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太祖一日身居內殿,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劉基進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 帝問曰:“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 這也正是《燒餅歌》得名的由來,那麼劉伯溫是透過什麼知道朱元璋碗裡是燒餅的呢?難道真的是未卜先知,能掐會算?
6
回覆列表
  • 1 # 易痴道人

    這屬於卜卦的射覆範疇,雖然複雜,但並非高不可攀,知道易理五行及其萬物類像,似乎可以應刃而解,據我所知,梅花易數、奇門遁甲、大六壬都有此功能。

  • 2 # 歷來現實

    在民間故事裡,劉伯溫算是跟燒餅結下了不解之緣,民間燒餅產業從業者,推舉老劉做燒餅代言人,倒是再也合適不過。

    民間有句話叫"成也蕭何敗蕭何",說的是韓信這一生因為蕭何,才得以在劉邦手下效力,而成就一生事業,可是也因為蕭何出了一條毒計,將自己以叛徒、內奸的罪名而抓捕,身敗名裂。

    歸結劉伯溫的一生,則可以用"成也燒餅敗也燒餅"來概括。

    劉伯溫因為"燒餅"跟朱元璋結下了不解之緣,讓自己輔佐他成就霸業;但最後君臣的緣分也是用燒餅來結束,正是燒餅讓自己保住了一家老小,得以全身而退,葉落歸根。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帶兵攻佔浙東,聽人傳言江浙一帶有個高人外號"賽諸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後五百年瞭如指掌。

    胸懷大志的朱元璋求賢若渴,就想把他召到自己麾下,但他又怕此人是繡花枕頭,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於是乎就想親自驗證一下他的本事。

    一天, 朱元璋帶著重金和手下前去浙江青田拜訪劉伯溫,由於動身太早,到了那裡天剛矇矇亮,幾個人就在集市上吃了點早餐,朱元璋性急,拿著三個燒餅邊吃邊走,轉眼到了劉伯溫家門前。

    朱元璋這時候手裡的燒瓶已經剩下一個,他上前敲門的時候,靈機一動,將手裡的燒餅咬了一口用毛巾包了幾層揣進懷裡。

    進門後朱元璋先是表達了對劉伯溫的敬意,說了一番客套話,然後笑著對劉伯溫說:"聽說先生料事如神,你能猜猜我懷揣什麼東東嗎?"

    劉伯溫連看都沒有看朱元璋,閉上眼睛反問道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您說這是什麼呢。"

    此言一出,朱元璋大驚失色:"先生,真臥龍再世也。"

    於是,朱元璋毫不猶豫懇請劉伯溫出山,共同成就霸業。劉伯溫見朱元璋態度誠懇,胸懷大志,有真龍之相,遂點頭應允。

    劉伯溫沒有讓朱元璋失望,他輔佐朱元璋先後擺平陳友諒、張士誠等反元武裝,最後將元朝滅亡,建立了大明王朝。

    這個故事版本有好幾個說法,分別發生在不同時期(比如題目中說的時期已經是建國之後了),但主角都是朱元璋和劉伯溫,活靈活現,流傳甚廣。

    因此朱元璋對劉伯溫讚不絕口,經常對左右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我得到老劉,勝過三個諸葛亮。"

    但是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深知江山來之不易,尤其是自己當過和尚,也要過飯,更懂得珍惜皇權,更希望江山能千秋萬代,永不變色。

    因此朱元璋寢食難安,虛心向劉伯溫請教,劉伯溫胸有成竹,似乎早有準備,奉獻了一本《燒餅歌》。

    此書雖然寫得非常隱晦,誰都看不懂,但是已經發生的事,只要去對號入座,都能驚人符合。

    比如"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這裡的"永樂平"不就是說親征南京,後來成為永樂大帝的朱棣嗎?

