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angMin
-
2 # 山農夫小威
馬鈴薯黑痣病的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輪作倒茬。與玉米、蕎麥、豆類等作物進行3年以上倒茬。
2.選擇良種。選擇的表面無黑色菌核的種薯。
3.選擇地塊,推廣壟作。
4.播種要選擇適時晚播、適當淺播,縮短出苗時間,減少幼苗與土壤中病原菌的接觸,降低病菌侵害機率。
藥劑防治
1.藥劑拌種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克+2.5公斤滑石粉兌勻後幹拌150公斤種薯,或咯菌腈25毫升/升·精甲霜37.5毫升/升60~65毫升+水7~8公斤拌種100公斤。
2.溝施處理是在播種時畝用25%嘧菌酯懸浮劑50克或23%噻呋醯胺懸浮劑40克兌水40公斤處理播種溝。
3.葉面噴霧選在發病初期每畝用23%噻呋醯胺懸浮劑30克或40%氟啶胺·異菌脲懸浮劑50克、20%甲基立枯磷乳油50~80毫升兌水40公斤進行葉面噴霧。
(二)播種壟溝藥劑噴霧
用25%的阿米西達懸浮劑,在種薯播種到壟溝後馬上進行溝內噴藥,使藥物均勻噴到土壤和芽塊上,然後覆土,每667㎡用懸浮劑40~60ml,最好用帶噴藥裝置有雙噴頭的播種機,開溝、下種、噴藥、覆土一次完成,藥液經前後兩個噴頭噴出,不僅芽塊整個都蘸上藥液,同時對壟溝的土壤也進行了消毒。也可以用25%的凱潤或用撲海因溝施。
①苗期葉面噴施
苗期用25%的阿米西大進行葉面噴施,每667㎡用懸浮劑32~48L,既能防治病害,又能促進薯秧生長。
②種薯田殺秧
前5~7天葉面噴施金納海和鴿哈,各80ml,不僅可以殺死絲核菌,對其他真菌、細菌、都有作用,減少種薯帶病,降低下一年種植的菌源,也有利於儲藏。
-
3 # 雲眾地
馬鈴薯黑痣病是一種土傳病害,一般多年重茬田容易發病,氣候條件是病害發生的主導因素,適溫高溼下容易發病,另外種薯不消毒也是發病重的原因。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黑痣病發生較為普遍,可引起馬鈴薯減產15%左右,影響馬鈴薯的品質。
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如何科學防治黑痣病?首先,要掌握馬鈴薯黑痣病的症狀識別:馬鈴薯黑痣病主要危害幼芽、莖基部、塊莖。
①幼芽發病,馬鈴薯播種後,因播種過晚或過早,氣溫、溼度適宜,導致馬鈴薯從萌芽時就發病,有的種薯腐爛,幼芽發病出現芽腐,地裡表現為缺苗。
②幼苗染病,下部葉片會發黃,莖基部可見褐色凹陷斑,大小1-6釐米不等,病斑表面有灰色菌絲層,形狀大小各異,嚴重時幼苗出現立枯或萎焉。
④被黑痣病侵染的植株其葉片會出現頂端萎焉,或向上捲曲並褪綠;受害植株的根部,根系的根條少,嚴重時根系上也會出現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
第二,掌握黑痣病的發病規律,便於採取相應的措施來調控,從而減輕病害的發生。
①病害可透過土壤、種薯作為載體進行傳播,多年重茬種植的地塊容易導致黑痣病的病菌在土壤中積累,種薯是引發遠距離傳播的主要因素,導致輪作地塊也出現黑痣病重發的現象。
②氣候因素,病菌可在7-39℃的環境下生長,一般適溫、高溼條件下有利於病菌的侵染。播種過早或過晚,或雨天耕地播種,土壤溼度大,均可能不利於幼苗萌發和出土。
第三,根據黑痣病發病症狀及發病的規律,單獨採取化學防治,難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因此生產上多采取化學防治、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綜合性措施,制訂一套科學防治技術方法:
①避免多年重茬種植,可安排與玉米、小麥、白菜等農作物輪作,嚴重發病的田塊實行輪作3年以上。
②科學選擇種薯並消毒,可選擇脫毒種薯,若選擇留種,宜從未發病的田塊留種,播種前選用藥劑拌種,可選用50克菌丹100-150克加中生菌素20克加2.5公斤滑石粉拌勻後幹拌150公斤種薯,也可用噻呋醯胺、咯菌腈等藥拌種。
