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王子安

    人無完人,秦始皇有功勞,也有過失。對於秦始皇有人讚美,也有人批判,認為“秦始皇被後人詬罵和醜化”本身就是一種誤解。有一種風氣,就是黑白二元論,對一個人的評價總是非黑即白。說這個人好,就恨不得他放個屁都是香的;說一個人不好,就把他全面否定、醜化。其實,我們還可以辯證地看待一個人、幾件事。

    秦始皇做過什麼?北征匈奴、南伐百越、修長城、正交通......這些功勞是很大,但是這些陳詞濫調中的功勞,後人也做過很多,這對於秦始皇都不是主要的。下面舉兩個真正影響深遠的。

    統一中國,奠基中華歷史版圖;統一文字、度量,奠定大一統思維。

    始皇帝之後,不管治亂分合,中原王朝的疆域始終都在秦朝的基礎上,縮小或者擴張。從此以後,即使是亂世,即使是庸者當政,即使是諸胡入中原,統治者集團的終極願望,都是一統天下。就是因為,自秦開始,大一統觀念的種子,已經在華夷各族血脈中生根發芽。兩年多年中,古波斯、古羅馬、阿拉伯、奧斯曼一個個帝國分裂、瓦解,落入塵埃,唯有我們國家,歷經治亂更替,仍然可以“分久必合”。

    建立中央集權帝制中國,廢封建,建立郡縣制度。 “皇帝”自嬴政開始,不只是名稱的變化,制度、法律、管理方式、權力分配,統統立下模板。商鞅已死,秦法不滅;秦朝已亡,秦制永傳承。某種意義上,秦朝真的可以說傳承了千秋萬載。且不說,帝制、中央集權的利與弊。范曄說“漢承秦制”,豈止是漢朝,直到辛亥革命前,帝制與中央集權,一直在秦制的基礎上修修補補。“郡縣制”則流傳至今,不管是“省-縣-鄉鎮”的三級行政機構,還是“省-市-縣-鄉鎮”得四級機構,不都郡縣制的變種麼?

    人們往往誤以為古人喜歡罵秦始皇,殊不知,古人誇起來秦始皇用詞更誇張。看看古人們怎麼誇秦始皇吧:

    王莽評價秦始皇很直接,那就是“功越千世”。漢武帝時的大臣,主父偃、桑弘羊的評價:

    “秦皇......功如丘山,名傳後世”——桑弘羊

    “秦皇帝......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主父偃

    既然秦始皇功勳卓著,為什麼秦朝二世而亡呢?歷代已經說得很清楚:暴政。這裡引用李世民的話: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

    秦始皇做了什麼事,讓人們認為是暴政呢?刑罰峻、賦稅重、勞役繁、焚書坑儒。

    秦律以細緻、嚴苛、輕罪重罰、重罰少賞聞名於後世,一人死罪株連三族,一家犯法連坐鄰居。只是死刑,就有名目繁多的酷刑死法,舉幾個:腰斬(一截兩段),梟首(砍頭),鑿顛(頭頂鑿窟窿),抽脅(拆肋骨),鑊烹(鍋裡煮),車裂(五馬分屍)。

    “依法治國”好不好,當然沒問題。但是處罰太嚴酷,矯枉過正就不好了。想想看,你家鄰居偷雞,你要跟著坐牢,你樂意嗎?或者,你就是偷只雞,卻被施以“宮刑”,你受得了嗎?有人說了酷刑各朝各代都存在,明朝朱棣還誅人家九族呢,難道大家一起犯錯,你就不算犯錯了嗎?

    秦始皇給後人留下的兩個“世界奇蹟”:秦始皇陵和長城,還有個不知影蹤的阿房宮,費時三四十年,徵集70萬-100萬以上的勞力。當時秦朝才有多少人口,人們勞役的繁重程度可想而知。“焚書坑儒”即使焚什麼書、坑什麼儒,大家還有爭論,但是不管怎麼說,這就是秦朝版的“文字獄”。

    古代都向往統治者能夠“愛民如子”,然而,秦始皇的暴政說明,百姓就是任其役使的“螻蟻”——“人命如草芥、百姓如螻蟻”。每個人都會崇拜秦始皇一統山河的氣概,但每個人都不會願意做他腳下的“螻蟻”吧?漢代賈誼《過秦論》,唐代杜牧《阿房宮賦》為秦始皇的錯誤和二世而亡的原因,做了很好的註解:不愛民、不施仁政。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秦始皇的是非功過,歷史已經蓋棺定論:他是一個豐功偉績的不世英雄,同時也是一個暴君。不能為了批判他的錯誤,而抹殺他的功績;也不必為了宣揚他的功績,而掩蓋他的過錯。

  • 2 # 華夏曆史雜談

    秦始皇是公認的千古一帝,他在位我見首次開創華夏大一統,其政治舉措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郡縣制等政策影響深遠,然而對於這樣的始皇帝,後世以暴君稱之的卻比比皆是,為什麼秦始皇會被人們如此詬罵和醜化?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漢朝合法性的政治需求。作為秦朝之後的朝代,不把前朝的名聲搞臭了,怎麼顯示漢朝建立的正統性和合理性,怎麼表示劉家打天下是為了救百姓脫離苦海。新朝建立之後抹黑前朝,這屬於常規操作,只是秦始皇被黑的比較慘而已。

