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是一名相聲愛好者,從小就愛聽相聲。想問問大家誰才是單口相聲之王。我個人感覺是劉寶瑞大師。
12
回覆列表
  • 1 # 飄然軼群

    這個問題要分時期來回答。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單口相聲之王當屬寶字輩的劉寶瑞。劉寶瑞常演單口相聲,既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又有一定的文學性。經與南方曲藝同行切磋琢磨,使他的單口相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汲取了南方獨腳戲及評話的藝術技巧,又借鑑電影、話劇的表演手法,融會貫通,經過長期演出的實踐,逐步形成了“使活”細緻、瓷實,“包袱兒”別緻、含蓄和聲、容、情、神兼備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因此,也就得到了“單口相聲大王”、“冷麵滑稽家”等稱譽。劉寶瑞生前口述的八十段單口相聲後經殷文碩回憶記錄,整理成文,輯為《劉寶瑞表演單口相聲選》,1983年由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劉寶瑞單口相聲的代表作之一《連升三級》曾被編進中學語文課本,同時被譯成英、法、日等國文字,介紹到國外。

    八九十年代,馬三立(壽字輩)的單口相聲風靡全國。馬三立原是與王鳳山搭檔對口相聲,後來王鳳山去世,再也找不到輩分功力相當的捧哏了。馬老積畢生之功,編創表演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單口小段:《逗你玩》、《家傳秘方》、《檢查衛生》、《八十一層樓》、《追》等等。這些小段一方面融合了傳統相聲諷刺、幽默的固有特點,一方面又帶有馬派相聲的特色,有著濃郁的市井氣息,因此,一經推出,歷久不衰,形成馬三立藝術創作上的另一高峰。

    進入21世紀以來直到現在,一位嶄新的藝術大師佔據了公眾的視野,他就是明字輩的郭德綱。我個人認為,郭德綱的單口相聲遠勝於其對口相聲,他尤其擅長表演類似評書的長篇單口相聲,在其中夾雜著個人的見解和評論,笑料頻出,引人入勝。用郭德綱自己的話來說,不聽他的單口相聲則罷,一旦聽了,就像用大鉤子鉤住了腮幫子一樣,想跑都跑不掉了。近兩年,他整理完善並表演了一大批單口相聲作品,不說別的,單單是為相聲事業添了這麼多產業就功不可沒,值得敬佩。

  • 2 # 立群無紡布製品廠

    當然劉寶瑞!當然啦,劉寶瑞絕大部分演出並無音影片資料存世,實屬相聲界重大損失!我們基本上聽到的音訊,都是劉老晚年的作品,是劉老早已經過了巔峰期的作品!可以想象,劉寶瑞相聲生涯的黃金階段的單口造詣恐至今無人能與匹敵!!

  • 3 # 隨運而安82

    單口相聲我個人認為要分時期:解放初期單口大王是我們的相聲泰斗藝術大師 張壽臣先生;五六十年代的單口大王當屬 劉寶瑞先生;八九十年代馬三立先生說過一些小段,但我認為馬老稱不上單口大王;現代的單口大王當屬相聲屆的領軍人物、人民藝術家郭德綱老師了

  • 4 # 巴圖

    劉寶瑞的單口相聲其實更像評書,連升三級和珍珠翡翠白玉湯都是兒時的經典。我看別人的回答有很多一看就是沒有聽過郭德綱的長篇單口,他是個會講故事的人,畫面感很強,而且包袱不斷,如果有興趣,可以聽一聽《張小乙下南京》,《探地穴》,《濟公傳》,《槍斃任老道》,《張廣泰回家》,《醜娘娘》,《馮天奇鬧通州》。如果想進坑,首推《西遊記》,笑死人不償命,可惜坑太深一直沒有填。其實有碎片時間的時候開啟老郭的單口,是一種享受,建議有不同意見的先聽幾部再發表看法。

  • 5 # 蒼色

    這個沒有什麼爭議的,劉寶瑞。

    為什麼說單的呢,第一活瘦,沒有錢,兩個人去不合適。第二,搭夥的有事。第三沒有合適的搭夥。

    張壽老等老一輩藝術家可能因為第一種,他們不是很愛說單口,某些特殊情況下說說。馬三立晚年不是要說單口,而是第三種,因為已經沒有可以搭的人了,講究輩分,和他一輩的都差不多了,王老爺子是評書轉的,沒有輩分。勉強還可以,王老爺子說不了了,相聲裡沒有人有資格給他捧。只有劉寶瑞在黃金年齡,一直說單口,是真心喜歡單口。

