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是時候介紹一下祖傳的獨門秘術了——“距離原則”。接近,在孩子有情緒時,安撫他、鼓勵他、與他溝通;遠離,當自己的情緒被激發出來前,及時離開,不要堅持。這是處理孩子情緒問題時一以貫之的原則。
8
回覆列表
  • 1 # 爾雅休養札記

    輔導作業,被氣到心梗;責罵孩子,被氣到血壓飆升;孩子叛逆,被氣到頭懵。

    很多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到處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認為只有方法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的教育情緒健康嗎?”

    這大概是絕大多數家庭教育的現狀——急躁、焦慮、情緒化。

    教育的情緒雷區獅子吼

    教育基本靠吼,溝通幾乎沒有。

    想一下,你什麼時候會說出令孩子特別難以接受的話?應該都是在生氣的時候。

    那你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工作不順?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壓力?還是心中的執念?

    你想用情緒告訴孩子:我很生氣,這都是因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變了,我才不會這麼生氣,才會對你有好臉色。

    孩子也許確實變得聽話了,但暫時的聽話只是因為恐懼,以後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

    當你把心裡積壓的淤泥傾倒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嗎?然而並沒有因此輕鬆,反而還多了一份內疚和自責。

    情緒化的表達是把雙刃劍,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你辛苦維繫的親子關係,就是在這一聲聲吼叫中分崩離析的。

    雙標化

    聽到沒有?不要再玩手機了!

    作業寫完了嗎?還看電視!

    這麼晚了,還不去睡覺!

    你怎麼這麼笨!

    ……

    你這樣要求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機、看電視、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會說:“我是大人,我可以這麼做,但孩子不能這麼做。”連大人都無法自制的事情,你認為孩子會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恐怕就是:“我們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這恐怕也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你自己都不行,憑什麼孩子就一定要行?

    這句話表達的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信任和鼓勵,更多的是將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過且過,不想努力,喪失了自我,卻對孩子如此苛刻。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總拿著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還那麼理直氣壯。

    焦慮感

    每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父母預期的時候,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瞬間噴薄而出。

    不分青紅皂白,揪著孩子一頓數落:父母為了你才買那麼貴的學區房、為了你花那麼多錢報培訓班、為了你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父母為你犧牲那麼多,你還這麼差勁,你太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給父母丟人。

    這麼用情感綁架孩子,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是伴隨著父母的焦慮而發生的,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東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這種焦慮感主要源於愛的自私,認為對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報就越多。

    這種過分有條件的愛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可怕,對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從而導致孩子的焦慮、抑鬱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緒學會表達情緒

    動畫片《獅子王》的開頭有一段父子的互動:辛巴因為好勝而惹了很大的麻煩,險些喪命,但父親卻沒有批評他,只是說:“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來他又告訴辛巴該怎麼做:“只有在必要時、在別無選擇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就是冒險。”

    將情緒化表達,變為表達情緒。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平靜地與孩子坦誠交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誠相待。

    “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們只有將內心平靜下來,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為身教的巨人

    你知道嗎,現在的孩子送給父母們一個“教主”的封號,意思就是“說教的最厲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成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國父母往往是“言傳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說了一籮筐,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

    父母們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卻忽視了這些優秀孩子的背後,始終有以身作則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你想讓孩子專注地寫作業,可你自己在寫一份方案時還要時不時地刷手機;你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書本而是手機;你想讓孩子堅持練習舞蹈、繪畫、鋼琴,可你自己卻連每天半個小時的健身都堅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人,首先你必須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要記住,你的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孩子的標杆。

    平衡自己的內心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

    你愛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快樂,因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希望和驕傲。

    有條件的愛,並不可恥,這才符合一個人真實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願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一直感覺心理很不平衡,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坦然承認有條件的愛,想想你為孩子而變形的身材、錯失的升遷機會、耗費的大把時間……這些能換來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樂等等。

    如果把教育變成焦慮,那麼教育就成了一種負能量。承認愛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內心,大家都會更好過一些。

    愛是有條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犧牲。

  • 2 # 豆小米媽媽說

    孩子發脾氣,鬧彆扭,大哭大鬧的時候,家長該怎麼做?