    2、敵人太多,秦亡的太快。“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這話聽起來威武霸氣,但是秦朝跟其他六國有滅國之仇也是真的,又不能全滅了,只能慢慢磨,如果秦朝存在時間夠久,大的帶不動,從小一輩開始教,讓他們從心理上只認同秦國也行,這一點上清朝做的就非常好,但是秦朝存在時間太短了,真正認同秦朝的人太少,秦朝的開國皇帝被罵的時候能反駁的人就少了。

    3、賈誼的《過秦論》。要麼說得罪誰也不要得罪文化人呢,一篇《過秦論》,慷慨激昂,把秦朝的過失歸結為“仁義不施”,這才導致秦朝後來的“攻守之勢異也”,後來司馬遷撰寫《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時候,也是以此作為依據,將秦始皇定為暴君。

    秦始皇被後世詬罵和醜化,是多方勢力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反過來想想,即時是這樣的情況下,秦始皇依舊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由此可見秦始皇的地位之高,影響之深遠。

  • 3 # 龍文說史

    秦始皇被世人詬罵和醜化也是由來已久,主要依據他的殘暴統治,讓大秦子民們不堪忍受,沉重的徭役苦不堪言,百姓就像他唆使的工具,當機器一樣二十四小時不停運轉,修長城,修陵墓,還有築宮室,修馳道,規模可見不是一般小,都是巨型工程,遍佈整個廣大的秦朝疆域,所以秦始皇勞民傷財也足以見他殘暴不仁。

    除了他明顯的政策弊端,還有個人的性格,尉繚子曾接觸過秦始皇,言:“嬴政為人,峰準,長目,摯鳥膺,摯,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從這句話得知秦始皇除長相迥異以外,還把他說成軟骨症患者,豺聲,音帶刺耳,有雞胸,明顯患有支氣管炎,鼻樑高挺,也肯定與氣管炎有關係。所以透過尉繚子這一些話,傳到至今,也不會把秦始皇形象描寫那麼好,性格方面少恩,虎狼心,易出人下,得志輕食人,種種說明秦始皇是個不計恩惠的人,而且不甘人下,雄心勃勃。首先從從他成長經歷就可以看出,秦始皇早年在趙國過著漂泊無依的生活,受盡貧窮,苦難。一回到秦國,不到二十歲時就有理政獨斷專行的能力,鐵腕手段極強,粉碎嫪毐叛亂,貶母后,又遣散仲父呂不韋,一手拿到了大權,集權於一身。後又進行消滅六國戰役,所以就鑄造了這樣的人物,正是這樣,讓他反而走向了成功。

    除了個人因素以外還有最汙的那就是焚書坑儒,將先秦諸子百家用這樣殘酷方式取締,殺冥頑不靈的儒生,實際上想推廣法家,取締孔儒,盡而也讓先秦竹簡的書籍大部分流失,秦始皇這樣做,也是對文化上的摧殘。

    還有他本人的不良嗜好,沉浸於聲色犬馬中,大興土木,消滅六國後,將六國宮室原原本本複製在秦咸陽周圍,建造瞭如星羅棋佈一樣咸陽宮,圍繞咸陽在渭水以南以北分佈,幾乎遍地都成皇家宮闕,不止如此還收攏六國貴族於咸陽,試圖把咸陽建立成國際大都市。秦始皇感覺這樣的榮華富貴享受不了多長時間,原因是自己快慢慢老去,於是求方士得仙丹,試圖去蓬萊尋長生不老藥,由於秦始皇過多服用含汞的丹藥,也讓他壯年奔猝。不到五十歲這個年齡,最終死在東巡的半路上。

    可是他剛一死,太監趙高就按捺不住,假傳旨意,令長公子扶蘇賜死,立胡亥為帝,他更是殘暴,對兄弟姐妹動殺心,加上急著封陵,加重徭役,徵調各郡縣民夫,於是就出現漁陽郡陳勝和吳廣起義,一直殺到秦始皇陵臨潼附近。接著就是項羽劉邦的楚漢爭雄,直接將秦朝給推翻。所以總結一句,如果不是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曾經強大得消滅六國的秦帝國卻不到二十年奔潰,肯定有他的原因。

    從這幾點就知道有些人會名正言順的把秦始皇的功業儘量貶低,用過大於功來衡量。加上漢承秦制,漢朝漫長的四百年裡,不乏也有對前朝的貶低,而提高自己形象,也盡而把秦朝描繪成黑暗的朝代。就如唐貶低隋煬帝一樣,簡單說用罄竹難書可以形容,以至於傳至後世,就連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也得按照漢朝思維來想問題,加上時間久遠,只有透過考古發現來辯證,所以就有被人們詬罵和醜化的原因。

    但實質上卻不知道秦始皇的另一面,他改變了一個時代,由紛爭的時代盡而走向中央集權,奴隸制向封建制邁進,他之所以修建長城無非就是想作為保護中原的屏障,抵禦外夷。修馳道,運河是利國利民,築宮室,修陵墓是彰顯大秦之盛,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卻由於急於求成,勞民傷財最終埋下了苦果。其次就是他焚書坑儒一種想法是他統一思想,儘量撤掉分封制不想帝國分裂等等。