④加強田間管理,包括科學管理馬鈴薯田間水肥,同時加強病情檢測,發現少量被侵染的病株應及時拔除,在病穴處撒生石灰消毒。
⑤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可選用苯醚甲環唑、多菌靈、甲基託布津、苯甲·嘧菌酯、噻呋醯胺等防治,根據病害嚴重程度,決定是否再用藥。可結合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等病蟲害發生情況,加入對黑痣病有預防作用的藥劑,從而達到提前預防的效果。
⑥生物防治:可使用木黴菌(康寧木黴、鉤狀木黴)、熒光假單胞桿菌和一些放線菌防治馬鈴薯黑痣病,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其優點是環保,缺點是見效慢。
-
4 # 塊兒大大
黑痣病用天路殺菌王真菌細菌通殺預防和治療都可以。打藥時加上植物成分的增產劑蒂烈豐還能增產30%。
你可以試試。
-
5 # 蒜鄉大偉
馬鈴薯黑痣病又稱“黑色粗皮病、莖潰瘍病”,是重要的土傳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現為在馬鈴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塊,即黑痣病菌核。
早在1858年,Kuhn對此病就有報道。隨著馬鈴薯在內蒙古西部地區、遼寧與河北毗鄰的建平縣、河北西北部地區、甘肅隴西地區、寧夏固原地區種植面積擴大,許多馬鈴薯種植區倒茬變得很困難,馬鈴薯種植區黑痣病日趨加重,且發病較為普遍,一般可造成馬鈴薯減產15%左右,個別年份甚至全田毀滅,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與品質,阻礙了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病 原
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核初白色,後變為褐色,大小0.5~5毫米。最低生長溫度為4℃,最適為23℃,最高為32~33℃,34℃時停止生長。菌核形成的最適溫度23~28℃。分枝處大多有縊縮,並在附近生有一隔膜,新分枝菌絲逐漸變為褐色,變粗短後糾結成菌核。
發病症狀與危害
黑痣病可危害馬鈴薯的幼芽、莖基部及塊莖。芽塊播種到田裡出芽後,幼芽頂部出現褐色病斑,使生長點壞死,不再繼續生長。因輸導組織受阻,其葉片則逐漸枯黃卷曲,植株易倒死亡,此時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氣根,產出黃豆大的氣生塊莖。地下塊莖發病多以芽眼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影響出苗率,造成苗不全、不齊、細弱等現象。
在苗期主要感染地下莖,出現指印形狀或環剝的褐色病斑,地上植株矮小和頂部叢生;嚴重時可造成植株立枯、頂端萎蔫。莖稈上發病先在近地面處產生紅褐色長形病斑,後漸擴大,莖基全周變黑表皮腐爛。病原物的有性階段發生在近地表的地上莖的表面,往往產生灰白色菌絲層,其上形成擔孢子;莖表面呈粉狀,容易被擦掉,粉狀下面的莖組織正常。匍匐莖感病,為淡紅褐色病斑,匍匐莖頂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塊;感病輕者可長成薯塊,但非常小。也可引起匍匐莖亂長,影響結薯,或結薯畸形。受侵染的植株,根量減少,形成稀少的根條。成熟的塊莖感病時,在其表面形成大小形狀不規則的、堅硬的、土壤顆粒狀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不易沖洗掉,而菌核下邊的組織完好,也有的塊莖因受侵染而造成破裂、鏽斑以及末端壞死、薯塊龜裂、變綠、畸形等現象。
傳播途徑與條件
