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爾雅休養札記

    輔導作業,被氣到心梗;責罵孩子,被氣到血壓飆升;孩子叛逆,被氣到頭懵。

    很多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到處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認為只有方法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的教育情緒健康嗎?”

    這大概是絕大多數家庭教育的現狀——急躁、焦慮、情緒化。

    教育的情緒雷區獅子吼

    教育基本靠吼,溝通幾乎沒有。

    想一下,你什麼時候會說出令孩子特別難以接受的話?應該都是在生氣的時候。

    那你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工作不順?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壓力?還是心中的執念?

    你想用情緒告訴孩子:我很生氣,這都是因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變了,我才不會這麼生氣,才會對你有好臉色。

    孩子也許確實變得聽話了,但暫時的聽話只是因為恐懼,以後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

    當你把心裡積壓的淤泥傾倒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嗎?然而並沒有因此輕鬆,反而還多了一份內疚和自責。

    情緒化的表達是把雙刃劍,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你辛苦維繫的親子關係,就是在這一聲聲吼叫中分崩離析的。

    雙標化

    聽到沒有?不要再玩手機了!

    作業寫完了嗎?還看電視!

    這麼晚了,還不去睡覺!

    你怎麼這麼笨!

    ……

    你這樣要求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機、看電視、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會說:“我是大人,我可以這麼做,但孩子不能這麼做。”連大人都無法自制的事情,你認為孩子會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恐怕就是:“我們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這恐怕也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你自己都不行,憑什麼孩子就一定要行?

    這句話表達的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信任和鼓勵,更多的是將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過且過,不想努力,喪失了自我,卻對孩子如此苛刻。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總拿著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還那麼理直氣壯。

    焦慮感

    每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父母預期的時候,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瞬間噴薄而出。

    不分青紅皂白,揪著孩子一頓數落:父母為了你才買那麼貴的學區房、為了你花那麼多錢報培訓班、為了你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父母為你犧牲那麼多,你還這麼差勁,你太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給父母丟人。

    這麼用情感綁架孩子,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是伴隨著父母的焦慮而發生的,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東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這種焦慮感主要源於愛的自私,認為對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報就越多。

    這種過分有條件的愛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可怕,對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從而導致孩子的焦慮、抑鬱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緒學會表達情緒

    動畫片《獅子王》的開頭有一段父子的互動:辛巴因為好勝而惹了很大的麻煩,險些喪命,但父親卻沒有批評他,只是說:“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來他又告訴辛巴該怎麼做:“只有在必要時、在別無選擇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就是冒險。”

    將情緒化表達,變為表達情緒。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平靜地與孩子坦誠交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誠相待。

    “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們只有將內心平靜下來,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為身教的巨人

    你知道嗎,現在的孩子送給父母們一個“教主”的封號,意思就是“說教的最厲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成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國父母往往是“言傳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說了一籮筐,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

    父母們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卻忽視了這些優秀孩子的背後,始終有以身作則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你想讓孩子專注地寫作業,可你自己在寫一份方案時還要時不時地刷手機;你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書本而是手機;你想讓孩子堅持練習舞蹈、繪畫、鋼琴,可你自己卻連每天半個小時的健身都堅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人,首先你必須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要記住,你的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孩子的標杆。

    平衡自己的內心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

    你愛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快樂,因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希望和驕傲。

    有條件的愛,並不可恥,這才符合一個人真實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願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一直感覺心理很不平衡,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坦然承認有條件的愛,想想你為孩子而變形的身材、錯失的升遷機會、耗費的大把時間……這些能換來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樂等等。

    如果把教育變成焦慮,那麼教育就成了一種負能量。承認愛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內心,大家都會更好過一些。

    愛是有條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犧牲。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王宏梅: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

    首先,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激起了你的情緒的時候,觀察自己的感受,還有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

    比如,孩子把你剛剛整理好的房間折騰得亂七八糟,讓你的心情一落千丈甚至是怒火中燒。這個時候一定要先讓自己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的情緒轉化成怒火,更不要把情緒轉化成暴力,而是要平靜下來,問問自己的感受是什麼?是憤怒?是失望?還是傷心和痛苦?那麼你的需求是什麼呢?是想讓孩子能尊重你的勞動?還是想讓他保持清潔?或者這些兼而有之?

    其次,把情緒“語言化”,用語言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上面的那個例子,你的勞動成果被孩子毀掉了,你很憤怒、又心疼自己的勞動成果,那就用語言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注意表達情緒不是指責、批評、評價,而是就事論事,客觀地表達你自己的情緒。

    既然要就事論事,首先要向孩子描述是什麼事讓你有了情緒,然後你的情緒是什麼?你的情緒背後的訴求是什麼?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孩子,當我看到我辛苦一個小時整理好的房間被你弄得亂七八糟的時候,我的好心情一落千丈,我現在很憤怒、也很傷心,我覺得自己的勞動沒有被尊重,我希望你以後能尊重我的勞動,你現在能跟我一起把房間整理好嗎?”

    把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真誠地向孩子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和期待,孩子就能理解你的心。

  • 3 # 勇赫老師

    做家長,做一個懂教育的家長更難。當你懂得教育之後,你會積極嘗試在孩子面前扮演一個更加優秀的父母。理性的思維,模範的行為,積極的心態,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父母也是凡人,凡人就會有煩惱與情緒。我們該如何在孩子面前表達情緒呢?很多家長都知道,不能在孩子面前發脾氣,鬧小性,把自己的火撒子孩子身上,那到底應該怎麼處理情緒呢?