    再比如,"八千女鬼亂朝綱",八千為"禾",禾苗和女鬼構成一個"魏"字,明擺著就是說九千歲魏忠賢禍亂朝綱啊。

    還有"木下一了頭,目上一刀一戊丁",木下一了,是個"李"字,目上一刀是個"自"一戊丁那就是"成"了,擺明著就是說李自成造反。

    再有,"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大明怕就怕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非上吊亡國不可。

    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啊。

    可是這本書在事前你是看不懂的,何況朱元璋文憑也不高,絞盡腦汁都讀不懂。朱元璋心想,你不告訴我治國方略,不對我說白話,整這些深奧的東西,不是糊弄俺老朱沒文化嗎?明擺著就是有了二心,不想給老朱幹了,我非把你宰了不可。

    劉伯溫心裡把朱元璋當君王,怎麼不想開誠佈公,可是天機不可洩露啊。

    但朱元璋難以理解,他惱羞成怒,非將劉伯溫除之而後快。

    1375年5月,劉伯溫以身體欠佳為由,向朱元璋上書,請求告老還鄉,並將一塊燒餅呈給朱皇帝,包裝的時候特地咬了一口。

    朱元璋沒文化,但是不笨啊,當他老人家看到這塊咬過一口的燒餅似曾相識,想起了當年自己聘請劉伯溫出山的情形,沒有劉伯溫,自己還是個小軍閥,飲水思源,想想自己的害人之心,朱元璋良心發現,收起殺心,恩准劉伯溫回鄉養病。

    不過朱元璋還是嫩了一點,沒有鬥過老謀深算的劉伯溫,因為據說朱明王朝本來可以千秋萬代的,只因為劉伯溫狠狠地咬了一口,結果只傳了16代就玩完了。

    其實說來說去,燒餅歌也好,千秋萬代也罷,都是後人牽強附會、裝神弄鬼糊弄人的。

    諸葛亮不是神算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但是他同時又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既然成事在天,那還謀個甚?

    說來說去,還是那首歌唱得好:"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哪個開國皇帝的江山社稷,不是靠血雨腥風中拼殺出來的?

    最後假裝正經的回答一下題目,朱元璋讓劉伯溫猜碗里扣的是啥?劉伯溫不用多聰明,只要看著桌上的燒餅渣,興許老朱鬍子上還掛著點兒呢,還猜不出那玩意兒是朱元璋啃過一口的燒餅?那要多痴呆!

  • 3 # 尹禾

    楔子

    1368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中年人,端坐在應天深宮的八角涼亭下,玉棹上擺著幾盞精緻的醬菜,一碗“珠圓玉潤”的淡清米粥,全部都是為了輔味一張焦黃酥脆的燒餅。這是多年不變的口味了,即便如今否極泰來、金鱗化龍,但是這香脆的酥餅,怎麼都還是比山珍海味吃起來合胃口。

    這位剛剛年滿40歲的中年人,不是別人,正是大明開過皇帝——朱元璋。戊申猴年,明朝洪武元年,正是大明開國。沒有想象中的激動,甚至還沒有眼前的燒餅來得真實,歷盡千難萬險,從一介流乞,到天下之主,此刻的朱元璋心中卻生出一絲惆悵,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文武功勳如何安置?天下該如何治理?子孫能延壽幾何?伴著深深的思索,朱元璋在渾圓的酥餅上輕輕咬下一口,慢慢咀嚼,品味稻穀最原始的香甜……

    此時,天清澈,雲影輕淡;城清澈,碧瓦朱廊;水清澈,碧波方塘。

    惆悵

    在不遠處翠荷盛開的池塘岸邊,一位身著緋紅官袍的天命老人,正緩緩跟在兩名年輕宦官的身後,朝著涼亭走來。只從遠處看,老人步履蹣跚、慵懶孱弱,但是如果你能看見他的眼睛,一定會被一雙眸子中所蘊含的矍鑠精光所震撼。所謂見面不如聞名,誰能想到這位相貌平平的老人,竟是曾經運籌帷幄、叱詫風雲的一代神人——劉伯溫。

    劉伯溫的眼中,同樣寫滿了深思:就在去年,方國珍被剿滅,大明最後的心腹大患只有逃亡漠北的蒙元餘孽,自己最後一次在沙盤上施展了神奇的法術,向朱元璋展示滅元的方略。也許,今後這些事情都不再需要自己操心了。

