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蓮城快馬

    公元219年,孫權佔荊州,殺關羽,致使孫劉聯盟徹底決裂。關羽死後,劉備悲痛萬分,立誓要為關羽報仇。

    公元220年,曹操死後,曹丕接位,並很快代漢稱帝,建立曹魏政權。劉備便於公元221年四月,以繼承漢統的名義,在成都正式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劉備之所以一心想要伐吳,為關羽報仇是一個原因,除此之外,就是荊州關係重大。當年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指出,荊州乃劉備奪取天下的關鍵之地,一旦失去荊州,劉備就無法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於是,劉備四月稱帝,七月便親率大軍,東征孫權。

    東吳則以陸遜為大都督,採取誘敵深入、後發制人的方針,於夷陵火燒蜀營,大敗劉備。劉備夷陵慘敗,不僅未能奪回荊州,反使蜀漢元氣大傷。他憂心忡忡,病倒於白帝城永安宮。此時他意識到自己的病恐難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趕到成都,請諸葛亮來囑託後事。

    諸葛亮留太子劉禪守成都,帶劉備另外兩子劉永、劉理來到白帝城。病榻前,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就是,諸葛亮你的才能遠超曹丕,必然可以安定國家,完成最後的志願。如果我兒劉禪你能輔佐那就輔佐,實在不行的話可以隨時替代他的位置。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帝託孤的故事。

    那劉備託孤的這番話是真心還是假意呢?我認為非出於本心,實屬無奈而故言之耳。

    1.古之以來真心禪讓的可謂寥寥。自堯舜以降,禪讓均為掩人耳目,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非自願也,實不得不為也。如漢哀帝之於王莽,漢獻帝之於曹丕,此皆在劉備託孤之前,試想,有誰願意拱手將天下江山美人相讓,哪怕再志同道合,一起打下江山,但“同貧賤易,共富貴難”,即使是至親骨肉尚能“煮豆燃豆箕”,何況外人乎?

    2.以亮之才能和威望,取劉禪而代之不難。諸葛亮自出茅廬,燒新野,取荊州,聯東吳,到鼎助劉備入主益州,無論軍事、外交還是平定南蠻、發展民生等一系列行動,均讓他獲得極高的威望,收服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反觀劉禪,雖生於戰火,但養在深宮,性格懦弱,顯非明主、聖主,若亮取之,應不難也。

    3.與其取之,不如與之,尚可敲打試探,收服人心。劉備既知自己死後,諸葛亮功高震主,無人能牽制左右,不如主動提出,一則試探諸葛亮有無不臣之心,若有則為敲打;二則亮若無二心,必將感恩涕零,“鞠躬盡瘁”。

    事實證明劉備此舉是正確的,不但為後事留下了劉備和諸葛亮識人和盡忠的美名,也為蜀漢以後四十年的生存發展奠定了基礎。

  • 2 # 鄧眼看世界

    諸葛亮面對劉禪,一直盡心盡力的輔佐,可見諸葛亮對蜀國的忠心,那麼諸葛亮那麼聰明機智的一個人,為什麼一直對這樣一個菜鳥忠心耿耿呢?這點不得不說一下劉備,劉備做的很優秀。劉備當初不顧眾人反對,非要去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結果失敗而歸。劉備路過白帝城的時候就白帝城住下了,沒想到後來生病了,直接病死在了白帝城,劉備感覺自己時日不多的時候,把諸葛亮叫來了。對諸葛亮說,你是一個很多才能的人,煩請你費心輔導我的兒子,如果他不成大器,你就乾脆代替他,成為蜀國的君主。

    這幾句話看起來態度親和,但是劉備怎麼會捨得把自己辛苦一生得來的江山,就這樣送給別人,劉備說的只是場面話,為的就是讓諸葛亮能夠繼續忠心對待蜀國。當初跟著劉備一起打天下的人,很多都已經不在了,剩下的人中只有諸葛亮權力最大了,劉備一去世,劉禪只是一個新上任的小皇帝,怎麼可能管得住諸葛亮呢,要是諸葛亮心中有什麼想法,那麼劉備的天下可就不穩了。劉備才說了那麼漂亮的場面話,同時又提拔了李嚴,讓李嚴和諸葛亮一起來輔佐劉禪,讓兩個人相互制衡,不至於一個人隻手遮天。諸葛亮那麼聰明的人,當然能聽出劉備話裡的意思,立刻表明,自己一定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才讓劉備放了心。接著又讓劉禪對待諸葛亮像對待父親一樣,這又讓諸葛亮也安了心。

