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題主應該說的是二百六十萬兩的海軍鉅款事件,不過這筆款項其實和海軍真的沒什麼關係。

    光緒二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公元1894年10月21日),李鴻章上了一道《請添撥備倭餉需折》。李鴻章的這個奏摺,主要是因為為了準備對日作戰的軍餉、經費和訂購軍艦等開支巨大,已經入不敷出,請求朝廷立刻撥款。

    而在奏摺中提到有一筆“海軍鉅款本銀二百六十萬兩”,存在匯豐銀行、德華銀行、怡和洋行開平礦務局等處生息,用利息修建頤和園。現在慈禧將這筆款項撥給李鴻章,用於甲午戰爭軍費開支。

    後世很多人把這當作慈禧挪用北洋水師經費的一個證據,不過實際上這筆海軍鉅款原本就不是用於海軍。

    早在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醇親王奕譞就因為頤和園萬壽山修建款項不足一事致信李鴻章,希望他能和各地督撫共同籌集兩百萬兩白銀,“儲存生息,以備分年修理”。

    李鴻章接到此信以後,知道這其實是慈禧的意思,不敢怠慢,於是立刻通告兩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曾國荃、湖廣總督裕祿、湖北巡撫奎斌、四川總督劉秉璋、江西巡撫德馨等人,希望各地共同完成這個任務。

    當然李鴻章在公開場合不可能說這筆錢是給慈禧老太太修園子用的,美其名曰這是“海軍經費”,宣告專款專用,這筆錢將用於購買軍艦和海防防務只用。

    存諸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以補正雜款之不足。本銀專備購艦、設防一切要務

    各地督撫接到李鴻章的信函以後也都是心領神會。儘管清末清廷和地方都財政困難,此前籌辦海防時大家都喊著沒錢。但是事關慈禧,督撫們都知道不可怠慢,於是立刻想方設法籌款。

    最後在各地督撫的共同努力下,這個任務超額完成,最後籌集了二百六十萬兩白銀。李鴻章隨即把這筆鉅款交給醇親王奕譞,讓他把錢分存各處生息。

    當然,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雖然這筆款子冠冕堂皇的掛上了“海軍經費”的名義。不過知道實際用途的人不少,御史林紹年覺得這事太荒唐,還上奏請求停止報效。

    結果自然不言而喻,上書的林紹年遭到朝廷的嚴行申斥,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荃等各地督撫卻受到嘉獎,可謂諷刺至極。

    所以呢,這筆“海軍鉅款”只是掩人耳目的一個名義,其實從一開始就和北洋水師沒什麼關係,純粹是給慈禧修萬壽山用的。要說這事說明了晚清時期政局腐敗,朝廷上下做事荒唐可以,但是真的不是挪用海軍經費。

  • 2 # 帝國中興

    北洋海軍鉅款事件就是全國各地督撫以建設海軍為名籌集資金,實際上卻是賄賂慈禧用來修建頤和園的事件。晚清時期國家的總收入還是十分可觀的,但是連年打仗以及對外的戰爭賠款還是讓清政府入不敷出,而慈禧又一心要把頤和園修好,修建頤和園需要一筆鉅款,國庫沒錢只能讓全國各地的督撫孝敬。

    1888年醇親王對李鴻章說到:“萬壽山工程用款不敷,”老謀深算的李鴻章立即就明白了醇親王的意思,而實際上是慈禧的意思。李鴻章立即委婉致電兩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曾國荃,湖廣總督裕祿,湖北巡撫奎斌,四川總督劉炳章,江西巡撫德馨等地方大員,要求他們以籌集海軍軍費的名義為頤和園工程籌款。

    其實李鴻章並沒有直接說明籌款是修建頤和園的,但是這些地方督撫都心領神會,爭先恐後以“海軍經費”的名義籌集資金,最後一共籌集了高達260萬兩白銀的“海軍經費”,在這次“海軍鉅款”事件中御史林紹年曾上書要求停止各省搜刮百姓,但是遭到了慈禧的嚴厲呵斥,而李鴻章和張之洞等25位封疆大吏都受到了慈禧的獎賞。

    這筆鉅款雖然名義上是以海軍經費籌集的,並且這筆錢也落入到了北洋海軍的賬上,但是其實完全是各地督撫對慈禧的報效,不能算作是海軍的經費。這筆錢早期全部存在了外國銀行以及開平礦務局,後來逐步取出用來修建頤和園!

