赴約,那麼河西根本沒那麼容易被打下來。 因此,秦孝公當時根本沒有統一六國的想法,他的想法就是讓秦國不再捱揍。
-
8 # 歷史花布雨
秦孝公繼位以後,向天下發布《求賢令》,明確提出秦國崛起的目的在於恢復穆公時期的霸業,收復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此時的秦國應該還沒有形成一統天下的概念。戰國初期,人們依然保留著春秋時期的一些思維,也就是所謂的“稱霸”思想,還沒有形成要統一天下,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思維。我認為秦國真正產生想要“滅六國,一天下”的思想可能萌芽於范雎提出“遠交近攻”以後,出現在千古一帝秦始皇親政以後。
雖然漢代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但事實上秦孝公和商鞅心心念唸的並不是周室,而是如何改變“諸侯卑秦”的現狀,收復被強大的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或許此時他們會有讓秦國大出於天下的想法,但還不至於產生攻滅六國的想法。
到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效法他國該稱王號,其意也是想要同諸侯爭霸。此時的秦國置身於縱橫亂局之中,齊、楚國勢不弱於秦,三晉實力尚在,秦若攻魏、韓過甚則極易導致魏、韓倒向齊、楚引發新一輪的合縱伐秦。好在此時秦華人才濟濟,戰略家司馬錯在縱橫的縫隙之中奪取了巴蜀之地,張儀在縱橫的亂局之中削弱了楚國。此時的秦國或許連滅一大國的想法都沒有,更別說滅六國了。至於,秦武王他一生的願望就是“寡人慾容車通三川 ,窺周室,死不恨矣”,這說明他有取周室而代之的想法,而周室是天下諸侯之主,可見秦武王只想做諸侯之中的霸主,並沒有滅亡六國的意思。
秦昭襄王前期,秦國的國政被宣太后和魏冉等貴戚把持,秦國在這一時期透過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等對諸侯鯨吞蠶食,又參與了樂毅的五國伐齊之戰,幾場大戰下來,秦國已經成為諸侯之中最強大的存在。此時的秦國兼併土地的胃口開始變大,但依然沒有要將諸侯滅盡的想法。直到范雎入秦,提出遠交近攻,秦國才真正找到正確的擴張方式,形成了吞併六國的思想萌芽,可惜的是長平之戰後,沒有抓住滅趙的時機,輸掉了邯鄲之戰,錯失了一次滅國的機會。
秦孝文王在位僅三天,應該還來不及想這個。秦莊襄王在位三年,收復了一些邯鄲之戰後的失地,隨後就被信陵君堵在函谷關以內了,也不會有攻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想法。一直到秦始皇平定嫪毐叛亂,驅逐文信侯呂不韋,真正掌握大權以後,在尉繚“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的思想影響下,秦國統一的戰車才真正的啟動開來。
秦朝的統一之所以是歷史上最困難的一次統一,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人們沒有想要統一的願望。及至始皇帝建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之後,書同文,車同軌,在華夏內部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此後兩千年,每次朝代更迭,神州大地雖屢經紛亂,最終仍會一統。
-
9 # 如果說情感
說秦國虎狼之國,自孝公之後歷代君王都是野心勃勃想要進取中原,但是滅掉六國統一天下明確成為目標,提上日程應該不大可能是在秦孝公時期,至少要等到秦昭王了。
天下形勢明朗,秦國無論是軍事,政治,經濟還是國土面積都對六國有壓倒性的優勢,天柱折地維絕,天下的天平再也不能維持平衡了,走向大一統成為大勢所趨。
但是在秦孝公時期,這個想法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第一,從國力上講,秦國一直是邊陲小國,只是在秦穆公時期曇花一現強大過一段時間,而後默默無聞,還一直飽受鄰國魏國的淫威,戰戰兢兢。
魏國在魏文侯李俚變法之後迅速崛起,侵佔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使得秦國處境非常危險。此時的秦孝公是內憂外患不斷,只求狹縫中謀取生存,說一統天下那是白日做夢。
衛鞅到了秦國跟秦孝公面談,三次談話中有兩次話不投機,第一次衛鞅談王道,孝公聽得睡著了,第三次談帝王之道,孝公覺得太遙遠,那是子孫的事情,人生百年,該趁著還活著的時候謀取功業,哪裡還能等到死了之後才收貨成果呢。
第三次,衛鞅談霸道,富國強兵,稱霸諸侯,正和秦孝公的心意,君臣一拍即合,變法推行開來。
第二,從思想觀念上講,當時還是尊奉周王室的,東周西周加起來接近八百年,西周三百年,天下諸侯認周為天下共主,即便是強大如春秋五霸,也是要尊奉周才能獲得諸侯的尊敬和認可,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在秦孝公時代還處於春秋末期,這種大逆不道的觀念是會遭人神共憤的。
所以說,秦孝公時期,一統天下的想法作為具體目標是不大實際的。
-
10 # 沒有跨不過溝
不是,秦孝公變法是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收復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國經歷了自幾代君位動盪,因為國力大為削弱。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定,奪取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
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不得已割地,與魏國講和,安定邊境,休養生息,並且數次東征,想要收回河西失地,無奈願望沒有實現便去世。
由於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諸侯的會盟,被諸侯們疏遠,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仁政,招募戰士,並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命華人大臣們獻富國強兵之策。