    我們常說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候,先照顧情緒在說事,孩子已經在發洩自己的情緒,這個時候給孩子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他的耳朵是關上的,他根本聽不進去。

    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是先自己冷靜下來,再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把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比如孩子為了某件玩具,家長不買,孩子哭,這時候家長靜靜的看著孩子,孩子還在哭,家長就給孩子說“好吧,我知道你很傷心,那你先哭上三分鐘,等你哭完了,我們再說”,

    這個時候一般情況下,孩子會選擇繼續哭,等時間到了,你再去問孩子“現在還難受不?要不要再哭會?”相信孩子這時候已經慢慢平復自己的心情,不再哭鬧了。

    這時候我們要溫和而堅定的告訴孩子,今天為什麼不給你買玩具的理由,同時你可以提出現在可以帶孩子去幹什麼,轉移注意力,孩子一般也就同意你的做法,欣然接受了。

    處理孩子的情緒時候,要堅定,先處理情緒,處理自己的情緒,不要被孩子的情緒波動到自己很生氣,冷靜,自己先鎮定下來。之後再去安撫孩子,讓孩子先平復自己的心情,然後再去曉之以理,給孩子講道理,這個時候孩子才能認真聽下去。

  • 3 # 蔚藍fun

    首先我個人覺得要看父母怎麼看待情緒,如果你認為有情緒是正常的,那你就會讓孩子自然的發洩情緒。如果你認為有情緒是不對的,你就會不擇手段的想要阻止孩子發洩情緒。

    第二,什麼和善而堅定、幫助孩子疏導情緒、自己有情緒要離開都是必須建立在父母對“情緒”的正確認識上的。只有你對“情緒”有正確的認識,才會有正確的對待方式。

    第三,將心比心,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希望得到家人、朋友怎樣的對待,請用那樣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這就是最好的方式。想想當自己做錯事,很沮喪時,希望得到怎樣的對待?當自己憤怒無比,隨時都要爆炸時,你又希望怎麼宣洩?當自己傷心欲絕,難過得不行的時候,最希望聽到怎樣的話語?用這些方式去對待孩子的情緒,我想他們能夠慢慢的學會控制情緒。

    第四,在心理學中還有一個說法:和自己的情緒好好的呆一會兒,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情緒,尋找自己的情緒根源,看見它,它就會馬上消失不見的。

    我真切的體驗過一次,前年的事了。那天也是一天到晚忙個沒完,在長期休息不足、還要不斷付出的狀態下,我因為女兒的一點小事就火冒三丈,真的很想揍他們。於是我回到房間靜靜地呆了幾分鐘,與這個情緒呆了一會兒,突然一句話冒了出來,我把那句話說了出來:“我太累了,我需要休息。”話音剛落,眼淚嘩啦的流下來,就這樣一瞬間,我的怒火消失了,人也輕鬆了。然後心情愉快的和孩子玩耍去了!

    自從這次經歷,我真正的認識了情緒,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看見它,就是最好的處理方法。

    對待孩子的情緒也是一樣的,看見它就好了,不需要任何處理方法。

  • 4 # 天才發掘機

    當孩子情緒亢奮或失控時,他們就會言行失常,甚至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當你自己還是小孩的時候,其實也一樣。

    自我情緒管理,意即管理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表達的能力,是情商的主要組成部分。孩子的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則可以透過科學的訓練來提高。

    4歲左右的時候,大部分小孩就會開始使用一些簡單的策略,來應對他們受到的外部刺激。

    比如說,當他們害怕時,他們會選擇閉上眼睛;當他們聽到刺耳聲時,就會捂上耳朵。

    直要等到10歲左右,小孩子才會逐漸的使用一些稍微複雜點的策略,來進行自我的情緒管理。

    這些策略大致可以簡單的分為兩類:一類是嘗試去面對並解決遇到的問題;一類是嘗試去努力忍受問題帶來的痛苦。

    當孩子認為他有能力處理遇到的問題時,他們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問題本身上,想辦法認清自己遇到的麻煩並嘗試解決;

    當他們認為自己遇到的問題無法解決時,他們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感受上,想辦法去忍受和控制自己的痛苦。

    以上提到的策略都屬於情商的一部分。情商包含了意識、理解力以及表達和管理情緒的能力。

    絕大多數父母都只關心孩子在學校取得的成績如何,而嚴重忽視了孩子是否可以對自我的情緒進行管理。

    這是屬於家長們的短視,研究表明,情商對一個人成功的貢獻是智商的兩倍!

    自控——作為情商的一部分,對於孩子今後的成功尤為重要。

    那些有能力抑制自己的衝動(經常是由情緒引起的),避免被各種誘惑分散精力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實現他們的理想。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寧靜致遠。

    一項針對自控力的權威研究曾選擇了一批正在上學期間的孩子,持續追蹤他們的成長曆程,直到他們年滿三十歲。

    這項追蹤調查的結果表明,從小具備優秀自控能力的孩子,要遠比那些擁有高IQ、優越的社會地位和家庭環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情商訓練的第一步是意識到並正確理解自己的情緒。在我們表達我們的情緒前,首先是理解並接受它們。

    情緒並非一種障礙或麻煩,而是人類為了解決特定的問題而不斷進化得來的。

    情緒的分離理論表明,我們擁有的每一種主要情緒都有一個明確的指向,促使我們採取相應的行動。

    悲傷是一種比較特別的情緒,它可以讓我們安靜下來,不管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這就讓我們有機會可以找到令我們煩惱的原因並做出相應的補救措施。