  • 3 # 魏青衣

    北洋水師,李鴻章籌建的那一個,因為缺乏海軍軍費,導致水師的船艦無法更新換代,甚至是船上的武器彈藥也都是放了幾年的陳貨,最終的結局,自然是在甲午中日海戰上,因為士兵們缺乏趁手的武器,被日本海軍瘋狂吊打,即使是想要開船將日軍軍艦撞沉,最終都失敗了。

    而導致這一切的人也正是慈禧本人,或許許多人都知道這一件事,慈禧曾經為了籌辦自己的壽宴,大肆挪用了海軍軍費,直接導致了甲午中日海戰的兵敗。

    為了給自己過壽,慈禧打算籌錢修繕頤和園,經過了洋務運動,中國的工商業漸漸發展了起來,而且因為國門大開,中國的經濟水平也有了較快幅度的增長,晚清時期的稅收收入其實還是不錯的,較之之前的歷朝歷代,都要強上許多,但是,晚清政府卻常年欠債,入不敷出,這就導致了地方官員對各地百姓壓榨的更狠,壓榨百姓,討好慈禧,這已經成為了地方官員的基本操作。

    慈禧籌錢修繕頤和園,也不是明目張膽的拿錢,而是透過李鴻章向各地致電,要求籌備海軍軍費的名義籌備錢財。

    各地官員也都知道慈禧大壽在即,這筆錢最終肯定是要落到慈禧個人腰包裡的,因此,對於籌備錢糧這件事更加上心了,一時之間,各地籌備善款無數,儘管百姓因此民不聊生,但各地官員卻滿不在乎。

    若是真的為了籌備海軍軍費,或許這群人還不會這麼上心,海軍強盛了,國家強大了,與這些人關係不大,而如果將慈禧哄的高興了,加官進爵,都是隨時的事情。

    事實如此,儘管這筆籌款落到了海軍賬上,但最終還是要被慈禧拿走的,拿了錢的慈禧也確實沒有虧待李鴻章以及各地總督,這些人紛紛被加官進爵。

    也不知道該說各地總督鼠目寸光,還是該說大清早已經從內部開始腐朽了,經過了這次假籌款時間,本來就資金見絀的北洋海軍,更得勒緊褲腰帶了,直到甲午中日海戰開始,想必上面的人都沒有想過會打的那麼慘。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大清完全失去了大國地位,此前,大清的艦隊在亞洲範圍內還能算得上最強,世界範圍內也能排得上名,但被日軍這麼一打,清廷的軟弱徹底暴露了出來,列強於是爭先恐後的到東亞大陸瓜分這一塊大蛋糕。

    早在之前的鴉片戰爭等各次戰爭,清廷雖然吃了虧,但也不至於被完全壓著打,此後,清廷算是完全沒有話語權了。

  • 4 # 歷史軍魂

    感謝邀請!1888年10月,醇親王致函李鴻章,向其透露萬壽山工程入不敷出,希望李鴻章與地方其他督撫設法“集款二百萬兩儲存生息,以備分年修理”。李鴻章很快便明白,此舉是慈禧太后的意思,便立刻將此事告知了兩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曾國荃、湖廣總督裕祿、湖北巡撫奎斌、四川總督劉秉璋、江西巡撫德馨。各地的督撫心領神會,知道萬壽山工程缺錢了,便爭先恐後地給慈禧籌款,以表示自己的心意。結果各地督撫籌得了260萬兩銀子,為了掩人耳目,故意將這筆鉅款稱為“海軍經費”,以海防、工作……儲存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事後,御史林紹年上奏彈劾此事。林紹年本人遭到申斥,而參與“海軍鉅款”的李鴻章等地方督撫卻受到獎賞。

