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翰林冷知識
-
2 # 我是越關
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晚清人物,兩個人都有再造清朝的功勞。大清在曾國藩的主持下建立了湘軍,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開展了洋務運動,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李鴻章創立了淮軍,也參加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平定了捻軍起義,後來還創立了北洋水師。
曾國藩和李鴻章相比而言,在軍事指揮方面李鴻章更加青出於藍一點。
太平天國起義之時,清軍節節敗退,曾國藩也被數次打敗,被逼的險些投河自盡。如果不是太平天國內部生變,很可能曾國藩就會全軍覆沒。後來太平天國勢危之時。曾國藩派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圍剿太平軍,最終才將太平天國起義鎮壓了下來。
捻軍起義之時,更是體現了李鴻章的軍事指揮能力要高於曾國藩,捻軍起義時,曾國藩領軍出征,曾國藩歷時1年半,未見成效。最終清廷改派了李鴻章剿滅捻軍起義。
綜合來說李鴻章的軍事只會能力確實比曾國藩高一點。
政治方面兩人在伯仲之間。因為兩人都受到了鴉片戰爭的影響,都是主張開眼看世界的人物。曾國藩堪稱開創者,而李鴻章是堅定的執行者。在他們二人的指揮下,洋務運動才能平穩的開展下去。
在政治領導和審時度勢上,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處於巔峰的人,知道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不分上下。兩人對於清朝的忠心度更是伯仲之間。
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在晚清風雲變化的詭譎之中,身為清朝大臣,維護了清朝的統一完整。實力和能力都可見一斑。
-
3 # 茹叔敬
李鴻章是以鎮壓農民起義軍起家的,他先是跟隨曾國藩的湘軍鎮壓太平軍,後自立門戶成立淮軍。李鴻章有軍事才能,同治五年,則:一八六六年,他接任因圍剿不力被免職的老師曾國藩,剿滅捻軍,因而得以連連升官,在當時,很多人說他的頂戴是用鮮血染紅的。還有一點,他是賣國賊嗎?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中俄密約。一方面,他為了迎合統治者主和的需要,他不過是清迋賣國的替罪羊而已。
-
4 # 思庇屋
曾國藩與李鴻章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是清朝晚期政壇上最閃亮的明星,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同時讓自己名垂青史,如果非要拿這兩個人來比一比的話,他們身上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
首先他們都出生書香門第之家,曾經在當地也都是名門望族,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透過自己的努力和發奮一路參加科考,都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透過家庭社會背景等關係拜師學藝,成長都很快,應該說都是一塊好料,很快就被朝廷重臣賞識並舉薦,可謂是有為青年,後來他們被朝廷無數次起用對付太平天國和八國聯軍,在這些與內與外的爭鬥中屢戰屢敗,然後屢敗屢戰,最終一舉成名,在這些過程中鍛鍊了他們,同時這個時代和殘酷的環境也磨練了他們。
其次他們雖是文人,但是卻都與戰爭扯上了關係,本不想馬革裹屍,戰死沙場,但卻被迫推上了這個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他們各展拳腳,打下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可謂真男兒,在戰爭上有勇有謀,能屈能伸,像曾國藩與太平天國的惡鬥幾乎讓他失去了人性,“曾剃頭”的稱號我想大家都十分之熟悉,李鴻章與洋人的周旋和力爭,體現了他愛國的情結,當然他也是極不情願去跟列強費口舌,又有什麼辦法呢,你是人家嘴裡的肉啊,不吃你吃誰,我們的中堂大人在洋人的強逼下從容淡定,展現一個大國應有的姿態,雖說我們打不贏你們,我也不想讓你們好過,來吧,儘管來吧,真是男人大丈夫氣概。
湘軍大戰洋人
淮軍大戰太平天國
下面我們來說說他們的不同不處:
作為政治家的他們,李鴻章的權謀要高過曾國藩,曾國藩雖說晉升很快,但基本上後半輩子都在外地領兵,很少與權貴爭鬥,李鴻章就霸氣很多,連帝師翁同龢他都不放大眼裡,與之較勁,但統治者畢竟對漢人不放心,把大權抓在自己人手裡,處處為難,但慈禧很依賴他,覺得李鴻章是一個做事很可靠的人,是一個實幹家,不像清朝皇貴那些花花公子,只會擺擺臭架子,其它什麼都不會,在古代社會中,曾國藩雖位居一品大員,李鴻章雖說是軍機大臣,但還是要受制於人,這也是他倆的悲哀。
李鴻章的口才要比曾國藩好,正因為如此在國際舞臺上李鴻章展示了他的談判手段和外交能力,後來有些人痛罵他賣國,這是狹隘,你有本事你去跟外華人談啊,我們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
曾國藩的文學功底比李鴻章深,不但對中國傳統文化了如指掌,更上升到哲學高度,是中國近代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留下了“曾文正公集“”、“治學論道之經”、“冰鑑”等著作。
好了,說了這麼多,就我對他們的瞭解,只是挑了一些方面和我個人的一些見解,還有很多大家都作了詳細的比較和論述,比如識人用人、培養人才和後代、洋務運動、發展中國的國防,建立國家的海軍、一生都在為國出力,一心想中興國家等等、我覺得都不錯,起碼這兩個人物我們都不陌生,而且都有興趣去研究他們,這也是我們的榮幸!
