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血色舞臺
-
2 # 滄浪有話說
楊慎一生的幸與不幸
楊慎,可是標準的“官二代”,其父親楊廷和曾官至內閣首輔,但楊慎可不是紈絝子弟,頗有才華,參加考試高中狀元,被人列為“三才子之首”,這三才子,可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另兩位是解縉和徐渭。
楊慎有好出身,又有才,按說,這仕途應該是又平坦又直溜吧?沒有,四十歲時因為“大禮儀事件”,被流放了,其實,還得說他命大,被杖斃的就有十多個呢!要說明朝那些文人官員,也都不知道咋了,捱了皇帝的打,都覺得好像中了大獎,以被打屁股為榮!楊慎的仕途就此宣告結束。空有滿腹經綸,也只能與春花秋月作伴去了!
楊慎這一流放,再也沒有迴歸日。六次大赦,都借不上光。皇帝有事沒事沒事還總問及他,要說這楊慎也是人緣好,地方官員仰慕其高才,總是說他“有病”,楊慎也就順水推舟,放浪形骸,雖然流放彩雲南,但能夠善終,享年71歲,也是人生幸事了。比起那被皇帝問了一句就被弄成冰棒的解縉,楊慎還算幸運的!
臨江仙之意楊慎這首詞,是流放後填的。
想自己是為國為禮而諫言,卻落得如此下場,楊慎內心是有很多苦悶的。但是,放逐的生活也明白了“是非成敗轉頭空”,所有的風雲英雄,不照樣是隨著時間的流水,消失在歷史長河?但是,任誰也不過是一滴水,動靜大點的也不過是一朵小小浪花,但是,青山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舊時貌。而看破紅塵後,在明月清風裡,談笑飲酒,不同樣是人生樂趣嗎!
這首詞,應該是豁達和落寞兼而有之吧!
這首詞作三國演義開卷語的由來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把這首詞列在卷首。當年羅貫中就是想引用也找不到啊!
-
3 # 豐北二師兄
臨江仙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本詞分上下兩闋,風格、意境、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
上闋寫天下英雄,數風流人物。下闋述漁夫樵客,看平民百姓。
有趣的是,作者身為達官貴族,出入廟堂之上,應該算英雄人物吧!卻以一句"浪花淘盡天下英雄"將自我階層全盤抹去,痕跡全無。
滾滾長江東逝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流水因綿綿不絕,一去不回,而常被人比之年華似水。這種韶華易逝,一去不返,青春難駐,廉頗老矣的哀痛誰人不感傷?
英雄才俊,或爭天下圖霸業,或爭美女顯風流,或求濟世倡仁德……皆是熙熙攘攘為名利。然而,無論創造了怎樣的豐功偉業,在歷史的長河裡,都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一切聖賢如電拂!何況霸王英才。《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是非成敗轉頭空。所有的一切,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了,被滾滾江水沖走了!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英明神武的霸王才俊所創造的宏圖偉業,自以為不朽的人事早已被歷史之河衝涮殆盡。可是,青山黃了又綠,綠了又黃,空間不會消亡。夕陽下了又升,升了又下,時間不會停止。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天下少了誰照樣轉。如此殘酷的現實,對於想"向天再借五百年"的英雄豪傑來說,何等的悽悽慘慘慼戚,何等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何等的死不冥目不甘心。然而,這就是人生!
下闋的風格陡然變化,由上闋英雄氣短,悲嘆時不我待的蒼涼落寞,過度到了布衣百姓,白髮漁樵的風輕雲淡,濁酒言歡。孔老夫子在推行仁政於天下的過程中,四處碰壁,多次表示"卷而懷之"、"乘桴桴於海",想過上白髮漁樵不問世事的隱居生活。但最後還是不甘心,"知其不可而為之"。可見,對於大多數的英雄豪傑,退隱江湖只是一個遙遠的夢罷了!因為他們心中所繫的是天下,是江山,是霸業,是權勢,是美人,是笑傲群雄,是縱橫捭闔,是馳騁畋獵,是威風凜凜,是俯瞰蒼生……
而歷史的現實是,一代代英雄豪傑所創造的偉業連同他們未竟的夢想,最後都成了古今長河裡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追隨著奔湧的流水,東逝大海,永不復歸。而在江渚之上,春風秋月,夏雨冬雪,寧靜的時光裡,白髮漁夫和樵客正把酒言歡,笑談古今呢!那麼,究竟是誰,將似水的光陰定格成了這一刻的永恆呢?!
-
4 # 福根福報
彷彿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於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恆的價值.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我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彷彿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
-
5 # 雪舞的時節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明代才子楊慎的一首《臨江仙》因被羅貫中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而賦予了歷史的滄桑,道盡了人生變幻終歸淡泊的感慨。
我們慶幸沒有生逢亂世,但生存的競爭何嘗遜色於戰場的硝煙?
幾十多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感受到生存的不易。創業時的辛苦奔波委屈求全,只為在夾縫中拼出一條血路。好不容易事業剛有起色,便遭同行的揶揄排擠。你耍心機我也不能手軟,幾經坎坷又幾經沉浮。而直到今天,驀然回首才發現,昔日的對手不見了蹤影,曾經的朋友彷彿成了仇人。
我不敢妄稱誰是英雄,包括一路走來遇上的那些對手,他們有的讓我敬佩不已,有的讓我咬牙切齒。然而“是非成敗轉頭空”,他們和我一樣也早生華髮了。山還是那座山,月還是那輪月,這些又何嘗因為我們的爭鬥而改變?
