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小諾126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 2 # 亞洲食學論壇

    在今天的生活中,番薯(山東人叫它地瓜,福建人叫它紅薯,四川人叫它紅苕,北京人叫它白薯)已經成為了非常普遍的食物。尤其是冬天來了,滿大街又開始出現烤番薯了,無論是專門賣烤薯的某連鎖還是路邊的廢棄汽油桶改造的小推車出品,在寒冷的冬天能捧著一塊熱乎乎的烤番薯吃實在是一件幸福感爆棚的事情。

    但是好像是有那麼一些人看不起番薯,認為只是地瓜啦,長在土裡髒啦,賣的又便宜啦,妹子們怕吃了胖啦balabala,今天就順便給它正正名,畢竟人家曾經也是進口貨。

    早在3000多年前美洲印第安人就馴化了番薯作為一種作物了,在哥倫布到美洲時(1492年)番薯已經成為中美洲各地人們的主食。

    然後番薯同學跟著小哥離開故鄉到西班牙之後又傳到了西班牙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離我大天朝已經很近了!

    接下來番薯進入中國之路有多條,閩粵海路和雲南陸路眾說紛紜。但現在的主流觀點是明萬曆時期在菲律賓呂宋島經商的福建商人陳振龍“目睹彼地朱薯被野,生熟可茹,功同五穀”之後習得番薯栽種方法再將其帶回故鄉福建種植成功的。(明《萬曆實錄》有明確記載)直到今天福州當地還有紀念陳振龍的“先薯亭”。

    但是番薯得到真正大規模的推廣還多虧了以下這個老兄——徐光啟。

    大家所知道他可能來自於他和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合譯的數學著作《幾何原本》,但又有幾個人知道今天上海的徐家彙就是為紀念他而改名的呢。

    好了扯遠了,徐光啟這個老兄對中國農學的貢獻非常大(著有《農政全書》),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推廣番薯的種植,他總結前人經驗,真正解決了番薯在長江以北地區越冬的問題,從此為番薯在中國的傳播開啟一扇新的大門——廣袤的北方大地!(大誤)為什麼這裡突然想歡呼new gate呢。。。

    ps.其實在中國北方,和番薯一樣同樣來自的美洲的玉米大兄弟混的更成功。

    (FZ)

  • 3 # 小舟侃侃侃

    天下大勢,合合分分,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皇朝更替,戰爭連綿不絕,人民始終處於戰亂之中,難得以修養生息,再侷限於古時的科學技術水平與醫療情況,中國古時人口始終不過億。在明清時期,因為一個物種的廣泛種植使得古代中國的人口有一個爆發式的增長時間。

    明初朱元璋建國時人口只有0.97億,到了萬曆年間人口已逼近2億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歸功於這個中國商人在國外走私的一個物——番薯。

    番薯,又叫甘薯,紅薯,地瓜等。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其價格低廉,畝產奇高,據記載在當時的稻米畝產4石,約合今天的570斤,而番薯一年可種春夏兩季,兩季畝產合計近6000斤,是稻米畝產的十倍以上。

    最重要的是其耐旱,抗病蟲性強,在土地貧瘠地區亦可種植,這在古代中國可算是十分良好的農家作物,奇高的畝產養活了超過以往十倍的人口數量。不過,原產於外國的番薯又是怎麼來到中國的呢?這裡還有一段佳話。

    1593年,在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島發現在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他一想到福建山多地少,土地貧瘠,於是,陳振龍決心把番薯帶回家鄉。

    當時的菲律賓(即呂宋)是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甘薯在當地被禁止出口。為陳振龍花費了極大的心思才將這個神奇的物種最終帶回中國。

    先是跟當地人手中高價購得薯藤,又將番薯藤與繩索纏繞在一起並塗泥掩蓋,巧妙躲過關卡的檢查。於1593年農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

    甘薯因為是引進物種,所以當地人稱它為“番薯”。回到家後,陳振龍連忙把它拿出來播種,並且立馬將此事上報給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

    次年,福建大旱,糧食顆粒無收,福建巡撫金學曾便命人將薯種分發下去,推廣栽種。數月後,番薯成熟並大獲豐收,只此一役救活饑民幾十萬。

    後來,當地民眾他們為了紀念陳振龍和金學曾的壯舉,還修建了一座“先薯亭”表示紀念。

    到了康熙年間,康熙為了打擊沿海的倭患,實行禁海遷徙政策,番薯也隨著遷徙的人群遍佈了整個長江流域。 到了乾隆時期,山東發生旱澇蝗三災,陳振龍的後代又番薯種運至山東,救活饑民無數。

    陳振龍將番薯引進國內,因此也被稱為中國的“番薯止父”,其子孫子承父業一直致力於推廣番薯的種植,功績卓著,也因此之後中國即便出現大災之年,也不會向以往那樣人口驟減,番薯之功不可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皮爾力靜遠三代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