    地方督撫籌集到的260萬兩鉅款,實際上就是向慈禧行賄。但是督撫門害怕這樣的事再發生,因為會讓上級覺得地方的財政有富餘。此外,地方督撫孝敬慈禧太后的260萬鉅款然只打是“海軍經費”的旗號,根本不能將其算在海軍經費的賬目上。事後,這筆款子的所有本金全部存在了外國銀行和借給開平礦務局,所得之利息用於解還從出使經費中挪用的100萬兩。這就是所謂的“北洋海軍海軍鉅款”事件。

  • 5 # 趙小明

    自從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開啟中國國門之後,加強海防、建設海軍就成了清政府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洋務運動創辦造船工業和其他現代工業,進口西方先進軍事裝備,舉辦新式學堂,建設軍事基地,並派遣海外留學生。然而,在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擁有新式裝備的北洋海軍居然全軍覆沒,敗給東洋鄰國日本。

    甲午戰敗後,許多研究者將失敗的重要原因概括為軍費不足,批評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工程挪用海軍經費,造成北洋海軍的裝備沒有跟上世界海軍日新月異的變化。那麼,北洋海軍的經費到底夠不夠呢?

    小農經濟支撐近代海軍

    恩格斯曾經指出:“現代的軍艦不僅是現代大工業的產物,也是現代大工業的縮影,是一個浮在水上的工廠——浪費大量金錢的工廠。”落後國家可以依靠進口,把本國軍隊裝備維持到一個較高水平,然而金錢財富卻同經濟結構、生產規模、資源狀況、財政收入來源直接關聯。這就註定了國防發展必然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

    1875年,清政府確定分南北洋建設海防的方案後,碰到的首要問題便是經費。清朝後期,常例的財源主要包括地丁、雜賦、租息、糧折、鹽課、漕折等方面,以及新增的厘金、洋稅、關稅等,總計歲入近8000萬兩。常例開支,每年大約7000餘萬兩。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耗資鉅萬,西北邊陲用兵,也是用費浩瀚。歷年積蓄幾乎羅致一空。所以當李鴻章受命督辦北洋海防事宜後,最感棘手的正是經費問題。

    不久,總理衙門和戶部奏請由關稅和厘金項下撥解南北洋海防經費。具體計劃是,每年從各地關稅中直撥約200餘萬兩;從蘇、浙厘金項下,每年各提銀40萬兩,贛、閩、鄂、粵厘金項下,每年各提銀30萬兩,總計200萬兩。全部分解南北洋海防大臣沈葆楨、李鴻章兌收應用。兩項合計,海防經費每年共達400餘萬兩,實在是筆不小的款項。

    方案甫定,李鴻章便發現實際資金到賬極少。比如1875年7月至1877年6月兩個財政年度裡,各省關實際僅解200萬兩,僅為名義撥款的四分之一。這反映出清廷指令失範,不能化作各地的具體行動。

    總體來說,建設北洋海軍的全部開支,包括20年的海防協餉、購買軍艦以及官兵薪糧和日常費用等,共用銀3500萬兩,佔同期國庫開支的2%左右,遠遠低於陸軍的軍費開支。但對於一個近於崩潰的封建國家,仍是不勝負擔。更新軍隊裝備,建設近代化海軍,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清王朝維護其統治的需要。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封建制國家,沒有相當的生產力水平和廣泛的財源,僅靠各種捐釐稅金,要維持一支近代化海軍是十分困難的。清政府採用挖肉補瘡的辦法籌措資金,難免捉襟見肘,並且激化各方面的矛盾。

    “人治”社會隨意挪用軍費

    多年以來,人們一直有個疑問:屢屢申言缺乏經費的海軍衙門,其籌集到的款項是否都用到海軍事業上去了呢?

