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禹哥哥
-
2 # 泛小飯尋京記
不論哪一個行業,做得好的一定有借鑑的價值,但在借鑑前要先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及可借鑑的部分。
故宮文創產品優缺點辯年銷售額超過10億,不明覺厲,這其中一定有門道。
工作原因,小飯曾聽過好多次故宮前院長單霽翔的課程分享,這個自稱“故宮守門人”的院長很有趣,每次課程都會爆發很多次掌聲。不過,他的課程每一次都有重疊部分,那就是文創產品的成功之路。
他所表達的故宮文創,是能“走進尋常百姓家”的文物和文化,這也是故宮文創的初衷。我想大家一定都記得這幾年來,“高冷”故宮裡流出來的萌萌噠帝王剪刀手,讓人們第一次認識到,原來故宮裡“不近人情”的文物可以這麼玩,也促進了一大批年輕人走近傳統文化。
對,故宮文創立足於其館藏豐富且高質量的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打造具有高辨識度的IP形象,大量輸出平易近人的產品,如題主說到的膠帶、書籤、文化衫等。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對牙籤桶,單院長在課程中也單獨擰出來講過。我們都知道唐代陶俑種類繁多、造型各異。這一對牙籤桶就是基於一對陶俑設計出來的,可愛又實用,非常討喜。
如果這樣一對牙籤桶擺在你的餐桌上,你會不會對它原型背後的故事產生興趣,成為你與家人朋友茶餘飯後的談資?
因此,好的文創產品,它一定要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且能與實用功能巧妙結合起來的。
但是,在這10億光環背後,我不得不潑一下冷水。故宮文創產品目前五花八門,真正能令人驚豔的卻並不多,大部分還停留在copy圖案的層面上,比如一些絲巾、包包,甚至大家可能都有所耳聞的故宮口紅(故宮態度相當好,最後全部下架,為此小飯特意約一位業內大咖寫過一篇評論文章。)
借鑑什麼,什麼可借鑑?那麼,關於借鑑,一定是有可借鑑的部分的。但是故宮作為國內一枝獨秀,除了頂層設計上的“網紅思維”外,更重要的是它不可比擬的豐富資源和自帶的流量。
為什麼同樣一款筆記本,別的博物館做的就是沒有故宮做的賣得好呢?這個是借鑑不來的,那麼如果其他博物館還停留在借鑑故宮的層面上,是永遠不可能超越故宮的。
因此,小飯認為,只有立足於自我,在借鑑故宮的基礎上找到自己的特色,才能開發新的市場。在這一點上,我覺得目前陝西一些博物館已經有起色了。
文創產品,既然是產品,一定要有實用功能(不是藝術品,再精緻的包裝也得不了人心),在實用功能的基礎上,要有讓消費者掏錢的文化附加價值,而這個價值,就是各個博物館區別於其他產品的根本。
-
3 # 琅琊神話
其實,以博物院的文物為品牌基礎,打造文化產品並非故宮博物院的首創。如果您經常到全國各地博物館參觀,經常能購買到相關的文創產品。比如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翡翠白菜和肉形石,是大陸旅遊者最愛,每年經濟產值上億元。四川三星堆博物館,青銅立人雕像的銷售也很火爆。還有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
個人認為,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業能一枝獨秀,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文物豐富。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180萬件,珍貴文物160萬件,且門類齊全,這是國內其它博物館比不了的。二是宮廷品牌吸引人。明清兩代故宮的宮廷文物,與現代文化相通性比較高,神秘的宮廷本來就是閃亮的招牌。
最重要的一點,故宮博物院注重創新,講求與時俱進。別的不說,前段時間火爆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就是實證。當別的博物館還在售賣簡單的複製工藝品時,故宮博物院已經搭上了網路化和娛樂化的列車,佔據了文物類文創產業的老大位置。這些經驗,其實是完全是可以模仿和借鑑的。相信我,用不了多久,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將迎來文創產業大發展的黃金時期。
-
4 # 加盟評論
謝邀,我是變革家白瑭近些年來故宮博物院推出了許多具有創新精神的文創產品,使得整體的年銷售到達了10億之多,那麼為什麼故宮文創會如此成功呢。第一故宮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人民群眾都喜歡的而且在現實生活中還可以有到一定用處的產品就是故宮文創產品的發展方向,故宮博物院是最為龐大的中華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還是中華文化向外界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故宮文創也擔任著向對外傳播文化的媒介,既要傳播文化還要傳承文化,所以故宮文創要以群眾的需求為主要前進方向,在當今人們審美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故宮文創不可能一直保持一種古老的形態,沒有趣味性老套的產品當然不會討人喜歡,所以必須在人們的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中改變傳統的文化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轉變,設計一些款式新穎獨特的產品向外界展出。故宮博物院作為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方就必須要以文化創意為核心,故宮文創努力把文化融入到產品中,向人們展示了具有中華濃厚文化底蘊的產品。一些博物館看到故宮文創的巨大成功也紛紛效仿,當然也是可以的,但不是所有的博物館都適合這一創新的經營模式
