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塏侃史
-
2 # 秋媚讀史
清朝的太廟分為東、西兩殿,東配殿供奉的是宗室王公,比如開國功臣代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恭親王奕訢等十四人;西配殿供奉的是非宗室功臣,比如揚古利、額亦都、復康安等十二人。
平均下來,一個皇帝才有一個非宗室功臣配享,張廷玉是其中唯一的漢人。可以說這是一項極高的殊榮,也能看出雍正對其重視。張廷玉又有何過人之處,能得到雍正的青睞?
對“人臣之道”研究得足夠透徹人臣之道就是如何做臣子,怎麼伺候君主。《易經》中就有關於臣道的記載,主張大臣要陰柔,自己默默無聞,將所有的功勞都讓給君王。
儒家對臣道的研究非常重視,早已經將為官之術總結成文。早在春秋,荀子就專門寫過一篇——《臣道》。荀子說,伺候君王,就要首先分析君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昏君還是明君,然後對症下藥。
在以儒學為做官准則的大清,這些書上的“人臣之道”,對於進士出身的張廷玉而言,只不過是入門級的教科書而已。
張廷玉是桐城的官宦世家,父親又是大學士張英。張英為官相當成功,幾十年沒出現失誤。因此,張廷玉為官,是有家傳的,這就已經贏在起跑線上。父親張英對張廷玉不僅言傳,而且身教。
張廷玉與年羹堯是同榜進士,又同時授職翰林院檢討,所以剛開始走得比較近。張英畢竟為官多年,慧眼識人,一眼就看出年羹堯的“毛病”,斷言將來會出問題,於是就讓張廷玉離年羹堯遠點。果然,後來雍正打擊年羹堯,“相關人員”一併出事。
在家庭“為官氛圍”的薰陶下,張廷玉顯得特別成熟,言談舉止也很得體。
天生就是當秘書的材料,專業過硬張廷玉的第一項才能是極強的文案功底。張廷玉從入職南書房起,就已經展現出過人的文案才幹。他記錄皇帝的話,特別準確,速度也足夠快。雍正看重他,也是因為這一點。
雍正繼位之初 ,每天要釋出十幾道聖旨。雍正只需口述,張廷玉就有本事在幾分鐘之內將口語變成一篇文言文,而且條理清晰,文采斐然。
張廷玉的第二項才幹是超強的記憶力。張廷玉的大腦就是一個數據庫,全國幾百號高階大臣的簡歷,他都一清二楚;全國一千多縣令名字,張廷玉能馬上脫口而出。所以,只要有張廷玉在身邊,皇帝根本不需要查閱資料,對他的依賴性只會越來越強。
張廷玉的第三項才能是精通滿語。清朝中前期,皇帝辦公時,最機密的檔案都是用滿文記錄。要是不會滿語,很難進頂端決策層。就好比在外企工作,不會英語,就無望進管理層。張廷玉很有先見之明,考中進士後,花了兩年時間學習滿語。
要想得到老闆重視,先要在專業上出類拔萃。張廷玉成功的基礎是過人的才幹,讓皇帝用起來特別順手,很快就成了雍正離不開的貼身秘書。
為官謹慎,不貪圖名利,沒有私心皇帝最防備的是什麼?大臣得寸進尺的私心。你必須表現得沒有私心,才能最終滿足自己的私心。
張廷玉處處都能站在皇帝的角度考慮問題,從不植入個人私心。他年輕時當過科舉主考,有人想買通他,讓他透漏試題。張廷玉寫了一首詩,“簾前月色明如晝,休作人間幕夜看”,很文雅地拒絕對方的要求。
在功名利祿方面,張廷玉也表現十分謙讓。張廷玉的兒子張若靄曾經考中探花,這事放在別人家,肯定歡天喜地。但是張廷玉知道後,第一反應是“驚懼失措”。
他立刻跑到宮中,向雍正請求,把自己兒子降為二甲。雍正一聽,大為感動,於是將張若靄降為二甲頭名。然後,雍正又特地釋出諭旨,將這件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目的就是表彰張廷玉公忠體國,大公無私。
張廷玉在政治上有句名言,“萬言不當,不如一默”。再有才華,說的再多,不如一句不說,說得越多,犯錯的機率越大。
張廷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謹言慎行,謹慎到每天回家,他會把帶回家的草稿燒掉。留下文字,就是留下把柄。張廷玉當了幾十年的官,沒有留下一封與官員的信件,這就避免了皇帝的猜疑。
張廷玉有才幹還謙虛謹慎,自然容易贏得皇帝的賞識。雍正視張廷玉為肱骨之臣,雍正朝每一項重大措施背後,都有張廷玉的影子。張廷玉一路高升,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負責戶部和吏部,還兼任軍機大臣。
身處高位,張廷玉不做決策者,只做執行者;不做能臣,只做秘書,將功勞都讓給了雍正。雍正生前離不開張廷玉,讓其入太廟,以便去世後還能繼續輔佐自己。
-
3 # 在下古麒
總得來說還是因為張廷玉辦事能力強,能夠幫雍正省去不少的心,如果那個時候有最佳職工獎,說不定雍正就會將其頒發給張廷玉了。
清史說:“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於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十數次”。