-
5 # 安子anzi
兩個狗奴才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敗國與賣國。這是中華民族一段不光彩的家譜,要擺家譜倒不如多挖掘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
6 # 一江清水4447
兩人都是時代的強者,曾滅了太平天國,有大清中興第一名將之稱。李名氣更大,晚清朝野能得洋人刮目相看者惟李大人也!
-
7 # 小龍了
提起晚清的權臣,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人就會想到“曾、左、李”。沒錯,這三個人在晚清的確有著呼風喚雨的本領,但是也因為他們三個人太過出名,不經意間也就掩蓋了其他人的光彩。晚清雖然政治昏聵,國運日益衰頹,但是大臣之中有能力的人倒還有不少,值得大書特書的人同樣不在少數。
曾國藩還是清代“經世濟用”的一個典範。明清科舉盛行之後,中國文化落入一個窠臼:讀書人普遍變得不“通”了,原先攻讀,特別講究一個“通”字,學問到了後來,“點石成金”的,就是一個“通”字。可是嚴格的科舉制度選拔出了很多“百無一用”的腐儒,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明朝末年,很多大儒“平時讀書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危難之時什麼用也沒有,只知道一死了之成為“自了漢”。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開始有意識培養一些實用型讀書人,要求知識和實踐相結合,能做事,會做事。當然,清朝“經世濟用”口號的提出,也有一定的陰謀性,即讓讀書人不顧是非原則,只為朝廷所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的“上馬殺賊,下馬讀書”,重新讓讀書人成為國家的中硫砥柱。
再說李鴻章。李鴻章是曾國藩的晚輩,也是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考進士的卷子,還是曾國藩批改的。曾國藩是一個大儒,學問和道德都好,李鴻章就不好說了,李鴻章的人格就比較複雜,懂得妥協,會偽裝,隱藏得比較深。我在《晚清有個李鴻章》中曾寫到:李鴻章年輕的時候,詩寫得很好,可是他到了中年之後,尤其是當了江蘇巡撫之後,就不怎麼寫詩了。為什麼?怕詩中流露出一些蛛絲馬腳,暴露事情,暴露性情,被人抓住辮子。太平天國平定之後,李鴻章決意走官場之路,基本不作文不寫詩了。從這一點上看,李鴻章跟曾國藩就有了很大區別:李鴻章一心一意想當官,想往上走;曾國藩卻不一樣,他一直堅持寫詩作文,堅持研究學問。
與曾國藩相比,李鴻章在那個體制下的行政能力,似乎要更強。起先在南方抵抗太平軍的,基本上都是湘軍,後來曾國藩讓李鴻章組織了淮軍,打起仗來,淮軍比湘軍還厲害。為什麼?因為李鴻章更聰明敏捷,用兵更大膽,也更敢獎賞。“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所以士兵打仗更不怕死。曾國藩是一個傳統的讀書人,選人用人喜歡用讀書人,講原則,講底線;招募士兵呢,喜歡忠厚老實的種田人。李鴻章就不這樣了,自己有“痞氣”,也喜歡處理靈活、不迂腐、重實效、腦子活的人。打仗,也喜歡用一些地痞流氓。當然,李鴻章也用一些老實人、學問深的人,比如周馥,不過只用來擔任自己的管家。比較起曾國藩性格的始終如一,李鴻章有很強的多面性,既可以說“大奸若忠”,也可以說是“大忠若奸”。
-
8 # 事在緣隨1963
兩人師生關係,半斤對八兩,清庭鷹犬,鎮壓太平軍急先鋒。保皇派孝忠滿清腐敗王朝。鎮壓漢人就歷史罪人。不值稱讚。
-
9 # 反通姦大聯盟
你指的是殺人還是賣國:
