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說說古代的聖旨文化和歷史典故
7
回覆列表
  • 1 # 花開枝折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在宮廷戲裡大家耳熟能詳,那麼,是否真的在皇帝的聖旨上皆由這八個字開頭呢?

    說法一

    若說源頭,那要從秦始皇統一天下談起,他稱雄天下,於是不再滿足於王的稱號了,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其玉璽上就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看來“皇帝”、“詔”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漢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備的皇帝制度。“詔曰”這兩個字則最早用於漢代的帝王文書中。之後一直被歷代帝王沿用下來。可是,“奉天承運”這幾個字,在明朝以前,卻從未在歷史中出現過。

    據說,“奉天”這種叫法最早的發明者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公元1368年在南京稱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規格最高的朝會大殿,便命名為“ 奉天殿”。後來,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篡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並把明朝的首都改遷為北京,又在北京模仿南京城建了規模更宏大的紫禁城,奉天殿自然也被原封不動的從南京“搬到了”北京。這“奉天承運”的說法恰是源於這座奉天殿。這一說法也曾在清朝治學嚴謹的大學者俞樾的《茶香寶續鈔》中有記載:“奉天承運”是“論奉天殿名而及之”,由此而知,這種四字用法最早源於明代的奉天殿。

    說法二

    另一種說法為:“奉天承運”這四個字連用就是開始於朱元璋,不僅因為他命名的“奉天殿”,也還因為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著這幾個字。而這一說法則是由明朝萬曆時期的天文學家沈德符最早提出來的,在他寫的一本《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明太祖訓中曾經說過,皇帝所執的大圭刻著“奉天法祖”這幾個字,所以皇帝也被稱為“奉天承運皇帝”,皇帝頒佈的詔書前面也都會加上“奉天承運皇帝”的稱呼。“奉天承運皇帝”這稱號再加上“詔曰”這兩個字,重新斷句,漸漸就演變成了現在電視劇常聽到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說法。

  • 2 # 超人小航航

    我們常常在一些古裝劇中看到太監讀聖旨時都會念“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並不是所有的朝代的聖旨都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來開頭。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稱為“皇帝”的人,對於皇帝的命令也稱為“制,詔,誥”那麼對於皇帝頒佈的詔書大部分為“皇帝詔”開頭。到了漢代也延續了秦朝制度,這個制度也一直到唐朝才有所改變,開頭為“門下”比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的開頭就是“門下,天下之本……”

    那麼為什麼到了明朝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呢?

    這要從朱元璋說起,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貧寒,他認為他能建立明朝一切都是天意,在1368年建立了一所“奉天殿”。後來朱棣遷都北京,將“奉天殿”按照原樣搬往了京城。對於此事清朝大學士“餘樾”在《茶香寶續鈔》中記載“奉天承運是論奉天殿名而及之。”

    所以明朝在頒佈詔書時也就有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一說,其實當時的聖旨開頭並不是向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樣斷句,而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麼這裡的“奉天承運皇帝”指的就是朱元璋。那麼“詔曰”就是皇帝所頒佈的詔書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主要意思就是,皇帝按照上天的指示來下達命令。這個制度也就一直延續了下來,一直到1912年,當時的宣統皇帝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頒佈了退位詔書,直到這個時候可以說有關皇帝頒佈詔書的制度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3 # 有點南說

    相信大家對電視劇中這樣一幕一定很有印象:太監拿著聖旨急匆匆趕來,用娘裡娘氣的聲音喊道“聖旨到”,在場所有人都會跪下接旨。太監這時候就會說開場白“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樣的喊話已經成為古裝劇中常用的橋段,難不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歷朝歷代帝皇聖旨的口頭禪?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麼這句話究竟出自何時?

