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般超

    總的來說這種排序是歷代帝王故意而為之的。首先,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在古代做官一直以來都是最為推崇光耀門楣的事,有權有勢有地位,這些人也是帝王最為依賴的,所以位於首位,而在古代種植業並不發達,種植技術也不完善,收成並不能達到現在的地步,有時候能夠吃的都算不錯了,是國之根本,如果旱澇災害處理不好,完成流民四躥,就可能發生爆暴亂,小則與人性命,大則動搖國本。是立國的基石,歷朝歷代都很重視。再則就是從事手工業的,生產生活必需品,滿足生活中各個方面的需要。商排在最後,雖然有錢並不一定有地位,有的朝代商人有錢也不能穿華麗的衣服,其一是古代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有一個原因是防止耕種者人數的流失,本來在古代耕種技術不行,很多時候都是背朝黃土靠天吃飯,相比於空手套白狼的商業來說,農業辛苦也不一定能養活自己,那樣都不去種田,不都得餓死,皇帝相當好還得靠農民,所以極力推崇當官也是這個目的,讓老百姓有個念想,還是老老實實種地,兒孫努力,沒準家裡會出個狀元,光耀門楣。其二,商人賺錢快,賺錢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讓老百姓兜裡有太多錢對於皇帝來說,他認為並不一定是好事,你要是拿錢暗中支援叛亂,他上哪哭去。其三,無商不奸,資本的積累沒有不黑暗的,商人的錢多是壓榨別人換來的,有些不擇手段,可能會激發社會矛盾,不利於統治者管理,當然還有就是在古代統治者的宣傳口號多是仁義禮孝,商人行為多是背道而馳。其四,商人能夠成功都是極為聰明的,不會統治者宣傳什麼他就信什麼,你出什麼政策他爺不一定老老實實執行,他有自己的想法,這就與皇帝的想法背道而馳了,古代統治者最喜歡的做法就是愚民政策,最喜歡愚忠愚孝的人,他們特別好管理,也不會顛覆他的皇位,所以自從漢代吸取秦朝教訓之後推崇儒術,歷代皇帝樂此不疲,而且越發展越禁錮人們的思想,想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的,你認為商人會去用?

    還有就是《士農工商》是中國古籍《管子》裡記載的一篇文章,見於《管子》第五篇。管仲變法中有一項頗為後世熟知、引起最大誤讀的政策:“四民分業,士農工商”。其實他這樣寫並不是排序,很多人都誤解他把商排在最後, 他將“工商”與“士農”並列,認為這些人是“國之石民”,他說:“齊國百姓,公之本也。”這種把工商業者抬升到與“士農”並列地位的觀念,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並非共識,後來的不過是被歷代統治者利用了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過開胸手術和沒做過開胸手術的人有什麼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