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麥的美食
-
2 # 故牆依舊風依然
姜維是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但是資歷淺,沒班底,功勞也不大,只能遵循先帝和諸葛亮的遺願北伐。
其時魏國雖強,西蜀經過不斷髮展也不遜幾分,加之漢殤不久,漢庭尚有人望,北伐未必沒有成功的可能,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惜乎魏延被殺,姜伯約只有大將之才,統率全軍非其所長,終致敗亡。
窮兵黷武一詞罵人可以,脫離了歷史背景和國情實際就是胡說了。抗戰時中日力量差距極大,中國軍民死傷慘重。按窮兵黷武論的說法,蔣公就該投降,且不失首腦之位,又能避免犧牲,豈不是皆大歡喜。
所以,罵人很容易,做學問卻不能無恥。
-
3 # Cian文強
其實如果來探究蜀漢滅亡的原因來講,姜維和諸葛亮的連年征戰確實是導致蜀國滅亡的一大主要原因。戰爭就會導致民心喪失,要知道,劉備取桂陽,入西川。那都是小戰,輕而易舉拿下。即使漢中之戰。那也不算大規模作戰。是屬於靈活性較強的。但是諸葛亮和姜維都是大兵團作戰,幾乎每一次北伐都是規模很大的。這屬於消耗戰,而且遇到司馬懿司馬昭這樣的龜縮戰略那是很辛苦的,後方要保證物資供應,免不了要徵收稅收。而蜀兵遠道伐魏,乃心西歸,可以說是無心戀戰。而諸葛亮採用的兵民屯天的戰法。可以說是一部分緩解了這個問題
但是,從蜀國的角度來講,王業不偏安。蜀國內部政治體系就很混亂,領導班子也不明確。領導班子最緊密的也就劉備那一代的將領,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劉禪在當太子的時候就沒有建立自己的領導組織。都是劉備玩剩下的,這就叫後繼無人,諸葛亮和姜維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要速戰速決。必須要在老一輩的領導核心都在的時間內為劉禪打下一統天下的基礎。這就不得不窮兵黷武。這是不矛盾的。
試想,如果一直休養生息。蜀國民殷國富,那麼魏吳兩國又何嘗不是。當年項羽到處爭諸侯。劉邦得以有空隙東征。而魏吳互相不侵佔。魏國皇帝更替頻繁,對於魏國來說就是大的變動,皇帝一旦更換,那麼朝政體系就有機可乘,諸葛亮北伐正是在曹丕駕崩曹睿即位的時候開始的,而姜維也是在等機會。這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
假如蜀國不興兵。諸葛亮死後。司馬懿趁蜀國喪失諸葛亮上下動亂的時候,一舉南下,試問那個時候姜維如何應對比鍾會和鄧艾更深諳兵法的司馬懿?
如果姜維不打出去,那麼姜維死後,又有誰能夠抵擋司馬昭的大軍?
所以這種窮兵黷武,完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諸葛亮在政治方面才能絕對比軍事才能更加卓越。諸葛亮肯定意識到窮兵黷武的問題。
姜維最後幾次北伐,完全是為了蜀漢恢復在拖延時間,就像,你家高地正在被人家圍攻。你一個人去偷塔。比的就是速度,看誰偷的快,姜維攻魏,魏就自然把經歷放在防守上,也是為了蜀國崛起爭取時間。是一種以攻為守的戰略。蜀國在這種方式下多活了好多年。只可惜蜀國沒有能和姜維一樣守城的良將。
要知道,蜀國最後滅亡,並不是金錢不足糧食不夠兵將不廣,而是劉禪無禦敵的良將。如果這個時候蜀國能有一個如魏延 姜維那樣的將軍,可以阻擋鄧艾於陰平,姜維阻擋鍾會於劍閣,修書一封給吳國,仿照吳魏攻關羽的方法,襲其後方,蜀漢之圍解了不說。魏國大損,然後就姜維從劍閣循序漸進,陰平等各險要重兵把守。天下勝負,尚未可知。蜀漢並不是沒有民心,也不是沒有錢糧,完全是因為沒有賢臣良將。
蜀國的領導班子,都是劉備聚集的,劉禪沒有自己的集團,諸葛亮姜維都沒有自己的集團。這是劉備自己遺留下的問題。太過集權,雖然防止了像司馬氏篡位的問題,但也影響了自己兒子一統天下的基礎。
蜀漢滅亡,不怪諸葛亮姜維窮兵黷武,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
4 # 知常容
百分百算,我寫了姜維的相關文章,我現在把它複製下來,請大家可以看一下。
做一下廣告,有興趣的話,嗯可以去看一下我的文章,請多多批評指教。
-
5 # 站在歷史裡面看歷史
文人比較喜歡窮兵黷武這個詞!打勞民傷財,不打滅國可待。打多活20年,不到2年國破。得癌症不化療活1個月,化療活半年。這玩意看你怎麼選擇了。最後,姜維的評價也不算低。正所謂,我死後哪怕這天下洪水滔天。人都這樣。盛世可以為民福利,亂世拿民為奴建不世之功。我們倒是沒老祖宗想得開。
-
6 # 手機使用者51956319052
姜維最後的幾次北伐,可以肯定的講是窮兵黷武,因為廖化都不跟去了,而且明告訴姜維,人家比你高明,對方比你資源多,在講人家君臣團結,國內安定。北伐肯定不會成功,就是消耗自己,有什麼用。廖化就替我們答出來了。