    聊一下郭德綱,老郭的單口在現在而言,絕對絕倫。因為現在幾乎沒有單口,而他也喜歡單口,默默的挖掘整理。但可能他授業於評書門,而且金先生影響大。所以他的單口裡評的較多且閒掛很多,一段一小時的單口可能會有半小時閒篇,這個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劉寶瑞單口裡不會這麼使活。老郭的單口可能很多人喜歡閒篇,我也喜歡,但我還是覺得這是小道,終歸不是評書,所以老郭暫時還不能列舉。但他的單口,的確為儲存這門藝術做了貢獻。

  • 6 # qika22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之王,那必然是唯一,可是確實沒有這個可能,春門裡面,凡是單活的,均是迫不得已,大體上是受制於禮數和規矩,主要是規矩有這麼一個捧哏一般是老輩,或者臺風穩健者,但是有另類的,誰呢,張壽辰,劉寶瑞,這倆不好湊搭子是真的,所以張是一直單的,劉除了提攜小輩,極少捧,因為調門兒問題。所以單口居多。還有一類,就是一開始因為輩分的關係,沒人能捧,或者無法捧別人的,一個是常連安,一個是馬三立,常是因為,兒子出名在前,他是別人代拉,開始是以給兒子捧,後來自己說單活,他和張壽辰的特點類似,倒口很厲害。能夠分開魯西南,膠東,濟南三種山東方言的,目前有聲音資料的也就這倆了。馬三立這個近,他自己說,自己輩分高,沒有讓小輩捧的理由,所以王鳳山死了之後,他就不在找搭子了。其他類似的天津還有很多,比如郭榮起。這個也是因為輩分和颱風問題。所以後來一直以單口為主。所以你說是誰之王?這個我不知道,你說誰的好?我只能說,什錦袋兒糖,各有各味兒

  • 7 # 小Z啥都聊

    引用郭德綱的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尤其是藝術,都是個人喜好,見仁見智。王不王的我覺得談不到。單從藝術造詣上來說前有劉寶瑞,後有郭德綱。其他人沒聽過或者說個人喜好上不感興趣,也就沒有評論的資格。這兩人的成功主要得益於超強的語言控制能力!寬廣的知識面!金雕細琢的節目細節!俗話說:人有多大藝有多大!郭德綱的特點自不必多說了,天時地利人和造就出前無古人後很可能無來者的相聲宗師!而劉寶瑞大師由於年代所限,內容沒有郭德綱的節目來的廣涉及面不大,給觀眾的共鳴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少!但相聲技巧的運用劉寶瑞更勝一籌。一個簡單的例子!把劉寶瑞的相聲一字不差的背下來就能逗笑觀眾。郭德綱的則要拿捏很多語境,氣氛以及當時觀眾的心態……

  • 8 # 蕭陶

    遠的不說,近現代的最著名的單口相聲名家一共有三位,即張壽臣、馬三立和劉寶瑞。也有人稱他們是相聲大師。

    張壽臣早先一直說對口相聲,後來沒有合適的搭檔才改說單口。馬三立的情況跟張壽臣差不太多。馬三立最後一位搭檔是王鳳山。王鳳山去世後,馬三立改說單口,這麼做也是迫不得已。馬三立讓楊少華給他捧過哏。在臺上,楊少華倒沒攪合,也沒搶戲,但站那兒真是根電線杆子。馬三立甚至還讓馬志明的搭檔黃族民給他量過活。對於搭檔,馬三立心裡有個標杆,那就是王鳳山。既然沒有合適的搭檔,馬老爺子就改說單口。

    劉寶瑞跟張壽臣和馬三立有所不同。他單口說得早,單口的作品也比較多,早就被封為單口之王。如果非得從張壽臣、馬三立和劉寶瑞三位之中挑出一位的話,那麼這一位應該是劉寶瑞。

    劉寶瑞的作品,我就不多說了,愛聽相聲的都能說出好些段,可惜的是他去世得有點早,要不然應該能給後人留下更多的經典之作。

    劉寶瑞有十來個徒弟,唐傑忠就是其中的一位,但單口說得最好的徒弟是殷文碩。殷文碩的單口也最像劉寶瑞,形神兼備。劉寶瑞去世時53歲,殷文碩才活到50歲。如果能活到今天的話,殷文碩應該也能稱得上是單口大王。當然,他這個“大王”肯定不如他師父那個“大王”。