    而劉禪真的有人們說的那麼不成器嗎?劉禪出生的一年,也是諸葛亮來輔助劉備的一年,劉備對於這個兒子非常看重,給予了厚望,劉禪從小就開始讀聖賢書,甚至諸葛亮親自給劉禪教學。劉禪的資源可是一出生就贏在了起跑線上,這位劉禪日後處理政事打了基礎。諸葛亮曾經對劉禪給出過很高的評價,說劉禪登基的時候只有十八歲,但是天資聰明,禮賢下士。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可以看出劉禪其實也不是那麼的無能,那為什麼大家都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呢?很多人覺得劉禪身在其位不謀其政,疏於政事,只知道吃喝享樂,還特別信任太監黃皓,所以蜀漢才國力衰敗,最後被魏國給滅了。

    本來亡國之君就容易受到非議,而劉禪更是奇葩,在亡國之後,竟然歸順了魏國,居住在了洛陽,還得了一個安樂公的稱號。司馬昭為了羞辱劉禪,在宴會上特別安排了蜀國的歌舞,劉禪看了之後沒有半點悲傷,反而很高興,魏國特別好,一點也不思念蜀國,這也演變成了一個成語“樂不思蜀”。這件事讓劉禪一直被後人所詬病,自己父親辛辛苦苦打來的江山,在自己手裡丟了,自己還沒有半點悲傷之意,真是對不起自己的父親劉備。

    而劉禪其實也是一個聰明的人,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機智的判斷出了奸臣魏延,處理好了這件事情。在諸葛亮生前,權力幾乎都在諸葛亮手中,劉禪知道自己想拿出來是不容易的,所以一直不問政事,交由諸葛亮處理。而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迅速的把所有大權都放在自己手裡,諸葛亮是開國功臣,自己爭不過,現在諸葛亮死了,劉禪也就沒必要在繼續裝傻了。

    劉禪在位四十一年,在諸葛亮去世後仍然穩坐皇位二十九年,如果劉禪真的是那麼無可救藥,早就從皇位上下來了。蜀國的亡國是大勢所趨,而不是全怪劉禪,劉禪後來在魏國樂不思蜀,看起來很是沒心沒肺,但其實是大智若愚,不然劉禪早讓司馬昭殺死了。

  • 3 # 伊耆角木

    這二者根本不矛盾啊,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自己能活到劉禪年長成熟何必託孤呢?但也確實是信任諸葛亮,不然為什麼託孤給諸葛亮?

    由於託孤時,劉備說過一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後各種不同的理解,包括許多陰謀論也就出現了。大體有以下幾種:

    第一,真的就相信劉備願意把江山讓給諸葛亮,這個其實就不值一駁了。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除了無子的,哪個皇帝願意死後留給別人不給自己的兒子?那不是白忙活嗎。

    第二,說“君可自取”的意思不是讓諸葛亮做皇帝,而是讓他在劉禪不成才的情況下自行選擇劉備另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之一做皇帝,等於給諸葛亮的是廢立之權。這其實也不合邏輯。廢立之權是不能給的,歷史上各個擁有廢立之權的大臣後來幾乎都走上了欺君或篡位之路,不是他們自己也是他們的後代,最後都是血流成河,劉備不會不懂。更何況,廢長立幼,取亂之道。廢劉禪而立另外二子之一,必然導致內亂。

    第三,說劉備對諸葛亮是試探,甚至有人想象後面埋伏著刀斧手,一旦諸葛亮表示真的要自己做皇帝就出來殺了他。這真是侮辱劉備和諸葛亮的智商了。無論諸葛亮是否有不臣之心,只要諸葛亮智商正常,他就不能在劉備面前表現出要做皇帝啊,靠這麼句話能試探出什麼呀。,不管真心還是假意,諸葛亮絕對會表現出自己殫心竭慮輔佐劉禪。

    那這句話究竟說明什麼問題呢?其實就是劉備表現對諸葛亮的信任,以此希望他更好地輔佐劉禪,保住蜀漢江山。算是一種推心置腹。可能有人說,劉備說假話,說明不信任諸葛亮。其實,帝王之術本來就是御人之道,對什麼樣的臣子說什麼樣的話,是一種深入骨髓裡的性格了。

    那劉備信任不信任諸葛亮呢?自然是非常信任,畢竟諸葛亮在劉備在世時一直負責留守後方大本營。劉備稱帝后任丞相獨攬政務大權。而託孤更是將全國的所有要務和兒子們的身家性命全都給了諸葛亮,這是劉備在臨終前所能給予的最大信任了。