    1885年,慈禧太后考慮到光緒帝即將親政,自己歸政後若要重修圓明園,不但國家財力難以支援,同時又會遭到反對,於是在當年6月21日下懿旨重修三海。根據檔案記載,事實上工程在此之前已經開始動工。

    三海工程包括北海、中南海所有的殿宇、房屋、道路、河池、假山、堤泊、電燈、鐵路等,全部工程有100多處,整個工程經費總額在白銀600萬兩左右。從1885年至1895年10年中,三海工程共計挪借海軍衙門經費437萬兩。

    根據對清宮檔案的研究,三海工程並沒有無償佔用海軍衙門經費,所借款項後來都指定專款歸還。關鍵在於同光年間,中央財政空虛,戶部和內務府往往難以隨時滿足工程需款。海軍衙門有固定的經費收入,因此在用款時有很大的機動餘地。在“人治”社會,最高統治者會透過各種方式巧立名目,以避開制度對其的束縛。海軍衙門所墊的款項雖然後來如數歸還,慈禧太后孜孜以求的三海工程也如期竣工,但拆東牆補西牆,受損的卻是海軍。

    到了修建頤和園時,挪墊進一步發展成為挪用。就在三海工程正以慈禧歸政後頤養之所的名義大張旗鼓地進行施工時,復修清漪園之事也被提上議事日程。清漪園原是乾隆皇帝為慶賀母后60壽辰而興修的林苑,慈禧選定清漪園作為自己晚年的另一處怡樂之所。園工是悄悄開始的。總理海軍衙門大臣、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找了規復昆明湖水操舊制、在湖內修建水操學堂做理由。

    紙包不住火。隨著時間推移,清漪園動工復修的訊息終於傳了出去,弄得朝野沸沸揚揚。1888年3月13日,光緒皇帝釋出上諭,向天下詔示此事,宣稱三海修繕將次告竣,現將清漪園改名頤和園,量加修葺,以備慈輿臨幸。從此頤和園工程便公開進行,直到1895年上半年方告結束。

    頤和園工程究竟耗費了多少銀兩,現在尚難考證清楚。根據推算,工程用費約在1000萬兩白銀上下。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傳說頤和園是挪用海軍經費修造的,清末維新黨人梁啟超首創將園工同甲午海戰失敗相聯絡的說法,以激起人們對慈禧的仇恨。挪用的確切數額則說法不一,一般的說法認為在2000萬~3000萬兩。根據目前能夠找到的清宮檔案測算,海軍衙門經費用於頤和園工程的總額大約在750萬兩。

    這裡還應提一下“海軍鉅款”事件。1888年10月底,醇親王致函李鴻章,透露頤和園工程用款不敷,囑其與各地督撫設法“集款二百萬兩儲存生息,以備分年修理”。李鴻章悟出此乃慈禧的旨意,立即通報各地督撫。各地督撫心領神會,爭先恐後,結果合計集款竟達260萬兩。為了掩人耳目,故意將這筆款項稱為“海軍經費”。不久,御史林紹年上奏要求停止報效,竟遭懿旨嚴行申飭,而李鴻章、張之洞及所有參與“海軍鉅款”的督、撫、藩、臬、運司共25人卻受到獎敘。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清末官場的腐敗和吏治的黑暗。

    還需說明,總理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奕譞主持頤和園工程,他四處籌措經費,甚至在工地上張貼的告示也落海軍衙門的款,給人以海軍衙門即頤和園工程處的印象。260萬兩鉅款雖然打著海軍名目,其實完全是各地督撫對慈禧的孝敬,不能算在海軍經費的賬上。從事後來看,這筆款子的本金未動,全部存在外國銀行及借給開平礦務局孳生固定收益,利息用於解還從經費中挪用的100萬兩。但頤和園工程畢竟妨礙了海軍的發展,從而對中國近代化的程序產生了消極影響。所以後人把賬算在了慈禧頭上。

    慈禧太后缺這點錢嗎?其實也不缺。1894年9月21日,也就是黃海海戰後的第4天,太后下懿旨,毫不猶豫地掏出300萬兩私帑犒賞部隊,這說明她的頭腦並不糊塗,也說明她自己的小金庫十分豐裕。同樣,醇親王、李鴻章、張之洞們的頭腦也都不糊塗,260萬兩鉅款完全是醇親王導演的一場政治獻媚醜劇。對比戰前日本,舉國上下集資捐款發展海軍來同中國競爭,天皇也拿出私帑來資助,兩國在後來軍事戰場上的勝負,其實在戰爭尚未爆發之前已經註定了。

