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瑟秋風
-
2 # 江湖夜雨孤影行
中國的書法藝術興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 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漢字書法為漢族文化的獨特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書法藝術主要有五種:篆書、楷書、行書、草書、隸書。
1.篆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特點: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著名作品有李斯的《泰山石刻》。
2.楷書楷書是最晚形成的字型,始於漢末。有魏碑、唐楷之分。
特點:字形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著名作品有歐陽詢的《九成宮》,柳公權的《神策軍碑》,顏真卿的《告身書》,趙孟頫的《松雪齋集》。
3.行書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
特點:字形端正平穩,入木三分。
著名作品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李邕的《麓山寺碑》。
4.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廣義的草書,不論時代,凡寫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書。
著名作品有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敘帖》,米芾的《論草書帖》,文徵明的《草書詩帖》。
5.隸書有秦隸、漢隸之分。
特點: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著名作品有韓擇木的《祭西嶽神告文碑》,史惟則的《大智禪師碑》,徐誥的《嵩陽觀記》,李白的《上陽臺》。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
-
3 # 來樂山
中國的書法藝術興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 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漢字書法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中國的文字始於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書法藝術也從甲骨文開始。歷經2000多年的沿襲和發展,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都表現著不同特定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價值取向。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書(八分)、草書(章草)、行書、楷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楷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正如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 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唐代的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孫過庭的《書譜》、張懷瓘的《書斷》、《書儀》及張彥遠的《法書要錄》都被後人奉為準則,對後世書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五代、宋、遼、金、元的書法是對晉、唐時期書法的追述與繼承,這一時期由於戰亂和政局不穩,呈現出複雜局面。書法家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的情感意趣的軌道。出現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趙孟頫等名家。書法理論也獲得了發展,出現瞭如:《墨池篇》、《書史》、《宣和書譜》、《翰墨志》、《廣川書跋》、《法書考》、《翰林要決》等理論著作。給當時及後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參考的文樣和理論的指導。明代書法藝術基本上是繼宋、元帖學書法而後加以發展。而今人論及清代書法時,每以"帖學"、"碑學"劃分為前後兩期,大致以嘉慶道光之際為分期點。也就是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前為帖學時期,之後為碑學時期。這種劃分是否合理當另當別論。不過,宋元之後,以二王書學為中心的所謂碑帖學時代,至今已轉入最低潮,而學習漢魏以前的篆隸書法的作者,則逐漸增長,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時也是名家輩出、各領風騷。而這時的書法理論比前代更有成就,《書筏》、《藝舟雙楫》、《書概》、《廣藝舟雙楫》等理論著作相繼產生。明清的書法作品如同繪畫一樣傳世、遺留的較多。當前見諸於市面上出現的也較多。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作品,至遲從魏晉以來,一直被歷代宮廷和民間作為藝術品珍藏起來,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但在流傳中竟出現了作品的真贗問題,困惑著收藏家、鑑賞家。而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贗品的官案。明清時,由於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業先後發展起來,書畫的需求便日漸增多,明間製造贗品便應運而聲。什麼"蘇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後門造",鋪天蓋地,無孔不入。這也是困擾收藏家、鑑賞家難題所在。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裡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
-
4 # 烑國人力資源服務圈
傳統文化模式和現代創作模式!
現代人更注重自我的體現,各種脫胎於魏碑,漢隸,楷書,篆書的自由體,可以在很多平臺看見哦!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哈姆雷特,書法更是如此!