-
5 # 挖啥呢
借鑑當然是可以借鑑,但是很難複製。
故宮文創的成功,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前提,還是因為,它是故宮啊!這裡不僅有中國頂級的文物收藏,還因為它坐擁皇家文化這個大IP。事實上現在國民對於故宮的第一印象仍然是“皇家宮殿”,故宮淘寶一直以來打的人設也是“朕的心意”。曾經在新文化運動中被視為封建、落後的皇家文化,在當今搖身一變,變成了一種“萌萌噠”的亞文化,其中混雜著今人對奢華生活的嚮往,對歷史人物的戲謔,甚至還有對權力的渴望與匍匐。試問,全中國除了臺北故宮,還有哪家博物館先天坐擁如此有潛力的大IP?要充分認識到故宮的特殊性。
其次,故宮文創是有追求的領導+有創造性思維的第三方機構強強聯合的成績。像單霽翔這樣勵精圖治、不知疲倦的博物館領導還是太少見了,更可怕的是他視野還開放,在各家博物館還沒有把文創視作創收與形象打造的重要陣地的時候,故宮已經跑出去了,牢牢掌握了先發優勢。另外,故宮淘寶其實不是故宮博物館體制內的產物,它是由一個叫“尚潮”的公司經營的,這種授權給第三方的模式,其實是靠體制外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反補體制內,也算是一種現在中國博物館的發展大趨勢了吧。
最後我想說的是,要認識到,中國的國有博物館是收支兩條線的體制,也就是說文創做得好,並不直接給博物館帶來經濟效益,因為收益都是要上交的,預算則是另批的。因為這中間存在著一個收益與預算的非相關性,所以其實各博物館做文創就沒有了經濟上的必然動力,僅剩的動力無非是政績、情懷,以及希望透過多上交收益多申請到預算。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各地博物館對文創本質上未必那麼積極的現狀,也欽佩每一家即便如此但仍然努力開發好文創的博物館的努力。
-
6 # I叫我小繆I
作為一名旅行達人,去過不少地方。國內文創產品還是處於起步階段。
故宮固然做的不錯,在國內也基本屬於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但說實話,就創新而言,還沒到樣樣精品的地步。其中很多對於傳統文化的再創新,個人覺得還可以更好。
故宮文創的模式其實不光是其他博物館借鑑,文創產品整個行業都應該借鑑。
但作為產品本身,說大一點,要走向更大眾的群體:輸出中國文化,創新傳統文化,甚至讓國外的人也對此感興趣,還有很多路需要走。
如果在中國文化本身去結合國外及世界潮流文化,這樣的文化輸出應該更有識別度。
有一個品牌:絲路手信。我個人覺得在創新本身上做的比較好,採用了中西方文化結合體的敦煌文化為主體,去表現新中國風形式。
我想經後這肯定是一個趨勢,讓中國文化真正的融入世界,走進生活。
從“搶不到”的膠帶到“萌萌噠”的冰箱貼,從復刻版名畫到傳統工藝飾品,故宮博物院近年來推出眾多文化創意產品,其中不少產品成為“網紅”。經過故宮的創新打造,皇帝的硃批、皇后的飾品、名家的畫作……都以書籤、文化衫、筆記本等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
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此前在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表示,“我們從2011年開始大力推廣故宮文創產品,希望透過文創讓故宮文物‘活’起來,讓更多人‘把故宮文化帶回家’。”截至目前,故宮博物院已經推出萬餘種文創產品,去年一年的銷售額超過10億元。
故宮文創年銷售10億,其他博物館能否借鑑?
回覆列表
我認為借鑑不了。
首先、故宮作為末代封建王朝的象徵,曾經擁有太多讓人眼熱的權利和財富。而華人對“皇權”代表的至高無上的名利的認可,以及對皇權的膜拜和窺探獵奇之心,遠勝於其他任何文化代表的博物館。上至耋耄老人,下至學步兒童,都對“皇權”情有獨鍾。
第二、歷代王朝都有皇帝御用的東西賜給平民百姓,是恩賜,是加持的傳統。基於對皇權的廣泛膜拜,冠以“皇家”的產品,對於不再擁有帝王時代的現代人,保留了足夠的想象空間。功成名就的,會覺得自己配得上這樣的產品;碌碌無為的,可以自我安慰說雖然我當不了皇帝,卻能用上皇帝用過的衍生品;孩子天真無邪,會說哇,原來這就是歷史;饋贈親友的,收到的人也會覺得,又有新意又有祝福。這些都給了故宮博物館文創得天獨厚的營銷根基。不,是不需要營銷的根基。甚至都不需要迎合。
第三、文物素材豐富,人物IP群早已透過各種影視類作品大面積覆蓋準消費者。在《甄嬛傳》《還珠格格》之類收視常青樹的影視劇常年的加持下,準消費群體對故宮生活的人物IP已經熟識,因此相關人物的實際生活中的元素再次出現在文創產品中時,已經發生了“移情”這樣的情感轉化,接納度和親切感飆升,想要抱回家這種類似粉絲的心態和行為需求,在銷售發生之前就已經產生了。
第四、故宮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較早,品類豐富,開發團隊龐大,具有一定的速度優勢
第五、故宮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風格多樣,有古樸的,也有時尚的,涵蓋的受眾喜好面比較廣
第六、故宮的影響力夠大,與各大品牌共推限量版有充分的合作機會。雙品牌的影響力,促進購買力。
第七、第八,其實還有更多。
綜上所述,優勢如此集中且明顯的博物館,非故宮莫屬。其他博物館想要學習可以,借鑑也可以,趕上和超越,幾乎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