也就是說,只要是雍正有了旨意,就會讓張廷玉來到自己身邊,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張廷玉,而張廷玉在聽過雍正的大概意思之後,便發揮自己的所長將皇帝陛下的旨意形成文書,然後在讓雍正檢視,看看是否符合他的要求,雍正鐵定是非常滿意的,所以對張廷玉也是大為倚重,用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張廷玉不僅能力出眾,而且還總是加班加點的給雍正辦事。比如在對西北用兵這件事情,張廷玉“遵奉密諭,籌畫經理,羽書四出,刻不容緩”,可是大事畢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完成的,所以張廷玉還會在回家之後“燃雙燭以完本日未竟之事,並辦次日應辦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寢,或從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親自改正,於黎明時付書記繕錄以進”。可見張廷玉的過人之處。所以劉連雍正也為自己能夠有這樣一個稱心的臣子而感到驕傲。稱讚說:“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能力出眾加工作刻苦,讓雍正對張廷玉大為欣賞。不過張廷玉的個人品性也是極好的,他為人謹小慎微,很明白自己的身份,也懂得“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道理,一來不惹皇帝不滿,二來不與群臣結怨,就這樣踏踏實實做事,安安分分做人,所以在同事間的口碑也不差。
在雍正末年,張廷玉回家省親,皇帝寫信給他說:“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這是雍正赤裸裸的對張廷玉說自己離不開他,可見張廷玉在雍正的心中份量多麼的足。後來雍正臨終前命張廷玉與鄂爾泰併為顧命大臣,共同輔佐乾隆治國理政。
當然,乾隆對張廷玉的評價也不低,說他:“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在張廷玉死後給予他配享太廟的殊榮。要知道,在有清一代的漢大臣中,唯有張廷玉一人才有這一個待遇。
-
4 # 80後央企職場人
1.前朝留下的人才
2.有才
3.漢臣制約滿臣
4.關鍵時候挺雍正
5.情商高,得志到不失智
-
5 # 百里雕一一、琢磨透雍正心思的技術官僚
張廷玉以一介南方漢人,在滿清朝廷,能夠獲得雍正的歡心,隱忍、勤奮,是重要原因。在雍正的眼裡,他是一個堪稱合格的技術官僚。
雍正勤政,是著名的,其日夜批改奏摺、釋出詔書,一般的大臣是無法輔佐的,而張廷玉的文字功底好,而且非常勤奮,兢兢業業地輔助雍正,工作起來可謂沒日沒夜。
張廷玉有著南方人的細膩,能夠琢磨透雍正的心思,起草的詔書正合雍正的心思。 張廷玉把自己歷練成了雍正不可或缺的工作助手,雍正離不開他,即使對他不滿,也不會輕易對他下手了。
二、低調、隱忍,不會被抓把柄雍正除了張廷玉這樣一個秘書,還有隆科多、年羹堯這樣的辦事幹臣,他們的確能幹,而且乾的是實事,而非張廷玉這樣的文字工作。
但張廷玉不干涉朝政,也不謀私,其父張英建祖宅都主動讓三尺。張廷玉的兒子科舉高中探花,他卻主動求皇帝降低名次。
張廷玉做到了自己一點把柄都沒有,即使多疑的雍正想抓,也抓不到。而隆科多、年羹堯大權在握,卻飛揚跋扈,在朝廷中排除異己,拉幫結派,這自然會引起雍正的多疑。
在議論這兩人罪行時,張廷玉一改唯唯諾諾,果斷列舉他們的條條罪狀,助雍正下令處決,也為他自己除掉政敵。 雍正臨死前,令張廷玉作為輔政大臣輔佐乾隆帝,並且“配享太廟”。
但是雍正死後,張廷玉的處境就發生了一些變化。輔政大臣向來不受下任皇帝待見,張廷玉也是如此,他輔佐乾隆如履薄冰,但還是被乾隆刁難。
張廷玉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不如告老還鄉,以保全之前的榮譽。這時,他最念念不忘的就是雍正許諾的“配享太廟”的承諾。誰知,張廷玉錯就錯在他對名聲的過度追求。
本來,他被乾隆“罰俸一年”,已經可以看出乾隆遷怒於他,他卻在回老家之前,上書提醒乾隆別忘了讓他死後“配享太廟”。
乾隆氣急敗壞,削了他的伯爵,而且反諷他不夠資格進入太廟。張廷玉這才放棄對名聲的追求,鬱鬱而終,但死後,乾隆卻又給他了“配享太廟”的榮譽。
-
6 # 夢圓史話
張廷玉是清朝傑出政治家,滿清三朝元老,盡心輔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張廷玉是康熙留下來的重臣,更得雍正重用。可以說,他和怡親王允祥是雍正的左膀右臂。究竟是何原因,讓多謀善妒的雍正除掉了其他幾位權臣,唯獨留下了張廷玉。