殺人的話,曾國藩能力更強,他創的湘軍,實際就是職業殺人軍團,曾剃頭的外號可不是浪得虛名,意思就是殺人如削髮,江南小孩夜哭聽到曾剃頭,哭聲嘎然而止,死在他名下的,百萬級,除了殺人,老賊最大的能力是殺自已人、華人,殺了那麼多人,還從來沒殺過一個洋人,可見其殺人手法之精緻,他的殺人理念是,該殺的必殺,可殺可不殺的統統殺,不該殺的先殺了再說,現在殺不了的日後再殺,自已殺不了的叫弟弟去殺,婦孺在被殺面前一律平等,寧可把自己老爹殺了也絕不殺洋人,實屬念毒心狠手黑的典犯,好殺,嗜殺,善殺,能殺,是殺人犯中集大成者,把殺人殺到登峰造極第一人,更令人費夷所思的是,老賊在殺人之餘,用沾滿人血的手翻開經典,參研儒學,盡然被他窺探到要領,盡然把殺術,權術,營術,心術滆會貫通,成為一代大儒,被近來一些反動歷史學家推崇備至,殺人犯披上賢人外衣,巔覆孔聖人三觀。
賣國的話,李鴻章能力更強,古往今來第一賣國賊非他莫屬,堪稱賣國賊中的天才,賠金賠銀糧食勞動力布匹中約材,無所不賣,雖貴為總理角色,但專伺賣國,專職賣國,專業賣國,是賣國方面的頂尖專家,以賣國為已任,同時是中國土地開發商的開山鼻祖,開了政府賣土地的先例,動不動就拿土地做交易,賣得徹底純粹,賣得忍辱負重,賣得理直氣壯,賣得心安裡得,賣得坦蕩光明,賣出一套完整的賣國理論,因為其賣國理論之高,以至後來的偽歷史學家推崇其賣國理論,認為李賣國當時不賣國就會亡國,是賣國賊救了中國,因此他是賣國賊中的極品。
-
10 # 王中文202
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就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而言,李鴻章更勝一籌。雖然改革開放以失敗而告終,只能怨他生不逢時。
-
11 # 渝小帆
曾國藩和李鴻章兩個人都是慈禧太后的左臂右膀,一個是文臣,一個是武將,但兩個人都是漢族。所以自家兄弟不比高低,只比誰付出的多。
李中堂是慈禧的心腹,一生忠心耿耿為慈禧打理朝政,而慈禧也很放心把政務交給他全權處理,既是一治國能將,也是一談判高手。曾多次與列強淡判周旋,把國家損失降到最低,有人直接說是李鴻章賣國求榮,其實是慈禧賣國求榮,他只不過是一代理人。
曾國藩雖不是慈禧心腹,曾多次被慈禧猜疑,但又多次化險為夷。不是慈善不想除異已,實在是國家正用人之際,而曾國藩又是不可多得的將才,派他建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起義軍,是慈禧無奈之舉。
假如曾國藩手握重兵後,想北上滅了清朝那是輕易而舉的事情。為啥清朝讓曾國藩自建湘軍?還不是因為朝廷的權力已被地方駕空,無兵可派。
曾國藩不是沒有想過廢朝延自立,但改朝換代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首先你要有廢朝延自立的理由,出師沒有理由註定要失敗。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時間未到,你提前了就成了孤家寡人。
無論是曾國藩還是李鴻章,他二人比文治武功都差不多,只是各自的使命和影響力不一樣。也不存在誰比誰勝一籌,都是慈禧的左臂右膀。
-
12 # 往事如風之人
都強,表現在不同方面,曾的軍事能力和力挽狂瀾的能力突出,鋒芒畢露後又會內斂,為人處世能力很強。李的話其推行的洋務運動為後來民族工業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但悲哀的是他的外交能力雖強,但出面的都是不好的合約談判之類,有點為清政府擦屁股的感覺,口碑不好
回覆列表
沒有曾國藩和李鴻章,清政府可能要早亡50年。他們二人,都是滿清中興名臣。至於孰高孰低,且聽慢慢道來:
一、職位爵賞曾國藩和李鴻章二人,職位品階相當,只有細微差別。
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
▲曾國藩畫像
李鴻章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
清朝的大學士可以理解為宰相,二人都有宰相軍機實權,都是正一品。