    歷史對這個問題沒有記載,但是根據推測得出的答案是:朱元璋最早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

    1368年,朱元璋在明朝最早的都城南京城將規格最高的的大殿命名為“奉天殿”。而他的兒子朱棣奪取政權後,又照貓畫虎的在紫禁城建造了一座高規格的“奉天殿”。這樣一語雙關,既告訴臣民要奉上天的安排做事,又間接告訴大家要按照奉天殿的意思行事。明朝萬曆年間的天文學家沈德符就曾表明朱元璋朝大臣們手中所拿的笏板上就有“奉天承運”這四個字。

    其實,關於“奉天承運”的出處,清代學者俞樾在《茶香寶續鈔》中有這樣的記載:“奉天承運”是“論奉天殿名而行之。”

    然而,明朝聖旨的開頭寫的卻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沒有中間那個逗號,並且它的意思是“奉天承運皇帝”朱元璋的詔書,“承運”指的是承接天意,表明皇帝的權力來自上天。

    也就是說:僅明清的聖旨中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種開場白,明代之前聖旨不會出現這種的字樣。

  • 4 # 紅黑聖西羅

    這個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最早始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開國後在南京建了一座宮殿,最重要、規格最高的朝會大殿就叫“奉天殿”,"奉天承運"的說法恰是源於這座奉天殿。

  • 5 # 那首小情歌666

    這個斷句是錯的!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最早是朱元璋發明的。由於他的出身問題所以他的意思是上天派來當皇帝的!所以朱元璋對上天很尊崇!改南京為應天府!皇宮最大的殿叫奉天殿!均是來證明我與其他人與眾不同

  • 6 # 觀雪奇談

    頒佈聖旨是古代帝王展示皇權的一種重要方式。聖旨,是宣佈皇帝旨意的媒介,形制為卷軸式。軸柄的質地按接旨官員品級不同而有所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五品為黑牛角軸。

    聖旨的材料也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一道聖旨往往分段織就,圖案為祥雲瑞鶴,絢麗多彩。聖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旨官員的官銜越高。一般五品以上官員所得聖旨有三色、五色、七色等,即由三彩、五彩或七彩綾織成,最高等級為七彩。而五品以下的官員一般就是純白綾所做,沒有底紋。

    聖旨從擬稿到書寫均由當朝頂尖文人完成,內容精煉,筆力遒勁。很多影視劇中聖旨的開頭兩句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各朝各代均有所不同。

    魏晉南北朝時期,聖旨開頭多用“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八個字,昭示天子的正統。唐代的詔書中,聖旨一般由當時的門下省稽核頒發,所以多采用“門下”兩字。宋代的詔書繼承唐代又有所變化,“門下”二字居多,但以“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開頭的亦佔有相當比例。元代以蒙古語為國語,所以元朝的聖旨開頭一律是“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是蒙古文,意為“上天眷命”。

    明朝是最早使用“奉天承運”作為聖旨開頭的,出自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認為自己的統治出自天意,所以敲定了“奉天”二字。“皇帝詔曰”也表明了聖旨的權威性。到了清朝,聖旨樣式劃分更加明確。共分為詔、敕、制三種,一般不會隨意用詔。詔就是昭告天下的意思,一般只有冊封太子、皇帝駕崩、對外宣戰等大事時才會用詔。

    需要說明的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正確讀法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不是影視劇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讀法。

    ------------------------------------------------------------

  • 7 # 西府趙王爺

    這句話事古代聖旨裡面的開頭,咱們在古裝影視劇裡面經常可以聽到。

    不過首先需要糾正一下電視劇裡的錯誤讀法,其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而且這句話不是歷朝歷代都有的,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聖旨開頭大都是“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唐宋時期又有“朕膺昊天之眷命”這樣的開頭!

    就目前的文獻資料而言,在明朝以前的聖旨中式沒有這樣的“開場白”的!

    不過“詔曰”是有的,在漢朝的那些帝王文書裡面就有了。

    只是這“奉天承運”基本沒有,只有明朝的時候才有。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的意思是,奉行上天之命行人世之道的皇帝下詔書說,最開始出現是在朱元璋當皇帝時期。(清代嘉慶皇帝聖旨,右邊是漢文,左邊是滿文)

    其來歷其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奉天承運這句話源於奉天殿,當時的朱元璋將明代的國都南京的正殿命名為奉天殿,他自稱為奉天承運皇帝,並告訴臣下,在書寫聖旨時,因為皇帝和天同時出現的時候要平齊,所以就出現了錯誤的斷句。

    後來朱棣篡奪了皇位,並把奉天殿不辭辛苦的搬到了北京,奉天承運這句話中的意思也是因為這座殿。(清代嘉慶皇帝聖旨,右邊是漢文,左邊是滿文)