    官場扯皮導致軍購停頓

    在清末,由於海軍經費一直無法完全按照計劃撥付,李鴻章一直與各地督撫、總理衙門、海軍衙門和戶部有著打不完的口水仗。中法戰爭爆發之前的1883年12月底,總理衙門在《籌辦海防折》中自我檢討稱:“海防之說,創自十年以前,中外紛如聚訟矣。然購船購炮,所費不下數千萬,而臨事仍無甚把握;防倭防俄所費亦不下千餘萬,而沿海仍無甚規模。疆臣以部臣惜費為解,部臣以疆臣浪費為詞,終之遷就因循,臣衙門實執其咎!”這把當時官場的推諉扯皮描繪得十分傳神。

    1891年5、6月間,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回津後,他奏報稱:“綜核海軍戰備尚能日異月新,目前限於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並請於煙臺、膠州口添築炮臺。清政府批准了他的請求。但差不多在同時,戶部決定將南北洋購買外洋槍炮、船隻、械器暫停兩年,所省資金解部充餉。又過三年,1894年5月,也就是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李鴻章再次校閱海軍。他上奏報告,稱西洋各國船式日新月異,即日本蕞爾小邦,猶能節省經費,歲添鉅艦。中國自1888年北洋海軍開辦以來,迄今未添一船,恐後難為繼。

    主持停購軍艦決策的,是戶部尚書翁同龢。翁同龢是同治、光緒兩任皇帝的師傅,作為正統士大夫的魁首,他有強烈的憂國憂民責任感。但這次停購外洋槍炮的決策卻給海軍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

    甲午戰爭爆發後,戶部曾這樣為自己辯護:“查光緒十七年(1891年)四月間,臣等因部庫空虛,海疆無事,奏明將南北洋購買槍炮船隻機器暫停兩年,藉資彌補。前此既未嘗議停,後此亦未阻購辦。況自限滿,迄今業已一年有餘,新疆、甘肅、福建、安徽、湖南等省皆有購辦大批外洋槍械之案,湖北則有添購外洋鍊鐵機爐之案,而北洋獨未購辦,是必該省船械足用,無待外求,非因部章為之限制亦可知矣。”

    就事論事,戶部的解釋寫得滴水不漏,李鴻章對1893年以後為何不要求購艦沒有做過解釋。可能在他看來,即使提出採購軍艦也是白說,此時戶部在財政上首先要保證的,是慈禧大壽的各項費用開支。他犯不上在這節骨眼上去爭論購船經費。1894年4月7日,李鴻章寫給海軍衙門官員傅雲龍的一封信中說:“前奉懿旨,新制小輪船五月內可造成,屆時由通州陸運至昆明湖。”這個時候,滿朝上下都在為祝壽忙碌,海軍無錢添艦,卻在為昆明湖造遊艇。官員們對於歌舞昇平的虛假景象心有不滿,但也積極地參與其中,唯恐被落下,這些都是官場腐敗的特徵。

    北洋海軍是耗費國家鉅額金錢建設的新式艦隊。它的出現,在當時的中國政界和知識階層曾產生過振奮,歷次閱操,艨艟雲集、舳艫相接,也給並不精通海軍的朝廷權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們被北洋海軍顯赫的聲勢迷惑,不僅承認其訓練、裝備精良,甚至寄予不切實際的期望。甲午戰爭爆發初期,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文士堅決主戰,這種決心,顯然同“北洋海軍可恃一戰”的判斷有很大關係。時人王伯恭曾記載:翁同龢力主戰。李鴻章奏言不可輕開釁端,奉旨切責。翁同龢言李鴻章治軍數十年,屢平大憝,今北洋海陸兩軍如火如荼,豈不堪一戰耶?

    李鴻章與翁同龢之間的扯皮,交織著不同政治集團對於國家戰略與發展的認識、不同部門和派系之間利益格局的爭執,但這種認識的差距和派系的爭執,對於海軍和整個晚清國防建設,對於甲午戰爭的失敗,甚至對於中國近代化的程序,都帶來了巨大的消極影響,值得認真予以總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gay,怎麼找物件,我想有個物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