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汪斌

    在大文創時代下,我們應該瞭解文化創新的邊界與破界。

    還是從文化創意的本源來看吧。

    我們首先來看文創是什麼、文化是什麼、文化產業是什麼?

    文創本是“文化創意”的縮寫,但是似乎文創的概念已經越來越狹窄,在一些人的意識中,文創儼然已經成了各種帶有文化特色的小物件的專有名詞。

    文化在概念上並沒有標準答案。簡單來說,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一個國家、民族、群體約定俗成或者自然形成的一種習慣、傳統、內在審美表現出來的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是帶有強烈的精神屬性的,有內在認同性、精神感召力。

    文化產業正是在物質生產、滿足功能需要之外,滿足多種層次需求的一種產業形態。如藝術品、表演、文化周邊、人文旅遊等等。那麼文化創意,根本上就是創新、創造的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的“創新”之殤

    文化產業是熱點,自然少不了各地方、機構以及資本的簇擁。我們可以簡單看一下當前文化產業的基本形態。各地文化產業園,基本上屬於園區規劃形態,透過稅收等一些政策吸引相關產業入駐,園區在產業推動方面僅限於相關政策,沒有方向能動性。

    具體產業方面,“創意”的地位卻非尷尬。傳統文化產業領域,創新寥寥,只是披上了資本的外衣;文化核心上少見觸及,形式上則不敢越雷池一步。現代文化產業領域同樣被所謂“創意”替代了“創新”,噱頭多餘價值主張與文化創新,不過本文主要針對傳統文化的文創展開,現代文化產業不做論述。

    可以說,我們看到文化產業,在創新、創造上幾乎被束縛了手腳。甚至“文化創意”這個概念正在逐漸被狹隘化,在不少地方,“文創”似乎成了“衍生品設計”的代名詞。提文創,必然是禮品、周邊……

    文化產業大文創,生生成了物化的“小文創”。

    “大文創”的召喚

    文化產業要繁榮,那麼創新、創造就應該無處不在。“文化創意”“文化創造”當是存在於整個文化產業領域的“大文創”。

    “文創”概念要擴大,這是文化的本質所決定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那麼文化的生命力在於現實和生活,我們要復興中國文化,決不能是“複製”傳統文化,而要大膽整合、跨界、創新,不變的只是蘊含在文化當中的核心思想而已。

    辜鴻銘曾經說過“我的辮子在頭上,你們的辮子卻在心裡!”這個時代,我們做文化、做文創,不應該只看頭上的辮子。忘記了頭上的辮子,聚焦於內心的力量,才是文化真正的力量所在,也是文化產業創新方向所在。

    很多文化內容如果不賦予全新的社會意義,不去重新定義,那麼他是不適應現代生活的,走進博物館將成為其宿命。文化創新的意義恰在於讓一些文化不再走進博物館,也讓博物館的一些文化走到現實生活當中去

    譬如戲曲,中國的地方戲很多,戲曲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那麼從發展來說她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唱唸做打不應該停留在一兩百年之前;百年前的審美與趣味,不應該讓這個時代去強行接受。

    對於中國的一些文化機構來說,用現代思維重新看待中國文化,用傳統文化打造“通俗文化”,由此構建文化輸出體系,這才是重中之重。這也才是文化創意的真正使命所在。傳承,要的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之上,結合時代、用於時代。

    文化創新的邊界與破界

    當然,文化的創新並沒那麼容易,要基於對文化本質的認知、理解,同時不受限於既有框架和模式,這就是一個對邊界的突破過程。

    人類天生是具有認知安全感的,會把已有體系的認識當作個人安全感的一部分。就好像我知道1+1=2,這是我的財富。如果有一天要說1+1=3,那麼我可能就會覺得某種安全被侵犯了。在文化的認知層面同樣如是,我們需要更多的是掌握核心義理之外的不崇拜,敢於去重新建立規則。

    對於中國的一些文創機構來說,學會搞事情,才是最好的出路。譬如故宮博物院,周邊賣的很好,但是那充其量只是門生意,雖然某種意義來說也有利於推動中式審美,但格局總是小了一些。故宮要忘記自己博物館的身份,不應該只做博物館份內的事情,或者說把博物館的歷史責任提升那麼一下,歷史結合時代去做文化輸出。

    這種邊界不僅是身份的邊界,也有概念的邊界。譬如武術,中國傳統武術“被神話”也被當作“舞術”,那麼重新證明一下中國武術的實戰價值行不行?用一套全新的可量化標準來作為評判行不行?

    這種邊界也是文化本身的邊界。文化實際只是一種審美、生活方式、精神導向,他可以作用於很多行業、領域,跨界融合才是文化真正能夠顯現力量的戰場。

    具有認知安全感的,會把已有體系的認識當作個人安全感的一部分。就好像我知道1+1=2,這是我的財富。如果有一天要說1+1=3,那麼我可能就會覺得某種安全被侵犯了。在文化的認知層面同樣如是,我們需要更多的是掌握核心義理之外的不崇拜,敢於去重新建立規則。

    對於中國的一些文創機構來說,學會搞事情,才是最好的出路。譬如故宮博物院,周邊賣的很好,但是那充其量只是門生意,雖然某種意義來說也有利於推動中式審美,但格局總是小了一些。故宮要忘記自己博物館的身份,不應該只做博物館份內的事情,或者說把博物館的歷史責任提升那麼一下,歷史結合時代去做文化輸出。

    這種邊界不僅是身份的邊界,也有概念的邊界。譬如武術,中國傳統武術“被神話”也被當作“舞術”,那麼重新證明一下中國武術的實戰價值行不行?用一套全新的可量化標準來作為評判行不行?

    這種邊界也是文化本身的邊界。文化實際只是一種審美、生活方式、精神導向,他可以作用於很多行業、領域,跨界融合才是文化真正能夠顯現力量的戰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討好型人格的特徵、成因為何?如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