  • 4 # 橫店老大哥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結束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的列強爭鬥局面,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的三同政策,統一度量衡,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是中華民族和中國歷史的創造者,其開創性的功業影響後世深遠,但後世對他的評價頗具爭議。明代思想家李贄讚譽他為“千古一帝”,很多人卻詬罵和痛責他。秦朝統治下的人詬罵秦始皇的王朝為“暴秦”,後世之人更是將秦始皇視為專制殘酷暴君的代表。秦始皇順應時代潮流,將四五百年來華夏各國哲人“天下大同”的理想加以實現。大家理應歌頌他,擁戴他,為什麼剛好相反呢?不僅如此,後世之人還在秦始皇的身世上大做文章,連司馬遷也摭拾道路傳聞,言之鑿鑿地稱秦始皇的真正父親是呂不韋。千古一帝被詬罵和醜化,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一、各國民族主義在起作用。多數人雖然希冀天下一統,共享太平日子,但被征服後的心理反應也很複雜。張良是南韓真正的貴族,他要刺殺秦始皇,為的是替南韓報仇。有名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顯示楚人對秦痛恨之深。秦昭襄王將楚懷王的屍體送還楚國時,楚人全國哀悼,項羽入關後對秦的大肆報復,與這種心情有關。換言之,數百年政治思潮主流雖是大同主義,但亡國之恨、故國情懷很難頃刻完全從人們心裡抹去。對知識分子而言,民族情操是不會被輕易忘懷的。

    二、秦自商鞅變法徹底實行法治,一舉而將貴族政治消滅,其政治結構、社會風氣、人生價值,全部丕變。到前221年時,秦國已貫徹推行法治一百三十餘年,法治成為秦的定型。其他各國在戰國時期亦先後變法,但絕無秦之徹底。一旦秦制推行至天下,各地、各階層的人自是極不適應。商鞅有孝公全力支援,在一國實施法治,最初三年也遭到強烈反對,後來雖然平服,孝公死後,變法已行之二十餘年,反對他的勢力仍然非常強大,他們對商鞅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於死,可見變法阻力之大。天下各地的社會背景與人情風俗極其複雜,不似當年秦國之單純,秦始皇不能因時因地制宜,又未必有如商鞅之能者逐步施行秦制,自然引起天下各階層的強烈反感,但他們震懾於秦的聲威,敢怒而不敢言,故怨聲載道;秦廷加以強力鎮壓,自然會被視為殘暴。

    三、秦自封建國蛻變而出,有若干封建時代的意識形態仍不能完全擺脫,最重要的是仍按傳統要民眾為政府貢獻勞力——徭役。國土小時,民眾服勞役,往返數日,多亦不過十餘日,多於農隙為之,所以徭役並不被視為苦事。天下一統後,疆土擴大,服役時行程有逾千餘里者,往返需時太多,遂為民間極痛苦之事。行程遼遠,淫雨洪水常成為不可預知的阻礙,而據秦法,誤期者斬,這便是陳勝和吳廣揭竿而起、死中求生的原因。秦始皇求治心切,他自己跋涉奔波,每日必披閱一定分量的公事,勤政而不愛民。修馳道、築長城、戍南疆、建設首都等,動輒役民數十萬,過分使用民力,是天下沸騰、人心動盪的主因。苛政猛於虎,是大家共同的感覺。

  • 5 # 豫北老崔

    秦始皇一統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與文字,廢除封國制立郡縣制等等,總結下來就是讓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大一統。歷史中的秦始皇總而言之功業影響後世深遠為什麼會被人們詬罵和醜化呢?

    如何評價始皇帝“秦之先伯翳,嘗有勳於唐虞之際,受土賜姓。及殷夏之間微散。至周之衰,秦興,邑於西垂。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這兩話大致說出始皇一脈的由來。經歷興衰最終成始皇帝,始皇帝自以為功業比五帝大,土地比三皇寬廣,就認為跟五帝、三皇相比是羞恥。

    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這兩段話出自《始皇本紀》,基本上是在說始皇帝是暴君,

    我個人評價始皇帝為千古一帝,有功而無過,雖然暴政,大興土木也為萬世之基業。始皇也深知民心的重要性隨即想以兩世得民心,知道其子扶蘇仁政為民,讓自己揹負大興土木,以及箝制思想,摧殘文化,刑法殘暴等惡名,震懾不臣穩定天下。而後立扶蘇為帝以仁政治天下得賢名收人心,這是一個父親偉大,一個君王為民之犧牲。

    秦始皇為什麼會被人們詬罵和醜化?

    《始皇本紀》包括後世歷史學者為何如此說秦始皇,不外乎四點。

    其一 漢朝劉邦在得到天下建立漢朝之後,為了讓政權合法化,要宣傳誇大秦朝得政治不當之處,這就足以解釋為何漢朝史書上秦始皇是暴君,這是立場不同造成的。

    其二 始皇帝法家思想治國和打壓儒家思想,讓後世把秦始皇當成儒家最大的敵人,而後世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來教育民眾,所以秦始皇的過錯被無限放大。那怕是坑殺術士也被放大成焚書坑儒。

    其三 秦始皇修萬里長城與驪山墓,阿房宮畢竟是否真的存在有待考察畢竟沒有證據有營造阿房宮。驪山墓是動用了七士餘萬囚徒作為勞力,囚徒本來就是被懲罰物件,去修建驪山墓本來就是對囚徒的懲罰。而被後世解讀成了勞民傷財,大興土木。

    其四 修萬里長城這是為了抵抗匈奴,連年有數十萬人力被投入修築長城的工程之中。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秦國不受外族侵擾,自然要用上民眾力量,只是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犯了一個錯誤,秦始皇認為我這麼做是為國家,民眾出力是理所應當,可是這件事民眾是不理解的,他們沒有那麼高的理想。後世歷史學者站的角度站在了勞苦大眾這裡,就以最高的道德約束來批判秦始皇是勞民傷財。