-
5 # 書法有云
書法藝術有幾種?我乍看這一個問題有點發懵,書法藝術就是書法藝術,當然只是一種,但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講,它可以分為好多種不同的理解。
從字型上看從字型上看,從古至今我們可以將文字分為篆書,隸書,草書,楷書以及行書這5種字型。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講,篆書可以分為大篆和小篆這兩種字型。我們將秦代之前的所有文字統稱為大篆,它包含了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等;而將秦國統一六國之後所確立的官方文字稱為小篆,也稱為秦篆。
從書體上看所謂書體,就是能夠自成一體,且具有系統性的,獨具個人風格的書法。中國的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諸多的書法家,比較有典型代表的,如:
“歐體”,指的是初唐書法家歐陽詢所寫的字;
“顏體”,指的是中唐書法家顏真卿寫的字;
“柳體”,指的是晚唐書法家柳公權寫的字;
以及魏晉時代的鐘繇、“二王”等,宋代的四大家:蘇黃米蔡等,元代的趙孟頫等,明代的董其昌、鄧石如等和清代的伊秉綬、何紹基等等。
從風格上看學習書法的人一般都有聽過這麼一段論述: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人尚變等。
這說明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每一個朝代的書法風格都有其主要的風格所在或者說是重點所在。晉代人講究風骨,因此在書法上崇尚韻味;唐代人為應付科舉,因此在書法上講究法度;宋代人講究個性的發揚追求書法意趣;而元代、明代則是有復古魏晉時期講究其書法神態,清代由於歷史的原因壓制”帖學“,崇尚”碑學“因而尚變。
等等。
綜上所述書法藝術是一門系統藝術,它的內涵非常廣,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可以得出書法藝術上的不同理解,就像我上面所說的,從字型上來看,從書體上來看,從風格上來看,其實還有從筆法上來看,從結字上來看,有非常多的角度來分析書法藝術。
-
6 # 聖手書生0401
書法藝術有幾種?這個問題在概念上有些模糊不清。根據本人的閱歷簡單的分析如下;
從字型上分真、行、草、隸、篆五種。其中楷書又分為歐(歐陽詢)、顏(顏真卿)、柳(柳公權)、趙(趙孟頫)四大家。
行書:是指對工整的楷書較為簡便的書寫的書體,是介乎正楷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說:“其體身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草書是龍蛇飛舞,最可表現一個人的個性,嚴守法度,操筆極熟,是可以自由地發揮其才能,而達到書藝的頂峰。草書最忌用筆拖沓,毫端無起止變化,只有勾連的筆道,沒有勁健的點畫,便顯現不出字勢的魁偉軒昂之氣概。
草書的學習可以從臨習《草訣百韻歌》開始。本貼是用韻文的形式總結了草書的運筆規律,以及相近筆畫之間的區別,同時介紹了字形相近的字的區分方法,是初學草書者最好的範本。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歷來論書法的大都主張學書當從篆隸入手,探本求源。他們認為:“學書非從篆隸入門,則其趣不博,其藝不高,其家數也必不大。篆象規圓,隸象規方;篆工間架,隸精筆力;篆以觀其會通,隸以堅其壁壘。”寫了漢隸,即可上追大、小篆,又可下工真、行、草書,筆法由約而博,形體由繁趨簡,學書中的許多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磔”。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隸書:關於隸書的定義,近人吳伯陶先生一篇:《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書》的文章中說道:“可以用這個字的本義來作解釋。〈說文解字〉中解釋‘隸’的意義是‘附著’,〈後漢書·馮異傳〉則訓為‘屬’,這一意義到今天還在使用,現代漢語中就有‘隸屬’一詞。〈晉書·衛恆傳〉、〈說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認為隸書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隸書是小篆的一種輔助字型。”
其次究竟什麼樣子才叫隸,隸與篆又有什麼樣的嚴格區別,吳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訂定,這裡再節錄吳文中值得考慮的幾小段。吳雲∶“小篆還儲存了象形字的遺意,畫其成物隨體詰屈;隸書就更進了一步,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腹,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隸書的學習分為兩種風格,喜歡清秀俊逸的可以臨《曹全碑》,喜歡蒼勁古拙一路的可臨《張遷碑》。
楷書著名碑帖有歐體《九成宮體全銘》、顏體《顏真卿多寶塔感應碑》、柳體《玄秘塔碑》、《神策軍碑》,趙體分為兩種風格,學習者可以結合自己的喜愛選貼,愛圓潤的可臨《福神觀記》或《仇鍔墓碑銘》;愛方勁的,可學《三門記》或《膽巴碑》。
行書章法以《蘭亭序》為最佳妙,布白天然,為王羲之得意之作。唐人的行草書以顏真卿尤為突出,有《祭侄文稿》是真跡傳世。
-
7 # 王乃棟說書畫
書法只有一種,即按筆法寫出的、符合書法藝術性質的毛筆字才是書法。其他毛筆字都是書寫,即古人的日常思想交流使用的毛筆字,這類毛筆字也有字形寫得很好看的,但都不是書法,因為寫不出筆法的獨特效果。
有人以為把毛筆字寫得規規矩矩、一絲不苟就是書法,有人以為用毛筆畫出花狸狐騷、別出心裁的字就是書法,有人以為只要把古人傳世的字型寫得表面看起來一模一樣就是書法,錯!