黑痣病菌以菌核在塊莖上或土壤裡越冬,或以菌絲體在土壤裡的植株殘體上越冬。第二年春季馬鈴薯播種後,當溫度、溼度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侵入馬鈴碧的幼芽、幼苗,並迅速在植株體內擴充套件。傷口侵入更易造成植株發病,從芽條基部產生的側枝也可被病菌侵染。在生長季節又可侵入根、地下莖、匍匐莖、塊莖。帶病種薯是第二年初侵染的主要來源,也是遠距離傳播的最主要途徑。一般混雜品種發病重,新品種和種性純度高的發病輕;山區發病重,平川水地發病輕。種薯帶菌是重要菌源,連作或很少輪作的土地,絲核菌的存活數量會加大,重茬地往往發病較重。總之,從黑痣病發生較重地塊留下的種薯會引起較重的黑痣病。低溫潮溼的環境利於該病的發生,最適宜該病害發展的土壤溫度為18℃,病害的發展會隨著溫度的提高而減少。但馬鈴薯結薯后土壤溼度過大,特別是排水不良,便會加重新薯塊上的菌核(黑痣)形成。
防治方法
由於黑痣病具有土傳病害和種傳病害的特點,防治上難度較大,必須採取綜合防控策略。
農業措施:
選用無病種薯,培育無病壯苗,建立無病留種田。由於菌核能長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將馬鈴薯與玉米、大白菜、胡蘿蔔、圓白菜和禾本科作物倒茬,來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數量,實行3年以上輪作制,避免迎重茬。
注意地塊的選擇,應選擇地勢平坦、易排澇的地塊,以降低土壤溼度。適時晚播和淺播,以提高地溫,促進早出苗,減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時間,減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間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在遠離種植地塊處深埋,病穴內撒入生石灰等消毒。
化學防治:
種前馬鈴薯塊莖用35%福·甲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或用50%異菌脲0.4%溶液浸種5分鐘。也可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3,000倍液,每畝用量14~20毫升,加水40~60升,莖葉噴霧。
在種薯播種到壟溝後馬上進行溝內噴藥,使藥物均勻噴到土壤和芽塊上,然後覆土;進行土壤消毒,用土壤消毒劑PCNB(五氯硝基苯)混合在種植帶上,可降低該病害的發生。待芽塊出苗後黑痣病零星發生時,採用持效期較長的內吸殺菌劑(咯菌腈、苯醚甲環唑、甲基硫菌靈、多菌靈等)配製成藥液噴施或澆灌至莖基部。噴藥液量600升/公頃、0.25升藥液/株。
生物防治:
以木黴菌(Trichoderma)和雙核絲核菌(Rhizoctonia)進行生物防治,可減輕此病害。
隨著馬鈴薯產業的日益發展壯大,馬鈴薯頻繁調種引種,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重茬迎茬導致馬鈴薯黑痣病逐年加重,生產中迫切需要低毒、低殘留、高效的化學藥劑。從已有的報道及筆者進行的藥劑篩選結果來看,苯醚甲環唑、戊菌隆及其與福美雙的混劑、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咯菌腈、甲基立枯磷等藥劑對黑痣病有較好的防效。
筆者建議,開展馬鈴薯黑痣病化學防治、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綜合配套防控效果研究,綜合考慮種薯所帶黑痣病菌和晚疫病菌,以及生長期早疫病和晚疫病,針對馬鈴薯主要病蟲害,制定並實施簡便易行的馬鈴薯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使馬鈴薯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
6 # 豫鄉文旅
如何防治馬鈴薯黑痣病?
先看看馬鈴薯黑痣病的樣子。在成薯表皮會形成土坷垃狀的附著物,作為商品薯的話就是賣不出去的了,農民損失很大。
在大面積種植馬鈴薯的地區,因為重茬機率太高,往往會有侵染馬鈴薯黑痣病的,而且機率是很高的。連作種植馬鈴薯容易侵染馬鈴薯黑痣病,最好是單作間作種植模式。
如何防治馬鈴薯黑痣病?