張廷玉在高中進士以後,因為父輩學識斐然、氣度過人的原因,也得到康熙帝賞識。在33歲的這一年,張廷玉“奉旨南書房”,雖然在康熙帝身旁只做到了禮部侍郎一職。但是在雍正登基以後,他成為了雍正最為寵愛的肱骨大臣。根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年間他就已經獲得了配享太廟的資格。
一、對“人臣之道”研究得足夠透徹
人臣之道就是如何做臣子,怎麼伺候君主。《易經》中就有關於臣道的記載,主張大臣要陰柔,自己默默無聞,將所有的功勞都讓給君王。
二、天生就是當秘書的材料,專業過硬
張廷玉的第一項才能是極強的文案功底。張廷玉從入職南書房起,就已經展現出過人的文案才幹。他記錄皇帝的話,特別準確,速度也足夠快。雍正看重他,也是因為這一點。
雍正繼位之初 ,每天要釋出十幾道聖旨。雍正只需口述,張廷玉就有本事在幾分鐘之內將口語變成一篇文言文,而且條理清晰,文采斐然。
三、為官謹慎,不貪圖名利,沒有私心
皇帝最防備的是什麼?大臣得寸進尺的私心。你必須表現得沒有私心,才能最終滿足自己的私心。
張廷玉處處都能站在皇帝的角度考慮問題,從不植入個人私心。
張廷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謹言慎行,謹慎到每天回家,他會把帶回家的草稿燒掉。留下文字,就是留下把柄。張廷玉當了幾十年的官,沒有留下一封與官員的信件,這就避免了皇帝的猜疑。
身處高位,張廷玉不做決策者,只做執行者;不做能臣,只做秘書,將功勞都讓給了雍正。雍正生前離不開張廷玉,讓其入太廟,以便去世後還能繼續輔佐自己。
-
7 # 紅雨說歷史
張廷玉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受到康熙和雍正寵幸,尤其是雍正皇帝對他信任有加,委以重任,成為清朝唯一一個能夠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作為康熙舊臣並不是雍正培養起來的臣子,也不像隆科多和年羹堯一樣對他登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什麼作為左膀右臂隆科多和年羹堯都被雍正賜死,反而這樣一個先帝舊臣讓經歷過“九子奪嫡”的雍正如此信任呢。歷史記載:
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張廷玉在自身很有才華張廷玉作為康熙三十九年進士,不到2兩年事件就入職南書房,君前奏對有理有據,跟隨康熙巡視蒙古,下筆成書,奏摺和上傳下達的文書都寫的很漂亮。康熙雍正兩朝交替期間,事情繁雜,雍正口授,張廷玉伏地書寫,寫完立即呈送雍正御覽,每次文書皆能
精敏詳瞻,悉當聖意可以看得出張廷玉深厚的文字功底。
張廷玉的父親和雍正關係親密張廷玉的父親張英,在康熙朝身居相位。提到張英我們大多數都能不約而同想到在小學時代就已經瞭解的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當時張家修宅子與隔壁的吳家產生爭執,仗著張英在朝為相,修書張英希望他做主。張英回覆
千里修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於是讓出三尺,吳家見了很感動,也讓出了三尺,這就是6尺巷的故事。
張英和胤禛關係親密的原因是因為他是胤禛小時候學習四書五經的老師。張英胸懷坦蕩,學識深厚,大儒風範對年少的胤禛影響很大。
張廷玉深諳為官之道隆科多,年羹堯都曾經權傾一時,但是都沒有逃過“兔死狗烹”的結局。難道雍正一定就想方設法弄死這兩位幫助他奪得皇位的左膀右臂嗎?其實我們看兩個人在隨著權力的慢慢增大以後,慢慢的自視甚高,驕橫無理。當時朝中有著“年選”和“佟選”之稱的官員,意思就是這兩人推薦的官員不用參加考核就可以直接上任。但是張廷玉卻只是來完成皇帝交給他的任務,他雖然門生遍佈朝野,但是張廷玉從來沒有驕橫,沒有隨便推薦仍免官員,結黨營私。
晚年患得患失,悽慘收尾雍正朝的時候張廷玉就獲得了配向太廟的資格。到了乾隆王朝的時候,張廷玉開始還是非常受到乾隆的重用,但是張廷玉慢慢的多次違背乾隆的意願與乾隆唱反調,而且多次向乾隆請辭,還不斷的提醒乾隆要記得雍正給自己配享太廟的資格。後來乾隆乾脆就剝奪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把他趕回了鄉下。因為張廷玉的侄女婿和呂留良(門生曾靜辱罵雍正被乾隆凌遲)一案關係密切,張家受到牽連沒收了所有的財產,張廷玉為官數十年的所有賞賜都被收回,所以他的晚年可以說相當悽慘。後來張廷玉去世,乾隆皇帝還是遵循了雍正的遺願,恢復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
-
8 # 布衣的時空
這個問題,類似以下有人造假、剽竊還能當選院士一樣,有人護著一路綠燈唄:
中國地質科學院毛景文靠連續不斷弄虛作假學術不端上位院士!