    1、學會示弱

    大多數情況下,家長作為教育的權威者,喜歡向孩子宣洩情緒與不滿,以達到一種震懾或警示的作用。其實,我們如果學會示弱,向孩子們表達一下我們的需求與煩惱,反而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同理心與責任心。

    2、理性表達

    好的情緒,就是好的教育。父母對於孩子的情緒表達,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及處事方式。當我們可以理性地面對困難與煩惱,積極地應對和解決問題,則會成為孩子孩子好的榜樣。有一個小的方法,我們可以孩子交流一下我們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以及我們又是如何一點一點攻克難題的歷程。

    3、與孩子在遊戲運動中一起發洩情緒。如果感受到了生活的壓力,你需要學會合理的宣洩情緒與不滿。有一種最好的方式,便是和孩子開展親子游戲或親子運動。在親子互動中,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表達情緒,收穫身心健康。(via勇赫大叔)

  • 4 # 孕媽學堂

    首先,學會溝通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很多教育的傳達都離不開溝通,而情緒的表達也是透過溝通來表現的,只有學會溝通,做好模範作用,才能成為一位合格的父母,當然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孩子面前發脾氣,不能把自己的怒火撒在孩子身上。

    第一,我們要以平等的角度看待孩子

    很多家長都以上下級的感覺俯視孩子,嚴厲的命令口吻去教導孩子,從而給孩子一種壓迫的感覺,而自己的情緒當然也不會做更多的掩飾,長此以往這樣肯定會給孩子負面影響,甚至長大以後成為自己的模樣,因此我們建議家長一定要以平等的角度去和孩子溝通,作為朋友偶爾也會示弱一下,這樣向孩子們表達我們對於他們的期望和需求,從事也可以抱怨自己的煩惱和不開心,作為孩子才會更多的體諒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二,學會發洩,善於表達

    其實很多父母不會表達也是一種通病,他們經常把煩惱放在心理不說出來,以及把孩子當成小孩看待,但是我們的孩子同樣需要了解我們家長,所以如果遇到什麼事情不開心,或者自己的孩子又做錯什麼了,不如把事情對孩子講出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然後跟孩子一起尋找發洩的手段,比如做做遊戲,這樣不僅可以增進親子關係,也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會讓家長不開心,下次他們就會注意嘍。

    第三,多從理性角度出發,從父母自身做起

    我們一般看待一個人是否有教養,首先要看他處理事情的方式以及表現出來的行為,因此一個人如何表現自己的情緒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當我們面對問題和煩惱的時候不妨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多想一想怎樣處理會更好,畢竟我們作為父母不要忘記還有一個榜樣的作用,有一雙很天真的眼睛一直在看我們的行為,從旁在學習如何對待事情的方式方法,所以作為家長也一定要負責,不要盲目任性而為喲。

  • 5 # 陳忻兒童心理

    父母如何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我認為,要做有血有肉,真實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父母。

    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聖人。我們的耐心有限度,我們的時間,精力都有限。我們的智慧也有限,有時候也會做錯事。父母最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和孩子溝通這件事情。嬰兒,完全依賴父母,甚至好多幼兒,都會覺得父母好厲害,父母是全知全能的。那他們對父母的期望就很高。如果孩子一直有這樣的期望,然後父母有做錯的時候,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孩子容易失望甚至害怕。所以,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普通人,有時候也會累,有時候也會不耐煩。不要覺得孩子不懂。我有個朋友,親身實踐過。她的孩子5歲上幼兒園。有一天,她接孩子回家,在車裡,孩子想跟她玩一個唱兒歌的遊戲。媽媽覺得剛下班很累,交通又很堵,覺得自己沒有心力跟孩子玩遊戲。按著她平時的做法,她一定會抑制住自己的需要,勉強陪孩子玩,但是很快就會跑神,或者不耐煩。她聽了我的建議,決定告訴孩子自己真實的感受。她跟孩子說,媽媽剛下班,有點兒累了,能不能讓媽媽安靜10分鐘,然後媽媽再陪你玩遊戲,好嗎?結果,孩子真的安靜下來了。過了片刻,孩子說,媽媽,10分鐘到了麼?我們能玩遊戲嗎?媽媽當時特別感動,覺得孩子能夠體諒自己。所以,沒有關係,如實告訴孩子,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要,其實這也讓孩子去學會理解父母。

  • 6 # 曲韻談兒童心理

    回答您的問題可以寫一本書了。這裡簡單的回答一下。目前市面上很多所謂的育兒專家總是在提倡把情緒分開來處理,殊不知情緒是跟認知和行為密不可分的。就好比語言,當你問如何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你要細分,看你說的是什麼話。情緒更是如此,什麼情緒?這情緒怎麼來的,你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對孩子表達情緒是隻針對孩子,跟孩子互動中表達,還是在跟孩子談論其他事情時,伴隨的情緒表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就是你面對的是多大的孩子?

    咱們就概括的籠統的說一下跟孩子互動時情緒如何表達。非常簡單,自然流露。該怎樣就怎樣,你是喜愛孩子、被孩子萌到還是被孩子氣到,還是心疼孩子、反感他的行為、責備他的言行等等等等,就依你最本來的方式去表達就行了,沒有任何人有資格來指導你。

    更何況你想裝也裝不好。六歲的正常發育的孩子,已經能夠透過觀察你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氣,語調等,猜到你大部分的情緒。你的偽裝反而造成孩子的疑心或者誤解。

    跟孩子的互動中什麼樣的場景、什麼樣的事情引起了你什麼樣的情緒以及你是如何表達的,這才是孩子學習情緒表達的最有效方式。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的表達有問題,比方說比較漠然或者表達方式比較少或者常常表達過度,那麼這是你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月一次的洗澡頻率是不是很不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