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料先生
-
2 # 恆音幻樂
彈古琴到底需不需要豐富的閱歷才彈得好,那麼我們來聊一聊,不言而喻,彈好古琴曲真的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歷,不必懷疑。
1:首先是情感。以唐詩為例,為什麼牛?因為唐詩單在情感方面就足以代表一個民族的情感譜系。古琴器樂曲亦然。
2:一個民族的情感成熟度至關重要,比較一下世界各民族的情感成熟度,就會了然。華夏文明的情感成熟度和複雜度無與倫比,並且是廣譜的。而沒有閱歷,僅憑個體的情感是無法處理古琴曲的,流行歌曲可以。比如漢宮秋月,黃雲秋賽,沒有閱歷無法契入曲情。即便有老師講解,也是別人告訴你的蘋果的味道。
3:其次是審美。這裡舉例列三項:意境、韻和味。這是華夏文明獨有的審美規範。從詩品脫胎出來的谿山琴況,是琴學總結。但我覺得二十四詩品的審美規範完全適合古琴: 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這些內涵紙上得來終覺淺。沒有閱歷斷不能從旋律中透出來。管平湖,張子謙,吳景略,查阜西是學識、閱歷和琴學實踐造就了他們旋律背後各自獨特的意味。
4:再者是哲學。哲學是審美的發源。而閱歷是領悟世界必備的時間積累。如何彈好普安咒,那羅法曲?只審美還不行,瞭解佛教哲學。演奏平沙落雁,莊周夢蝶,不瞭解道家哲學恐怕難於出味道。同樣文王操,幽蘭和儒家精神吻合。把文王操彈得牛叉叉,把幽蘭彈得哀慼戚都不符合儒家哲學。彈廣陵散不瞭解俠義精神和墨家哲學恐怕也殺氣騰騰的,失去了正義感和制高點。
總結:豐富的人生經歷本身是社會學。落實到一個人真實的面貌,在閱歷面前,人拉開差距。橫向的和縱向的,不同行業皆是如此。有人吹簫,有人彈琴。有人學生時代琴彈得一樣好。多年後拉開差距。別說沒閱歷,你的閱歷和人家不一樣都不行;別說天份,你那時和人家一樣有天份,都不行。何況沒豐富的人生閱歷。 -
3 # 西城A
藝術這東西需要天賦的,而且幾乎不能用後天努力所彌補。豐富的人生經歷或許對錘鍊心性和提升樂境有所裨益,但只是充分條件而不是成為大師的必要條件。所謂天賦,很大程度上是對事物深刻敏銳的感悟能力和透過藝術載體傳遞情感的能力。
古琴藝術是繼崑曲之後被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第二個中國文化門類。琴棋書畫,曾是中國古代文人引以為傲的四項技能,也是四種藝術。其中,琴樂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為久遠而又持續不斷的一種器樂形式,其可考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回覆列表
彈古箏本來就是一種抒發感情的方式,就如同書法如其人一樣的道理,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對音樂中許多感情就會特別容易產生共鳴,有些緩慢抒情的曲子或者戲劇性較強的曲子,中老年人能彈得更有感覺。 而且彈古箏還有很多好處:刺激穴位,娛神悅性,怡養生息,增強記憶力,延緩衰老,提升氣質,增進修養,平衡大腦,預防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