明目張膽倒賣化石,偽造公文申請國家傑青基金被查處,
欺騙組織申請長江學者被取消資格,竊取她人科研成果為己有,侵佔他人智慧財產權,一稿兩投重複請獎……創下科研造假的新高度。
0、毛景文於2017年11月2日在工程院能源礦業學部以最後一名的排序當選院士。對此,許多瞭解他的人都大感吃驚。該學部分4個組,按專業組排序,毛在大組中應位於第13-16名區段內,但投票結果竟躍居第7名,令人生疑。現實中的毛景文,是啥樣的呢?
1、倒賣恐龍蛋化石:1993年左右,國內掀起盜挖倒賣恐龍蛋化石之風。當時,五連產恐龍蛋化石在國內每枚賣4-6千元人民幣,在美國黑市賣數萬到數十萬美元。毛便佔用當時地科院礦床所的辦公室等資源,成立“寰球”公司、實則是夫妻店,毛為董事長,倒賣恐龍蛋化石。1993年某月,毛的不法行為被執法人員查獲,公安機關到礦床所搜查;當時毛並未配合執法人員立即交出贓物,而是把之藏在王某的實驗室。最終敗露後,毛採取丟車保帥措施:把責任全推到其內弟安某(非地科院職工)身上;最終無奈之下,才極不情願地把化石交給中國地質博物館。
2、學風不正、強佔基層人員科研成果:1984年下半年,楊xx高工在廣西發現“科馬提巖”;1985年夏,楊等三次到野外深入調研,此後,楊又帶樣品去南京大學請教周新民教授,周肯定該發現“是一大貢獻”;1986年,楊在一學術會議上作了報告,並提交了論文;1987年進一步發表詳細研究文章。但1988年,毛搶先發表一篇論文、後出版一本專著,聲稱他本人首先發現了這些“科馬提巖”,並獲地礦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3、不懂裝懂、胡編亂造:毛基礎知識甚差,但敢於胡編亂造。毛在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1996年第38捲髮表了“中國柿竹園矽卡巖-雲英巖礦床地質及成礦作用”一文,文中寫有9個不同礦物的交代反應方程,竟有7個是錯的。更加不可思議的是,1998年毛出版了《湖南柿竹園鎢錫鉬鉍多金屬礦床地質與地球化學》專著,對上述已被他人指出的7處錯誤只改了1處,其它則原封不動重複發表。
4、偽造公文、遭基金委查處 :1998年申報傑青基金時,毛偽造了申請書內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出具的論文被收錄與引用次數,把其SCI收錄論文數由1改成7。該造假行為於2000年5月被揭露,基金委給予毛通報批評、 撤消傑青基金資助,並取消其4年的基金申請資格。 此事於同年 5月26日在人民日報以 “本報訊”方式被報道,同時發表“杜絕科技醜聞”的評論文章,各大媒體均在第一時間轉載。
5、欺騙組織、被取消長江學者資格 :2000年毛遭基金委處罰後,次年便申請地大(京)長江學者,因有特殊關係而獲批。毛在其各種申請事項中,從不填寫被“基金委處罰”之事,2001年申請長江學者時也是如此。該事被教育部知道後,立即取消了毛長江學者資格。在“無奈”之下,地大才改聘毛為“特聘教授”。
6、一稿兩投、嚴重失德:2000年6月20及30日,毛將“中國東部大規模成礦時限及其動力學背景初步探討”一文,先後投稿給“礦床地質”和“岩石礦物地球化學通報”,並在兩刊同年19卷4期發表。
7、重複請獎、法理難容:以毛景文為首、以《中國東部中生代隱伏礦找礦理論技術創新與重大突破》為題,於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6年,毛把已請過獎的第一部分成果單獨拿出來改頭換面後,以《中國東部板內燕山期大規模成礦動力學背景》為題,再次申請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並獲批,嚴重違反了國家相關規定。
8、為評院士改變身份、謊報找礦成果 :毛在其“參選院士申報材料”中,自稱在其成礦理論指導下,有關省地礦局找到大型-超大型鉬、錫、銅礦達14處之多,並附有眾多所謂證明材料。實際上,這是毛為當院士厚顏無恥的大肆注水造假資料,絲毫經不起檢驗;毛僅是一個成礦理論研究者,他從未進行過地質填圖、物探、化探測量、以及山地工程等實際找礦工作,更沒對任何礦床進行過有用組分賦存狀態、礦石質量評價及礦石選冶技術性能研究等。顯然,毛絕不是礦產勘查領域的專家,即不是他聲稱的“礦床勘查”學家。假如毛在礦床學領域真有理啥論突破,且真的在其理論指導下找到了礦,他也應該申請中科院院士,而不是不對口的工程院。他l的確多次申請過中科院院士,但因劣跡昭昭,才把自己從“礦床學家”變成“礦產勘查學家”,以掩人耳目、利用相關關係,參選工程院院士並最終陰謀得逞。