只有懂得了筆法,能夠按筆法寫出筆畫遒勁、入木三分的具有三維感覺的生動的字才是書法。
想學書法者,請先去把什麼是書法、怎樣寫才能成為書法整明白了再動手,否則難免永遠是水中撈月。
現代人拿起毛筆寫寫字,就自以為書法了;參加了培訓班,寫寫字,就以為是書法了;加入了書法協會,寫寫字,就以為是書法了,錯!
不瞭解筆法,便是寫了幾十年字、練了幾百種體,也是老虎吃天。這種事情,古代不多,因為古人尚有敬畏之心;於今為烈,不識廬山真面目,以為拜了菩薩便成佛。
無論是篆、隸、行、楷、草什麼字型,都是這樣,只有明白了筆法是怎麼回事,能寫出合筆法、出筆鋒的字,才是真正的書法!不管什麼書體,都是這樣。
附書法經典筆法九圖,供參考。
-
8 # 宇宙之光7
書法藝術從呈現形式上看分篆刻和書寫兩大類,從字型上看有大篆,小篆,隸書,狂草,章草,行書,大楷,小楷八種。
-
9 # 濃淡任由冰雪中
書法藝術有幾種?
我認為只有一種(美而有內涵的書法藝術作品)。
好的書法藝術,應具有創意,創意中飽含著文化氣息,暗合古人而又有新時代的書風。
不落俗套,不只是技術層面,更重要的是給人震撼力,有意境的聯想。有深情的筆意,字通篇給人有如詩的美好,如畫的意境,如音樂般的浪漫。
字形多姿,墨色烏黑,給人很凝重而不失靈秀,跌宕起伏,作品很精神,給人難忘。掛於居室,給人感覺古雅雋永,不一樣的藝術享受。
另,寫字有多體,無論那種字型,那個風格,如果是不美,沒創新,是不為藝術的算寫字的法。美與有內涵,雋而厚重,深情靈秀的美為藝術,所以都是為一種的意象,個人之見。完
-
10 # 曾榆涵
中國書法字型的種類
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
篆書
1、大篆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兇吉禍福,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歷史上曾經失傳過。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藥“龍骨”中被學者發現,以後在河南安陽古殷都廢墟中陸續大量發掘出來,共有十多萬片,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鐘鼎文。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鍾代表樂器,鼎代表禮器。周宣王時有位姓籀的太史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鐘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十個,形似鼓狀,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2、小篆
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範,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就篆書的藝術而言鐘鼎文、石鼓文結構奇古,融入了先民質樸的美,更受後人所喜愛。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銘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盤》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隸書
隸書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漢《張遷碑》、《禮器碑》、《史晨前後碑》、《乙瑛碑》、《石門頌》等。早在秦以前的竹簡上就有隸書的初形,經過長期演化,當漢代發明和運用紙張以後,書寫不再受窄長的竹木簡的限制,毛筆的效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隸書突破了秦篆單一中鋒運筆,筆法很豐富,中鋒和側鋒,方筆和圓筆,藏鋒和露鋒各顯神通。筆畫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蠶頭”、“燕尾”的筆畫,這樣的線條標明當時的書家在觀念上是要破除整齊劃一的單調,求生動活潑的多樣。在字的結構上改變了小篆擬橫揚豎的趨勢,字勢向橫向伸展,成熟的漢隸在書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把漢字的基本型態確立下來了。隸書的總體風格是嚴整壯闊而又舒展靈動。
草書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1、章草的代表作有吳皇象《急就章》、《文武將隊帖》、晉索靖《月儀帖》
草書是早於楷書的書體,章草始於篆書向隸書演化的過程中,隸書對章草的影響大些,所以又把章草稱為草寫的隸書。章草的代表人物:漢代有史游、杜度、崔瑗、張芝、張旭、等人,三國有皇象、索靖等人。
