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日紅紅滿天
-
2 # 戴著墨鏡的王老師
給你舉幾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1、2018年7月12日,天津武警後勤學院附屬醫院47歲醫生趙軍豔在出診時被3名歹徒刺中數刀後身亡。經核實,犯罪嫌疑人並非趙醫生收治的患者。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該案件中被刺死的趙醫生,此前根本沒有為兇手進行過任何診療。當事人之間並不存在任何過節糾葛,有目擊者表示,歹徒行兇後稱,“和她沒關係,算她倒黴”。趙軍豔醫生被刺引發醫療圈、媒體、網友等各方面的空前關注,無異於一場輿論地震。2、2018年10月12日,一段“北大醫院婦產科醫生被患者家屬毆打”的影片廣泛傳播。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赫英東等三位醫生在值班工作期間,遭到患者孫某某及家屬鄭某某等三人的無端毆打,事後警方介入調查。最終,其中一名打人者被刑事拘留,另一名打人者是在校大學生,被取保候審。公安機關、中國醫師協會、相關政府部門,甚至歌手韓紅都進行了公開評論,譴責暴力傷醫行為。
-
3 # 養豬的猩猩
百度上的說的是醫患雙方在診療護理過程中,為了自身利益,對某些醫療行為、方法、態度及後果等存在認識、理解上的分歧,以致侵犯對方合法權益的行為。
但是我認為這僅僅是一種簡單而且片面的解釋,醫患矛盾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看病難,看病貴,看病不透明造成的。醫患矛盾的來源一般是患者對醫療過程中的不滿,或者由於醫院的一些過錯而引起,還有一些患者對醫學知識的認知不夠對醫院治療效果不滿意。歸根結底的原因還在於看病難,看病貴。雖然國家有社保,新農合等各種醫療保障,但是看病越來越貴成了人們共同的認知。國家給了補助,自己也沒少花,漸漸引起了人們對醫院的怨恨心裡。我個人也不是很理解,看病越來越貴是已經確認的事實,希望國家能夠重視這個問題,讓老百姓感到有病能看,有病看得起。這樣才會從根本上解決醫患矛盾,讓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免遭傷害。
-
4 # 方寸玉竹
醫患矛盾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對於醫生和患者兩個角色,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如果有一個病人到了醫院,大部分醫生持著的態度是“我盡力治好你”,而患者覺得自己是顧客是來消費的,所以他們的態度是“你必須治好我”。我覺得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另外導致醫患矛盾惡化的一個原因是不好好說話,醫患雙方都不會好好說話。當然,這個問題主要還是針對醫生,可能他們每天需要面對的群體很多,所以經常會有些情緒在裡面。但是病患本來就帶著病,還要承受醫生的一些冷言冷語的態度,看了就來氣。
解決醫患問題,這是一個長遠的目標,並不是一朝一夕能處理的好。但是其中最關鍵就在於信任,醫生與患者之間必須相互信任,唯有這樣,矛盾才能解決。這些信任包括醫院的收費明細、醫生的待遇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醫生正常開展工作。
另外,還必須保護醫院的正常秩序,打擊醫鬧;建立獨立公正公開的醫療事故鑑定制度;建立社群醫院,讓患者沒必要任何大小毛病都跑到醫院去。
-
5 # 漢水遊民
醫患矛盾的出現,從根本上說就是醫療資源不僅不夠充足,而且分配不均衡。今天我們不談醫患矛盾產生的原因,只大略說說醫患矛盾的表現形式:
1-過度醫療
我們經常調侃:醫院是一個不能討價還價的地方,只能如實掏錢。醫療機構也是有考核指標的,其中有一項經濟指標(盈利指標)。多檢查,多用藥,多住院,意味著多掏錢。在管理不合理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過度醫療的情況。醫療有效果,甚至很快好轉或痊癒了,那還好。倘若,過度醫療後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產生的矛盾就極大了。
2-輕視醫療
患者或患者家屬認為醫生或醫療機構低估了病情,沒有采取應當採取的醫療方案,從而導致患者病情加重、惡化、死亡。
3-流程不當
從看病到走出醫院,這裡面有太多步驟和流程,相對來說,醫護人員比病患家屬更為清楚。實際操作中,雙方都有可能出現流程不當的行為。比如,告知義務和知情權利、簽字確認和稽核有效。特別是遇到突發情況需要緊急手術時,比較容易產生矛盾。
4-其他矛盾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醫療機構也開始慢慢走服務型路線。有時候,患者和患者家屬認為醫生和醫療機構的流程正確、醫療方案有效,但會提出沒有得到應當有的服務,或者不尊重個人隱私。換句話說,病是治好了,但心裡頭感到不悅。
以上,就是醫患矛盾的部分表現形式。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但隨著醫療資源的逐漸完善矛盾會越來越少。(這次疫情攻堅戰中,幾萬名的最美逆行者用行動譜寫了讚歌,改善了醫患關係,大讚!)
-
6 # 永遠不老的老男人
簡單一點所謂醫患矛盾就是醫生為了錢可以毫無底線。輕一點的態度惡劣多開無用之藥了草過場,重一點的不是根據最佳療效最佳治療方案最佳用藥方案治病不惜犧牲患者的健康甚至謀財害命。不要以為是危言聳聽確實存在確實存在。可惡的還有某些醫生明知自己無能力治療普通病患的某些疾病仍然不請有能力的醫生會珍灡竽充數延誤了病患治療甚至危害了病患的生命。
回覆列表
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除開極個別的個例醫患。通常意義的醫患就是資源不均。第一,站在醫生的角度。每天接待大量的患者,很難準確的給與解答或者人文關懷。他們工作量很大。這就反應了兩點,醫院配置的不合理,其次是部分患者可以選擇社群,卻擁擠到大醫院。第二,站在患者角度,醫院商業化,因此只相信大醫院,不管是感冒還是一般社群可以治療的病情都擁擠到大醫院。選擇不理智。其次是病情確實需要科學,到了醫院,掛號,取號,排隊。看醫生,開藥,排隊,繳費,排隊,拿藥,排隊。。。無盡的等待。如果吧把醫療資源能夠隔離劃分或者科學有效,人民可以理智選擇醫療資源。我想,醫患關係可以解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