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洛書圖解周易
-
2 # 文學之新
這一章講的是民眾的生存問題和統治者的治理問題,中心思想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當然,這不僅僅是在“愚民”,也在“愚統治者”。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這一章:一是這一章和前一章的關係,二是莊子對老子這一部分思想的解釋。
一、七十五章的“賢於貴生”其實是對上一章“民不畏死”的解釋在第七十四章中,老子丟擲了一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問題。統治者掌握生殺大權,但是老子認為“殺”並不能達到理想的治理。老子大概是這樣認為的:如果殺一能達到儆百的效果,那麼現在為什麼還這麼多人犯罪?如果殺一不能達到儆百的效果,那麼要把全天下的人殺光嘍?
第七十五章,其實就是對“民不畏死”問題的解釋。民眾為何不懼怕死亡、刑罰?因為大家被剝削得太厲害了,活著本來就覺得沒多大意思了。民眾為什麼會被剝削?因為統治者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
老子是想透過上層影響下層,統治者先不要把自己當回事兒,用無為的方式治理民眾。衣食無憂的民眾們自然安居樂業,不會沒事生事。因此,小新認為這不僅僅是在“愚民”,也在“愚統治者”。
二、莊子對老子治理思想的解釋為了驗證是否曲解了老子的思想,我們可以對照一下莊子對老子思想的解讀。畢竟莊子是最理解老子的人,如果他也理解錯了,那麼我們也只能將錯就錯了。
《莊子》內篇中的《應帝王》,外篇中的《胠篋》、《馬蹄》等都是對老子治理思想的解讀。《胠篋》篇的言語最為直接,篇首開宗明義地指出: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這一篇的中心思想是:斷絕聖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焚燒符記破毀璽印,百姓就會樸實渾厚……不難看出,核心還是在於“愚民”和“愚統治者”。
因為很多人認為外篇並不是莊子本人的作品,我們就再看看內篇《應帝王》。
《應帝王》分為七部分,包含“齧缺問王倪”、“肩吾見狂接輿”、“天根問無名人”、“陽子居見老聃”、“列子鹹季與壺子”、“混沌之帝”六個寓言故事,還包括少許議論: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
通篇看來,《應帝王》主張絕聖棄智,反對一切制度,最好是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嗯,這是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3 # 漢唐之音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
4 # 諭諦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
貧窮:勞動力不足,連年戰火導致饑荒的根源。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根源:事情的起因,管理不當無所作為良成的苦果。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生存:權力交替,慾望戰勝了理智導致大量人員傷亡。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感慨:沒有跟隨活下來的,大都是權貴人家的孩子。
-
5 # 大愛中國書畫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譯文】
統治者如果把自己當做民眾的天,就會把民眾據為己有,高高處於民眾之上,騎在民眾的頭上作威作福,用國家的暴力機器肆意生殺掠奪,所以老子輕蔑地把他們稱作“居其上者”。
百姓為什麼常常遭遇饑荒民不聊生,是因為在上的統治者吞吃的賦稅太多,所以民眾才陷於飢餓,故稱“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人民之所以難以統治,是因為在上的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民眾就難以統治,故稱“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因為在上的統治者養尊處優,把民脂民膏都搜刮乾淨了,民眾覺得生不如死也就不怕死了,所以拼死起來反抗,故稱“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有道的聖君既不以自生為生而以天下蒼生為生,也不恣意妄為而處無為之事,是為“無以生為者”。無道的統治者只考慮自己的榮華富貴,追求生生之厚而不管百姓的死活,是為“貴生者”。唯有不過分追求生活享受和作為的人,要比過分貪求奢侈生活的人賢明,故稱“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解讀】
75.1“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老子對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進行抨擊。