2、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晉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孫過庭《書譜》等。今草是從章草繁衍而來的。漢代張芝對創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稱為“草聖”。很可惜的是,現今沒有他的墨跡。“今草”之名,是晉代為了和章草相區別起的名。歷代很多書法名家都善今草,黃庭堅、趙孟、鮮于樞、祝允明、文徵明、徐渭、張瑞圖、傅山、王鋒等書法大師都留下了許多墨寶。
草書筆畫省略,相互縈帶,便於快捷書寫,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3、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張旭《古詩四帖》、唐朝懷素《自述帖》
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史稱“顛張醉素”,是講張旭、懷素常在醉酒後,筆飛墨舞,其狂草線條流走飛動,結體險絕,謀篇奇特,尤如夏雲變幻莫測,痛快淋漓。
行書
分為行楷和行草。
1、行楷。如: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現代見到的王羲之的很多書法碑帖,並不是他的原跡,多是由後人臨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跡多數隨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宋米芾《苕溪詩卷》、元趙孟《洛神賦》、明文徵明《醉翁亭記》等
2、行草。如:晉王獻之《鴨頭丸帖》、《中秋帖》、唐顏真卿《祭侄稿帖》,行書是界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最適用的一種書體,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接近於草書的稱為行草。行草是王獻之創立的書體,《鴨頭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行書碑帖眾多。
楷書
楷書是最晚形成的字型,始於漢末。漢鍾繇《宣示表》、鍾繇《薦季直表》、北魏《張猛龍碑》、晉《爨寶子碑》、晉王羲之《樂毅論》、晉王羲之《黃庭經》。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一道士知王羲之愛鵝,以白鵝換《黃庭經》,所以此帖又稱《換鵝帖》。晉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南朝《爨龍顏碑》、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唐顏真卿《勤禮碑》、唐柳公權《神策軍碑》《玄秘塔碑》。鍾繇對創立楷書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鐘的真跡,早已失傳,《宣示表》是晉唐人臨摹的。用筆質樸渾厚,雍容自然。體勢尚存隸意。魏碑和《爨寶子碑》、《爨龍顏碑》都屬早期的楷書,以方筆為主,開雄強古樸之風。楷書到晉代就完美了。唐朝將楷書規範化,唐楷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端莊並非橫平豎直的呆板,細心的欣賞者可以看到書者微妙而又協調的變化。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潛藏豐富的內涵。
-
11 # 老喬聊書畫
老喬認為書法藝術只有一種,但書法的種類分為五大類。
字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書法就是把字寫的美觀的大方、賞心悅目的一門抽象藝術。
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它主要透過漢子的用筆墨、點畫結構、行次章法等造型美,來表現人的氣質、品格和情操,從而達到美學的境界。
綜合上述所說書法藝術只有一種就是中華民族字的藝術
書法的種類1.篆書
篆書是傳世最早的書法表現方式。一般來說,篆書可以分為大篆和小篆兩種。
2.隸書
在篆書之後開始被大眾接受的字型。不過它相比於篆書來說在美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書寫出來的效果就是有點略微寬扁,而且橫畫長、直畫短,這些都是它鮮明的特點。
3.楷書
後來隸書經過慢慢的演變就開始形成楷書,而楷書也分為正楷、真書、正書。楷書是中國發展時間最悠久的書體,而且在歷史上也有很多楷書大家。比如:唐朝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以及元朝趙孟,他們在楷書上的造詣都是非常深,後來也是自成一派。
4.草書
草書的出現也意味著文字不僅僅再停留在內涵層面,而是更在乎它的美觀,是五種書法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種。草書的結構極度的精簡,且整體上看它的筆畫連綿不絕,文字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渾然天成。
