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霍體清

    如何看待厭學、焦慮症低齡化?怎樣真正實現「快樂教育」?

    厭學的學生很多,包括大學生,基本都是在學習中沒有體驗學習成功帶來的快樂,意志品質好的學生,堅持咬牙學下來,即便成績不錯,不快樂不說,更主要的這種學習方式比較死板,學生看著成績很好,但並沒有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實際也沒有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快樂學習,什麼才是真正意義的快樂學習,首先要理解快樂的真正含義,一個整天無所事事,什麼都不做,不用出力,也不費腦的人真的快樂嗎。快樂學習,並不是像遊戲那樣娛樂,而是透過努力,取得成績以後,發自內心的成就感,價值感和愉悅感。奧運會運動員跑到終點,取得冠軍,氣喘吁吁,幾乎上不來氣,但內心也是激動,以前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快樂學習,應該是這樣的狀態感覺。

    首先要注意的家庭教育問題,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培養有責任心,敢於擔當,不怕吃苦,不怕失敗的孩子。

    再就是用好的學習方法引導,讓學生在學習中嘗試成功,體驗成功,不斷地成功,情緒就積極,累點也無所謂,在此基礎上不斷成功,雖然付出很多,但情緒積極,也不會感覺到累,遇到困難也能積極想辦法解決,這種狀態走下來的學生,內心是安寧的,愉悅的,快樂的。

  • 2 # 鮮能知味

    所謂的厭學是因為缺乏對學習的熱情而焦慮症低齡化是因為有太多的誘惑而卻不知道自己想到什麼?怎麼樣實現快樂教育首先要父母自己快樂起來!

    1、厭學是因為孩子沒有找到學習的樂趣,而是用他認為有趣的事情替代。所以父母要培養其對學習的樂趣,適當的鼓勵表揚,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你收穫到的是他們全方面的發展!2、焦慮症低齡化有來自父母的基因遺傳,但絕大多數是因為家庭環境導致的。一個高壓,沒有愛,焦慮的家庭是很難培養出一個快樂且心理健康的孩子。所以要想改變先從父母自身做起!減少焦慮,多給予孩子滿滿的愛,多與之溝通交流等等。3、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成龍成鳳。但往往給他們過於糾結的、高壓的愛。實現快樂教育首先父母要找到教育子女的快樂。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獨立的品格,富有愛心等等都是可以從中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而不是天天糾結卷面上的分數、班級的排名和興趣班的成果!

  • 3 # 心理醫生楊白勞

    青少年作為從兒童期向成年期過渡的階段,從生理到心理都產生諸多變化:身體、性器官的發育成熟,性意識的萌發,自我意識的發展,情緒敏感、衝動等。此階段是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的高發期:抑鬱症成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隱形殺手”,焦慮症、學習問題、厭學逃學、抽菸酗酒等也成為困擾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隱患。

    首先了解什麼是焦慮症,指在沒有出現具體危險或者根本不存在任何威脅的時候,患者卻出現了緊張、恐懼等症狀。焦慮症患者經常把事實和設想混為一談,過分擔心、害怕,持續的焦慮狀態,造成社會功能受損,嚴重影響正常生活。焦慮症的一個主要特點是指向未來。

    傳統心理學認為,焦慮症人群一般是指35歲以上的成年人。為什麼呢?目前認為,廣泛性焦慮的原因並不明確,大體和遺傳因素、性格特性、認知三方面有關。而孩子因認知系統尚未完善,情感處理能力尚未定型,往往不考慮焦慮症診斷。

    但近些年,隨著心理學的發展,有了兒童焦慮症的說法。隨著大家對小升初、中、高考的重視,孩子競爭開始的時間越來越早,壓力劇增。焦慮症人群已經呈低齡化發展。

    孩子成長中,可能有交際挫敗經歷,因此才會有擔憂,想逃跑。有些內向自卑的孩子,甚至會把挫敗歸咎於自己出了什麼問題,所以故意與他人保持距離,以隱藏自己的“古怪”,以防別人注意到。因為情緒處理差、認知片面,壓力之下很容易產生緊張煩躁。這會很大程度消耗其心理能量,而影響行為效率。

    若引起老師家長不滿,其自信心就會受損。這會影響孩子再次面對同類事的心態,引起新一輪的緊張煩躁,最終形成惡性迴圈。

    當孩子內心煩躁、焦慮,會產生自我保護的應激反應,有本能的迴避。這種迴避體現在心理上,就是專注力轉移(走神),體現在行為上就磨蹭。

    老師家長若不瞭解此過程,往往會斥責、催促孩子,會加重焦慮層級,最終導致孩子心理上拒絕面對學習。若孩子患焦慮症,則是因為過分擔心、恐懼、緊張,造成心理能量大量消耗,從而導致注意力難以集中。解決專注力,需要先解決孩子的焦慮源。

    1.先搞定自己的焦慮,避免影響孩子

    2.加強情感支援,提升孩子安全感

    3.矯正認知,讓孩子正確看待挫折

    4.用科學方法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5.引導孩子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培養自信

    要有的放矢,找準發力點很重要!幫孩子走出焦慮狀態,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自然就緩解了。

  • 4 # 似水流年12

    難道還不明白這就是追求所謂快樂教育,素質教育的結果嗎?教育是一門科學,需要按照其自身的規律來施行,這個規律既不是什麼應試教育,也不是什麼素質教育,更不是什麼快樂教育,這些都僅僅是教育的某個區域性和側面,不能反映教育這個活動的整體和全貌。教育活動需要符合不同年齡年段學生的心身特點,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素質因材施教,採取有差異性的教育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成長。教育的本質不是讀書學知識,也不是為了考試,為了快樂,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把人培養成人格健全身體健康的人,是為了把人培養成一個合格的人。現在都完全忽視了教育的本質,盲目的提倡和實施這個教育,那個教育,這其實根本就不是在搞教育,這是在盲從某種社會輿論和社會無意識,這是在破壞教育,摧殘學生。教育就是教育,沒有什麼快樂教育,素質教育,應試教育的說法。那些學者教授應當把精力集中到對教育本身規律特點的研究上來,而不是脫離教育談什麼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和應試教育,這些都已經遠離了教育的本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早期必須要吃葉酸嗎?一胎時沒吃好好的,剛吃了一個月就見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