    以上幾點就可以說是人們詬罵和醜化秦始皇的根本原因,站的角度不同,你站在一國之君的角度來看待秦始皇那是功在千秋,如果你站在道德制高點來評價秦始皇就是一個十足的暴君。而我們也有一個共識,遇到不公之事各個都是以大儒,道德君子的身份來評判不公之事。所以說多一個角度去看待秦始皇也許我們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始皇帝。

  • 6 # 舊事舊人歷史說

    秦始皇:你坑了儒家一段日子,儒家坑你幾十輩子。

    關於秦始皇的功業,凡是華人,凡是知道一些中國歷史的地球人,雖然不說耳熟能詳,但也都大致瞭解。所以關於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以及深遠影響。我就不在這裡多說廢話了。下面讓我們直奔主題——為什麼有如此豐功偉績有如此深遠影響的秦始皇會被後世黑的那麼慘?竟然和夏朝的粲,商朝的紂,隋朝的煬帝同列中國四大暴君,真是不可思議!

    這一切的根源還得從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說起……

    中國封建社會大約持續了2300年左右,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開始,中國大約歷經了大大小小80餘王朝。其中正統的王朝有秦,漢,魏,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諸王朝。這些王朝之中除了秦朝和西漢初期,其餘王朝皆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雖然這些王朝有的時候根據實際情況,對儒家的尊敬程度不盡相同,但是大體上都還是客客氣氣的。唯獨大秦,欲將儒家除之而後快,滅之而後安!為什麼呢?因為儒家思想當時是站在先進階級的對立面,站在先進政治制度,生產製度的對立面,儒家一味的盲目復古,一心想要回到西周時期的分封制,井田制,逆潮流而行!與當時的統治者與當時的先進大勢唱反調!為了阻止那些迂腐的儒家學者,根據一些陳腔濫調的史書典籍厚古薄今以古非今,於是就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最為罕見的一幕——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帝下令焚書禁書,規定史書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論》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準保存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願學法令,則以吏為師。

    焚書之後,引起了儒家學者的極大不滿,他們和六國貴族聯合起來扛起周公孔子的大旗,要恢復原先的分封制,井田制。為了遏制這一復辟勢力,秦始皇毅然決然的下令坑殺互相揭發牽連四百六十餘人。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人“皆誦法孔子”。

    可以說經過戰國將近300年成長起來的儒家學派幾乎在秦帝國建立的15年之間遭受滅頂之災。但是馬克思說的好,新生事物在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十分脆弱的,秦始皇所建立的大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在當時來看他所行的一切,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甚至軍事制度都是相當新穎先進的。所以在秦始皇死了以後,由於六國貴族的復辟大潮,大秦王朝被徹底淹沒。

    但是儒家因此好過了嗎?到了西漢初期,儒家思想仍不受統治者待見,從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一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這六七十年間,儒家思想一直遊離在政治的邊緣。為什麼呢?因為堅持老套思想不合時宜,還好有一個董仲舒對儒家進行了適時的改造,如果不是董仲舒,恐怕儒家也要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但是無論如何,儒家得勢了,以周公孔孟為基礎的仁政思想自然成為了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主流。那麼在眾多封建王朝之中有一個異類是誰呢?那就是秦朝的暴政,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秦朝可不是儒家,而是法家。於是,得勢的儒家開始近乎瘋狂的報復,報復秦始皇,報復秦王朝,報復秦王朝的一切制度!

    於是大秦王朝實行的新政變成了暴政,而實行大秦新政的秦始皇也有一代雄主變成了一世暴君。甚至連他的出生和死亡都給他安上了不正常。儒家向來是不語怪力亂神。但是,為了報復秦始皇。一些沒有責任心的儒家學者開始近乎瘋狂的編造一些讖語,諸如“今年祖龍死”,“死皇帝死而地分”,“亡秦者胡”等等一系列的留言,開始瀰漫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難辨真假。一些儒家學者更是動輒就以秦朝的暴政,來標榜自己儒家的仁政。

    那麼作為大秦法政最有力的執行者,秦始皇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了儒家的所放毒箭的眾矢之的。於是修長城成了勞民傷財,修直道成了勞民傷財,修馳道成了勞民傷財,反正只要是秦始皇乾的事,無論是好事壞事,多則4個字“勞民傷財”,少則兩個字“暴政”

    歸根結底,為什麼秦始皇被黑化的如此厲害?就是因為他用的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他所實行的是法政而不是仁政,在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秦始皇一直站在正統思想的對立面,即使他是封建社會的開創者與奠基人。

  • 7 # 華章同人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其開創性的功業影響後世深遠,但後世對他的評價頗具爭議。明代思想家李贄讚譽他為“千古一帝”,很多人卻詬罵和痛責他。秦朝統治下的人詬罵秦始皇的王朝為“暴秦”,後世之人更是將秦始皇視為專制殘酷暴君的代表。秦始皇順應時代潮流,將四五百年來華夏各國哲人“天下大同”的理想加以實現。大家理應歌頌他,擁戴他,為什麼剛好相反呢?