5.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書法。它既不像楷書那樣條理清晰,正正方方,也不想草書那樣過於追求形式。但是卻集合了兩種書法的優點,從而形成獨樹一幟的一派。這種書法形式萌芽於東晉時期,其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結語】
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傳承、呵護並把它發揚光大是我們炎黃子孫神聖職責所在,我們要繼承祖國文化遺產,發揚書法藝術的優良傳統,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貢獻出一份力量。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我是老喬,一名職業畫家,喜歡書畫藝術的朋友點點關注。
-
12 # 美術若雲軒祁連雪楊
首先需要明白何為書法藝術
什麼是藝術?藝術就是把人從不確定性當中拯救出來的那個東西,是把不確定性發自人性的那個最光輝的瞬間給凝固下來的那個東西漢民族的語音是藝術化的,它具有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文字也成為一種不僅表意而且可以表達人的精神和美感的裝飾物書法藝術是多樣的通俗的說,書法藝術就是端正、穩重、流利、漂亮,賞心悅目,它製造出的一種美感,帶來一種形式,是手、眼睛、腦、心、的體驗,這種體驗不僅僅是傳達了一種訊號,也不單單是表意的符號,漢文字書寫本身就是一門具有很高難度的高雅藝術。或者是因為這種獨特,語言的音樂美早早就孕育出詩歌——早在兩千餘年前,詩歌就已經大量出現,而且使“詩”成為“經”。文字也成為一種不僅表意而且可以表達人的精神和美感的裝飾物,也就是一種充實的穩定性,從形式,意象性,把混亂、無序、迷茫給確定下來。
從這種形式上來說書法,它就是有一種“通靈”之感,比如說唐之三絕,我們說公孫大娘的劍,張旭的狂草和吳道子的繪畫(另一說: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這些都可稱之為藝術,它有使人精神得以昇華,氣質可以卓然之作用,書法有太多形式,風格,意象,可是從功能性來闡述,又往往歸一,這是內化靈魂,昇華人的精神的東西。
書法藝術是一種昇華精神的活動一、對運用毛筆的講究
書法對人掌握技法的要求:筆勢遒勁,字頭紙背,從執筆、用筆、結字、筆畫寫法的要求都會提升人的內在氣質,從人反應出字,這也形成了不同的風格,但殊途同歸,風格的不同,形式的不同,可達到的目的是相同的,求證書法的藝術性。
二、對審美的追求
雖說是各種書體的演變,不同人對書法字型、書體的偏好,用筆、結體、墨法、章法、意境都有各自認識,掌握程度和技術使用的不同,理解和闡述也有差異,追求藝術的美感,是心境的歸一,還是一種對藝術審美的不斷追求,達到意境自然,雅韻天成。
回覆列表
中國書法字型的種類
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
篆書
1、大篆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兇吉禍福,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歷史上曾經失傳過。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藥“龍骨”中被學者發現,以後在河南安陽古殷都廢墟中陸續大量發掘出來,共有十多萬片,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鐘鼎文。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鍾代表樂器,鼎代表禮器。周宣王時有位姓籀的太史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鐘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十個,形似鼓狀,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2、小篆
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範,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就篆書的藝術而言鐘鼎文、石鼓文結構奇古,融入了先民質樸的美,更受後人所喜愛。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銘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盤》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隸書