    如今說相聲的不少,說單口的是少之又少。不管是郭德綱,還是方清平,都遠沒到稱王稱霸的時候,但願相聲界能早日出現一個比劉寶瑞還“大王”的單口大王。

  • 9 # 文化票號

      

    沒有人不承認,劉先生的單口是最耐聽的。作為老一輩的藝術家,劉寶瑞的嗓音讓人覺得他天生就是個說書的料:清脆、乾淨,又因劉先生不緊不慢的語速而帶上了一些韌性。坐在沙發裡花上半小時欣賞一個名段——《珍珠翡翠白玉湯》、《日遭三險》或者《天王廟》,就會不由自主地沉浸入劉先生帶著樂感的吐字發音之中,那恰到好處的抑揚頓挫背後,隱隱貫穿著一種完美的韻律。劉寶瑞的絕活,莫過於那些常人用的語氣詞——表示吃驚的“啊?”、表示感慨的“嗬!”、表示失望的“唉”、甚至象聲詞“叭唧”、“嗞溜”、“噗嗤”——從劉先生的嘴裡吐出來,就成了一種渾然天成的藝術語言,如一枚剔透可愛的卵石一般讓你愛不釋手。細心地聆聽劉先生咬字,你一定會相信:漢語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

      單口相聲永恆的魅力在於巧合。然而,單口相聲雖說本質上只是一個笑話或幾個笑話的組合,一般聽兩遍已經笑夠,但劉先生的作品不由你不多聽幾遍幾十遍,因為在他猛地甩出一個精妙的巧合之前,他鋪平墊穩整個故事的過程完全是一出精彩的大戲,各色人物登場亮相:《連升三級》裡的“一群混蛋”明熹宗、魏忠賢和張好古;《黃半仙》裡的吝嗇皇帝道光和監守自盜的太監總管崔英;《假行家》裡那個不懂裝懂的“假行家”。而最精彩的一折,莫過於《珍珠翡翠白玉湯》。這出宮廷鬧劇裡的角色,上有愚蠢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和他唯唯諾諾的臣子,中有欺軟怕硬的縣官,下有做“珍珠翡翠白玉湯”戲耍朱元璋的兩個要飯的,劉寶瑞一個人,把這三等人的各具特色的言行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朱元璋起兵反元,兵敗流落到一個小破廟裡,被兩個要飯的用一鍋爛菜湯救醒。等到朱元璋當了皇帝,美食珍饈吃膩了,心情煩悶,於是想起當年吃的那鍋美味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來了。兩個要飯的得悉,揭了黃榜,進宮來為皇帝做湯。我記憶猶新的,是在朱元璋大宴群臣、用爛菠菜、白菜幫子、餿豆腐、刷鍋水燉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即將端上席之時,兩個大臣三更天在殿外等候開宴時的對話:

      “——年兄,您喝過珍珠翡翠白玉湯嗎?

      ——啊,沒有,您喝過?

      ——我也沒有。我雖然沒喝過,可是我聽家父說過,家父是聽徐達丞相說的。據徐達丞相說,這個珍珠翡翠白玉湯,是非同小可呀!據說裡頭有山珍海味、鳳肝龍髓,真是窮天下之奇珍異寶,九蒸九煉,才得製成此湯,今天我輩深受皇恩,親嘗此味,唉,真是咱們的祖德——不淺哪!”

      等到一溜小太監往上送湯,兩人又對上話了:

      “——年兄,年兄,什麼地方規矩,也沒有皇宮內院規矩大。

      ——……

      ——你看那小太監往上送湯,你看看他們多規矩,連正眼看那湯都不敢看。你看那不是——都偏著身、斜著臉兒嗎?”