    我們冷靜地分析,當時的人痛恨他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各國民族主義在作祟。多數人雖然希冀天下一統,共享太平日子,但被征服後的心理反應也很複雜。張良是南韓真正的貴族,他要刺殺秦始皇,為的是替南韓報仇。有名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顯示楚人對秦痛恨之深。秦昭襄王將楚懷王的屍體送還楚國時,楚人全國哀悼,項羽入關後對秦的大肆報復,與這種心情有關。換言之,數百年政治思潮主流雖是大同主義,但亡國之恨、故國情懷很難頃刻完全從人們心裡抹去。秦始皇用人,儘量不分國籍,唯才是舉,但仍有很多人隱逸不出,張耳、陳餘、范增等人都是例子。對知識分子而言,民族情操是不會被輕易忘懷的。

    二、秦自商鞅變法徹底實行法治,一舉而將貴族政治消滅,其政治結構、社會風氣、人生價值,全部丕變。到前221年時,秦國已貫徹推行法治一百三十餘年,法治成為秦的定型。其他各國在戰國時期亦先後變法,但絕不像秦國那樣徹底,有的只是區域性改變。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只偏重軍事;吳起在楚國的改革只著重削弱貴族的特權;其他諸國變法的重點多限於加強國君的權力而已,與秦國的變法大異其趣。嚴格地講,如以秦的變法做準繩,其他各國的“變法”只能被視為改革。一旦秦制推行至天下,各地、各階層的人自是極不適應。商鞅有孝公全力支援在秦國實施法治,最初三年也遭到強烈反對,後來雖然平服,孝公死後,變法已行之二十餘年,反對商鞅的勢力仍然非常強大,他們對商鞅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可見變法阻力之大。天下各地的社會背景與人情風俗極其複雜,不似當年秦國之單純,秦始皇不能因時因地制宜,又未必有如商鞅之能者逐步施行秦制,自然引起天下各階層的強烈反感,但他們震懾於秦的聲威,敢怒而不敢言,故怨聲載道;秦廷加以強力鎮壓,自然會被視為殘暴。大家只感到“暴秦”的壓力,卻忘記了戰爭的災難!

    三、秦自封建國家蛻變而出,有若干封建時代的意識形態仍不能完全擺脫,最重要的是仍按傳統制度,要民眾為政府貢獻勞力——徭役。國土小時,民眾服勞役往返數日,多亦不過十餘日,多於農隙為之,所以徭役並不被視為苦事。天下一統後,疆土擴大,服役時行程有逾千餘里者,往返需時太多,遂為民間極痛苦之事。行程遼遠,淫雨洪水常成為不可預知的阻礙,而據秦法,誤期者斬,這便是陳勝和吳廣揭竿而起、死中求生的原因。秦始皇求治心切,他自己跋涉奔波,每日必披閱一定量的公事,勤政而不愛民。修馳道、築長城、戍南疆、建設首都等,動輒役民數十萬,過分使用民力,是天下沸騰、人心動盪的主因。苛政猛於虎,是大家共同的感覺。

    以上三點是秦始皇雖然順應潮流,使先聖先賢的理想得以實現,為生民謀永久福利而仍為當時大眾所詬罵和痛恨的主要原因。但為何後世之人也幾乎異口同聲地視之為專制殘暴君主的代表人物呢?其原因分為一般性的原因與特殊原因兩類。一般性的原因如下:

    一、秦始皇及二世享國僅十五年而亡,並無孝子賢孫長久促使無恥的文人去頌揚其祖先“聖德睿哲”“寬仁內蘊”“天質英毅”等“聖德”,又無爭寵的佞臣芟削其醜惡謬妄的言行。所以關於秦始皇的評論,遺留下來的只有六國遺老宣洩其對秦深惡痛絕的言論。這些言論,有的有部分理由,有些僅是情感的發洩。再加上承繼朝代的人們,必定要歌頌開國之君“寬仁愛人”、除暴安良的聖德,於是將一切醜惡蝟集秦始皇一身,以宣揚卑陋不文的漢高祖的偉大。漢代收集秦始皇的“醜德”,甚至對他的身世,對他母親的“敗德”之事,均大肆渲染。

    二、秦厲行法家政治而又國祚短暫。漢初是黃老之治,與法家思想是兩個極端。漢武帝(前140—前87在位)以後,則儒術盛行,大家都避免談法治,主要原因是以秦為鑑,認為行法治會很快亡國。即令有人行法治,也是“貌儒實法”,表面上仍然要批評法家。因為法治受到後人歧視,厲行法治的秦始皇自然與法治分不開。“人治”從此便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成為中國政治根深蒂固的傳統。這個桎梏沒有被解除以前,秦始皇便得受人唾罵。我們認為秦始皇“貽禍”中國最深遠的地方,是他為後世樹立了一個行法治便享國不久的惡劣先例,使得中國政治長久厲行人治,而且君主在行人治專制時還振振有詞!