    第二種:奉天承運這個說法源於,明太祖朱元璋手中拿的大圭上刻有奉天法祖四個字,這也在明太祖訓中提到過。

    當時他也成為奉天承運皇帝,皇帝所下達的詔書上都會寫這幾個字,當時的朱元璋為了加上權力集中,也有可能是為了更好的維護自己穩固的地位,而以天命為理由,這樣加在聖旨的開頭。

    這樣使得見到聖旨之人,要奉行天命,言行,動作必須謹遵天命,不能擅自做主,這也提現了朱元璋對於權力集中的注重。

    總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不同時期的意思是不同的,原本的意思是奉行天承運皇帝的詔書的命令,後來成為了奉上天的命令,表達對於上天的尊敬,並行世運之道,這樣的皇帝下的詔書說。

    這種說法是比較靠譜的!

    值得一提的是,聖旨絕不僅僅這一種格式,除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以外還有“制曰、敕曰”,不同的”曰“,代表不同的意思。

    其中”詔曰”即是詔告天下,就是要告訴天下百姓,聖旨上就是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制曰”則是皇帝表達皇恩時候用的,大都是用於皇帝給臣子的示下聖旨,也就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制曰”比較特殊,其不對百姓使用,只針對官員,相當於內部告示。

    還有“敕曰”是皇帝在給臣子加官進爵時用的,在恩賞的同時起到一個告誡作用,讓官員要戒驕戒躁,不要驕傲。

  • 8 # 海佑講史

    聖旨中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是從朱元璋開始的,可以說,這句話就是他發明的,之後明清兩代的皇帝聖旨上,第一句都會用這個。

    這句話雖然用了五六百年,但是我們現在大多數人,對這句話的讀法都是錯的,這句話正確的句讀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貧賤,祖上幾代都是農民,到了他這一代,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他甚至還做過乞丐,當過和尚,可以說,這樣的人最後卻能成為皇帝,簡直是不可思議。漢高祖劉邦雖然也是出身貧賤,但是卻也做過一個小小的亭長,而朱元璋參軍之前則是一個小和尚。就連朱元璋參軍,也是透過一次抽籤決定的。

    當時朱元璋所在的寺廟正好遭遇了起義軍和元朝軍隊的衝擊,寺廟被毀,眾多和尚也都出去謀生,那時候的朱元璋還是一個叫做朱重八的小和尚,既沒有膽識,也看不到未來。在那個戰亂的時代,也許只有去當兵,才能有一口吃的,於是,朱元璋就拾來一片瓦片,向上丟擲,如果瓦片正面朝上,那他就去投奔起義軍,若是正面朝下則去逃難,就這樣陰差陽錯的朱元璋投奔了農民起義軍將領郭子興,在軍旅生涯中,由於朱元璋逐漸顯露出了軍事頭腦,所以甚得郭子興喜愛,郭子興甚至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朱元璋。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憑藉出色的領導才能,取得了起義軍的實際領導權。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以少勝多大敗陳友諒,成為中原地區勢力最大的諸侯,1367年,朱元璋活捉了張士誠,自此天下已定。第二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從此開創了大明近三百年之基業。

    但是,朱元璋畢竟出身於窮苦人家,沒有多少文化,而且自己的名字“朱重八”聽起來也確實和自己的身份不相匹配。於是,他便改名為“朱元璋”,而且還費盡心機地發明了一套給子孫取名的規律,在子孫的名字中必須按照“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字取名,這也是為什麼明朝皇帝的名字都那麼奇葩了,幾乎把整個元素週期表都搬來了。

    朱元璋不但在名字上下功夫,而且更是為自己的身份絞盡腦汁,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無不大肆渲染自己真龍天子的身份,漢高祖其母與龍交媾而生下劉邦,也就有了後來其斬白蛇起義;隋文帝楊堅出生時產房內紫氣縈繞,頭生龍角、身長龍鱗,儼然一副真龍天子氣派;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時有赤紅的光氣環繞產房,並伴有奇異的香氣經宿不散,後來黃袍加身,身登大寶。就連最早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也知道製造輿論抬高自己的身價。

    朱元璋當然也不會落後,朱元璋登基後撰寫了《御製記夢》一文,說自己夢遊天宮見到了三清五帝,還被紫衣道人授予道服法劍,來彰顯自己乃是上天所派來的真龍天子。他還將上朝的大殿命名為“奉天殿”。