    今年,朱元璋以洪武開國,標誌著一代聖君開天闢地,同時大封諸侯,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自己並未在列。這倒也在情理之中,畢竟身為謀士,自己的很多作用不能公諸於眾。然而綜合全部功臣的封賞來看,自己也是著實靠後的,精算了半生,到頭來卻算不出自己的前程。最難平衡的是死對頭李善長被封為南韓公,儼然是開國元勳之首,一個搞後勤的都能如此囂張,真是想想就傷心。難道就此結束了?難道就要放棄了?自己的出路在哪裡呢?

    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困擾,不過現在二人同樣是一腦袋的問號。

    相見

    兩堆問號越來越近,眼看就要撞在一起了,一個尖銳的聲音遠遠的打破了二人的冥想:“啟稟聖上!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劉基劉大人覲見!”朱元璋第一個回過神來,腦海中浮現的不是真實的人物形象,而是一張神鬼莫測的笑臉,心中不由一顫:“當年朱升和宋濂向我舉薦劉基,我以為不過是裝神弄鬼之徒,接觸後才知此人心思深邃,腹藏經緯,天下的奧秘似乎都盤踞在他的腦海裡。為子孫計,也不能給他太多實權,還是要打壓打壓。”想到此處,朱元璋靈機一動,用一個瓷盆將燒餅蓋住,隨後穩了穩心神,發出了暗自排練很久的一個音節:“喧!”嘿,果然是清澈洪亮有威嚴。

    在外侍立了一會兒的劉伯溫也回過神來,今天是來向朱元璋彙報天象的,最近久旱無雨,從歷史週期和氣象角度上講,這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自然科學對世間俗人來講太過神秘了,有必要拿這個做一做文章,嚇唬一下這位唯我獨尊的主子,要是能順便提高一下待遇那就更好了。

    想到此處,劉伯溫邁步走近涼亭,來到朱元璋面前,大禮參拜之後侍立於桌旁。見劉伯溫如此恭敬,朱元璋心情大好,就算你是半人半仙,照樣也要臣服於我呀!

    劉伯溫拱手向朱元璋稟報:“微臣昨夜夜觀天象,紫微星明亮異常,四周群星映襯,實乃千古罕有的盛世明君之兆,微臣恭賀皇上,乾坤聖武,開載太平!”說完便推金山倒玉柱,附身一大禮,心想和領導說話真不容易,不先誇讚一番後面的事都說不出口。

    朱元璋自是欣喜:“愛卿快快請起,承愛卿吉言,不知今日前來有何奏報?”劉伯溫不急不緩的起身道:“昨夜子時三刻,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恐怕有兵災禍亂,隨後紫微星罩於朦朧,恐與最近大旱有關。”

    朱元璋聽罷頓時緊張起來,國家初立,百廢待興,最怕天災人禍。要說以往自己也沒這麼依賴命理天象,可能因為擁有的越多,擔心也就越多罷。於是便問劉伯溫:“愛卿可有破解之法?”此問早在劉伯溫預想之中,只聽他朗聲應對:“啟奏陛下,西漢文帝年間,天生異象,正午日大如盤,忽而一側有缺,缺口漸大,朗日淹沒,君民振顫。盛唐玄宗時,亦有天狗食月之象。後文帝與玄宗皆昭告天下,言己之過,天象災禍乃是上天示警,不可小覷,如若處理得當,亦可全聖君之名。故微臣斗膽,為安天下,懇請聖上效法古人,下罪己詔,以避天禍。”

    考驗

    涼亭中一片沉靜,站在權力頂峰的人,自然懂得這些安撫百姓的手段,況且天象一說本身就十分神秘,不可盡信又不可不信,只不過剛剛開國便下罪己詔,於情於理都不太好讓人接受。思來想去,江山社稷為重,朱元璋還是決定接受這個建議,不過也不能如此輕易就範,他決定還是按照原計劃,先考驗一下劉伯溫,是不是真的這麼神,如若不神,還聽他的作甚。

