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成祖朱棣的造反是非常划不來的,起碼在他之前沒有和平時期,造反成功的先例。他的成功離不開李景隆這個豬一般統帥,把五十萬大軍坑到谷底,把皇帝坑下皇位。對這個人,你有什麼看法?
20
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明成祖朱棣能造反成功全是因自己智謀韜略勇武,和手下精兵強將、人心擁戴,根本不是叛主不忠、臨陣投降的無恥之將李景隆之功。一個叛主不忠、貪圖富貴之將既無才又無德還不忠,給自己祖宗蒙羞,枉為名將之子。

  • 2 # 小tan

    不敢苟同。如果說朱棣的成功是李景隆的無能,那麼李景隆又是誰賦予重任的?肯定是朱允文的錯,那麼進一步的說是誰選擇這樣無能的君主?肯定是朱元璋。總歸來說,朱棣的成功是朱元璋造成的,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天命所歸。

  • 3 # 劉文廣

    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或者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朱棣的成功和歷史上功成名就的帝王一樣經歷了很多的曲折驚險逢凶化吉,但是帝王們卻沒有朱棣那麼離奇的造化——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李景隆的神助攻。主要如下。

    01,師出有名

    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後建文帝朱允炆繼位,朱允炆繼位之初考慮皇位穩定原因即迫不及待的進行消潘。廢了四個叔叔的王位,將朱棣一母同胎的胞弟周王發配雲南蠻荒之地,湘王不堪其辱無奈之下全家自焚,朱棣被逼的裝瘋……。所以朱棣在奉天靖難時打出的清君側旗號被認為是遵從祖訓,倖存的藩王們為了自保也倒向朱棣,寧王朱權跟著朱棣去靖難,谷王朱橞在朱棣打到南京時開門投降, 這也是為何後來他攻陷南京後全國各地和大多數建文帝的文臣武將都迅速順服接受了這個結果,當然祖訓規定其進攻之後還要還國,然而建文帝直接自焚了,朱棣順理成章就繼位了。所以起始朱棣就有著名正言順的起兵藉口,直至最終繼位也名正言順,這在當時是很重要的,是得到天下民心所向並幫助的基本條件。

    02,實力精強

    明初為了防範元朝的殘餘勢力,朱元璋將第四子朱棣分封到北平為燕王。由於承擔邊防重任,又屢屢出塞征戰,燕王擁兵十萬且軍隊裝備精良,燕軍士兵久經沙場,作戰經驗豐富,手下軍師姚廣孝大將張玉朱能,兒子朱高熾朱高煦人才濟濟。而朱允炆由於朱元璋功成名就後濫殺功臣宿將,幾無可用之將,大多是繼承祖輩軍功並缺少實戰經驗的後輩軍、無能之輩如方孝孺、練子寧、黃 冠、李景隆等。故雖然朱允炆兵多至五十萬但戰鬥力弱,朱棣兵少只十萬可是實力精強。

    03.戰略戰術強

    朱棣造反初,朱允炆先派老將耿炳文征討失利,遂派李景隆為大將軍率大軍五十萬征討。朱棣安排世子領一萬軍守北平,自己率精銳軍援救永平,後突襲大寧(今內蒙古寧城)。不久李景隆包圍北平,但當晚被夜襲,李景隆手下都督強攻城門即將攻破,但李景隆恐手下搶功勞鳴金收兵!僵持幾個月後朱棣回師大敗李景隆。次年,朱棣攻太原,李景隆馳援太原,但到地方朱棣已退兵,遂無功而返。

    經過悉心準備,建文二年,李景隆匯合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合軍六十萬,進駐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兩軍開戰,開始是拉鋸戰,到底李景隆方兵多將廣漸佔上風,朱棣見狀親率精銳騎旅強攻李景隆主帥大本營,斬斷其帥旗,李景隆方兵不明就裡大亂,朱棣扭轉戰局乘勢發動全面進攻,李景隆兵潰敗,退至德州,後再敗退至濟南。其後朱允炆帝招李景隆回南京。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打過

    6長江,直逼南京,李景隆與谷王朱橞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南京陷落,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成功當上皇帝,李景隆成了頭號功臣。後來朱棣聽了幾個大臣彈劾李景隆後,就褫奪了李景隆的爵位,軟禁李景隆和他的家人,並沒收了他的財產,李景隆曾為此絕食十天,但沒死到永樂末年才死。

    從以上可以看出,因為朱棣軍有大部分是騎兵,機動能力強,對對陣以步兵為主的朱允炆軍具有天然優勢,雖然在數量上沒有佔優勢,但是兵貴神速,且作戰經驗豐富,戰鬥力強大,再加上朱棣戰略戰術強,所以以少勝多,終成大業。

    以上是史實。具體李景隆其人,歷史上也有很多疑點和說法,第一次以五十萬軍對不到十萬軍失敗、第二次是六十萬軍對二十餘萬軍失敗,這二次失敗得很奇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儘管二次奇葩失敗朱允炆還是很相信李景隆,朝中大臣建議殺了李景隆朱允炆不允,甚至還讓李景隆和朱橞去和朱棣談和?!有說朱棣和李景隆是好朋友?!也有人評價李景隆是花花公子、紈絝子弟……。滄海桑田 ,朝代更迭,都是很久遠的歷史了,到底真相如何,恐怕永遠不為人知了。

  • 4 # 真正鱷魚不哭

    李景隆不靠譜是肯定的,但他負不起全部責任。

    關鍵是以建文帝為首的朝廷普遍存在輕敵急躁情緒,對困難估計不足。

    靖難之役朝廷方面換過三任統帥,耿炳文、李景隆、盛庸。

    有人認為徐達之子徐輝祖才是最合適的,可惜不被信任。其實這也難怪,畢竟朱棣的的王妃是徐達的女兒,徐輝祖再怎麼表忠心,建文帝都不免心懷芥蒂。既然不能信任,還是不要互相勉強的好。

    初期統帥耿炳文不算優秀,但及格還是沒問題的;有人以為他不過偏裨之才,其實是要求過苛了。耿炳文久經沙場,熟悉軍務,不過是初期控制力差了一點,不能很好掌握統帥數十萬大軍,才遭到挫折。雖然他連戰不利,但總體陣線還算穩固,並沒有崩盤,可見他正在進入狀態適應節奏。

    無奈朝廷卻急於取勝,不肯多給耿炳文一點時間,臨陣換將,用天潢貴胄李景隆取而代之。李景隆並無實戰經驗卻盲目妄動,於是久經沙場的朱棣就好好的教他做人。

    李景隆敗掉了建文帝很大一部分本錢,但朝廷並沒有被打垮,只不過暫時缺乏可用之兵。這時候應該放下身段,憑藉經濟實力打消耗戰,力爭拖垮朱棣。然而朝廷卻換上了主動性強的悍將盛庸,一而再再而三與燕軍急戰,爭一日短長。這才給了朱棣突襲機會。

    朝廷之於朱棣最大優勢不在於軍事,而在政治經濟,利在持久,本來就不必急於一朝剪除叛軍,完全可以從容佈置防線,以逸待勞等待拖不起的燕軍。即使要攻,也應該立足持重,穩紮穩打,不計較一時成敗。

    李景隆無能該死,但他的錯誤並未嚴重到決定性的程度,建文帝主要敗在自己作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5年的五糧液現在能賣多少錢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