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個手指頭
-
2 # 專業頭皮養護專家
天哪,陪孩子寫作業是如此恐怖的事情嗎?
在同學群裡,有位媽媽這麼說:
“我是5年級孩子的家長,陪兒子寫了5年的作業,突發心梗住進醫院,住院期間還在惦記著孩子的學習。”
這哪是輔導啊!這簡直就是危及生命啊!
現在小學生的作業都超難,孩子根本無法獨立完成,還是需要家長全程參與,這哪是給孩子留的作業,這分明是家長的作業!
孩子放寒暑假的時候,老師會留不同形式的作業,就連出去玩都要記錄下來,做成娛樂作業,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僅要賺錢養家,而且要操持家務,還要完成孩子的作業,我們能不抓狂嗎?
在閨蜜群裡,一提到陪孩子寫作業,整個群都沸騰了,手機裡一頓狂轟亂炸。
很多朋友都跟我說,一到開學的時候,自己身體就不舒服,醫生說是開學綜合症,讓朋友不要上火、著急,可是,家長們怎麼可能不擔心呢?
其實,陪孩子寫作業讓很多家長左右為難,不陪吧說你不負責任,陪吧你又壓不住火。
沒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覺得媽媽好溫柔,一輔導作業,媽媽瞬間變成母老虎。
因為孩子一寫作業,就要上廁所,要不然就肚子疼,反正會磨蹭好久。本來還想耐心輔導,看到孩子這樣,就忍不住要發火。
我們做家長的,到底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本來就是辛苦的事情,不奢望孩子愛上學習,但要讓孩子知道這是她必須完成的。
其次,給孩子規定好時間,要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做不完也要上床睡覺。
打比方,跟孩子說好,晚上10點前必須睡覺。這樣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在旁邊提醒下就好。不需要在旁邊全程陪同。
最後,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如果孩子作業沒做完,就讓孩子自己面對老師的批評,家長不會替孩子承擔,完成作業是自己的事情,所以受到懲罰也要自己承擔。
這樣孩子才會有教訓,下次就不敢再犯了。孩子本就是在犯錯中成長的,家長不要太過追求完美,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
。。。。。。
看完了這些,
孩子還小
。
。
。
。
。
。
。
你們就慢慢熬吧!
不過現在當爸媽確實是很辛苦的,
尤其是媽媽,
除了輔導孩子功課外,
煮飯、洗衣服等家務通常也是由媽媽擔當,
多重壓力下,
很多媽媽年紀輕輕就變成了“黃臉婆”、“黑臉神”。
-
3 # 水墨不傾城
事實上很多家長都會有這種感覺,但是一定要控制自己,因為現在功課的確很難,而且孩子接受程度跟年齡也有關,所以盡力就好
-
4 # 芽芽兒童子
現在家庭輔導作業越來越普遍了,這就在考驗家長的耐心了,我們經常面對太多的壓力,對於孩子的一點點錯誤都會暴跳如雷。我們最重要的是面對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淡然面對孩子,很多時候我們是因為孩子的一點小錯誤,而把自己生活工作的情緒發洩給孩子了,好好反思。孩子不犯錯誤讓誰犯錯誤。我也每天在給孩子輔導,這種感覺一樣,所以在努力改變自己。
-
5 # 一首歌ma
同感。每次對孩子發完脾氣後,都知道自己又不淡定了。可是剛開始的耐心就堅持補不下去,我覺得我是沒有一個很好的規劃。
-
6 # 鄭房通
其實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的,現在老師給孩子佈置作業,很多都需要家長參與,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
其實,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想讓家長更多的陪伴孩子成長,畢竟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之路上的重要一課。但是現在很多家長都天天早出晚歸,忙於工作,可能會把工作上的煩惱帶到家庭中,所以輔導孩子功課時會沒有耐心,其實這對於每個家長而言也是一種考驗。
還是希望家長回家之後多陪陪孩子,共同學習,這是為孩子好,也為家長好。一天的忙碌以後,回到家,陪孩子放鬆一下心情,放下工作的包袱,培養自己的耐心,平和自己的心態,平靜自己的情緒,也許這比工作更重要。
回覆列表
輔導孩子學習是指父母教給孩子一些學習技巧,督促孩子學會學習休息相間的學習方法。引導孩子克服依賴心理,樹立一切靠自己的毅力和信心,而不是要父母陪著孩子讀書學習或孩子數學題做不出,父母代為演算。父母在輔導孩子功課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學會觀察 父母要能夠切實有效地幫助孩子輔導功課,首先應搞清楚孩子學習不佳的癥結所在。如有些孩子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父母就應幫助孩子合理安排時間,一般做作業40分鐘,休息10分鐘。有些孩子常常在一些難題上花費很多時間,耽誤了其他作業,而且情緒不好,影響下面的功課。父母就應建議孩子先做容易的、擅長的功課,最後再做難的。
二、適時啟發 孩子做功課遇到難題,父母不應立即啟發,而應該讓孩子自己獨立思考、解題。實在解決不了時,可由父母予以指導或講題。因為立即啟發,容易養成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
三、積極支援 當孩子遇到困難,情緒不佳時,父母應給予心理上的支援,調整孩子的情緒,並懷著興趣和孩子一起探討。父母千萬不可表現出焦慮、擔心或不耐煩D父母的消極情緒會挫傷孩子的信心,而父母的良好情緒和對孩子的信心,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孩子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充分思考 父母給孩子講解難題之後,應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父母不要一遍接著一遍地講,而應允許孩子嘗試錯誤,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孩子會找到正確的途徑。過多地講解會剝奪孩子的思考時間,家長也容易產生著急、不耐煩的情緒,這不僅使得輔導效果不佳,而且還會令孩子產生牴觸情緒,不利於孩子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