    ▲ 明故宮奉天殿

    自此,朱元璋便稱呼自己為“奉天承運皇帝”,在他所頒佈的聖旨上開頭一律寫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但是朱元璋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在幾百年後的今天,這句話竟換了一種句讀,以至於人盡皆知。

  • 9 # 小祁說歷史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就這八個字,在古裝劇中遠到秦朝,近到清朝,只要是太監拿著聖旨去宣旨,開啟聖旨的第一句話就必然是這句,可以說是古裝劇中都用爛了。可是真的是每個朝代宣讀聖旨的時候都能用這句話的嗎,或者說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時候才開始運用到聖旨上的呢,還有這句話真的如古裝劇中那樣斷句的嗎?今天小祁就來給大家聊一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故事。

    (太監宣讀聖旨)

    事實上這句話用在聖旨上是起源於明朝的朱元璋,據《萬曆野獲編》記載:

    太祖初定大朝會正殿曰奉天殿,門名亦如之。······太祖‘奉天’二字實千古獨見,萬世不可易,以故《祖訓》中雲:“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遇親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以至臣下誥、敕命中,必首雲‘奉天承運皇帝’。”

    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定朝會正殿,也就是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百官朝賀的宮殿叫“奉天殿”,而殿門也命名為“奉天門”。皇帝手中拿的大圭(就是玉質手板,形狀狹長而銳上,有點像劍葉)上面也寫刻著“奉天法祖”四個字。下聖旨的時候,前面也要寫“奉天承運皇帝”六個字。可以說,老朱對於“奉天”可以說是情有獨鍾啊!

    (朱元璋影視形象)

    看完這段話,兩個問題就解決了。

    第一就是起源問題,也就是朱元璋首次將“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運用到了聖旨裡面。從這段話裡也能看出來朱元璋也是極為鍾愛“奉天”這兩個字啊。那麼朱元璋為什麼鍾愛“奉天”二字呢?

    所謂“奉天”,就是“奉天命”,“承運”就是承“五德”(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的執行,而將“奉天承運”放在皇帝前面,就是用來凸顯皇帝的政權合法性、神聖性以及皇權的至高無上,受命於天、君權神授。通俗的說就是我朱元璋是上天派下來統治你們的,你們就都臣服於我就行啦,跟著我吃香的喝辣的就完了,別跟我整那些沒用的!(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第二就是斷句問題,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者不斷句,直接一整句讀下來。為什麼這麼斷句呢,其實看了上面的就知道,“奉天承運”就是用來修飾皇帝的。皇帝要頒佈聖旨了,那是什麼樣的皇帝呢?就是奉了上天的旨意來統治天下的皇帝。

    那麼又一個問題來了,這幾個字在聖旨上又是如何書寫的呢?其實這八個字要分成三部分,“奉”字單列,為了表示對皇帝和天的尊敬,就需要將“皇帝”和“天”換行書寫,也就是咱們現在的“置頂”,這樣就是“奉”字獨一列,第二列是“天承運”,第三列是“皇帝詔曰。

    (聖旨)

    另外華人本來就比較喜歡對稱,而且這樣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於是就把這八個字從正中間斷句,讀起來更為順口,我覺得這就是為什麼都這樣錯誤斷句的原因。

    因此,以後如果看見有明朝以前的古裝劇中在讀聖旨時出現了這句話,那麼肯定就是有問題的。而且即使是在明清時期的古裝劇中有這句話,他的斷句方式也是極有可能是錯的!

  • 10 # 王二狗的樹洞

    據考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最早使用者是明太祖朱元璋,依據就是“奉天承運”中的“奉天”其實指的就是“奉天殿”,取意遵照天意,即皇帝的權力受命於天。而奉天殿正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建的。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建造了一座皇城,並將其中規格最高的朝會大殿命名為“奉天殿”。燕王朱棣遷都北京,後來建紫禁城時,又將“奉天殿”原封不動“搬到了”北京。

    其實,明朝聖旨的開頭並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即“奉天承運皇帝”朱元璋頒佈的詔書。而“承運”指的是繼承新生的氣運,實指君權神授。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大意就是,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對你下一些需要執行的命令。借用天命,無非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幼兒園”六一跳舞交服裝費的事,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