    想至此處,朱元璋朗聲大笑,旋即和藹的對劉伯溫說:“愛卿老成謀國之言,朕自當接受。朕聽聞愛卿不僅精通天象,還善於占卜,今日可否讓朕考教一番呢?”劉伯溫心中暗想,看來皇上乾坤獨斷,不是那麼好忽悠的,只能露一手給他瞧瞧了,於是微微頷首道:“陛下謬讚了,老臣不過略懂一二,奏對不周之處還望陛下見諒。”朱元璋指著事先蓋好的瓷盆問道:“愛卿可知內有何物?”。劉伯溫微微抬頭,便見朱元璋手指著一個倒扣的瓷盆,邊上有幾樣精緻的醬菜和一碗澄清的米粥,心中便已有數。

    佔補一道,在於以小明大、以微見著,透過微觀與宏觀的聯絡為原理,用龜殼、銅錢、竹籤、紙牌或占星等手段和徵兆來推斷未來的吉凶禍福。若想精於此道,需要敏銳的洞察力、嚴密的推理能力和精準的判斷力,這也是為何劉伯溫在跟隨朱元璋創業時,每每都能預判出對手的動向,並能制定有針對性的戰略部署。

    今日這一題,對於劉伯溫來說,屬實是沒有什麼難度的。電光火石之間,劉伯溫的大腦開始運轉起來:首先從輔食判斷,主食應該是寡味且乾燥的,不會是米飯,應該是饃或餅類;其次前些日自己與宮人閒聊,內官說陛下生活甚是樸素,不喜華服,飲食清淡,喜食粗糧,看來應該是粗糧麵食;隨後劉伯溫又想到,鄱陽湖之戰前夕,軍中糧草吃緊,朱元璋為了節約糧草,吩咐各軍將領與士卒同食,自己也以身作則,每餐都是粗糧烘烤的耐餓的燒餅,他還和將士們開玩笑的說,自己早年乞討時,以為這燒餅便是人間最難得的美味了,現在卻天天可以吃到,真是神仙般的日子!之後形勢好轉,劉伯溫偶爾也還能看到朱元璋吃燒餅。

    想到此處,劉伯溫微微抬眼,目光與朱元璋相迎,便欲開口奏對。但就在此時,雙眼卻敏銳的捕捉到朱元璋的嘴角!竟然!赫然還粘著兩粒芝麻和幾點餅渣!劉伯溫努力定了定心神,才將一口老血穩穩的壓回腹中,不至於噴朱元璋一臉。枉費自己一把年紀還在這燒腦推理,真是可笑啊。話雖如此,樣子還是做足的,於是劉伯溫做屈指掐算狀,口中默默細語難以分辨。少頃,淡淡一笑,朗聲說:“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燒餅也。”

    朱元璋心中一驚!乖乖個窿咚嗆,還真能猜到啊,連我咬了一口都知道,看來劉伯溫果然神人,不僅在戰時能為我出謀劃策,天下太平後還能替我占卜天象,不如我再問問他大明運勢,以解我心頭疑惑吧。劉伯溫見朱元璋面色變幻甚是精彩,心中凜然,看來我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越是帝王家,便越信天命啊。

    兩股疑雲同時消散,我們的問答也接近尾聲了。

    劉基,上承諸葛武侯,是與姜尚、張良一樣運籌帷幄、神機妙算的人物。這樣的人物,通天曉地、勘破天機,都是萬古難遇的奇才。

    深知先後百年事,一統江山文成公!

