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廬州之月
-
2 # 冰點縱橫
在古代,國和家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又是可以獨立存在的。也就是既可分隔也會有機的聯絡為一個整體。古人經常講,家國情懷。這種情懷,就是家與國的天然紐帶。正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就是古人對家和國的代表性情懷。
-
3 # 救火英雄
“愛國”一詞在歷史文獻中很早就出現了。《戰國策·西周》就曾提及“周君豈能無愛國哉”。《漢紀·惠帝紀》中也說到“封建諸侯各世其位,欲使親民如子,愛國如家”。中國傳統文化裡,家與國經常相提並論,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讀書人時刻想著“齊家治國”,以至“平天下”。隨著歷史的演進,家、國、天下的觀念起了變化,但華人的家國情懷一脈相承下來。
夏到戰國後期是中華民族愛國思想的萌芽時期。由於當時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尚未真正建立,這一時期的愛國思想主要表現為對故土即邦國的熱愛。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就是當時的典型代表,他的全部愛國思想和情感都是以愛楚國為前提的。另一方面,愛國思想逐漸發展為“愛天下”“愛四海”“愛九州”的情感。在諸子百家中,“天下”佔有很高的位置。《老子》中關於“天下”的內容就涉及了29章,共出現55次;孔子則站在“天下”的立場上為整個華夏民族思考命運;孟子去齊國以求天下安民之舉;荀子更是指出:“國,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國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聖人莫之能有也。”(《荀子·正論》)“愛天下”的情感逐漸成為愛國思想的主要內涵,並影響後世。像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及亡國不過是改朝換代,而亡天下才是國家的災難。這些都在強調真正的愛國首先應該以天下為己任。
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此民族與國家之間有了更直接的聯絡,愛國思想突出表現在對祖國錦繡山河、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熱愛,“憂國、憂民、憂天下”的意識,以及維護祖國統一和對於民族尊嚴的追求與奮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盡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民族英雄戚繼光領導戚家軍抗擊倭寇,鄭成功勇逐荷蘭殖民者光復臺灣。古人筆下的千古名句和實際行動真切流露出對民族的愛和對祖國的愛。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古代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愛國思想帶有侷限性。首先表現在愛國思想帶有強烈的忠君色彩。在古代“家天下”的社會結構中,人們認為君即代表國家,人們認為君即代表國家,這樣便把國家安危繫於君主一身,甚至出現“愚忠”的現象。另外,愛國思想中存在較深的民族觀念,容易產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盲目排外情緒。
-
4 # 知乎學堂
古代的“家”與“國”是封建制的一種叫法。王分封給諸侯建的領地就是“國”。諸侯分封給大夫土地就是“家”。以西周為例說明。周王把齊分封姜子牙,齊就是國。姜子牙再把齊劃分出若干塊分封給手下有功的人,那些再劃分的地盤就是“家”。
-
5 # 山海問山堂
“家”“國”概念主要講的是分封制。周代是血緣社會,層層分封,人們生活在一個大家族裡,價值標準是父高於君,一個個小的自治社會就是小共同體。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價值標準就變成了君高於父,人們要忠於國家而不是自己的家族。
-
6 # 仲春1984
古代和現代都是一樣的。沒有國,談何家。
古代戰火連片,人們流離失所。國家動盪不安,百姓苦不堪言。所以沒有國安定富強,就沒有家的安定是一個道理!
-
7 # 孤風十六
古代天子的地盤叫天下
天子分封給諸侯的地盤叫國
諸侯分封給士大夫的地盤叫家
當時說的家並不是現在所謂的一個家庭的家,而是士大夫們的領地
國也不是現在的國家概念,指的是諸侯的封地
-
8 # 史料滾滾
就是以前的“三常五綱”。“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家說白了就是為了國家的 國家最大 君即代表國家,父親代表家
回覆列表
有國才有家,國是千萬家,在古代中國,“國”和“家”對統治者而言是緊密相連的,家是小的國,國是大的家。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盡看前朝舊事,成功來自勤儉節約,而奢侈浪費最終會導致國破家亡。 國與家的存在發展以及繁榮都存在相同或相近的規律。“成”與“破”都由自身決定的。所以中國古代有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說法。。而且夏朝以來,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繼承方式,由禪讓制轉變為嫡長子繼承製。也預示著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轉變。此後數千年,繼承製度雖有變化,但核心沒有變,選擇繼承人,大多數在皇帝的子嗣進行選擇,遵循立長不立幼,立尊不立賢的原則,也說明天下早已不是天下人的天下,而是皇帝一個人的天下,這就是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