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下面這兩張圖,用孔子的識人方法來分析一下,看對不對。
4
回覆列表
  • 1 # 李少軍lishaojun

    孔丘識人方法如何,並沒有把你的想法、理解告知我,我怎能知道你理解的對否,我只好無語,無法作答;

    對不起,你自問自答吧。

  • 2 # 安平西橋

    當時,孔子的身份是老師,老師有條件和足夠的時間觀察學生。這種識人方法在當今職場不太適用,效率很低,無法跟上工作的節奏。

  • 3 # 行者JXM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最好不要活在孔子地世界。理所當然,大多數人都感覺陌生,不熟悉,不認識。就認人而言,在平臺上咋天有人評論巜白毛女》電影中地楊白勞,次日就有人跟風談論黃世仁。大多引憑說據,太多地資訊,生活在今天。誰都不容易。事事非非那能會都分清,把這些問題,最好還是留給磚家,教授,分辯去吧。OK,個人觀點,誠謝邀答,僅供參考,不喜勿噴。謝謝您了。

  • 4 # Sunny0221

    古聖先賢孔子給我們提供了一套觀人的方法,一句話12個字,“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記住了,看人再不會走眼。

    孔子的原文是這樣說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老夫子的意思是說,看一個人,要看他的行為,分析他的動機,再看他這樣做是出自本心嗎。這樣去觀察一個人,他還有什麼隱瞞得了呢?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觀人的三重境界。

    第一、視其所以:看人先看他做了什麼

    首先是視其所以,就是看人先看他做了些什麼,做的事情是好事還是壞事。這是一種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看人不要先去考慮他動機的善惡,而要先看行為本身的價值。因為實際上,有很多的好心辦壞事,這種情況似乎可以得到原諒,但惡的行為最終會造成不好的後果,行為者要對後果負責。正如清朝金櫻寫的楹聯講的“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但是,行為帶有隱蔽性與和欺騙性,動機上也存在故意與過失。善的行為可能出於偽裝,惡的行為也可能出於過失。所以還要看第二點

    第二、觀其所由:看他做事的動機

    首先,對於惡的行為即便有善的動機,孔子認為也要對結果負責。就像子貢所說的,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虧,人人都看得見。識人就會犯錯,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孔子讚揚顏回“不貳過”。其次,在對待善的動機上,孔子劃分為三類:真心為善;偽裝為善;忍著為善。真心為善不用多說了,偽裝為善是就是那些假善人,懷著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去做善事。難點在於如何看待“忍著為善”。這就需要看子所說的看人的第三點。

    第三、察其所安:觀察他人心之所安

    最後觀察人心之所安,這就是為了解決“忍著為善”的問題。有人做了實實在在的善事,動機也是純正的,但是卻不是自己心甘情願去做的。比如給受災地區捐款,很多企業和人是因為別人捐了,我才捐,是一種跟風和從眾,還有一些甚至是迫於輿論的壓力,活著把慈善當作一種營銷的手段,內心並不一定是樂意的。

    小結:

    孔子識人術,記住“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12個字,三重境界,看人再不會走眼。孔子用寥寥12個字告訴我們如何從行為、動機,以及所樂之事三個遞進層次去觀察一個人。言簡意賅,意義深刻,對我們今天觀人識人依然具有借鑑意義。真乃孔聖人也。

  • 5 # 學友紫氣東來

    用孔子的觀察人的觀點去看這兩張圖,第一張圖,看上去這個女的有多難,是不是透視著會不會有人向她申出援助的手,幫幫她,是不是會想到他的男人怎麼了,怎麼就能讓這麼小一個孩子和母親難到這麼的不忍心看在眼裡,是不是這個母親是一個勇於面對生活挑戰的女人,她相信自己能行,救災現場面對救出的人好不失望啊,這是最殘忍的場面,這一刻看到的人都會靈魂觸動。

  • 6 # GB新觀察

    知人是與人打交道的依據,也是一門極為高深的學問。孔子認為,不論是為人處世還是治理社會和國家,都不能不知人,知人雖然很難,但並不是沒有辦法。在這裡,孔子便教給我們一套了解他人、認識他人的科學方法。孔子的這套方法,可以概括為“視”“觀”“察”識人三部曲,具體說來,就是要想了解一個人,必須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內在心理,最後確認他的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經此三步,就能對一個人做出較為徹底的認識和全面瞭解,使他在你面前無處遁形。

    每個人的行為都不相同如果要真正瞭解一個人,就應先看他的行為表現。這種方式只是從表面上知人識人,所以還應更進一步才行。視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麼?這才是“視其所以”的本質。有的人有學問,不一定有才能;有的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學問;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這種人才不多。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氣,末等人沒有本事而脾氣卻大。有的人有學問,往往會有脾氣,就要對他容忍,用他的長處,也就是他的學問。孔子觀察人,談原則,視其所以。

    所謂“觀其所由”,是指觀察一個人行事的動機和方法。所謂刀筆之吏,弄其文墨,從政的人都要了解這一點。公事辦久了,從政久了,法律熟了,專門在筆桿子上做功夫,那就害死人。殺死人比刀都厲害。所以講到這裡要視其所以,看他的動機目的。觀其所由,看他的來源及整個行動的經過。若是真心為善,就不會偽裝,只是為了行善而沒有別的目的。但若是假意行善,則是沽名釣譽之徒。這種方法是從較為長遠的角度瞭解對方,要比前一步深入許多。

    第三步是“察其所安”,要求我們要深入瞭解對方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養。他安於什麼?有的安於逸樂,有的安於貧困,有的安於平淡。學問最難的是平淡。安於平淡的人,什麼事業都可以做,因為他不會被事業所困擾

    孔子識人法,是對一個人從外看到內做全面的瞭解和深入的考察。首先言語是最表面的東西,最不靠譜,就連日常的行為也只是初步判斷的標準而已。然後瞭解到他人做事時的動機,已經能夠較為準確地認識他人。如果能認準其價值觀和志趣,當算是真正知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倉鼠喜歡什麼樣的木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