  • 4 # 半杯水文學

    劉伯溫的「燒餅歌」是一首甚為準確的預言。這首預言可以在中國傳統的歷書『通勝』中找得到。它的名為何叫做「燒餅歌」呢?在其中也有提及,話說於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內殿裡吃燒餅,只咬了一口,便聽到內監會報劉基劉伯溫進見。太祖心想測試劉基一下,於是便以碗蓋著只咬了一口的燒餅,再召劉基入殿晉見。  劉基入殿後,太祖便問曰:「先生心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掏指一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到了這裡,相信大家可劉伯溫之言而估計得到答案,之後劉伯溫繼續說道:「依臣所見碗中為一燒餅是也。」明太祖也不得不為之讚歎。

    是否真實,暫且不論。或許是,提前有人告訴他呢。或許,是這樣,燒餅味道一聞就知道。可能當時太祖嘴角有燒餅末沒擦掉呢,這樣就很好猜了。

    或許,這就是野史,或民間藝人,為了烘托劉伯溫,而編的故事呢。

  • 5 # 梅園布衣

    劉基精通易術,現場察言觀色是一方面,關鍵是要測得出,測得準。用六爻法或梅花易數法都能現場起卦,用心算即可得出答案。對於精通易術的人,這樣遊戲並不難。

  • 6 # 小許觀

    未卜先知在現實中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可以透過細節觀察,比如吃完餅妹擦嘴,或者衣服上有餅屑。更大的可能是買通朱元璋身邊的人,提前知道他的舉動。又不能讓朱元璋知道他與內人勾結,所以才弄玄學來忽悠朱元璋。

  • 7 # 方見

    從歷史記載來看劉伯溫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通曉了《奇門遁甲》,而《奇門遁甲》作為三式之一的帝王之術,也是具備射覆功能的。

    什麼叫射覆呢?

    這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猜物遊戲。一般在甌、盂等器具下覆蓋某一物件,讓人透過占卜來猜測裡面是什麼東西。

    我們看看原文,能不能劉伯溫所說的斷語來推敲一些什麼。

    基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

    透過劉伯溫的表述來看,此物有一半像太陽,另一半像月亮,還被金龍咬過一口,這裡的金龍只能是指朱元璋了。

    在奇門裡面,有三奇:為乙、丙、丁,分別代表日、月、星。那麼透過日月的資訊就可以斷定天地盤為乙+丙,為什麼天盤為乙呢?因為乙又代表著龍,龍去吃,那說明乙是在動的,所以乙為客,也為天盤。

    根據有缺陷來推,此盤八門應該為傷門。因為傷門代表受傷,有缺陷。

    位於的宮位應該是兌七宮或者乾六宮,兌宮代表口,屬金,若如此,八神必為直符。因為口,代表吃,直符代表著最高領導人,也就是指朱元璋。而乾宮代表著帝王,長者,同樣也可以代表著朱元璋。

    其九星應該是天苪星,因為天苪星在卦象中代表有斑點,肚子大,大嘴。

    可以看圖,燒餅上的芝麻不就是斑點嗎?肚子裡面還包裹著東西,被咬後就像張開的大嘴。同時一半圓圓的像太陽,被咬的那一半就像月亮。

  • 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樣的問題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劉伯溫為朱元璋作“燒餅歌”預測明朝盛衰及後世諸王朝的治亂興衰的事兒,本就是野史相傳,明顯是後人附會的!!

    這是不是子虛烏有的事兒都不一定呢。你還非要人津津有味的去回答,他咋知道是燒餅?這怎麼答呢?估計劉伯溫知道朱元璋小時候苦,就想吃燒餅!所以當了皇帝天天拿燒餅當零食,就像吃薩其瑪?!

    假設劉伯溫真有鬼神莫測之仙機,別說朱元璋用碗扣個咬了一囗的燒餅了,你就放個傳國玉璽也瞞他不過!可惜的是,大才子劉伯溫連自己的命運都沒法掌握和預知,不然他也不會命喪胡惟庸之手啊!

  • 9 # 奇門遁甲人

    燒餅歌有,我相信你沒見過。因為民間流傳的多個板本與皇宮和官府的不一樣,就連六十年代前民間家家戶戶流傳的老皇曆都合皇宮官府的不一樣,何況是推背圖燒餅歌?