      這些對話真可謂是神來之筆,小太監受不了湯的酸臭味紛紛扭過臉去的痛苦相,愣給官員解釋成“皇宮裡的規矩大”了。

      劉先生的單口相聲有兩個主題,一是揭露皇權專制時代的官場的腐敗,一是諷刺舊式學堂的陳習陋規、私塾教師的迂腐可笑。前者包括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湯》、《連升三級》、《知縣見巡撫》等等,後者則有代表作《狗噘嘴》,說的是私塾老師跟學生們串通編好對聯,想在遊學先生面前顯示自己學生的能耐,結果弄巧成拙的故事。每次聽這段都讓我想起中學裡的公開課,區教育局官員在座,站起來踴躍回答的都是老師預先挑選出的班裡最能說會道的學生。

      而到了《天王廟》,私塾先生完全成了巧合之神戲弄的物件。老師教四個小孩念《三字經》,孩子貪玩,跑出學堂,湊了四文錢買了一碗涼粉喝,被老師發現了。老師把學生趕回教室,搶了涼粉自己吃。放學後,四個小孩越想越委屈,決定在學校外面的天王廟影壁牆上合作寫四句四言詩發洩不滿:

      “兄弟四人

      共湊四文

      買碗涼粉

      先生獨吞”

      孩子寫完就走了,這時天上下起了雨,有進京趕考的四兄弟路過這裡,進天王廟暫避。老大看見廟裡四大天王的神像,就提議:我們一人說一句,在這裡題一首詩留念。於是,白色的影壁牆上又多了一首蹩腳的打油詩:

      “天王廟裡大法身

      身穿鎧甲似龍鱗

      腦袋倒有麥斗大

      一泡大糞十五斤”

      老四最後這句實在不怎麼樣,三個哥哥埋怨了一陣,一看雨已停,便急急上路去了。正巧私塾先生出門散步,老眼昏花地看見牆上有詩句,走上前去辨認:

      “這麼長?這是幾言詩?待我細細數來!一二三四五六……十一,十一言詩!怎麼會有十一言詩?我來唸念:

      天王廟裡大法身……兄弟四人;

      ——這對,四大天王可不兄弟四人嗎?

      身穿鎧甲似龍鱗……共湊四文;

      ——什麼意思?四個人怎麼就四文錢?

      腦袋倒有麥斗大……買碗涼粉;

      ——大腦袋怎麼就喝涼粉呢?最後一句是——

      一泡大糞十五斤……先生獨吞!!

      ——我呀!!”

      我早已能把這整齣戲的臺詞背下來,可我還是願意聽劉先生再說一遍,願意聽私塾先生最後那句目瞪口呆的“我呀”。劉先生說兩個字時的語氣,總是給我帶來無以名狀的快意。

      辭世已有30年的劉寶瑞先生留下的生平材料、圖片資料極少,聽他的節目,這應該是位飽讀詩書、博學多聞的藝人,因為他的傳世作品裡常常出現對對聯、寫詩詞的場景,那個講明朝才子解縉的故事的段子《解學士》更是充滿了佳句妙聯;而劉先生的颱風也是一貫的穩健、瀟灑,渾身散發著文人氣質。然而誰能想到,劉先生竟是“連筆都不會拿的”——他的高足馬季先生如是說。

      相聲終究出自民間,在天橋、地攤上練就的絕活,先天地排斥學府講堂裡的面授。不認字的劉先生如果活到今天,他恐怕當不上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更做不了教授,但是,他成就的是一種何其偉大的民間藝術,再無人能出其右,也無人能估量它的價值。而今天,我們的眼前只剩下或在大學講堂上侃侃而談、或在舞臺上學走貓步的馮鞏,他扮酷的臉再明白不過地告訴我:這種名叫“相聲”的藝術,已經無可奈何地走向衰落了。

  • 10 # 幾葦渡

    單口大王非劉寶瑞莫屬。

    看到一些回答,分了三個時期來評選“單口大王”,五六十年代劉寶瑞,七八十年代馬三立,現在郭德綱。但假若這三位比一比呢,是不是還是劉寶瑞先生呀?

    劉先生是北京人,1915年出生,原來叫劉明光。13歲拜師張壽臣,取藝名劉立棠。可見從小就有潛力,否則壽老也未必收。

    接下來就開始相聲演出謀生的日子。14歲來到天津,與與馬三立、趙佩茹、李潔塵(李伯祥的父親)等合作。解放後被安排到中央廣播說唱團,在此期間還教過馬季相聲。

    很悲涼,文革中劉先生被批鬥致死,那一年是1968年。屍骨都找不到了。感謝劉先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單口相聲錄音,很多段子很多人都能背下來,因為反覆聽的次數太多了。當我們從收音機聽聲音的時候,並不能想象出他的容貌,直到多年後看到照片—— 原來這就是劉寶瑞。