上一章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統治者如果把自己當做民眾的天,就會把民眾據為己有,騎在民眾的頭上作威作福,用國家的暴力機器肆意生殺掠奪,所以老子輕蔑地把他們稱作“居其上者”。
老子強調君王要處下而不居上,第66章說“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那麼如果君王高高在上會發生什麼狀況?老子對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
百姓為什麼常常遭遇饑荒民不聊生,是因為在上的統治者吞吃的賦稅太多,所以民眾才陷於飢餓,故稱“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人民之所以難以統治,是因為在上的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民眾就難以統治,第65章也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稱“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因為在上的統治者養尊處優,把民脂民膏都搜刮乾淨了,民眾覺得生不如死也就不怕死了,所以就拼死起來反抗,第50章也說“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故稱“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75.2“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告訴統治者如何正確作為。
“生為”的“生”對應上面的“求生之厚”,“生為”的“為”對應上面的“以其上之有為”,合起來就是“生為”。
“貴生”也對應上面的“求生之厚”,《道德經》中有很多處“貴”的描述,第3章“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第9章“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13章說“貴大患若身,貴以身為天下”,第20章說“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第
1/2
39章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72章說“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有道的聖君不以自生為生而以天下蒼生為生,不恣意妄為而處無為之事,是為“無以生為者”。無道的統治者只考慮自己的榮華富貴,追求生生之厚,而不管百姓的死活,是為“貴生者”。只有不過分追求生活享受和作為的人,才比過分貪求奢侈生活的人賢明,故稱“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
6 # 最愛周慧敏
第七十五章[原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從原文中,老子探討了,從民之飢,到民之難治,再到民之輕死。三個行為過程和原因。
民之飢,是因為上面食稅太多,民之難治,是因為上面逼迫必須有所作為。民之輕死,才導致上面有謀求生還,穩定的決心加深加厚。
最後總結。只有人民不把生命當成一回事的時候,這時才會出現賢聖之人,讓人民覺得生命可貴。不在反動,輕死。
給我的啟示:每個末代時期,都是由於民之飢而起,由民之輕死而終。
要想有個繁榮昌盛的社會,就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不要去逼迫老百姓必須有所作為,必須達到某個階層,如果強加可能只會適得其反。如隋朝,必須讓百姓大力開鑿大運河,導致民生哀悼,最後隋朝走向滅亡。
最後總結,要想讓民生安穩,就要讓人民知道生命的可貴,要讓人民知道生命可貴,就要讓社會更美好,生活更安康。
-
7 # 若木小記
這一章是老子對統治者進行的指責,指責統治者為了自己享樂而對百姓進行繁重的經濟剝削,要求統治者要反省自身,善待民眾。其中又包含著無為而治、道法自然以及辯證等的思想。具體詳析如下:
原文釋義百姓之所以會飢餓,是因為上面的統治者收取賦稅太多,所以百姓才會陷入飢餓。百姓之所以難於治理,是因為上面統治者政令多,喜歡有所作為,所以百姓才會難於治理。百姓之所以輕生、不怕死,是因為統治者用來養自己的東西太過豐厚,百姓覺得死了和或者沒什麼區別,所以才會輕生。只有不過分去追求生活物質條件的人,才比過分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更高明。
帶來啟示一、無為而治、道法自然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認為,想要治理好一個國家,統治者就不能瞎折騰,要充分地予民休息、給民自由,你不去管著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不難管了。
而對我們個人而言也是一樣,煩惱的誕生是因為我們自己糾結太多,想太多,俗話說“關心則亂”,放下心中所想,不要去糾結未發生和已經發生的事,做到“盡人事,安天命”,順應自然,這樣我們就會少很多煩惱。
二、辯證的看待問題