第一點就是單年間作種植馬鈴薯,可有效降低馬鈴薯黑痣病的侵染率。重茬種植馬鈴薯會人為增加侵染馬鈴薯黑痣病的機率。
第二點就是晚播種馬鈴薯,避免寒冷季節。播種馬鈴薯早了,因為出芽慢,會增加和黑痣病菌接觸的時間長,容易被侵染。
第三點就是不施用沒有經過腐熟透徹的農家肥。最好是不用,沒有腐熟的農家肥有混雜病原菌的可能。
第四點就是馬鈴薯種薯一定要先催芽再播種。由於發芽快,從而減少被侵染成為腐苗的危險。
第五點就是深翻土壤,高壟深溝,排水通暢,保證土壤不板結,能夠透氣,減少馬鈴薯黑痣形成。
第六點就是更換新的馬鈴薯種,培養健康苗,降低侵染機會。
第七點就是藥物拌種浸種,在播種馬鈴薯之前用福美雙可溼性粉劑浸種。
第八點就是抗菌素噴霧。在播種馬鈴薯覆土之前,溝壟噴霧阿米西達懸浮液,之後再覆土。
-
7 # 高勇博士
馬鈴薯黑痣病指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馬鈴薯褐色粗皮病、馬鈴薯莖潰瘍病,病原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這種病發生在馬鈴薯種植區,一般可造成馬鈴薯減產15%左右,嚴重時可達全田毀滅,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根據實際經驗,防治黑痣病的方法有:一是輪作,選擇沒有立枯菌核土傳病害的土壤播種馬鈴薯;二是種子消毒,選擇生物克菌靈浸種、曬種;三是土壤消毒,每瓶生物克菌靈兌一噴霧器清水,15公斤,均勻噴灑在播種馬鈴薯土壤表面,控制土壤立枯菌核的數量。這是生物防治,生物克菌靈無毒無害,沒有殘留,是治療馬鈴薯黑痣病的一種專利新產品。
-
8 # 薯界風雲
馬鈴薯黑痣病是一種土傳和種傳病害。近年來,黑痣病在馬鈴薯各主產區都有發生,且有不斷擴張之勢。目前,對該病的防治技術主要有五大措施。
1. 農業防治。要與穀物類作物等非寄主作物輪作。如果土傳病害嚴重,就應該對基地最少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再種馬鈴薯。
2. 選優質種薯。要選擇大型種薯企業優質、無病的脫毒種薯。因為黑痣病也會透過種子傳播,所以選取優質種薯非常關鍵。
3. 生物防治。播種前運用木黴菌處理馬鈴薯種薯及土壤,這能有效控制黑痣病的發生。
4. 科學的田間管理。首先要晚播,等地溫升高後,適期播種,加快出苗;其次,出苗前減少灌溉,合理控制土壤溼度;再次,收穫期發現馬鈴薯地上植株枯萎後要及時收穫。
5. 化學防治。播種時用阿米西達懸浮劑噴施在溝內,播種後培土,消滅土壤中的病菌。另外,還要對種薯用丙森鋅、甲基託布津、滑石粉一起混合後拌種,防止薯塊感染病菌。
-
9 # 繁夫素子
關於這個問題,老農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關於這個問題,老農打算從三個方面去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為什麼要防治馬鈴薯黑痣病?
馬鈴薯,又稱土豆。我們通常到市場上買土豆,一般都會挑選外表光滑、個大的土豆去購買。通常,健康的土豆是比較受人們歡迎的。但是,如果出現馬鈴薯黑痣病,光滑的馬鈴薯外表就會出現像疤狀一樣的東西。這些東西通常像土狀。試想,一個滿臉疤狀的姑娘或者小夥子,你會喜歡嗎?而且,它會嚴重影響人們食用興趣。
其次,老農來談談什麼情況下馬鈴薯會的這種病?
通常情況下,這幾類情況下馬鈴薯會患病,第一,重茬。也就是在一塊土地上重複種植一種作物,比如連續幾年都在這塊土地上種植馬鈴薯。第二,溫度太低時種植馬鈴薯。在溫度比較低的情況下,將馬鈴薯種在地裡,會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生長期,在土地裡呆的時間太長,土壤中的細菌會影響到它。第三,土壤中細菌太多。比如在耕地中施用未充分發酵了的農家肥會增加土壤細菌的。
最後,如何防治這種疾病呢?
當然,要對症下藥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防治馬鈴薯黑痣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比如倒茬種植,施用充分發酵的農家肥,等到溫度適宜的時候種植馬鈴薯以及施用防治馬鈴薯黑痣病的專用農藥等等。
好了,就是這些,還希望大家喜歡!