  • 10 # 剛日讀史

    劉伯溫猜燒餅,其實就是個射覆遊戲。

    射覆是古代民間一種類似占卜術的猜物遊戲。在甌、盂等器具下覆蓋某一物件,讓人猜測裡面是什麼東西。

    《漢書·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顏師古注曰:"於覆器之下而置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

    射覆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筆墨、盒罐等等。

    射覆遊戲:

    "射覆"是是唐朝考核天文郎的主要考試內容之一。"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蓋之意。覆者用甌盂、盒子等器覆蓋某一物件,射者透過占筮等途徑,猜測裡面是什麼東西。

    射覆遊戲歷史悠久,早在漢代時期已經流行於皇宮中。

    據說高手能根據易經八卦的象、數、理推斷出答案。 東方朔猜出漢武帝盆下的壁虎,一個侍臣不服,對東方朔說,你要是能猜出我在盆裡放的東西,我願被打100杖,如果猜不出來,我受賞。

    結果東方朔又猜出來了,那個侍臣給打了100杖。

    東方朔:

    射覆這種遊戲,看起來好像是猜謎,其實它不是猜出來的,它是用易經占卦,再結合敏銳的眼力和縝密的分析推理出來的,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種真本事。

    三國時的管輅,字公明,幼年好天文,既精通《易》和占卜,也善於射覆,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射覆高手之一。

    《三國志》載了他幾例射覆遊戲: 平原劉太守取二物藏於器具中,請管輅射覆。管輅看其器具之形,略加思考後便說:

    "內外方圓,五色成章,含寶守信,出則有率,此為印囊也。"

    他射完第一物,接著又說:

    "高嶽巖巖,有鳥朱身,羽翼玄黃,鳴不失晨,此山雞毛也。"

    器中之物,果如管輅所射,實在神奇極了。 諸葛原升任新興太守,管輅前去送行。

    管輅:

    諸葛原便請管輅以射覆為戲,取三樣東西分別放在三個盒子裡,管輅略略思索之後,寫出謎底。

    第一個盒上寫道:"含氣須變,依乎宇堂,雌雄以形,翅翼舒張。--此燕卵也。" 第二個盒子上寫道: "家室倒懸,門戶眾多,藏精育毒,得秋乃化。--此峰窠也。" 第三個盒子上寫道: "觳觫長足,吐絲成羅,尋網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

    當場開啟三個盒子一看,果然都猜中了,在場的無不驚歎管輅的才智。

    那日劉伯溫來見朱元璋,老朱正在吃燒餅,順手將燒餅扣在碗底讓劉伯溫猜,其實就是個射覆遊戲。

    莫說劉伯溫精通易經八卦,就是一般的推理高手也很容易猜出來。

    為什麼呢?因為朱元璋只把燒餅扣住了,嘴角的燒餅渣還沒有擦掉呢。

    望著老朱一嘴的燒餅渣,劉先生裝模作樣的掐指一算,給出了答案,令老朱驚詫不已。

    劉伯溫:

    其實就是讓不懂易經八卦的狄仁傑、福爾摩斯去猜,九成也能猜出來。

    所以劉伯溫才能搖頭晃腦的說道: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

    射覆高手也許能猜出燒餅的答案,要說能猜到是咬了一口的燒餅,那絕對是從朱元璋嘴角的燒餅渣推算出來的。

    各位,易經上有句話說的很好:履霜,堅冰至。看到下霜,就快有下大雪結冰了。意思就是循著規律與蛛絲馬跡,萬事萬物皆可推斷。

    而且小子用三個字就可以推斷出各位的未來:老、病、死。至於細節問題,就要因人而異了。服不服?