9、侵佔他人智慧財產權:毛在院士申請材料中的很多所謂理論創新,其實都是拾人牙慧、冷飯熱炒、張冠毛戴,把國內外很多老礦床地質學家的知識點,安在自己名下。
-
9 # 歷史不是個東西
“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功巨甚。……洵為不出世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雍正遺詔》)除了張廷玉,另外一人則是鄂爾泰。
這是雍正在遺囑中對張廷玉身後事的具體安排,可見對其的重視程度。太廟中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列祖列宗,大臣張廷玉配享太廟意味著將來他死後有資格接受愛新覺羅家族後人的朝拜,這一政治遺囑的分量有清一代再無第二。
張廷玉之所以深得雍正的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他的才華。張廷玉出身於康熙朝大學士張英的家庭,從小就得到一流教育。當然,在當時飽學之士並不只是張廷玉一人,之所以他能夠成為雍正帝的大秘,是因為身上兩個顯著的特點,十分契合雍正的用人風格。
一是工作突出,業績明顯。從現在留存下來的雍正的各種批語就有一千多萬字,可以想象出雍正是個工作狂人,經常批摺子要到深夜兩三點鐘。作為皇帝的大秘,張廷玉起草的檔案肯定也雍正的多的多。別小看了文字工作者,雍正對文字也非常的講究,這就讓他對張廷玉產生了一種惺惺相惜的感情。四爺很忙,張廷玉更忙,他的工作狀態基本上都是5+2和白加黑,一天見三次雍正是家常便飯。
雍正西北用兵後,張廷玉忙得更是腳打後腦勺,“尊奉密諭,籌畫經理,羽書四出,刻不容緩”。張廷玉忙到什麼程度呢?忙到坐在轎子中還要看文書,傍晚回到家中還要加班把當天的事處理完,把明天的事情計劃好。有時候都已經睡下了,想起某件事後立即披衣起床,反覆修改文稿,一直到天亮後寫完第一時間呈給雍正。對此,雍正的評價是“辦理事務甚多,自朝至夕,無片刻之暇”。
張廷玉是搞文字工作的,心思細膩、記憶頗強,基本上充當了大老闆活字典、百科全書的角色,對於雍正的各種問題是有問必答,而且工作效率很高。雍正曾經說他:“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面對繁重的文字工作,張廷玉小心謹慎,並沒有犯下明顯的錯誤,這點比他的老爹張英要強不少。張英與侍讀學士德格勒撰寫起居注失誤,被吏部題革職降級,康熙帝從寬處理。張廷玉有了父親的教訓,更是謹小慎微,他明白伴君如伴虎,自己一筆一畫的疏忽都有可能葬送之前的一切努力。
二是謙虛謹慎,低調務實。良好的家教使張廷玉“英性和易,不務表襮,有所薦舉,終不使其人知,所居無赫赫名”。雖然權勢顯赫,但是張廷玉不謀取私利,也沒什麼不良嗜好,處事十分的公正。作科考主考官的時候,有人想走後門,張廷玉卻說:“簾前月色明如晝,休作人間暮夜看。”回絕的讓託關係的人羞愧難當。張廷玉的大兒子張若靄考取了一甲三名探花,張廷玉急忙到雍正面前懇請雍正將兒子的名次往後排,他的理由是不能讓官宦之子侵佔了寒門之死的資源,這讓雍正十分的感動,將其子改為二甲一名,並把這件事在諭旨中公佈,表揚他的高風亮節。
張廷玉天天跟著雍正,知道的朝廷機密最多,但是他禁忌言多必失,不多說一句話。大秘又有二號首長之說,但是張廷玉始終淡化自己的痕跡,恪守雍正的各種政治規矩。即使是面對家人,也絕口不提任何的機密之事,也很少和地方官員聯絡。在緊密服務雍正十三年期間,幾乎參與當時每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每天都要起草大量文字,對外、對內,釋出雍正意圖,卻絲毫看不到張廷玉的痕跡。
雍正之後,乾隆早期對他尊崇有加,認為他“在皇考時勤慎贊襄,小心書諭”,加之康、雍二帝的肯定,所以張廷玉一生所從事的文秘工作都得到了三朝皇帝的認可。
-
10 # 張三vs瘋子
張廷玉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清朝的太廟分為東、西兩殿,東配殿供奉的是宗室王公,西配殿供奉的是非宗室功臣。平均下來,一個皇帝才有一個非宗室功臣配享,可以說這是一項極高的殊榮,也能看出雍正對其重視。張廷玉又有何過人之處,能得到雍正的青睞和重用?