    三、一般腐儒或者理想主義者,借懷古幽思之情斥責秦始皇。按孔孟美化古代,實因目睹當時之世爭名攘利,骨肉相殘,魚肉生靈,乃借古諷今,讚頌堯、舜、禹三代和周公之治,懷念熙熙和和、揖讓有禮的封建時代。孔孟的動機原未可厚非,但後世未能深悉其理,將孔孟的美夢當作真實的歷史去頂禮膜拜,認為秦廢封建乃今世一切罪惡之源,遂詬病秦始皇之廢封建。他們既然將“封建制度”當作最完美、最理想的制度,當然無法體會秦始皇為生民恆久享受和平之福的崇高理想,竟責罵秦始皇不恢復腐敗的封建制為罪惡。

    除上述的一般原因而外,尚有最為後世所詬病和痛責的“焚書”“坑儒”兩事。對於這兩件事,我們應研求真相。

    秦始皇的焚書令並非毀滅各家書籍,而是在當時的情勢下,將《詩》《書》百家言的儲存者加以限制,將學習的範圍加以規範。他的主要目的在於嚴禁以古非今者主張恢復封建,不是後世所謂的文字之獄。

    至於坑“儒”,與焚書是全不相干的另一件事。“焚書坑儒”四字連在一起,似乎焚書與坑儒互為因果關係,這種觀點是絕對錯誤的。

  • 8 # 戴老師講歷史

    任何事情都不是沒有理由的,所謂空穴來風,那也得有空穴才會來風。我們發現,秦始皇所希望的千秋萬代並沒有得到萬代,事實上,秦二世的時候,大秦就覆滅了。可是如果我們對歷史資料稍微敏感一點,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詭異的現象,那就是,秦二世胡亥一共在位的時間只不過是一年多一點,這期間還有兩次巡遊。所以算起時間的話,只能說在位時間幾乎連一年時間都不全,用不到一年將這麼一個龐然大物的國家玩到崩潰,這種程度的昏君,翻遍史書也難找第二位。那麼,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個胡亥和漢代的那個28天干了1000多件壞事的海昏侯一樣嗎?我覺著可能其實秦朝滅亡和秦始皇的一些做法也很有關係。祖龍始皇帝他之所以被部分人唾罵也不是沒有一點依據的。先說他最大的黑點,焚書坑儒,當然了,我們都知道這其實是後世對他的抹黑和加工,實際上,秦始皇並沒有殺那麼多人,而且,也不是無緣無故的殺他們,並且殺的大部分都是方士。然而,有一點就是繞不過去,那就是他確實大規模,有計劃的焚燬了許多書籍。他的這焚燬書籍的行為,據說直接導致了相當部分百家典籍的失傳,並使得百家爭鳴的千古未有的歷史情景就此消亡。從這個角度來看,他被人醜化和辱罵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大黑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並沒有與民休息,而是馬不停蹄的立刻開始,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大專案。第二大專案就是徵匈奴,在今天的北方,有一遊牧民族被稱為匈奴人,秦始皇派遣大軍把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不敢南下彎弓抱怨;第三大專案就是南下打百越,在今天的南方地帶,有著許多少數民族政權,秦始皇派遣大軍打他們落花流水,並且在當地設郡縣;第四大專案,派遣大量勞工去修長城,讓無數青壯年勞動力死在了修長城的事業當中;第五大專案,在咸陽附近營造大量宮殿以及繼續自己的始皇陵。正是由於以上諸多原因,才大大透支了秦帝國的國力和民心,再後來因為政治需要黑點被不斷放大,最後就成為了我們所看到的秦始皇了。

  • 9 # 飛刀在天

    其實吧,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不過我想提幾點我的觀點,僅供參考

    1、先說修長城,確實勞民傷財,前前後後動用了上百萬人,死傷無數,但細細一想,國土之北,匈奴虎視眈眈,不修築長城則意味著要在北方屯駐大量兵力。自來有句老話:“只有千日做賊的,沒有千日防賊的。”秦朝佔據富饒中原,在遊牧民族眼中就是一塊肥肉,而且掌握主動,不定何時進攻。當然秦始皇不會白白讓人去送死,因為當時秦華人口2000萬,他當然知道人口對於農業、軍事的重要性!!

    2、焚書坑儒,其實焚燬的大都是《詩》、《書》、百家語和史書, 醫藥、算卦、農業方面的書還是有保留的!!!至於坑儒,史書上都有記載,不過真實性有待考究,因為秦始皇不會傻到儒生沒有犯罪,卻還給天下人說自己殺了人!

    3、修建阿房宮,傳說秦始皇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而建造的,不過也可以想象,是秦始皇自己的私慾膨脹,畢竟第一個當皇帝的,有點飄哈!!!

  • 10 # 喜歡歷史的IT男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朝代,可是這個經過幾代人努力,最終才得以大一統的偉大王朝,卻在大一統後,不到短短十五年就宣告滅亡,而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嬴政本人,也被後世詬罵和醜化,不由得讓後人感慨萬千!而其之所以國滅名裂,不外乎以下幾點:

    徭役過重

    在戰國時期,各國的國土是有限的,民眾們服勞役的時候,往返數日,最多也不過是10余天而已,所以不算什麼苦差事。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沒有對以往的勞役制度進行重新修訂,而統一後的疆土擴大,服役行程過遠,往返所需時日過長,因此服徭役成為了民眾最苦的差事。

    而始皇帝並沒有意識到這些,他既修馳道,築長城,戍南疆,又要建阿房,造皇陵。動不動就徵民眾數十萬,過分的使用民力,導致天下沸騰,所謂的苛政猛於虎也不過如此。天下民眾自然反感秦王朝及始皇帝本人,又因為國家的幅員過於遼闊,服役行程經常長達千里,中間路程中淫雨洪水又不可預測。如果遇雨延期,按照秦朝法律當斬。陳勝、吳廣就是因為遇雨誤期,兩人死裡求生,冒險率領眾人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拉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於是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聲中,秦失其鹿,群雄逐之。這是其國滅名裂的一個原因。