  • 11 # 史味人生

    玩《英雄殺》的時候,裡面有一位英雄“劉伯溫”,在占卜的時候慣說的臺詞是: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這兩句話就是出自於《燒餅歌》:

    明太祖一日身居內殿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國師劉基劉伯溫進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禮畢,帝問曰:“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劉伯溫)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開視果然。射覆

    在甌、盂等器具下覆蓋某一物件,讓人猜測裡面是什麼東西,這叫做“射覆”。

    射覆是古代研易高手常做的一種研易應用實踐活動。射是猜測,覆是覆蓋的意思。射覆屬於占卜遊戲類,畢竟不屬於預測人和事的吉凶,僅僅是作為一種趣味遊戲被傳承下來。但是“射覆”遊戲展現的是射者高潮的易術,平常人也玩不來。在唐朝的時候,射覆是考核天文郎的重要專案之一。

    現在學習射覆的易家通常使用“六壬”來進行射覆遊戲,有大六壬和小六壬,看射者擅長哪一方面。

    東方朔和射覆

    最早記載和射覆關聯在一起的名人是西漢的東方朔,現在很多人學射覆就是以東方朔射覆方法為範本。

    嘗使諸數家射覆。顏師古注曰:"於覆器之下而置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漢書·東方朔傳》

    足證漢代時期皇宮中已經流行射覆遊戲。射覆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筆墨、盒罐等等。發展到今天,易圈裡的射覆已經涵蓋了今天我們所能接觸到的所有先進的科學產物,例如USB、電池、玻璃、鑽石等等,雖未古人未經歷之物,然其本質不出“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在易學研究者看來,無論科學發展到任何階段,易學從來都不是故步自封的,都在跟隨時代的發展而“易”。

    射覆吧

    關注過射覆貼吧的人應該都知道吧裡有很多大神,他們對於易學的研究絕不限於射覆,只不過透過射覆這一老少咸宜的遊戲來互相切磋和進步。

    百科:射覆,它屬於資訊預測中的一種方法,但它是帶表演性質的、集卦術與趣味與一體的預測方法。預測時卦師可根據器物的形狀起卦,也可根據當時的時間起卦,還可根據字或幾句話的含義起卦,然後進行預測。

    射覆吧中的帖子通常就是一幅圖片,展示覆者為何物(手、茶杯、金屬盆)之類,輔以時間、地點、一句話或數字,易學者便根據這些內容不同角度進行“射覆”,高手往往十射七八中,靈異的很。

    鳳歌《滄海》中寧不空展現射覆

    鳳歌大陸武俠“山海經”系列中,《崑崙》仿照前人處繁若星辰,但是到了第二部《滄海》則另闢蹊徑,偕天地之道,開創全新的武學,不過有些“玄幻”色彩,難怪為武俠迷所詬病,在《滄海》種西城八部火部高手寧不空就是個精通易理的高手,書中寫道射覆有一段這樣的描寫。

    那些倭人脫下和服,圍成一圈,須臾散開,卻見和服層層堆積。鵜左衛門道:“這和服下藏了一樣東西,你猜猜是什麼?”寧不空不覺莞爾,這覆蓋猜物之術,古人稱之為“射覆”,在華夏流傳已久,漢武帝曾與東方朔射覆取樂,唐代李商隱也曾有詩道:“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射,即猜測的意思;覆,便是覆蓋之物。筵席之上,賓主盡歡之時,一人便將席上之物,偷偷用絹帕杯盤覆蓋,是為覆;另一人則以蓍草、銅錢起卦,推算覆蓋何物,是為射。精通易理者,往往十射九中。寧不空心想:“果然是倭夷小國,不知我華夏智術一精一深博大,這等射覆小道,也來難我?”便笑道:“各位多此一舉了,鄙人雙目已盲,蓋不蓋衣服,均是一般。”眾倭恍然大悟,咧嘴憨笑。寧不空佔了一卦,道:“這一卦為澤火‘革’,九四為變爻,正變兌卦,且互巽互乾。巽為木,乾為金,兌也為金,離為火。是以一卦之中,一木三金一火。故而覆蓋之物,也為木短金長,中有烈火。”說到這裡,他微微一笑,“若我料得不錯,正是一支貴國的鳥銃。”眾倭譁然變色,鵜左衛門揭開和服,赫然躺著一支鳥銃。