首先,超強的文字功底和記憶力造就了極高的領悟力和洞察力。張廷玉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官二代,他爹張英是康熙朝的大學士,後來還榮登相位。他爹多方指點如何玩政治,加上他本人又有天賦,很快得到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康熙皇帝的賞識,而“奉旨侍直南書房”。而到了雍正年間,加封其為太子太保,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學士事,不久即調任正部級的戶部尚書。但是雍正並不讓張廷玉到戶部去上班,而是留在自己身邊“暫襄政務”。所以,張廷玉在雍正朝的13年,一直是雍正的大秘書。
身為大老闆身邊的大秘書要求就是時刻能領悟老闆的意思,快速準確的記下老闆的指示並準確的傳達下去。而張廷玉記錄皇帝的話,特別準確,速度也足夠快。雍正只需口述,張廷玉就有本事在幾分鐘之內將口語變成一篇文言文,而且條理清晰,可見他的文采斐然。另外全國幾百號高階大臣的簡歷,他都一清二楚;全國一千多縣令名字,張廷玉能馬上脫口而出。所以,只要有張廷玉在身邊,雍正皇帝根本不需要查閱資料,對他的依賴性只會越來越強。
其次,謹言慎行,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論何朝何代,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臣子,光有本事是不夠的,這方面張廷玉到非常到位,不僅不事張揚,而且在政治複雜的環境中,不多說一句話,張廷玉在政治上有句名言,“萬言不當,不如一默”。在朝中多年“無一字與督撫外吏接”,可謂做事謹守底線,堅守原則。
在工作上,張廷玉也是恪盡職守,任勞任怨。史載他時常坐在轎中還在辦公,甚至傍晚回到家中還要熬夜加班,以使第二天能及時拿出處理意見。對此,雍正是非常欣賞的,因為雍正本人也是一位勤奮的皇帝,看到臣子能夠這麼努力做事,必然會龍心大悅。
再次,跟緊大老闆步伐,時刻體現自己的價值。為臣之道就是如何做臣子,怎麼伺候君主。《易經》中就有關於臣道的記載,主張大臣要自己默默無聞,而要時時刻刻都體現出君主的功勞。身處高位,張廷玉從不做決策者,只做執行者;不做能臣,只做秘書,將功勞都體現給了雍正,外人看不到這點,可雍正卻深有體會,所以愈發的賞識他。
綜上,正是由於張廷玉深諳當時的為臣之道,加上多年的工作能力體現,使得自己在雍正眼中的價值大大增加,才會得到雍正的青睞和重用。
-
11 # 李飛熊
張廷玉可謂可謂“三朝老臣”,歷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且都獲得較高評價。此外,張廷玉父親張英、張廷玉之子三代人,都位居權要,可謂是“閤家頂戴,滿門朱紫”!那麼,以雍正刻薄寡恩的性格,張廷玉為什麼能得到雍正的重用?
家學淵源張廷玉父親張英,曾做到大學士、禮部尚書,所以張廷玉出仕,是有深厚的家學淵源的。因為張英在康熙時期,就深受康熙賞識,雖然偶有挫折,但寵幸不減。有這樣一個精明幹練的父親,張廷玉自然能學到不少東西。再者,雍正在潛邸的時候,張英曾經教過他經史。從這一層關係上來說,張廷玉是雍正老師的兒子,關係自然是比其他人更為親厚。
雍正掌權之後,想要培植自己的心腹勢力,能力出眾的張廷玉自然入選。而且,張廷玉的各個兒子,以後也都非常出色,這就是家學淵源了,沒有幾代人的積累,是不具有這個優勢的。
張廷玉個人能力極強但是家學淵源再好,如果本人是個大草包,那也不頂用。但是,張廷玉顯然不是那個大草包。相反,他還文思敏捷,處事練達,深得歷代皇帝喜愛。張廷玉的個人能力極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勤勉。在康熙時期,張廷玉在早上7點到晚上9點,都是兢兢業業地工作,沒有一天偷奸耍滑,這自然就在皇帝心中留下很好地印象。後來,康熙無論是巡視塞外還是下江南,都把張廷玉帶在身邊,許多機密大事都是交給他辦。這無形之中,更加鍛鍊了張廷玉的能力,使得他處理起事情來井井有條。
有才幹。雍正把張廷玉納入自己的心腹大臣後,張廷玉的應對明晰,讓皇帝十分滿意。本來雍正和張英就有師生關係,現在張廷玉又成為雍正的得力助手,關係自然更加親近。而且雍正因為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嫌疑,和朝臣交往不敢過深。這就導致他上臺之後,手中能信任的人手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廷玉更凸顯出重要性。
謹慎。張廷玉奉行謹慎的為官之道,堅信“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具有極強的保密意識,這樣皇帝也放心和他談軍國大事。而且,雍正登基後,自言沒有和張廷玉有過很深的交往,這就證明張廷玉在“九龍奪嫡”過程中,起碼保持了一個相對中立的態度。這才使得雍正上臺後,沒有對張廷玉清算。我們知道,雍正對付敵人的手段是真的狠。但是對自己喜愛的大臣,也十分維護,張廷玉無疑便是那個深受雍正喜愛的大臣。而且對於外臣以及收受禮物方面,張廷玉對自己和家人也嚴格要求,贏得了清廉的美名。
為了裝飾封建統治清朝自入關以後,對於讀書人就一直拉攏。那時中央的官員,雖然還是滿族人居多,但一般也同時任用一些漢人讀書人充飾門面,張廷玉自然也有這樣的作用。這就使得天下讀書人有了目標,有了榜樣,對於封建統治是極為有利的。但那時的滿漢官員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以張廷玉如此謹慎的性格,甚至當面諷刺和他一同為官且深受信任的鄂爾泰,一斗就是幾十年。
綜上所述,雍正和張廷玉之間,天然之間便擁有親近的基因(雍正和張英的師生之誼)。再者,張廷玉沒有過多地參與“九龍奪嫡”,與雍正之間沒有不可調和地矛盾。再加上張廷玉本身本事過硬,提出了許多治國安民的建議,處理各類事情也是非常符合雍正心思。感情上親近、能力又強、大大地有利封建統治,雍正怎麼能不重用張廷玉呢?雍正遺命張廷玉配享太廟,成為滿清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可以說是極高的榮譽了!