    劉先生只有一個女兒劉婭婭。外孫侯冠男(上圖與李金斗說相聲的)在北方曲藝學校畢業,後來拜師馬季。

  • 11 # 靖逸軒主

    不用分各個時期,相聲百年直到現在,都只有一個答案,單口相聲之王就是劉寶瑞先生。如果誰的單口相聲能再次說給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聽;如果誰的單口相聲作品能再次入選中學語文教材,我就承認他是除劉寶瑞先生之外的單口相聲之王。

    眾所周知,相聲的精髓是諷刺,相聲沒有了諷刺就是丟了相聲的魂兒!而劉先生的相聲作品最大特點就是善於諷刺,而且能把諷刺的特點發揮到淋漓盡致。

    劉先生的單口相聲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個主題,一是揭露皇權專制時代的官場的黑暗與腐敗,一是諷刺舊式教育制度的陳習陋規、以及封建社會舊知識分子的迂腐可笑。前者代表作包括著名的《官場鬥》、《珍珠翡翠白玉湯》、《連升三級》等等,後者則有代表作《假行家》、《解學士》、《狗噘嘴》、《天王廟》等等。

    單口相聲的魅力在於巧合,甚至有時需要過分的巧合。這一點類似於脫口秀,單口相聲雖說本質上也是一個笑話或幾個笑話的組合,但是它又不同於脫口秀,脫口秀稱不上藝術,一般聽一兩遍已經笑夠了。但是單口相聲則不同,它能讓你聽很多遍,而且依然能笑出來。這就是單口相聲藝術的魅力。劉寶瑞先生就是單口相聲界的翹楚!他的《假行家》《連升三級》《珍珠翡翠白玉》至今仍膾炙人口,特別是沒有錄製完整的《官場鬥》,可以說是相聲界最大的遺憾!

    劉先生的作品不由你不多聽幾遍幾十遍,因為在他猛地甩出一個精妙的巧合之前,他鋪平墊穩整個故事的過程完全是一出精彩的大戲。能完成這樣的作品,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紮實的藝術功底,根本不可能完成。

    所以說,提到相聲界的單口相聲大王,我只認劉寶瑞大師。

  • 12 # 河畔一壺酒

    我來說說單口相聲第二吧

    看來單口大王的稱號是非劉寶瑞大師莫屬了,上面的回答空前的一致,對這一點幾乎沒有異議。既然別人已經回答了誰是大王,我就別人雲亦云了,我想說說除劉大王之外一位很牛逼的單口相聲藝人。

    殷文碩先生是一位大家不應該忘記的單口相聲藝人,稱為藝術家也不為過。認識這位爺是因為有段時間我對劉大王的單口相聲非常的痴迷,所以拼命收集他的單口段子。比如君臣鬥等,可惜網路上全本的非常少,幾乎收集不全。原來說八大棍(長篇單口相聲)有個傳統,就是不說全了,說是要給評書藝人留口飯吃,只有到了解放後才開始有全本的八大棍。

    就是在搜尋這些段子時,我發現了殷文碩的單口,聽起來和劉寶瑞特別的像。那時候還沒有百度百科,我還以為是劉先生的粉絲模仿劉大師的作品呢。後來很長時間後才知道,原來就是劉先生的門徒,是得到劉寶瑞真傳的。殷文碩不但相聲說的好,對相聲的傳承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他第一個整理了整個相聲的輩分關係,現在郭德綱經常講的排輩其實就是殷老師整理的這個版本。只有對相聲特殊熱愛的人,才會費力地編一本相聲的家譜。殷文碩還長期從事理論教學工作,又長期支邊,一直在新疆工作、演出,新疆有很多的弟子,他在新疆有個外號叫“鎮三山”,因為新疆號稱“三山挾兩地”,可見殷文碩在當地的名號。他整理了劉寶瑞所有的單口作品並結集出版,其中《連升三級》據說翻譯成聯合國的什麼教材中。

    殷文碩老師雖然知道的人不多,但是目前有錄音、錄影留存的全本八大棍作品中,最多的就是他在遼寧臺錄製的,對保留傳統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惜殷先生走的早,五十歲就駕鶴西遊,否則在傳統相聲界,必然能成為大師級的人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獅子經常被野牛殺死,老虎為什麼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