-
7 # 巴山夜雨涮鍋
蜀漢丞相諸葛亮掌權12年,曾經發動六次北伐。諸葛亮北伐的特點,從政治上是標明漢賊不兩立的立場,從軍事上則更類似一種擾襲戰術,每次出動較多兵力進攻,但並不追求必然過大的戰果,而是在確保我方損失不大的前提下,取得一定戰場成果。如果能奪得少數土地最好,否則給與魏軍一定殺傷或者牽制,總之就是令魏軍不能放開手腳地發展經濟。
實際上,諸葛亮除了228年初第一次北伐有街亭之敗,其餘五次北伐戰場上幾乎不敗,反而先後取得了斬殺王雙、奪取武都陰平、擊敗費曜郭淮、大破司馬懿、射死張郃等戰績。整體來說,諸葛亮的軍事行動,至少是在延緩而不是加劇魏蜀兩國實力差距的拉開(隨著時間推移,這幾乎是難以避免的)。
諸葛亮死後,繼任的蔣琬、費禕考慮到自己軍事才能不如諸葛亮,採取了更加保守和剋制的戰略。而姜維則積極採取激進的軍事行動。費禕在世時,對姜維加以制約(有點像諸葛亮制約魏延)。
但等費禕在253年去世後,姜維立刻連年起兵北伐。我們單拿資治通鑑的記載分析下:
253年:
漢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及禕死,維得行其志,乃將數萬人出石營,圍狄道。……郭淮、陳泰悉關中之眾,解狄道之圍……陳泰進至洛門,姜維糧盡,退還。254年:
漢姜維自鍬道進拔河間、臨洮。將軍徐質與戰,殺其蕩寇將軍張嶷,漢兵乃還。255年:
漢姜維複議出軍,徵西大將軍張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維不聽,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及翼同進。八月,維將數萬人至枹罕,趨狄道。……(王)經已與維戰於洮西,大敗,以萬餘人還保狄道城,餘皆奔散,死者萬計。張翼謂維曰:“可以止矣,不宜復進,進或毀此大功,為蛇畫足。”維大怒,遂進圍狄道。……(陳泰)遂進軍度高城嶺,潛行,夜至狄道東南高山上,多舉烽火,鳴鼓角。狄道城中將士見救至,皆憤踴。維不意救兵卒至,緣山急來攻之,泰與交戰,維退。泰引兵揚言欲向其還路,維懼,九月,甲辰,維遁走,城中將士乃得出。……姜維退駐鍾提。256年:
秋,七月,姜維復率眾出祁山,聞鄧艾已有備,乃回,從董亭趣南安;艾據武城山以拒之。維與艾爭險不克,其夜,渡渭東行,緣山趣上邽。艾與戰於段谷,大破之。……維與其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期,不至,故敗,士卒星散,死者甚眾,蜀人由是怨維。維上書謝,求自貶黜;乃以衛將軍行大將軍事。257年:
漢姜維聞魏分關中兵以赴淮南,欲乘虛向秦川,率數萬人出駱谷,至沈嶺。……數挑戰,望、艾不應。是時,維數出兵,蜀人愁苦。中散大夫譙周作《仇國論》以諷之。由此可見,相比諸葛亮時期的北伐,姜維是大開大合,打得好了,可以給與敵人很大殺傷。比如王經損失數萬人,這是諸葛亮時代未曾有過的戰績,比如徐質殺死張嶷後,自己此後也被姜維殲滅。但同時,自己也動不動遭受慘敗,尤其在陳泰和鄧艾手上傷亡很大。
這種反覆拉鋸的結果,就是讓國力弱小的蜀漢遭到更大的傷害。到蜀漢末期,民有菜色,這當然可以歸咎於後主荒悖,黃皓弄權,但姜維這種不計代價的不斷北伐,也確實負有很大責任。到最後,蜀漢甚至已經沒有足夠的兵力來保衛邊界,這才有了最終的滅亡。
回覆列表
如果單說“窮兵黷武”四個字的話,肯定是算,即便連諸葛亮也避不開這四個字的爭議。真要說起來的話,曹操此等立功業之人未嘗不是窮兵黷武。到是孫權以守家為長,給孫吳積累了不少家底,孫皓恰恰就是因為窮兵黷武導致國家衰亡,這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孫皓。劉禪之亡,在於昏庸不智,君權不
姜維北伐時期已經是三國後期,一方面蜀國經過修整,國力有所上升,另一方面魏國後期司馬懿篡權,人心不穩,伯約作為諸葛亮的後繼,內心恐怕不能不沒有有一點完成其未盡心願的想法,此外蜀漢雖然國力有所增長,但曹魏更為明顯,長此以往,如同水壩蓄水,壓力會越來越大,一旦水位過高,必然是山崩之勢,勢如破竹,事實上蜀漢的滅亡也應了這種趨勢,一旦突破姜維這道堤壩,蜀漢立成崩潰之勢,所以姜維的北伐也有宣洩壓力的作用,最後,姜維在後期已經失勢,不被劉禪信任,一旦不再北伐,失去兵權,恐怕身敗名裂只在旦夕之間,所以最後他都不敢回成都,只能屯兵沓中,為的是自保而已。
北伐才能保證姜維的兵權 沒了兵權恐怕姜維連命都保不住。
經常有人說諸葛亮和姜維兩人北伐是錯誤的,私以為這有點以成敗論英雄了。
實乃土地貧瘠,民生凋敝的無奈之舉。
魏國地廣人多,本身發展程度就高於蜀,發展速度又快,不這麼幹,除非魏國內亂,蜀國早晚必亡無疑。姜維這是想要打破死局,畢竟天衍四九,遁去其一,只能抓著一線生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