    商鞅變法繼續推行

    秦國之所以能從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一統天下,商鞅變法導致國富兵,功不可沒。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將商鞅的變法迅速推至全國,除了原來已經變法的秦國外,其餘人員都極不適應。

    想當初,商鞅剛開始變法時,雖然有秦孝公全力支援,最初的三年還是遭到了強烈的反對,連太子都犯法,可想而知,當時推行變法的阻力有多大。秦孝公死後,變法已經實行了二十多年,反對變法的勢力依然強大,這些勢力對辦法的商鞅恨之入骨,欲殺之而後快,諷刺的是,這些反對勢力最終成功了,商鞅因變法使秦國強大,卻被強大了的秦國五馬分屍。商鞅死了,他的新法卻被秦國保留了下來,繼續實行。

    現在在原來的六國的範圍內繼續推行新法,原六國各地社會背景、風俗人情根本就不像當年秦國一樣單純,各種關係錯綜複雜,始皇帝既沒有像商鞅那樣逐步推行,又沒有因地因時制宜。可想而知,各地的反應比當年秦國變法時遇到的反應要更加強烈,只是震懾於始皇帝強大的聲威,都敢怒不敢言,稍有反抗,始皇帝自會強力鎮壓,等到始皇帝去世,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天下應者雲集,贏糧影從,當然也包括這些被變法折騰的死去活來的人們,可行而知,這些人對秦王朝及始皇帝本人也沒有什麼好感。這是其國滅名裂的另一個原因。

    六國貴族後裔心存故國

    秦國依靠強大的武力,攻必克,戰必勝,征服天下,統一六國後,並沒有將六國貴族後裔們趕盡殺絕,這些被故國滅亡的六國貴族後裔們心懷亡國之恨,充滿故國情懷的他們時時刻刻都想著報仇復國。他們一方面不遺餘力的宣洩其對秦國的及始皇帝的不滿,另一方面採取各種方式,想方設法為故國復仇雪恨。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這種心情的真實寫照。比如,漢初三傑的張良就散盡家財,僱傭大力士,在博浪沙用大錘狙殺秦始皇。

    秦始皇在世時,這些六國貴族後裔們殘存各地,等待時機,一旦風雲際會,這些人便打著復國的旗號進行起事。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貴族後裔紛紛風起雲湧,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中去,這些人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原來的楚國貴族後裔項梁、項羽叔侄,他們殺太守起兵,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北上,響應陳勝吳廣,成為了反秦的主力軍,然後立楚王后代為楚懷王,充分利用六國民眾的故國情懷,最終六國名義上全部復國。這是其國滅名裂的再一個原因。

    胡亥敗國

    綜上所述,始皇帝自從統一天下後,就一直坐在火藥桶上,不過萬幸的是,由於秦王朝一統天下的巨大聲威,這個火藥桶並沒有爆炸。但始皇帝統治天下時間過短,他本人又求功過切,百端齊舉:廢封建,置郡縣,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修長城,銷兵器,毀堤防、要塞、堡壘,修馳道,戍南疆,建阿房,造皇陵,焚史書,坑方士等等。民力不勝負擔,天下紛紛側目。

    等到二世胡亥繼位後,在趙高的全力協助下,二世皇帝更是胡作非為,殺宗室(兄弟姐妹全部殺絕),斬大臣,嚴法令,繼續加重賦稅,橫徵暴斂,頻繁徭役,建阿房、修馳道。最終,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六國後裔推波助瀾,反對變法勢力、不堪勞役群眾雲集響應,贏糧影從,伐無道,誅暴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因此覆滅,而後世人為了說明得國的合理性,自然不遺餘力的宣傳暴秦以及暴君了,這是其國滅名裂的又一原因。

  • 11 # 歪史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嬴政從一開始爭議就很多。無論生父,死亡原因還是他的功績抑或是他的罪責。

    不管咋樣人們對他始終都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幾乎人人都可以張口就來一般個關於他的故事。

    即使不知道他的故事,最少秦始皇幾個字還是聽過的。歷史人物中,一旦死去那麼就,功過任由人評說了。

    在古代,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物,多數都會得到一個官方的諡號,來評價他的一生功過。尤其是先秦時期。

    正是這樣,歷史上有很多的人活得時候威風八面,在死後都被正面或者負面評價,很多時候也基本上保持公正,畢竟,誰願意難為一個死人呢?這個也就是常說的蓋棺定論。

    但是有趣的是,秦始皇登基以後,自認為功過三皇五帝,開創皇帝的稱號。又認為死後受到子孫大臣的評價那就是子孫不忠不孝,犯大不敬。於是廢除千年的歷史習慣,自己是始皇,以後便是二世三世直到子孫萬世。

    這個時候秦始皇已經死了,他也不知道這個事情,而六國復國者為了進行政治宣傳,肯定不遺餘力的宣傳負面訊息,於是秦始皇越來越黑。

    隨著時間的流逝,負面訊息一旦傳開就沒有手法來止血。畢竟古代時候交通不便訊息不靈,人們也沒有心思究竟這個故事是否真的。他們只在乎茶餘飯後的談資。

    在一個漢朝建立以後,為了凸顯自己正當性,於是不遺餘力的黑化前朝,樹造自己正當光輝形象。

    加上朝廷的獨尊儒術使得儒家一枝獨秀。而秦始皇最為出名就好看焚書坑儒。你坑殺了不少儒生以及稍等東方六國史書,這樣就使得儒生以及史家對他意見格外的大。

  • 12 # 爾朱少帥

    秦始皇做過什麼?北征匈奴、南伐百越、修長城、正交通......這些功勞是很大,但是這些陳詞濫調中的功勞,後人也做過很多,這對於秦始皇都不是主要的。下面舉兩個真正影響深遠的。