-
10 # 清江鶴
一,馬鈴薯黑痣病屬什麼病害:
是土傳真菌性病害。不是細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這是對症用藥的基礎。
二,田間如何識別馬鈴薯黑痣病:技巧一:幼苗一般出土較晚,出土幼苗生長勢弱,嚴重時缺苗斷壟。
技巧二:地下莖受害出現潰瘍型病斑,影響營養輸送,可致地上植株生長受阻,頂部葉片褪綠,生長點壞死或萎蔫致枯死。
技巧三:地下塊莖(馬鈴薯)表皮上有類似"人痣"的黑色或暗褐色斑塊。
技巧四:地上部分植株因根部出現潰瘍影響了營養水分的輸導,會出現枯萎現象。因地上莖出現潰瘍,葉片光合作用的產物不能向下輸導至地下根部和塊莖上,營養就積累在地上植株上,使地上莖變粗,在分杈處形成"小氣生薯"(識別的典型特徵)。在近地表部位形成氣生根,產生黃豆大的"小氣生塊莖"。
技巧五:地上莖有時會在近地面基部形成潰瘍斑,當病斑融合地上莖一週時會在地上莖基部出現縊縮。空氣潮溼時,近地面可視蛛網狀白黴,植株矮化。
三,馬鈴薯黑痣病的綠色防控措施:首先,選乾淨無病脫毒種署進行倒茬輪作或隔年單作。其次是在馬鈴薯播種時,用代錳或甲託按五比九十五比例混合,每一公斤混合藥劑拌種兩百斤。放基肥時儘量將木莓菌或雙核絲核菌生物劑與基肥混拌溝施,可收到良好的預防效果。最後就是及時開展化學防治。常用藥劑有:氟唑菌苯胺,氟醯胺嘧菌酯等。
-
11 # 劉大春兒
鈴薯黑痣病又稱“黑色粗皮病、莖潰瘍病”,是重要的土傳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現為在馬鈴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塊,即黑痣病菌核。
馬鈴薯黑痣病又稱“黑色粗皮病、莖潰瘍病”,是重要的土傳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現為在馬鈴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塊,即黑痣病菌核。那麼馬鈴薯得了黑痣病怎麼辦?怎樣防治馬鈴薯黑痣病?下面火爆農資招商網為大家整理了一下馬鈴薯黑痣病防治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鈴薯黑痣病發病症狀與危害
黑痣病可危害馬鈴薯的幼芽、莖基部及塊莖。芽塊播種到田裡出芽後,幼芽頂部出現褐色病斑,使生長點壞死,不再繼續生長。因輸導組織受阻,其葉片則逐漸枯黃卷曲,植株易倒死亡,此時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氣根,產出黃豆大的氣生塊莖。地下塊莖發病多以芽眼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影響出苗率,造成苗不全、不齊、細弱等現象。
在苗期主要感染地下莖,出現指印形狀或環剝的褐色病斑,地上植株矮小和頂部叢生;嚴重時可造成植株立枯、頂端萎蔫。莖稈上發病先在近地面處產生紅褐色長形病斑,後漸擴大,莖基全周變黑表皮腐爛。病原物的有性階段發生在近地表的地上莖的表面,往往產生灰白色菌絲層,其上形成擔孢子;莖表面呈粉狀,容易被擦掉,粉狀下面的莖組織正常。匍匐莖感病,為淡紅褐色病斑,匍匐莖頂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塊;感病輕者可長成薯塊,但非常小。也可引起匍匐莖亂長,影響結薯,或結薯畸形。受侵染的植株,根量減少,形成稀少的根條。成熟的塊莖感病時,在其表面形成大小形狀不規則的、堅硬的、土壤顆粒狀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不易沖洗掉,而菌核下邊的組織完好,也有的塊莖因受侵染而造成破裂、鏽斑以及末端壞死、薯塊龜裂、變綠、畸形等現象。
馬鈴薯黑痣病防治攻略
農業防治
1.輪作倒茬。與玉米、蕎麥、豆類等作物進行3年以上倒茬。
2.選擇良種。選擇的表面無黑色菌核的種薯。
3.選擇地塊,推廣壟作。
4.播種要選擇適時晚播、適當淺播,縮短出苗時間,減少幼苗與土壤中病原菌的接觸,降低病菌侵害機率。
藥劑防治
1.藥劑拌種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克+2.5公斤滑石粉兌勻後幹拌150公斤種薯,或咯菌腈25毫升/升·精甲霜37.5毫升/升60~65毫升+水7~8公斤拌種100公斤。
