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研狗看球
-
2 # 體影
適量的舉重鍛鍊是不會影響身高的,只要過度的超負荷的練習才有可能對身高產生影響。
尤其是處於生長期的青少年,因為各個部位還沒有發育成熟,高強度的鍛鍊會導致關節之間的軟骨受到傷害,阻礙骨的正常生長,進而影響身高。
-
3 # D家小禹
首先回答不是,具體解釋前先給你一些反例,下圖裡這個人叫楊哲,中國109公斤級舉重運動員,身高1米87,18世錦賽銀牌,19世錦賽銅牌。
下面這個人叫崔文華,曾經在1997年世錦賽上108公斤級金牌,1995年以及1997年世錦賽105公斤級銀牌,身高1米87。
下面這個人,是南韓舉重選手安容權,2009年世錦賽超重量級金牌獲得者,身高1米90。
下面這個,中國臺灣的超重量級(105+)舉重選手,陳士傑,身高1米86。
上面舉的例子都是東亞的舉重選手,就是為了防止有些人拿人種說事,我們再看看一些其他國家的舉重選手。
下面這個,Lasha Talakhadze,喬治亞人,現在的109+公斤級舉重世界紀錄保持者,身高1米97。
下面這個,伊朗人Behdad Salimi,身高1米90,前舉重世界紀錄保持者。
上面舉的這些舉重好手,都是身高在1米85以上的世界級選手,當然1米85-2米之間的身高,可能在籃球排球領域裡面不算什麼,但是放在大多數運動裡面,都是大個子了。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印象中舉重運動員都很矮呢?原因也很簡單,就是舉重是分重量級的,中國的舉重隊,論整體實力,那絕對是世界第一,但是基本上都是中小級別的人才多,大級別的人才很少,低級別舉重,在過去包攬金銀銅牌都不是問題,中級別的衝冠可以,大級別的,很多時候是一個人都沒有。
而低級別的舉重中,矮個子佔了主流。
那麼為什麼矮個子在低級別佔主流呢?
因為舉重是和地心引力在做對抗,個子相對較矮的人,把重量舉起來所需要做的功更少,而且重心低,容易控制,舉重更穩,所以自然容易出成績,所以相對來說,同樣的體重,個子矮的相對有優勢。
而且同樣的肌肉量,身高越矮,骨架越小,每一寸的骨架上附著的肌肉,就越多,簡單說也就是越粗壯,力量型專案,越粗壯的,自然力量就越可能更大。
但是,一個小個子,也就是骨架小,所以有效肌肉增長是有極限的,到了90公斤,甚至100公斤這種大體重的時候,他一個小個子的肌肉增長就到了極限了,再漲的體重都是脂肪了,比如一個1米70的小個子,有100公斤的體重,可能只有80公斤是有效的肌肉,但是一個1米80的人,可能100公斤體重裡,有90公斤以上的是有效肌肉。所以到了大級別,還是要高個子才有優勢。
中國之前的舉重隊的優勢在中小級別,所以印象中,自然都是些不高的運動員,田濤在96公斤,楊哲在105公斤級,都開始發力,中國舉重隊開始向更大的重量級別上發展,最小的重量級。所以相信以後肯定會改變這種刻板印象的。
事實上,很多專案的主流運動員都不高,比如體操,跳水,乒乓球,但是好像基本沒什麼人說玩這些運動會變矮,就連踢足球會讓人變矮的說法,我都聽過。
反而在西方,很多人都認為舉重會讓人長得更高,因為很多舉重運動員都要比自己的父親更高,身高本身就是基因站主要因素,某個活動對身高的印象,應該看自己和自己其他的家庭成員相比,而不是滿大街去比。
-
4 # 剛子說點啥
舉重選拔時候就不能要高的,骨齡需要測算的,
第二天天舉重確實也有點營養,造成骨骼過早成熟定型,
從小習武之人,個頭也普遍不高,也是這個原因!
回覆列表
中國知名的舉重運動員大多的身高都不高,比如龍清泉1.5米,身高矮對於籃球運動等來說或許是缺陷,但是對於舉重這一項運動來說卻可能是天賦。
身高矮的話,同等的重量級的選手的肌肉密度更大,更加地壯碩,並且重心低,舉重這一項運動也可以被稱之為極限運動,因為賽場上的運動員都是在挑戰自己的極限。這一項運動其實對於運動員的腰腹和膝蓋都是巨大的考驗,所以很多舉重遠動員退役以後都會患有一定程度的腰傷和膝蓋的傷勢。而身高矮的運動員,其重心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受傷帶來的傷害,加上身高越矮其實在同重量級的遠動員中更加壯碩,“不高”其實也是舉重運動員的天賦。
還有的就是我個人認為身高矮需要的做功也就不一樣,舉重運動是需要將槓鈴舉過頭頂,如果稍微學過一點物理的人都知道,不同的路程的做功是不一樣的,那麼身高越矮的運動員需要的做功也就更少,這也是在做舉重運動時候的優勢。
雖然並不能說是長期訓練舉重會讓人長不高,這其中是沒有必然的聯絡的,但是在長身體的時間如果過度注重肌肉鍛鍊、極限運動過多,單向負重的情況嚴重的話是會對身體的生長髮育有一定的阻礙作用的。
舉重運動員在中國運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在國際賽場上為祖國贏得了無數的榮譽和掌聲,是中國向運動大國到運動強國騰飛的助力。我們應該對每一個奮鬥在運動場上的健兒們保持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