百姓和統治者之間為什麼會有尖銳的矛盾?這是由於統治者政治上的壓迫和經濟上的盤剝造成的,統治者過分追求自己的享樂,多吃多佔多用了本該屬於百姓的那部分,這自然會引起老百姓的強烈不滿和反抗。在享樂上,統治者真的要好好想想這是“樂”嗎?滿足了口腹之慾,卻弄得民怨沸騰,自己也忙得焦頭爛額,甚至丟掉性命。所以這個“樂”並非是真正的快樂,而是“五味令人口爽”,得到的很少,失去的更多!我們做任何事情也是有得有失的,最重要的就是辯證看待,權衡利弊。
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治理好一個國家,不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將“蛋糕”分得合理,這樣才會受到百姓的擁護,百姓才會安居樂業,國家也會日漸強大。而如果統治者只看重自己的享受而不顧百姓的死活,那麼百姓定會揭竿而起,將他拉下臺。
在現代的公司中,分配機制是公司運營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有分配的合理,員工才會心服口服,才會提升公司的凝聚力,真正做到勁往一處使,使公司一步步走向輝煌。
-
8 # 華春秋實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譯文
人民之所以飢餓,
是因為統治者賦稅太重,
所以人民才飢餓;
人民之所以難控制,是因為統治者過多打擾人民的正常生活,所以人民才難以統治;
人民之所以不怕死,是因為統治者太看重自己的生活,所以人民才不怕死。
只有不會為自己的人,才是擅長於珍視生命的。
生活在春秋時期的老子,他看到了底層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上層人物的侈糜,加上連年的戰亂,民不聊生。
老子用敏銳的觀察力,看到了事物的本質,以及動亂的根源,他寫了流傳千古的名作《道德經》,老子希望統治者能採納他的治國之道,然而統治階級豈能輕易放棄,措手可得的權利、美酒、美食和美人!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主要講的就是徵稅勞役過多過重的問題,戰亂年代,人民生活本來就很苦,這麼多的苛捐雜稅使人民更加不堪重負,統治者甚至釆取了竭澤而漁的辦法,官逼人反,民不得不反,橫豎都是死,不如鋌而走險,拼出一條路來,所以人民變的越來越不受控制,這樣就形成了惡性迴圈,你統治者過花天酒地的生活,我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陷入了極大的矛盾之中。
老子認為,統治者只有不代天有,不代天宰,不代天殺,不代天生,才能配做一個好的君王,讓老百姓憑天運自然生活,自足自富,只有百姓衣食無憂,社會秩序才能穩定。
給我們啟是就是一個國家要想要想治理好,必須順應民心,民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
9 # 大餃大叔
《道德經》第75章是德經內容,講的是志國的君王之德行
原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譯文:
”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於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飢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人民就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淨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麼。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給統治者的啟示!
如果非要說給我們個人啥啟示的話,
就是努力做好一個公民應行之事!
-
10 # urna風之度0
《道德經》七十五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老子從幾個維度來觀察社會矛盾衝突:統治者(上)與民眾(民)。
一是“民飢”與“官稅”。二是“強權”(即:有為)與民治。三是“民死”與“官生”。講出了血淋淋的不可調和的利益對立。
二為“原因”,一為“手段”,三為“結果”。
商鞅《商君書》之《弱民》:"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也就是說,民與國,兩者是“零和遊戲”。不可能民與國都強。要麼你強我弱,要麼你弱我強。當然有一層沒說,民憤起而國完蛋。
劉邦得天下及後面的“文景之治”,都是以“道家思想”治國,無為而治,休養生息,使國力迅速增強。
*
縱觀人類文明史,其實就是一部民眾與權力的鬥爭史。人類文明的共同敵人,是不受制約的權力。
以下省略一萬字。
-
11 # 靈雲子
想解讀《道德經》75章,得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社會背景。那個時代是多國混戰的時代。
長年的戰事不斷,除了徵兵,徵糧,田園荒蕪,社會民心凋敝。人民無心種田,可人還得吃飯。百姓怨聲載道的。
說百姓難治理,社會難治理,是因為統治者管理混亂,政令煩苛,強作妄為造成的。
百姓都沒有飯吃,管理者還要穿好的,吃好的,用好的,不體恤民意,百姓苦不堪言,真是沒法活了才輕易犯死。
只有不以求生為物,不以奢侈為物的人,才是老子所希望的統治者。
#萌新作者進階計劃#!!!