2.溝施處理是在播種時畝用25%嘧菌酯懸浮劑50克或23%噻呋醯胺懸浮劑40克兌水40公斤處理播種溝。
3.葉面噴霧選在發病初期每畝用23%噻呋醯胺懸浮劑30克或40%氟啶胺·異菌脲懸浮劑50克、20%甲基立枯磷乳油50~80毫升兌水40公斤進行葉面噴霧。
生物防治
以木黴菌(Trichoderma)和雙核絲核菌(Rhizoctonia)進行生物防治,可減輕此病害。
隨著馬鈴薯產業的日益發展壯大,馬鈴薯頻繁調種引種,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重茬迎茬導致馬鈴薯黑痣病逐年加重,生產中迫切需要低毒、低殘留、高效的化學藥劑。從已有的報道及筆者進行的藥劑篩選結果來看,苯醚甲環唑、戊菌隆及其與福美雙的混劑、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咯菌腈、甲基立枯磷等藥劑對黑痣病有較好的防效。
-
12 # 茫然走在海邊
馬鈴薯立枯病 又稱為黑痣病和莖潰瘍病,嚴重的土傳病害之一,由於病苗大多直立而枯死,故稱為立枯病,塊莖受害會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黑斑塊,故又稱黑痣病。 防治方法:使用脫毒不帶病的健康種薯,土壤消毒,可用五氯硝基苯進行藥物消毒,也可用拌種雙,拌種靈拌種。 田間發病時,可用百菌清,代森錳鋅噴霧防治,一週左右一次,連續2-3次。
-
13 # 昆鳥三農
馬鈴薯黑痣病又稱莖基腐病、立枯絲核菌病、絲核菌潰瘍病、黑色粗皮病。這種病為世界範圍內馬鈴薯產區普發性病害,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瞭解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病條件和黑痣病的症狀,防治上應側重於選用脫毒種薯,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輔以藥物噴施,減少越冬菌源,切斷病菌侵染途徑等綜合防治措施。
發病條件黑痣病發生與氣候條件、種子質量和耕作栽培措施密切相關。
氣候條件:主導因素,較低的土壤溫度和較高的土壤溼度,有利於絲核菌的侵染,同時,對於種薯則出芽週期長,在土中埋的時間長,增加病菌侵染機會。結薯期土壤溼度太大,排水不良,會加重薯塊上菌核的形成。
種薯質量:種薯健壯,生活力強,發病輕,反之則重。播種時間:播種期過早或過遲都會造成病菌對幼芽的侵染。耕作栽培:多年連作的地塊發病重,管理粗放、土壤板結、透氣性不良,排水性差的地塊,種薯出苗時間長,長勢弱,發病較重。整地播種作業期間遇雨,因土壤潮溼,容易板結,不利於幼苗萌發和出土,易感染病菌。管理措施:施用未經腐熟的肥料,常帶有病原菌絲體和菌核,易導致病害發生,且肥料在田間腐熟發熱,會傷害種薯及幼芽、幼苗,形成傷口,易於病害侵染。 症狀馬鈴薯黑痣病在馬鈴薯的不同生長期內都可發生:
苗期侵染頂芽和莖基部,頂芽被侵染後引起死亡,莖基部感病形成褐色水漬狀病斑引起立枯;
生長期主要侵染地下莖和匍匐莖,產生褐色潰瘍型病斑,地上部表現為植株矮小和頂部叢生;
成熟期主要侵染塊莖,感病嚴重導致匍匐莖頂端不能膨大結實,感病較輕塊莖畸形生長,變小。
在成熟的塊莖表面形成大小不一、數量不等、形狀各異、堅硬的、顆粒狀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斑塊,即病原菌的菌核,不易沖洗掉,菌核下邊的組織保持完好。也有的塊莖因受侵染而導致破裂、鏽斑和末端壞死等。
防治措施對於馬鈴薯黑痣病的防治,僅採用單一的措施並不是完全有效的,應在病害發生的不同階段採取綜合措施和技術。
防治上應側重於選用脫毒種薯,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輔以藥物噴施,減少越冬菌源,切斷病菌侵染途徑等綜合防治措施。
(一)農業防治:
1.選用脫毒種薯和抗病品種。選用無菌種薯或用多菌靈等殺菌劑浸種,可有效地阻斷病原菌的侵染。
2.適時栽植,栽前催芽,實行地膜覆蓋,促種苗早發,降低病害發生。發病重的地區,尤其是高海拔冷涼山區要特別注意適期播種,避免早播。
3.及時拔除病株,並在根際土壤中施用石灰等士壤處理劑處理土壤。
4.適時採收:在結薯根未乾枯前提前2周前收穫,可有效地降低薯塊上黑痣的發生。
5.輪作:馬鈴薯與小麥、玉米、豆類作物輪作,可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含量。