    有人會說,劉備留了一手,把兵權給了李嚴,因為《三國志•李嚴傳》記載,“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實際上,只是表面功夫。如果李嚴真的手握兵權,又怎麼會留在永安?永安靠近吳蜀邊界,而劉備去世前,吳蜀關係已經恢復通使,沒有那麼劍拔弩張了。把李嚴留在永安,實際上就是做個守將以防萬一,原離權力中心了。如果要真正掌握兵權,那也只有回到成都的諸葛亮才做得到。因此,名義上的亮主嚴輔,實際上就是諸葛亮一人乾坤獨斷。而後來的一切也證明了這一點,李嚴長期在外,入朝後也不能掌握實權,最後與諸葛亮發生矛盾,謊報缺糧騙回諸葛亮讓其北伐半途而廢,終被罷職為民,一點反抗的能力都沒有。

    諸葛亮,是劉備的必然選擇。劉備入蜀後,對蜀中人士都是極力防範,唯一推心置腹的法正也已去世。劉備能真正信任的只有從荊州帶來的舊臣。益州的人只是拉攏物件,無論是劉備娶吳懿之妹,還是將李嚴作為第二託孤大臣,都只是做給廣大的益州官民看的。這就是嫡系與非嫡系的區別。

  • 4 # 南方鵬

    別無選擇,劉備的攻心一直很到位,不管怎麼說,他的白帝託孤是君臣信重光耀千古的事,屢被後世帝王大臣們稱道,陳壽就說它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劉備臨終交代諸葛,說他才能超過曹丕十倍,如果劉禪可以輔助,就幫助他,如果不行,則“君可自取”,這一席話砸得諸葛亮感激涕零,下跪再次效忠。

    劉備這些做法,是為了拉攏人心,不然誰跟你打天下?圖什麼?有不得已之處,但這樣一來,對益州的百姓特別是原權貴的剝削就重了,明搶的,誰不恨?形勢使然,劉備方就形成本地派與外來派的矛盾,這些矛盾,在兵力強勢的情況下問題不大,如今遭到連敗,不排除本土派乘虛而起,在劉備臨終前,漢嘉太守黃元已經起兵。這樣的內部局面,嚴重時,不是劉禪能不能穩坐江山的事,而是整個外來勢力被端的問題,面對嚴峻形勢,劉備命諸葛亮事情緊急時“君可自取”,是非常明智與看重的。諸葛亮自取後,必能保住外來派,這就是劉備託孤的用意,他以李嚴為輔,不過是籠絡本土派的一招,並無牽制諸葛的意圖。

  • 5 # 郭璽清

    歷史上成王成霸的人一旦王事成就,霸業天下,對出生入死,一同開國的功臣都剪去羽翼。

    漢宮大案中呂娘娘設計害忠良,三七王韓信沒有下場。是實事,明鏡中亮堂。

    劉備白帝城託孤自然也是有王事的私心隱在其內,自然是不得意而為之。

    表面上儒子不才,為國事取而代之那是一種虛偽。

  • 6 # 知了35269

    劉備白帝城託孤並不是不信任諸葛亮,實屬不得已而為之。首先劉備不停諸葛亮等大丞勸阻,而今兵敗,無臉回成都見眾大丞;二是兵敗受傷,同時受到驚嚇,此時已無法堅持回到成都,.

  • 7 # 夢子先生

    咱們先看看劉備為什麼要在白帝城託孤。

    二弟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孤立無援戰死,訊息傳回蜀中,劉備悲傷不已,想起三人結拜時說過,要同年同月同日死。

    非要自己領兵出戰東吳,被眾人勸阻之後,派張飛前去,沒成想張飛成事不足,反倒因為喝酒丟了性命,這時候兄弟三人,只剩劉備,他被自己塑造的仁義的名聲所累,不得不御駕親征,被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兵敗,退守白帝城。

    這個時候,五虎上將就只有趙雲還活著,但是趙雲只是警衛營的營長,手上沒有啥實質的兵權,所有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元老,基本上都死光了,剩下的人基本沒啥大用,輔佐不了自己的兒子劉禪,就只有諸葛亮,但是諸葛亮的能耐太大了,如果他想要造反,誰能阻止的了,而且自己信任的人,基本上都沒了。

    劉備經此一役,元氣大傷,知道自己氣數已盡,死後的事,就不是自己能控制得了,既然如此,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所以劉備白帝城託孤肯定是不得已而為之,並不信任諸葛亮。

    但是為了能安撫住諸葛亮,加之自己這麼多年對諸葛亮為人的瞭解,不等諸葛造反,先封其口,託孤是真,取而代之是假,是劉備試探諸葛亮,最後諸葛亮因為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為了蜀漢真是鞠躬盡瘁,劉備託孤的最後一句取而代之的話起到了關鍵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窩囊不上進的男人多嗎?有兩個孩子了,還是想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