在商鞅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秦孝公時,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術說孝公,但孝公不以為然,聽的直打瞌睡,並透過景監警告商鞅。商鞅在以霸道之術說與孝公,聽後改變態度,商鞅最後暢談富國強兵之策,秦孝公聽後大喜,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
這是在《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有記載: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閒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失地。最後商鞅說出“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說明秦孝公當時只想恢復秦穆公的霸業,其它的不在考慮。
在商鞅變法國力強大後,秦孝公趁魏軍主力攻伐趙國的時候,魏國國內空虛,收復失地河西。
在西鄙之戰後,秦國佔據了黃河和魏國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可以控制各諸侯國,才有了一統天下的帝王基業。這個時候才有了一統天下的心思。
賈誼曾說過: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變法的初衷是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收回河西失地,並不是為了一統六國,而且當時的秦國也沒有這個實力。
在變法後,國力強盛,佔據函崤之天險,擁雍州之地後,以拒六國,才有了一統天下的心思。
-
11 # 青年學生新手
這無疑是錯誤的。當時秦孝公處於春秋末期,秦國當時連自保都困難,何談一統天下?秦孝公在山東六國頒佈求賢令,渴望賢才,使國家富強。商鞅橫空出世,與秦孝公相談甚歡。最終,秦孝公拜商鞅為左庶長,即現在的總理,主持變法。不得不承認,商鞅變法的獎勵耕戰為當時秦國注入了大量活力,使秦國的經濟發展,軍隊戰鬥力大為增強,成為戰國後期最強的國家。這不得不承認是一個奇蹟。
但是如果就此斷定秦孝公想一統天下的話,那就太扯淡了!秦孝公根本不知道秦國的未來如此強大,秦國之所以可以在始皇帝時一掃六合,與歷代秦國君王的勵精圖治密不可分。請注意秦孝公稱公,而不是王,與其餘六國地位相差一截。可想而知當時秦國的貧窮落後,敢稱王山東六國妥妥滅了你。所以裝鴕鳥。
秦國實行的一般是遠交近攻,當然遠方國家強大也要打你,樂毅率領五國差點滅了齊國就是典型的例子。許多人認為是樂毅和燕國牛逼,但如果沒有秦國的磋商和推動,就憑燕國就敢和當時如日中天的齊國叫板,活的不耐煩了!這就叫借刀殺人。
可想而知,秦王此時和他的祖先相比不分伯仲。人家都是富不過三代,他一家可到好,六七代都是能人,焉能不強。一統天下豈是夢?也就是最後出了一個秦二世那樣的敗家子,才把秦國數百年的基業敗光。不過漢朝基本繼承秦國的一切,使我華夏在當代強盛富強。秦王朝的書同文,車同軌等等,還有郡縣制對我中華有深遠的影響
回覆列表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秦朝的建立並非唾手可得,而是經過歷代君王的不懈努力取得的。秦國有孝公變法開其先,惠文王縱橫捭闔承其續,秦昭襄王東出建立根基。而秦國統一天下的夢想,並非從秦孝公時代就有。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國舊都雍城遺址,發現了不同尋常的夯土遺蹟。這塊夯土遺蹟面積達5300多平方米,足有許多足球場那麼大。起初,人們認為這是一個秦國舊城宮殿遺址,但是後來的發現讓人們頓生疑慮。考古人員鑽探後發現,這個夯土遺蹟竟然深達25米,這麼深的夯土層,怎麼會是宮殿地基呢?
經過長達十年的考古發掘,考古學家最終發現,這是一個超大型的先秦墓葬,這就是“秦公一號大幕”。秦公一號大墓不僅是迄今為止已發掘的最大墓葬,而且後續的發現更創造了歷史之最。
整個墓葬分為三層,第二層的臺階上分佈著20個殉人,他們都是被迫殉葬的奴隸和戰俘,墓地更是有166名陪葬的大臣和嬪妃。歷史上曾經記載,秦穆公有殉人120多名,但是秦公一號大墓的殉葬人數又一次重新整理了歷史之最,這樣高規格殉葬的大墓,周天子也無法匹敵。
秦公一號大墓發現古代的盜洞300多孔,說明秦公一號大墓已經被髮掘一空,即使這樣,考古隊還找到了三千多件珍貴的金銀玉器。陪葬品的奢華程度,早已超過了一個諸侯王的地位。人們在墓底發現了刻有籀文的石磬,石磬上記載著墓主人是秦始皇的祖先秦景公。在周代,禮樂制度是十分嚴格的,秦公墓中發現的石磬組合說明了秦公墓的規格早已僭越了禮制。
當考古隊挖到墓葬最底層的時候,眼前的場景讓所有人震驚,秦景公的棺槨竟然是“黃腸題湊”。所謂“黃腸題湊”其實就是古代的防腐手段,就是專門為棺槨設計的小型“宮殿”。棺材放在木槨之中,而木槨卻放在黃腸題湊之中,外圍填入石灰、木炭等防腐物,最外圍是黃腸題湊中的偏房。黃腸題湊以柏木心為材料,以卯榫結構製成木質的槨房。要做成這樣大的黃腸題湊,需要幾百株百年以上的柏木,而且這樣巨大的黃腸題湊,即使是周天子墓葬也沒有這樣的規格。
在先秦時期,黃腸題湊是天子才能享有的墓葬規格,而如果諸侯採用這種葬制,就是大逆不道的僭越之罪。種種跡象表明,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幾百年,秦人的祖先要已經有了吞併天下的野心。
對於秦國來說,統一天下的心願早已有之,只是時機未到,實力未到。而歷史的車輪行至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為秦國帶來了法制,為古老的秦國注入了鮮活的生機,秦國從此猶如一匹脫韁的Mustang,奔騰不止。如果說,經過孝公變法秦國有了靈魂,那麼惠文王縱橫捭闔便是有了強健的體魄,他真正使秦國擺脫了被列國欺凌壓榨的命運,開始有了傲視群雄的實力。到了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真正成為諸侯的霸主,東出函谷滅掉強大的齊國,斬斷魏韓通道,又將不可一世的楚國拉下霸主的神壇,最重要的是長平一戰,第一次表現出了滅國的實力。於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再也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