    統一中國,奠基中華歷史版圖;統一文字、度量,奠定大一統思維。

    始皇帝之後,不管治亂分合,中原王朝的疆域始終都在秦朝的基礎上,縮小或者擴張。從此以後,即使是亂世,即使是庸者當政,即使是諸胡入中原,統治者集團的終極願望,都是一統天下。就是因為,自秦開始,大一統觀念的種子,已經在華夷各族血脈中生根發芽。兩年多年中,古波斯、古羅馬、阿拉伯、奧斯曼一個個帝國分裂、瓦解,落入塵埃,唯有我們國家,歷經治亂更替,仍然可以“分久必合”。

    建立中央集權帝制中國,廢封建,建立郡縣制度。

    “皇帝”自嬴政開始,不只是名稱的變化,制度、法律、管理方式、權力分配,統統立下模板。商鞅已死,秦法不滅;秦朝已亡,秦制永傳承。某種意義上,秦朝真的可以說傳承了千秋萬載。且不說,帝制、中央集權的利與弊。范曄說“漢承秦制”,豈止是漢朝,直到辛亥革命前,帝制與中央集權,一直在秦制的基礎上修修補補。“郡縣制”則流傳至今,不管是“省-縣-鄉鎮”的三級行政機構,還是“省-市-縣-鄉鎮”得四級機構,不都郡縣制的變種麼?

    人們往往誤以為古人喜歡罵秦始皇,殊不知,古人誇起來秦始皇用詞更誇張。看看古人們怎麼誇秦始皇吧:

    王莽評價秦始皇很直接,那就是“功越千世”。漢武帝時的大臣,主父偃、桑弘羊的評價:

    “秦皇......功如丘山,名傳後世”——桑弘羊“秦皇帝......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主父偃既然秦始皇功勳卓著,為什麼秦朝二世而亡呢?歷代已經說得很清楚:暴政。這裡引用李世民的話:“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

    秦始皇做了什麼事,讓人們認為是暴政呢?刑罰峻、賦稅重、勞役繁、焚書坑儒。

    秦律以細緻、嚴苛、輕罪重罰、重罰少賞聞名於後世,一人死罪株連三族,一家犯法連坐鄰居。只是死刑,就有名目繁多的酷刑死法,舉幾個:腰斬(一截兩段),梟首(砍頭),鑿顛(頭頂鑿窟窿),抽脅(拆肋骨),鑊烹(鍋裡煮),車裂(五馬分屍)。

    “依法治國”好不好,當然沒問題。但是處罰太嚴酷,矯枉過正就不好了。想想看,你家鄰居偷雞,你要跟著坐牢,你樂意嗎?或者,你就是偷只雞,卻被施以“宮刑”,你受得了嗎?有人說了酷刑各朝各代都存在,明朝朱棣還誅人家九族呢,難道大家一起犯錯,你就不算犯錯了嗎?

    秦始皇給後人留下的兩個“世界奇蹟”:秦始皇陵和長城,還有個不知影蹤的阿房宮,費時三四十年,徵集70萬-100萬以上的勞力。當時秦朝才有多少人口,人們勞役的繁重程度可想而知。“焚書坑儒”即使焚什麼書、坑什麼儒,大家還有爭論,但是不管怎麼說,這就是秦朝版的“文字獄”。

    古代都向往統治者能夠“愛民如子”,然而,秦始皇的暴政說明,百姓就是任其役使的“螻蟻”——“人命如草芥、百姓如螻蟻”。每個人都會崇拜秦始皇一統山河的氣概,但每個人都不會願意做他腳下的“螻蟻”吧?漢代賈誼《過秦論》,唐代杜牧《阿房宮賦》為秦始皇的錯誤和二世而亡的原因,做了很好的註解:不愛民、不施仁政。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秦始皇的是非功過,歷史已經蓋棺定論:他是一個豐功偉績的不世英雄,同時也是一個暴君。不能為了批判他的錯誤,而抹殺他的功績;也不必為了宣揚他的功績,而掩蓋他的過錯。

  • 13 # 遠錦樓

    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500年的混亂局面,建立了中國大一統的時代,也為後世尊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格局,被稱為“千古一帝”,但就是這麼一位皇帝卻惹了一身罵名,被後是唾罵了2000年,這是為什麼呢?毛主席一語道破其中玄機,只因為兩件事情:殺了460個知識分子;燒了一些書。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取消了分封制,推行了郡縣制;在文化上統一了官方文字;在經濟上統一了度量衡,但還有一項沒有統一,就是思想。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學說流派諸多,秦始皇知道,要想真正實現統一,思想上必須要達成一致。於是就有了焚書坑儒,焚書坑儒,前面說過了,秦始皇是一個極其自大的人,他統治期間,對於任何別的影響他實行他政策的聲音,都不是很喜歡。如果評論他的人,是他的下屬,那麼他會願意去聽。而如果面對的是一些普通百姓,去肆意妄為的評論自己,這樣自大的人,自然是不可能容忍的。於是他便焚書坑儒了,偏偏讀書人最可怕的便是能夠把這些東西記錄下來,所以秦始皇免不了被抹黑。以歷史的角度來評價秦始皇他還是功大於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手機右下角點不動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