隸書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漢《張遷碑》、《禮器碑》、《史晨前後碑》、《乙瑛碑》、《石門頌》等。早在秦以前的竹簡上就有隸書的初形,經過長期演化,當漢代發明和運用紙張以後,書寫不再受窄長的竹木簡的限制,毛筆的效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隸書突破了秦篆單一中鋒運筆,筆法很豐富,中鋒和側鋒,方筆和圓筆,藏鋒和露鋒各顯神通。筆畫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蠶頭”、“燕尾”的筆畫,這樣的線條標明當時的書家在觀念上是要破除整齊劃一的單調,求生動活潑的多樣。在字的結構上改變了小篆擬橫揚豎的趨勢,字勢向橫向伸展,成熟的漢隸在書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把漢字的基本型態確立下來了。隸書的總體風格是嚴整壯闊而又舒展靈動。
草書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1、章草的代表作有吳皇象《急就章》、《文武將隊帖》、晉索靖《月儀帖》
草書是早於楷書的書體,章草始於篆書向隸書演化的過程中,隸書對章草的影響大些,所以又把章草稱為草寫的隸書。章草的代表人物:漢代有史游、杜度、崔瑗、張芝、張旭、等人,三國有皇象、索靖等人。
2、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晉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孫過庭《書譜》等。今草是從章草繁衍而來的。漢代張芝對創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稱為“草聖”。很可惜的是,現今沒有他的墨跡。“今草”之名,是晉代為了和章草相區別起的名。歷代很多書法名家都善今草,黃庭堅、趙孟、鮮于樞、祝允明、文徵明、徐渭、張瑞圖、傅山、王鋒等書法大師都留下了許多墨寶。
草書筆畫省略,相互縈帶,便於快捷書寫,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3、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張旭《古詩四帖》、唐朝懷素《自述帖》
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史稱“顛張醉素”,是講張旭、懷素常在醉酒後,筆飛墨舞,其狂草線條流走飛動,結體險絕,謀篇奇特,尤如夏雲變幻莫測,痛快淋漓。
行書
分為行楷和行草。
1、行楷。如: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現代見到的王羲之的很多書法碑帖,並不是他的原跡,多是由後人臨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跡多數隨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宋米芾《苕溪詩卷》、元趙孟《洛神賦》、明文徵明《醉翁亭記》等
2、行草。如:晉王獻之《鴨頭丸帖》、《中秋帖》、唐顏真卿《祭侄稿帖》,行書是界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最適用的一種書體,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接近於草書的稱為行草。行草是王獻之創立的書體,《鴨頭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行書碑帖眾多。
楷書
楷書是最晚形成的字型,始於漢末。漢鍾繇《宣示表》、鍾繇《薦季直表》、北魏《張猛龍碑》、晉《爨寶子碑》、晉王羲之《樂毅論》、晉王羲之《黃庭經》。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一道士知王羲之愛鵝,以白鵝換《黃庭經》,所以此帖又稱《換鵝帖》。晉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南朝《爨龍顏碑》、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唐顏真卿《勤禮碑》、唐柳公權《神策軍碑》《玄秘塔碑》。鍾繇對創立楷書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鐘的真跡,早已失傳,《宣示表》是晉唐人臨摹的。用筆質樸渾厚,雍容自然。體勢尚存隸意。魏碑和《爨寶子碑》、《爨龍顏碑》都屬早期的楷書,以方筆為主,開雄強古樸之風。楷書到晉代就完美了。唐朝將楷書規範化,唐楷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端莊並非橫平豎直的呆板,細心的欣賞者可以看到書者微妙而又協調的變化。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潛藏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