-
12 # 逍遙谷逍遙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五章講: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
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解釋如下:
百姓衣食無保,民不聊生,是因為統治者稅收太多,君主背道失德,縱慾享樂,民無以生,故鬧饑荒。
百姓之為什麼難治理,是因為君主行有為而治,政令太多,太繁亂了,人民無所適從,上貪慾私心,下則民心偽詐,所以民難治理。
有的人冒死去觸犯法律,是為了追求過份生活享受,因貪利而輕死。
所以,唯獨那些追求自然無為養生的人,財祿不幹於意,名利不害於身,君主不得臣之,候王不得使之,超然物外,不為世累,強於那些養尊處優求生之厚的貴生之人。
老子在這章中講治身,治國都應該以自然無為為上。
稅收多而民飢,則失民。百姓不足,君何以足?百姓不能生存,必然反抗,對君王不利,上有為,本以求治,事生擾民,民反而難治。
因求生之厚而輕死,則反害生。
夫唯無以生為者,不刻意保養生命的人就是那些自然無為的養生之人。
那些刻意養生的人就是那些貴生之人。
用無為治身者,抱道守德,守一不二。
用有為治身者,養尊處優,刻意愛惜生命,大吃補品,反而減壽。
-
13 # 榴蓮暈倒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
要解釋第七十五章,需要先看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民不怕死,為什麼要用死來嚇唬他們?假如民真的畏懼死亡,對於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
接著是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民所以遭受饑荒,是由於統治者收的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捱餓。人民之所以難治理,是由於統治者政令太多、所以人民就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淨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麼。只有不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看中生活享受的人高明。
《道德經》先在前一章說,如果人民怕死,只要有作亂的人,抓起來殺掉了就行了,還怕人民作亂、造反嗎?
事實證明,縱觀歷史上的朝代更替時期,都是統治者腐敗、剝削人民最厲害的時期,人民活不下去了就會起義造反,這個時候光靠殺人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接著在後一章指出民不怕死的關鍵所在,是由於統治者索求的太多,人民因為”飢“,難以治理,所以不在於生死了。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都快餓死了,還不如作亂,反正都是死,作亂還有一線生機。
那麼放在現在有什麼啟示呢?
我覺得放在當今社會,這段文的啟示就是”人都是有底線的,不要過度消耗他人的信任、作為“。
舉個例子:一個團隊拿到年終獎,由該團隊的管理者負責分配,該管理者把最大頭分給了自己,剩下的由下面的人大致平分,那麼第二年這個團隊還有戰鬥力嗎?
所以在當今社會做什麼事都要掌握好”度“,不要過多的索求,過了就會讓人反感。
-
14 # 知一國學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它對當時社會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在這裡進行了原因分析,並提出了對策。他總結了三點:
第一,民為什麼會飢?
老子講認為,是稅賦太重,即“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在科學技術落後的農耕時代,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飯,糧食的產量非常有限,同時,所有的財產性收入都是靠賣一點糧食,如果稅賦重了,基本上沒有生存空間。所以孔子當年曾經感嘆,“苛政猛於虎”。
第二,民為什麼難治?
老子認為,百姓的苦處和無奈太多了,使民無時,馭民無度,朝令夕改,百姓苦於奔命,這是道家一貫所反對的“有為”。即“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第三,民為什麼不重視生死?
老子認為,就是大家活得太難了,人生不能重來,如果有一線生機,沒有人願意選擇這條道路,只有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才不得不作出這樣的選擇。所以老子講:“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這句話老子已經不只講過一次了。
老子最後講“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無以生為”,即一種非常淡定的生活狀態和生命狀態,自然地來,自然地去,生得不糾結,死得不憤懣,實際上是指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態,達到這種狀態的社會就是一種大治,每一個人都生活的都很寧靜。
“貴生”,即以生為貴,這說明活著一件很困難的事,能生存下來的人才為貴,有句話講得好,“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老子認為,何謂好社會?就是人只要正常工作,就能夠過上衣食無憂而有尊嚴的生活,我們就不容易走極端,整個自然能夠真正做到長治久安。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回覆列表
本章其實是老子對隨卦的領悟。根據我以洛書卦解,《道德經》第七十五章應為: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澤地萃是官本世襲——此謂之貴生,其映象地風升是民本允升——賢於貴生也!水風井是渡權約法,民主競任,不可巧取豪奪特權世襲——無以生;為者即當權作為者,得道多助,有德者為!求生之厚就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為了善法良治,義之與比!
雷風恆,天賦人權,生而自由,雖弱而不可冒犯,是民生經濟實情——是道的效用體現。
洊震,民心向背,有浮在道,是法律政治的維新——反者道動,莫忘初心。
對比隨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