    電影《頭腦特工隊》有對悲傷所起作用最好的詮釋,那個小女孩兒能夠從崩潰的邊緣迴歸正常,她的悲傷,功不可沒。

    與之相反的是,憤怒會讓我們躁動起來,讓我們變得激動亢奮,四肢充血。從進化的角度來講,憤怒能給我們超常的力量,讓我們在戰鬥中獲勝;

    而在現代社會,憤怒讓我們保持對周遭危險隨時做出反抗的力量。憤怒的存在是為了提示我們,我們的權利正在被侵犯,並且準備調動我們的能量來進行自衛。

    我們應當重視並仔細分析孩子表現出來的情緒。比如孩子為什麼會在一個完全沒必要激動的場景裡,突然變得狂躁不安。

    以我自己為例,我發現我的女兒會在那些她曾經成功處理過,但有時候又會處理失敗的問題上變得激動難抑。比如,在自己調節她的汽車座椅上。

    在最近的官方報告中,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父母不要用科技產品來安撫孩子的負面情緒。

    他們特別指出:“依賴電子產品或遊戲等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平復孩子們的情緒,這會導致孩子們在往後自己處理情緒問題上的無能”

    根本上來講,孩子需要去體驗他們的各種情緒,並且練習控制這些情緒,以此來培養自己的自控力和情商。

    由於情商對於成功的重要性,目前已經有很多關於父母如何培養孩子情商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瞭解情商是如何發展的,約翰戈特曼首先觀察了大量父母對待孩子情緒的方式。他最後把它們歸納為如下四種:

    迴避型父母認為孩子的情緒無關緊要,他們總是試圖儘快平復孩子們的情緒,選擇的方式常常是無視。

    責罰型父母認為孩子不應該有任何的負面情緒,一旦它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類似的情緒苗頭,就會選擇處罰他們。

    放任型父母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緒,但同時他們又很難幫助孩子調節這些情緒,也沒辦法教給孩子面對問題時應該採取的正確態度。

    教練型父母重視孩子的負面情緒,不會對孩子的情緒表達感到不耐煩,他們會把這種負面情緒體驗當做是一種與自己孩子增進關係的機會,因為孩子總是需要父母協助解決他們遇到的感情困擾。

    戈特曼的研究發現,那些教練型父母的孩子們身體更加健康,學習成績更優異,同時跟身邊人的關係也更加融洽。

    情感教練型父母一般採取五個基本步驟來幫助孩子處理情緒。當然,這通常這會花掉父母大量時間——大概會佔掉他們正常時間的20%到25%,所以戈特曼認為,如果父母沒辦法一直都嚴格遵照這些步驟,那也沒什麼好內疚的。

    這五個步驟分別是:

    步驟1:及時發現孩子的情緒

    情感教練型父母對於自己孩子表現出來的情緒都比較敏感,他們會注意孩子言行的細節,不會等到孩子的情緒被放大到快要爆發的時候才察覺到不對勁。

    步驟2:把孩子的情緒當做是與孩子溝通並教導他的機會

    對父母來講,孩子的情緒並不是一種障礙或是麻煩。它們是你與孩子之間建立感情連線的機會,孩子也可以在正確克服這些情緒的過程中得到成長。

    步驟3:傾聽並不斷確認你的理解是否準確

    當你的孩子在向你訴說他們的情緒和感受時,請全神貫注的傾聽。並不時用你自己的話重新複述一遍他的話,並詢問他們,你對於他所說的理解是否準確。

    步驟4:幫助他們精確表達情緒

    當你自信傾聽他們的表述後,要幫助孩子建立他們對自己情緒的認識能力和精確表達他們情緒的能力。比如,讓他們準確的理解諸如煩惱、悲傷、惆悵、興奮等詞句的含義,以便他們能準確的表達自己感受。

    步驟5:幫助他們合理控制情緒

    精確表達情緒所有的情緒都應該被接受,但不是所有的發洩行為都應該被接受。透過提高孩子們解決問題的技巧,幫助他們自己有效的發洩自己的情緒。把情緒的發洩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這就需要你幫助孩子設立目標並提出方案來逐漸達成目標。比如,根據他們的情感狀態,來決定是透過運動、大喊、大哭一場,還是透過談心的方式來釋放他們內心的壓力。

    有時候,利用上述方法來進行情感引導相當來講會比較快。但有時候卻會花掉大量時間,耐心至關重要。

    如果孩子面對的問題比較麻煩,一時無法處理,那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感同身受:

    當孩子的情緒變得尖銳時,你應該想辦法讓自己與他感同身受。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遇到的問題,嘗試在大腦模擬他曾遇到的狀況,讓你自己陷入跟他一樣的感情狀態,然後想辦法找到排遣這種情緒的出口。

    以上

    天才發動機團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貨又出了哪些“驚為天人”的美妝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