-
12 # 1568309587
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得益於於張廷玉父親張英在康熙朝時,當過康熙皇子的讀書師傅,其中就包括皇四子胤禛。其次,張廷玉謙遜低調的性格,再加上個人能力比較強,自然得到重用。最後,雍正繼位後,大力推行新政,這勢必觸犯到旗人勳貴利益,重用作為當時漢人讀書人楷模的張廷玉,兩全其美。
-
13 # 這個朋友挺靠譜
簡單來說這個人非常聰明,而且能夠理解皇帝的旨意。他主要是從事文治,有著很大的功勞,並且編制了很多奏章制度。這讓朝廷很多內容得到保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西北戰役當中,他設定了軍機處,成了軍機處第一首府漢官,辦事能力,速度超快。
-
14 # Hello覃先森
張廷玉還真有資本,
張廷玉,清朝三朝元老,輔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小時候是康熙的伴讀,年紀輕輕表現出色康熙準備將女兒藍琪兒嫁給他,不料西北邊疆危機被迫和親將藍琪兒嫁給了葛爾丹。張廷玉後來修了《明史》,名垂千古。康熙時,張的官位並不高。雍正年間發現其才,是一個出色的秘書,委以重任。雍正評價“額爾泰與張廷玉 配入太廟”,此乃為官者的最高榮譽了。
乾隆十年,額爾泰被殺,張廷玉年老,乾隆提拔新任軍機處首輔大臣。
張提辭呈欲歸鄉養老,乾隆說,朕離不開你,需要你,你年紀大了,你看著辦吧。張便上了一個摺子,謝主隆恩告老還鄉。退休前不忘“入太廟”一事,請示乾隆,乾隆同意。按規矩,張廷玉應該第二天上朝謝恩,結果他派自己兒子來謝恩,乾隆氣的不行。張廷玉的學生偷偷告訴他,張廷玉第二天一早急忙來請罪,乾隆大怒,因為這明白著有人把宮裡的情況告秘給張廷玉。乾隆奪侯爵令其還鄉。
過了些年,張廷玉的親家為官不檢秘不發喪任學政斂財(就是鄉試的主管)被告發,乾隆罵張廷玉這是個什麼親家,你交往的是什麼人,你有沒有資格入太廟?張廷玉說,臣糊塗臣有罪。結果,乾隆奪了他“入太廟”的資格。
又過了幾年,乾隆最喜歡的兒子死了,張廷玉作為兒子的來事來京憑弔,喪期還沒結束,張廷玉這個老頭就要請假回家,喪子之痛的乾隆覺得張廷玉已經對皇室也就是對自己沒了感情,說,既然這樣,你把我送你的小禮物(帝賜之物,扇子啊,石頭啊,甜瓜啊,芋頭啊)都還回來吧。結果變成了抄家,覆命時乾隆得知沒有貪汙沒有反動言論沒有有損皇室尊嚴的日記這次放過張廷玉。
張廷玉又活了幾年,就死了,死的時候一無所有,潦倒困苦,真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死後,乾隆有恢復了張廷玉“入太廟”的資格,好像告知天下,我乾隆對你不錯,是你負了我。
-
15 # 奇說文史
在開始講解張廷玉的故事之前,先給大家普及個小知識:太廟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由於太廟是皇帝一家直系的專門祭祀場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輩可享此殊榮。一般的皇親還不行,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還有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也可在死後享用太廟的待遇,這些臣子死後將是以郡王之禮厚葬。
簡單介紹了配享太廟的情況,大家可能也都瞭解了,在古代封建社會中,能配享太廟,是享有極高榮譽的。而在清朝配享太廟的26貴族大臣中,張廷玉是唯一的一個漢人,由此可見清朝皇帝對他的信任與重視程度。那麼作為享有極高榮譽的張廷玉,又是歷任三朝的元老,卻為何晚年光景如此淒涼,被削爵位,甚至差一點失去了配享太廟的資格?