只願我們到老時,還能尋回剛踏進社會時的那份堅守,舉杯敬月,無愧於心。
-
6 # 遼陽郭同建
我們知道,楊慎這首《臨江仙》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開篇詩。說到三國那是個中原逐鹿,群雄爭霸的時代。正如曹操詩中所寫,"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嗚。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長年的動亂,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人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在戰亂中升官發財的是王侯將相,遭秧的是平民百姓。正如元人,張養浩在一首元曲《山坡羊,潼關懷古》一曲中說的。
山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行經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性苦,亡百姓苦。你看百姓生不起,活不起,遭了多大的罪呀?
再看張可久《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鳥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你看,這首曲從楚漢相爭,說到三國爭霸。可見千百年來的不義之戰,為百性帶來多大的災難。難怪杜甫聽到官軍收復了河南河北,喜極而泣。作詩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為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
如今國家日益強盛,是多少英雄血汗換來的呀,鑑古論今,我們更應愛國愛家,珍惜這和平幸福的每一天。……?
-
7 # 青霞人文
《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明朝楊慎創作的《臨江仙》,該詞氣象宏大,本身有一種達觀灑脫的胸懷。
從三國到明朝,朝代更迭,千古興亡,從讀書人的視角來看,常常是廢書而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或者,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些都是讀書人的視角。“是非成敗轉頭空”,則感覺讀書人對歷史有一種無奈而幻滅的心態,無疑是受著佛教的影響,如夢幻泡影,一切最終為空無。這樣的歷史觀是悲觀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永恆的大自然面前,讀書人看透了歷史人事的滄桑變幻。
如果僅是從讀書人的視角看三國,看歷史,看似高明理性,實則悲觀無奈。接下來,楊慎的《臨江仙》從底層百姓的視角來看帝王將相的歷史,這是一個新視角。千百年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是,不要以為老百姓不關心不評論歷史大事,中國的老百姓一直有他們的興趣和言說。
在中國民間,其實是有這個傳統的。我的祖父,活了93歲,一個目不識丁的老農民,但他對中國歷史,帝王將相的故事也是口口聲聲地能講一通的。“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這些生活在最下層的老百姓,他們對千古興亡多少事,不是不痛不癢的,“不知兩漢,無論魏晉”,他們口耳相傳,也知道許許多多歷史的曲曲折折,儘管可能張冠李戴,亂點鴛鴦,但他們心中有個譜,口中有個說道。“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那些白髮漁樵,他們風裡來雨裡去,他們不像讀書人廢書而嘆,傷心秦漢經行處等等。老哥兩,見面了,一壺老酒,幾盞下肚,笑談帝王將相,千古興亡,是非榮辱,自有看法。他們醉眼朦朧,一覺天明。
就個人而言,達不到那種大歷史的視角,平頭百姓,但也算一個知識分子。所以,我以為,歷史不能虛空,是非曲直也不能任由歪曲。至於歷史中個人榮辱,命運如何,粗而言之,只能一嘆一笑而已,細而論之,可評說可研究,百般滋味,總是有意義的。
-
8 # 白溪釣客
【一曲興衰知幾度,夕陽江上成笑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靑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一[明]楊愼《臨江仙•金沙江懷古》
最開始讀這首詞是《三國演義》卷首詞,讀完後便十分喜歡。於恢宏大氣中有些許個人情懷,作者放眼千古,傲視王侯;同時又對遠離廟堂的江湖之士,表達了由衷的向望與欽佩。
且班門弄斧,以詩詞解意:
平波渺渺遠空寒,悵望歸舟渚岸邊。
屈子捨身因楚祚,賈生誤國弄朝權。
風奔大澤龍蛇怒,雲湧金田虎狼歡。
一曲興衰知幾度,夕陽江上成笑談。
一一江邊懷古(閬水漁民白溪釣)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回覆列表
楊慎的這首詞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是可謂得其所哉,它代表的是一個文人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所難免的一種歷史蒼涼感。楊慎能夠創作出這首詞也非偶然,他是明朝上層政治鬥爭的失敗者,由此而產生對政治的厭倦感和虛無感也是難免的。
中國的文人很容易受到影響,這些人受的是四書五經的教育,自以為是真理和正義的化身,但又缺乏現實政治鬥爭的磨練,一旦受挫,要麼拼個你死我活,要麼就偃旗息鼓,從此遠離政壇。前一種人是極少數,後一種人是大多數。我們看,唐詩三百首的作者大多數都是懷才不遇,或者是受到朝廷打擊的人,於是就產生“前不見古人,就不見來者”的感悟,並得到文人們共鳴。
但是,真實的歷史不是這樣的。如果是一個歷史的參與者創造者,而不是歷史的旁觀者,是非成敗怎麼可能是轉頭空呢?他們不但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產生了長久的影響,而且他們所得到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對後人都是彌足珍貴的,決不只是都付笑談中。
就我們個人的經歷而言也是如此。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單線條,不可能只有成功沒有失敗,不可能只有前進沒有後退。一個人的知識和財富不是單看讀了多少書,賺了多少錢,更多的是看你經歷過多少事,克服過多少困難。事情過去了,不可能留下來的都是空虛,有的甚至可以回味無窮,都是值得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