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癟癟愛癟癟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麼幸福的家庭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一個幸福的家庭是母親

    ◆ 幸福的家庭,媽媽都是被寵愛的

    曾有一個朋友向美國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梅迪納教授請教:「教授,我怎麼培養孩子,才能讓他成功考上哈佛大學呢?」梅迪納教授只說了一句話:「從現在開始,好好疼愛自己的老婆。」

    梅迪納教授說:家庭情緒穩定性大部分可被妻子的情緒所預測,在美國,對學業成就的最佳預測指標,就是家庭情緒的穩定性,而家庭情緒穩定的決定指標基本在媽媽。

    其實,教授的言下之意是,妻子情緒越穩定,家庭情緒就越穩定,孩子成績也就越好。如何讓妻子情緒穩定呢?那就是寵愛她。

    被寵愛的女人,內心是柔軟的、溫柔的、安定的、包容的,她會用自己感受到的愛呵護和感染身邊的人,無形中便能創造出一種溫馨幸福的家庭氛圍;試想一個長期忍受著丈夫冷漠、埋怨的女人,情緒會怎樣?必然是暴躁無比、喜怒無常,而且她會把這些負面情緒轉嫁給家庭裡的其他人,一個家庭將從此不得安寧,甚至烏煙瘴氣。

    在國外有這樣一句諺語:「Happy wife happy life」,即「老婆開心,生活舒心」,幸福的家庭都深諳此理,男人都十分寵愛自己的妻子。

    ◆ 幸福的家庭,爸爸都是被尊重的

    女人是水,溫婉賢淑;男人是山,傲骨剛正。女人喜歡被寵溺,而男人喜歡被尊重,這是男女屬性以及自古文化形成的特點,被愛的女人更可愛、美麗、賢惠,被尊重的男人更自信、體貼、顧家。

    著名婚姻問題專家愛默生·艾格里奇,在30多年的婚姻諮詢工作中發現經營家庭和婚姻的真諦——愛與尊重。如果丈夫不愛自己的妻子,言行舉止總會透露出冷漠,那麼妻子自然不會去尊重丈夫,而如果妻子不懂得尊重丈夫,處處打壓奚落丈夫,那麼丈夫自然也不可能去愛妻子,於是家庭和婚姻便陷入一個「瘋狂怪圈」。

    著名影星蔡少芬紅極一時,在事業上一直高於老公張晉,但是蔡少芬的婚姻生活卻十分幸福。因為她十分懂得為妻之道,一直崇拜尊重老公,無論什麼場合,只要提及老公張晉,她總是一臉得意並誇讚老公。

    孫儷和蔡少芬一起拍過《甄嬛傳》,接受媒體採訪時,孫儷忍不住爆料蔡少芬炫夫狂魔,天天在劇組「誇老公」。在蔡少芬眼中,張晉非常顧家,長得帥、唱歌好、跳舞好、演戲好,總之,我蔡少芬的老公張晉什麼都好!

    當然,蔡少芬對老公的誇讚是發自真心的,打從心底裡認可和尊重老公,張晉感受到了這獨一無二的尊重,當然回饋以最深的愛,工作也更加努力。

    後來,被妻子尊重和鼓勵的張晉終於「揚眉吐氣」,憑藉《一代宗師》「馬三」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上臺領獎時,張晉哽咽:「我的太太是蔡少芬,有人說我這一輩子都要靠她,我想說,是啊,我一輩子的幸福都要靠她。」

    是愛和尊重讓這對夫妻,恩愛有加,日子越過越紅火!

    ◆ 幸福的家庭,孩子都是被認可的

    國內某心理機構做了份專題調查,讓幼兒園到大學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暢所欲言,讓他們說出對幸福家庭的看法,調查結果的前三項分別是:父母恩愛、父母充分尊重自己的意願、父母真正關心和欣賞自己。由此可見,在孩子心中被父母真正認可和接納是多麼重要。

    真正幸福的家庭離不開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如果家裡只有父母間的愛和尊重,而孩子在家庭裡得不到安慰和認可,得不到父母無條件的關懷和溫暖,那這個家庭也是不幸福的。

    初中同學在縣城裡教書,小學三年級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她遇到過這樣一個不敢回家的男孩。

    當時正值期末考試,上午考的是語文。男孩的父母早早在家做了飯,等孩子回來吃飯,可過了很久孩子還是沒回來,以為孩子貪玩,便把飯菜溫熱在鍋裡等著。再過了一段時間,男孩還是沒回去。父母這才開始去學校尋找,結果在教室門口看到孩子,他低垂著頭,教室外面徘徊著,似乎要進教室,又沒進教室的樣子。

    孩子的爸爸感覺很奇怪,事後找到我的初中同學,這個男孩的班主任,詢問情況。一番談話後,我同學瞭解到,男孩的父母其實也很疼愛他,平時陪伴的時間不算少數,也會經常滿足孩子的要求,去遊樂園、吃好吃的、買玩具……

    但是,孩子的爸爸是要求嚴格的人,一旦孩子的成績下降或者達不到他心理預期,他就會嚴格批評甚至打罵孩子。這次男孩感覺自己語文考砸了,所以不敢回家,害怕面對爸爸!

    哪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可父母們要明白,愛應該無條件,愛孩子不應該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是一個完整獨立個體,不是你的延續,更不是你的附屬品。

    家是什麼?家是溫暖的港灣,家是我們的歸屬,當一個孩子不敢回家,這說明這個家很恐怖,無幸福可言,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心理畸形。孩子其實很單純,他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認可和鼓勵,是無論什麼時候,父母都能無條件愛他並且支援他。

    ◆ 幸福的家庭,每個人都能得到慰藉

    曾經有這樣一個提問:「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樣的體驗?」答案殊途同歸,大致分兩種。

    網友A:「小學時,同學父母挽著手來接他回家,讓我們豔慕不已,然後那個同學的家就成了我們心中最美好的家。」

    網友B:「小時候,沒有被強迫上過任何補習班。後來面臨職業規劃,父母從未試圖說服我考公或者教師。跨年的凌晨,我給爸媽發簡訊,說我不要當小棉襖,我要當他們的軍大衣。第二天,媽媽回簡訊,小棉襖就夠啦,好看還不冷。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爸爸的回覆是,我和你媽能照顧好自己,你的最大任務是讓自己過上快樂的生活。」

    這兩種答案恰恰契合了以上3種幸福家庭的特點:父母相愛,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認可,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慰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拯救失眠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