不過,清朝大學士分為“三殿三閣”,有固定的順序: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
▲李鴻章
所以如果同時上朝的話,李鴻章要站在曾國藩之前。
爵位上二人都是侯爵,而且在清朝都屬於超品爵位,旗鼓相當。
諡號上曾國藩的“文正”是文人等級最高的諡號。
根據《明會典》記載,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文成”、“文忠”。
▲1980年清王朝疆域圖
所以李鴻章的諡號略低於曾國藩。
因此,整體來講,李鴻章的官職略高於曾國藩,曾國藩的諡號略高於李鴻章。二人在清廷都是位極人臣,無分高下。
二、誰更能抓住局勢當時的清政府可謂風雨飄搖,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堅船利炮對準沿海佈防;內有太平天國雄兵百萬,佔盡富庶之地。
如此爛棋,已經有南北朝,劃江而治的趨勢。
▲太平天國地圖
但大清可謂國運當頭,硬是湧現一批中興名臣,不但迅速扭轉了局勢,還發展出盛世的趨勢。
國運也好,中興也罷,曾國藩都是左右大勢的關鍵人物。中興名臣,幾乎都是曾國藩的門生故吏;治國強軍的思路,也都是“曾式”的穩紮穩打風格。
曾國藩,是可以改變時局之人,甚至是可以坐江山之人。
▲慈禧老佛爺
相比之下,李鴻章略遜一籌,論內憂外患,李鴻章的時局要好於曾國藩,太平天國已除,大清的根本在恢復。
但李鴻章更多的身份是老佛爺的“馬前卒”,籤條約,背罵名。
如果伊藤博文的對談方不是李鴻章,而是曾國藩的話,伊藤閣下可能就沒有那份指點江山的愜意了。
▲伊藤博文
三、提攜後輩在提攜後輩方面,曾國藩的貢獻就太大了。
中興名臣幾乎都是其門生故吏。
最優秀的當屬李鴻章。
▲1820年新疆地圖
其次是左宗棠,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彭玉麟,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書,封一等輕車都尉。湘軍水師建立者、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賜太子太保,諡剛直,並建專祠。
▲中興四大名臣書法對比
胡林翼,與曾國藩、李鴻章、彭玉麟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太子太保,贈總督,諡號文忠。若不是去世的早,成就可比,李鴻章、左宗棠。
可以說從鎮壓太平軍、捻軍到興辦洋務收復國土,基本都是曾國藩和他提攜的大才們完成的。
李鴻章提攜的後輩,最有名的當屬袁世凱,袁世凱功過皆大,風評不佳。
▲袁世凱
四、治軍水平曾國藩建了湘軍,李鴻章建了淮軍和北洋水師。
因為湘軍建立在前,裝備上還有冷兵器的影子。而淮軍建立在後,又有湘軍百戰骨幹充實其中,自然淮軍的裝備和戰鬥力要更高。
但是,曾國藩的湘軍面對的是火力全開的太平天國。洪秀全居中運籌,東西南北翼,各大天王均在,決勝千里。所以湘軍打得十分辛苦,只能說是慘勝。
▲北洋水師舊照
李鴻章的淮軍,面對的是自斷臂膀的太平天國和捻軍。捻軍的戰鬥力遠不如太平軍,所以淮軍贏得輕鬆些。
而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則是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但後來卻慘敗在甲午海戰。
所以論軍隊戰鬥力,自然是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加淮軍要更強,但論調兵遣將,行軍作戰,曾國藩強於李鴻章。
▲可惜的是,曾李二人均沒有進太廟
綜上所述,曾國藩職位與李鴻章相當,能更好地把握大勢,提攜後輩,創造了清政府中興的奇蹟。治軍嚴格,戰力不俗;而李鴻章同樣身居高位,卻為清朝皇室揹負一身罵名。建立了新式海軍,卻惜敗甲午。
因此曾國藩略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