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就是我45010138

    有些錯彌補不了,就像海底撈這次漲價危機,究其原因主要是老闆張勇賺錢後移民新加坡的主因,錯了就是錯了,錯了就要付出代價彌補錯誤,現在的國民都是愛憎分明的,冷了的心只有慢慢彌補吧……

  • 2 # 七樓的深夜食堂

    相信海底撈還是有站在顧客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不是隻考慮利益的問題,顧客有選擇的自由,當然商家也有提供顧客選擇的自由,把價格調整回來,是對顧客負責,同時也是在意顧客的心理感受,給海底撈點贊,名副其實的服務態度,相信顧客會體諒服務行業的不易。

  • 3 # WO牛

    海底撈這波操作很猛

    1賺錢了

    2賺吆喝了

    3沒做廣告,全國都知道營業了

    4很多閒人還要到店消費,看看是否降價,然後又賺一筆

    5疫情期間的庫存消耗完了

  • 4 # 天合觀察

    “復工即漲價,一份娃娃菜26元,一片土豆1.5元,一份肉基本都在50元以上。“幾日前海底撈以成本上漲為由,宣佈全面漲價6%。網友戲稱報復性消費未到,報復性漲價已佈局,緊接著餐飲頭部品牌“”西貝價格上漲,奶茶頭部品牌“喜茶”跟漲,奶茶開啟“3”時代。疫情後的餐飲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拖突圍,自救,地方政府也發放消費券,市領導帶頭,鼓勵消費。可漲價促消費,最直接關係著消費者的吃緊的錢袋子,立刻引起了大眾的熱議,多數人表示不滿。

    面對大眾的聲音,海底撈做出道歉,反應迅速,態度誠懇,也拿出了具體措施。今日海底撈發在其官方微博的致歉信表示,海底撈門店此次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傷害了海底撈顧客的利益,自即日起,中國內地門店菜品價格恢復到今年1月26日門店停業前標準。

    對於海底撈來說這次公關未必能夠亡羊補牢,但對於餐飲行業來說或是雪上加霜,作為餐飲企業的頭部品牌,海底撈漲價了,又道歉了,暫時消除了消費者的內心芥蒂。跟風漲價的“西貝“,“喜茶“這下何去何從,是跟著道歉?還是保持不變?

    海底撈的錯誤示範加劇餐飲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緊張”關係。頭部企業還能獲得政府支援,銀行貸款,有更多渠道,資源設法盤活自己。對於其他的小微餐飲企業,往後想微漲,或也不敢漲了,資金吃緊,客流極降,利潤稀薄,抗風險能力弱,海底撈的戲碼無疑是“城門失火,殃及吃魚”的無妄之災。

    餐飲企業要靠利潤活下去,消費者靠錢袋子生存。漲價是把雙刃劍,餐飲企業不能把自己的虧損粗暴地透過漲價轉嫁給消費者,需要考慮市場,企業本身,消費者之間的平衡。消費者選擇消費前提是生存,餐飲企業漲價消費者有權說不,消費意願再進一步降低,多數餐飲企業將從”捉襟見肘“進入”改朝換代“。傾巢之下,焉有完卵。市場有叢林法則,還願共克時艱,有更多的餐飲企業能攜手活下去。

  • 5 # 2分鐘看世界

    餐飲行業的報復性漲價,迎來了消費者的報復!

    近日,一位北京的食客在微博曬出選單,“人均220+,血旺半份從16漲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調料10塊錢一位;米飯7塊錢一碗;小酥肉50塊錢一盤”,這份來自海底撈的高價賬單迅速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繼海底撈之後,“喜茶多款產品漲價2元”的訊息也登上了微博熱搜,除此之外,被爆出漲價的還有包括西貝在內的一些頭部餐飲企業。

    無疑,漲價正在成為消費需求釋放過程中扎入食客們心裡的一根刺,但這根刺還有可能反過來刺痛商家。北京青年報在微博上發起投票,超過8336人參與了投票,有近4000人表示,你可以漲價,我可以不去,也就說,“報復性不消費”佔了近一半。

    “哭窮”的最早漲價?

    在海底撈漲價一事引起網民瘋狂吐槽之時,4月7日,福布斯釋出了2020年第34期全球億萬富豪榜,其中,海底撈創始人張勇仍然位列新加坡地區富豪榜榜首,而他的妻子舒萍在新加坡富豪榜上排名第六。

    其實早在去年8月份,張勇就以138億美元的身家,擊敗了位居榜首10年的遠東機構黃氏兄弟,成為新加坡首富。而根據最新的榜單,張勇、舒萍的身家分別為110億美元和27億美元,所以,當外界紛紛擔憂海底撈受疫情影響平均每天損失超8000萬時,張勇的財富實際上沒有縮水很多。

    關鍵是海底撈還剛剛得到了一筆可觀的貸款數額,從中信銀行和百信銀行獲得的21億元,第一筆放款資金已於2月19日到賬。

    一位餐廳老闆表示,“我們正在跟商場談退租,可商場非要求重新開店,我們害怕沒人流量不敢開,商場又說不開業就不退我們押金”。

    報復性漲價:網紅餐廳的溢價“災難”?

    海底撈報復性漲價,消費者怒其把損失轉嫁到自己身上,同時也隱隱擔心是否會引起整個餐飲行業跟風漲價的趨勢。但實際上,自餐飲企業逐漸復工後,很多人已經發現身邊常去的餐廳或飯店正在小幅漲價或變相漲價。

    北京一位市民田先生曾與家人前往金鼎軒總店就餐,可難得的一次外食卻沒得到很好的體驗,他點的一份雞蛋卷餅“不僅個頭比以前小一圈,而且原本里面應該夾的生菜也沒有了”

    疫情在無意中改變了不同代際的原有生活習慣:被迫待在家裡的50後開始養成了影片聊天和網購的習慣,而依賴外賣的80後和90後則在疫情之下養成了自己買菜做飯的習慣。

    其中80後自己做飯的習慣養成率和留存率均在65%左右,90後中則有56%的人養成了自己做飯的習慣,其中的66%表示會在疫情之後繼續自己做飯。

    一般來講,我們會認為疫情期間形成的習慣是短暫的,一旦生活恢復正常,這些習慣立刻會被原來的習慣取代,但事實或許不是。一方面,不少人會覺得自己做飯的感覺挺好的,健康且環保,另一方面,物價漲了、餐廳消費高了,可工資卻沒漲,生活成本的壓力迫使我們主動延長了習慣。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兩個月沒吃火鍋,兩個月沒喝奶茶,兩個月沒收快遞,突然感覺也沒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0後如何才能過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