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就是兩個字
-
2 # 可園影視音畫
孟子的議論與孔子的比較,已相對更具說服力和比喻論證了(孔子論語基本就是說理)。為什麼現在的讀者感覺到他的論點不夠說服力呢?我認為是時代不同的原因。
孟子思想著名的是人性善論。《魚,我所欲也》這篇從類比論證中匯出了:死,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生也我所欲也,所欲也有甚於生者。人是有比死更厭惡的東西存在於心,也有比生更可珍惜的東西存在於心。這並不錯,也客觀存在。
但孟子把這種客觀存在導向於人性的本性,總結出人若不丟失善的本性,就能捨生取義。這篇文章也選入初中九年級語文。這種推理,看似也合情合理。但現代的文化人,是會覺得不嚴密的。
因為人性的性本善和善本惡,我個人也覺得都有偏頗。有人認為性本善,後來因環境影響而變壞,這與孟子的基本觀點相似。荀子雖被認為是儒學者(現在有些人否定,說他是法家的),說性本惡。這兩種觀點爭論從沒停止,也沒結論。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賈雨村的口,說出了人性分三等類,逢正氣而生者,為大賢,如舜堯禹等;逢邪氣而生者,為大惡,如尤等等;除此兩者外,有一餘氣不正不邪飄遊於人世,逢此而生者,是世上絕大多數的人,如寶玉及史上真人司馬相如等等。(當然,這也小說者言)
可見,把現象歸根到人性的本源,總有說不清的也不能讓人信服的。佛經中沒有涉及性善惡說,但從佛教裡,感覺到人性是善惡互變的,是變化運動的,善可能轉惡,惡也可能轉善,於是有輪迴。《金剛經》倡導應無所住生其心。
我自己感覺,人性不能歸結於純性善,也不能歸於純性本惡。這也許就是我們覺得孟子說服力不夠的原因。但必須肯定的,孟子的學說是正能量的,不影響其學說於現實的積極意義。
-
3 # 紫氣東來89398
有這種類似感覺的人很多,比如,有人感覺秦始皇的能力不行,假如自己處於那個時代,要做的比秦始皇強,還有人覺的諸葛亮在某些事上做的不夠明智,假如換做自己的話肯定比諸葛亮有智慧,等等諸如此類遐想很多,很多歷史人物能夠延續到現在,且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名人,其思想成就絕對有過人之處,絕非浪得虛名,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境和我們現在不同,所以,我們不應以現代眼光來審視和揣度古代先賢的一切。況且,我們現在的社會文化意識都是從古到今,一代以一代為基礎傳承而來的。我們不提倡盲目崇拜,但也要虛心認識自己的不足。
-
4 # TonyDeng
對的,【孟子】的邏輯性的確存在漏洞,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形成完善的形式邏輯體系,充分體現在這類論著上。【孟子】的許多論證,是結論先行,引誘式使用論據,沒有覆蓋所有可能性,存在推理不成立的問題,大多時候,表現為強詞奪理與詭辯。後世許多議論文都有這類問題,的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需要修補,也要注意。
-
5 # 中文系的留級生
說實話,孟子的很多言論都是在顧左右言其他,比如孟子《梁惠王上》裡梁惠王問孟子富國強兵的辦法,孟子的回答核心思想是“仁者無敵”,實際上意思就是不樹敵,然而在那個時期可操作性為零,你說有說服性嗎。
回覆列表
你的感覺是對的,《孟子》在文學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優點是氣勢充足。不足就是,論證邏輯混亂,全靠氣勢壓人。這在學術界早已是共識。
一方面,他經常用特例來闡釋普遍性的道理,比如他過分強調道德對於治國的重要性;還有一方面是他過於迂腐,強行講道理,比如——弟子問他“如果舜的父親殺了人,舜應該怎麼辦?殺了父親就是不孝,不殺就是執法不公。”孟子說“舜應該會棄王位而帶著父親逃離中土,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隱居,頤養天年。”——這分明就是強行講道理。不否認孟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此“亞聖”之所以為“聖”),但是讀他的書,確實感覺有些地方說不通的(此“亞聖”之所以為“亞”),還是像他自己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