    古人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可是在破除封建迷信的近現代思想下,很多人兀自小看了“易學”,之前還看到有“《易經》不就是一本普通的算命書麼?”之類的荒唐問題。以前的“射覆吧”中有好幾位大神,可惜2017年以前的帖子都被隱藏了,無法檢視,現在的很多帖子都是無理取鬧,反倒讓不信易學的人更堅定了信念,可悲可嘆。

    大師都隱於鬧市,初窺門徑者在網上大行其道,易學之道,在2000多年的傳承中,不斷更迭,趨於至善,作為門外人,不可妄言。

  • 12 # 秉燭讀春秋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宮中吃燒餅,剛咬了一口,突然太監通報軍師劉伯溫覲見。

    老朱靈機一動,心想“人們都說劉伯溫能掐會算,我何不試他一試,看他是否真有此本領?”老朱於是把剛咬一口的燒餅扣到了碗下。

    劉伯溫剛落座,老朱問他碗裡有什麼?老劉掐指一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

    朱元璋嘖嘖稱奇:“算得真準”。後來劉伯溫以燒餅為名寫了本預測大明國祚的《燒餅歌》一書。

    問題來了,難道劉伯溫真的未卜先知、能掐會算嗎?

    相傳燒餅最早出現在漢朝,據說是班超出使西域帶回來的食品,那時叫“胡餅或胡麻餅”,胡代表胡人的意思,這裡指西域。

    野史上說劉伯溫是諸葛亮轉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呼風喚雨能掐會算”。其實都是扯淡,世上根本沒有看透玄機預測未來的人。

    劉伯溫在歷史上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文人,看的書多,懂的多而已,是後人神話了劉伯溫。

    當然朱元璋樂見這種情形,劉伯溫越神,顯得驅馭他的老朱更神,也就是說,越把劉伯溫奉為神人,愈發顯得朱元璋得國正統,乃天賜神授,劉伯溫是上天派來助他一臂之力的神人。這就是“一榮俱榮”的道理。

    (回到本題)劉伯溫之所以能猜到老朱碗下扣的燒餅,完全是老劉瞭解老朱的飲食習慣所致。

    老朱愛吃燒餅世人皆知,最初他參加紅巾軍後,和紅巾軍領袖郭子興的養女馬大腳馬秀英談起了戀愛。

    有一次朱元璋犯了錯誤,被郭子興關進了小黑屋,不給他吃的以示懲罰。

    此時馬秀英怕戀人餓壞,偷偷把剛出鍋的熱燒餅揣在懷裡,躲過看守送給了朱元璋。史料記載馬秀英的面板被燙了一個燎泡,見此情景心疼的朱元璋直落淚。

    【(馬氏)竊炊餅,懷以進,肉為焦。】從此以後,朱元璋對燒餅情有獨鍾,這裡面有對馬秀英懷念之情,這事劉伯溫是知道的。

    劉伯溫很聰明,老朱早上一般吃燒餅喝豆漿,現在碗中沒有了豆漿,反扣在碗下之物肯定是吃剩下的燒餅了,任何一個人首先想到的也是老朱喜歡吃的東西。

    我記得有部揭露相面算卦的紀錄片,所謂的能掐會算無非是相師套求助者的話,或者說些模稜兩可的話試探,求助者會自覺不自覺把話暴露出來,其實不是相師多麼高明,而是求助者太愚蠢。

    相師見多經廣,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看人下菜碟。

    劉伯溫也不例外,他先給朱元璋戴高帽,稱被金龍咬了一口,朱元璋成了真龍天子能不高興嗎?即便劉伯溫猜錯,我估計朱元璋也會為他遮掩。我甚至懷疑是君臣二人合唱了一出雙簧,無非就是相互捧哏。

    老朱吹捧劉伯溫,就是為後來劉伯溫寫《燒餅歌》做宣傳,《燒餅歌》上寫明朝國運萬子萬孫代代相傳,老朱能不賣力宣傳嗎?能不配合劉伯溫彰顯他的神機妙算嗎?

    總之一句話,劉伯溫能成為神人是朱元璋默許和通力合作下的結果,即便劉伯溫猜錯碗中之物,朱元璋也不會戳穿內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朋友和交男朋友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