(二)化學防治:
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或50%敵磺鈉可溶性粉劑或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按種薯量的0.2%浸種或拌種;
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
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50%敵磺鈉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開花前灌根,每株60ml,效果較好。
利用三唑類殺菌劑、多菌靈、五氯硝基苯等處理土壤,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生物防治:
許多對土傳病害有高效生防效果的生防菌株可以應用於絲核菌的防治,如假單胞桿菌、芽孢桿菌、木黴屬、青黴屬等,可以透過增強拮抗微生物的生理活動及改變土壤菌落結構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輪枝孢屬真菌對絲核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對AG3融合群(馬鈴薯黑痣病的病原菌群的名稱)有非常明顯的效果,且從栽植到收穫以至貯存,均可發揮有效的生防作用,可用來作為絲核菌病害的生防菌。
馬鈴薯適應性廣,對水肥要求不敏感,因此成為一些乾旱地區的重要經濟作物。但由於近年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輪作倒茬年限逐漸縮短,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生呈逐年加重的趨勢。
我們既然找到了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病條件,在播前我們就要在源頭上去遏制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生,避免造成減產。
-
14 # 百里雲彩
近年來,隨著馬鈴薯產業的迅猛發展,馬鈴薯種植面積逐漸擴大,重迎茬問題較為普遍,在馬鈴薯種植區黑痣病日趨加重,且發病較為普遍,一般可造成馬鈴薯減產15%左右,個別年份可達全田毀滅,嚴重影響著馬鈴薯的產量與品質, 阻礙了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黑痣病是留在土壤中的菌核或者馬鈴薯上攜帶越冬。帶病種薯是翌年的初侵染源,也是遠距離傳播的首要載體。馬鈴薯生長期間病菌從土壤中根系或莖基部創傷侵入,引起發病。熟悉並掌握該病的防治方法很有必要。
防治方法
(1)開溝時施用含有鈣、鋅、硼等元素的基肥,一旦田間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 ,在遠離種植地塊處深埋,病穴內撒人生石灰等消毒。
(2)在開溝時增施生物菌(枯草芽孢桿菌)
(3)測一下土壤PH值 大於6.5的情況下用食用醋調節一下,一般是一畝地5斤,噴在畦上。
(4)在播種的時候,選用無病種薯,培養無病壯苗,樹立無病留種田。用《細截》60-90倍液對切開的種塊進行噴霧。
(6)花期前,和幼果期時,使用《青枯立克》500倍液,嚴重的地塊用300倍液進行澆灌或噴霧。
回覆列表
農業防治
1.輪作倒茬。與玉米、蕎麥、豆類等作物進行3年以上倒茬。
2.選擇良種。選擇的表面無黑色菌核的種薯。
3.選擇地塊,推廣壟作。
4.播種要選擇適時晚播、適當淺播,縮短出苗時間,減少幼苗與土壤中病原菌的接觸,降低病菌侵害機率。
藥劑防治
1.藥劑拌種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克+2.5公斤滑石粉兌勻後幹拌150公斤種薯,或咯菌腈25毫升/升·精甲霜37.5毫升/升60~65毫升+水7~8公斤拌種100公斤。
2.溝施處理是在播種時畝用25%嘧菌酯懸浮劑50克或23%噻呋醯胺懸浮劑40克兌水40公斤處理播種溝。
3.葉面噴霧選在發病初期每畝用23%噻呋醯胺懸浮劑30克或40%氟啶胺·異菌脲懸浮劑50克、20%甲基立枯磷乳油50~80毫升兌水40公斤進行葉面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