先從張廷玉的家世講起,在清代安徽桐城張氏家族中,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侍值內廷,頗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睞,可謂“閤家頂戴”,滿門朱紫。尤其張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
出身於官宦家庭的張廷玉,也不能避開走科舉之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十六歲的張廷玉準備參加會試,但因其父張英奉命為Quattroporte官而回避不試。兩年後,父親張英登上相位,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張廷玉考中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之後,張廷玉授翰林院檢討,開始擔任《親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月,入值南書房。康熙帝召他至暢春園,詢問其父張英致仕居家近況。命他賦詩,張廷玉作七言律詩二首,頗得康熙帝稱許。當日奉旨侍值南書房,特旨帶數珠,著四品官服色。
從此以後,張廷玉“辰(早七時)入戌(晚九時)出,歲無虛日。塞外啟從,凡十一次,夏則避暑熱河,秋則隨獵於邊塞”。康熙帝遠巡蒙古諸部落,“窮邊絕漠,餘(廷玉)皆洱筆以從”。深得康熙信任,於是張廷玉身居內廷,承襲父業,“久持講握,簡任機密”。
在內廷擔任皇帝的侍從官十幾年,從事文書,檔案,史料編纂工作十幾年。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授刑部左侍郎。開始參與政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二月,身任刑部右侍郎的張廷玉奉旨與都統耗賴等赴山東穩妥地處理了鹽販王美公等“聚眾劫掠屯莊”案。六月,調吏部左侍郎。他“絕苞且,杜請花,銼玫肅然”。張廷玉涉政不久,他的才幹便嶄露頭角。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駕崩於暢春園,皇四子胤禛入承大統。經過二、三十年的艱苦激烈的奮爭,胤禛深覺皇位來之不易,為了實現自己奪得皇位的夙願,大力扶植和培養自己的勢力。於是,慎選張廷玉作為輔佐他籌劃軍國大政的主要助手。
一是他學問優長,有才幹。二是他為自己恩師張英之子。這對胤禛來說是日後難得的貼己之人。聖祖新逝,胤禛登基,政務殷繁,諭旨每日下數十次,皆由張廷玉承命應辦。同年十二月,特旨授禮部尚書,並指出:“朕再四思維,非汝不克勝任”。從此,張廷玉躋身於樞臣之列。
回覆列表
張廷玉獲得雍正的倚重,經歷了四個階段:靠才華站穩腳跟、靠品德贏得尊重、靠揣摩獲得信任、靠影隨結下友誼。
靠才華站穩腳跟康熙駕崩,雍正在內宮守靈期間,奏摺堆積如山。雍正一想到什麼事,就立馬把張廷玉叫到身邊,由他口敘,張廷玉擬旨,每每雍正的話音剛落,張廷玉的旨稿業已擬就,而後呈給雍正御覽,隨即送到外間眷清發出。一連幾天,擬旨都是落筆成章,雍正這下算是見識到了張廷玉的才華,當即授命張廷玉為諸皇子師,賜太子少保。
在守孝的三個月裡,雍正的主業是孝子,這可忙壞了張廷玉。雍正看在眼裡,欣賞他的能力,誇獎他是先帝送給自己親政的一份大禮。
守孝期滿,雍正封張廷玉為一品光祿大夫、協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明史》Quattroporte官、《聖祖仁皇帝實錄》副Quattroporte官。
張廷玉清廉。他有自己的紅包哲學:對於下級送禮,他會當面退回去;平級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送禮,他會當面收下,事後登門拜訪還禮;皇帝賜給他的禮物,他會欣然收下。
雍正見他生活簡樸,曾賞過他一萬兩銀子,以便其安心辦差。他接過賞銀後,分作三塊使用:給弟弟張廷璐三千兩,其人時為江蘇學政,作為教育基全,扶持地方教育事業;拿出一千兩,用於資助老家桐城的一些鰥寡孤獨;拿出四千兩,作為平叛準噶爾的軍費。
張廷玉持家甚嚴。雍正十一年,次子張若靄殿試中了探花,他獲悉後,上疏“天下人才眾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應占天下寒士之先”。雍正允其所請,張若靄遂為二甲第一名。
靠揣摩獲得信任在康熙朝,張廷玉對四阿哥胤禛有很強的防範心理。在明面上,胤禛勤於國事、誠孝父皇,甚至還拜高僧為師、參禪悟道;在暗地裡,他又與步軍統領隆科多、悍將年羮堯交往甚密。張廷玉當時身處中樞,心裡明鏡似的,覺得四阿哥是那種夜裡走路、燈下找不見影的人。這種防範心理,一直延續到雍正登基。
雍正元年,十四阿哥允禵大鬧靈堂。雍正問:“對於十四王爺,你覺得怎樣處理合適,他畢竟與我一母所生。”
張廷玉答道:“聖上家事,全憑聖上作主。”雍正聽了,臉上很不高興。
事後,張廷玉琢磨上了,他認為雍正異於康熙的秉性。康熙寬仁,在他面前辦差,只要心裡裝著皇帝,把事情辦明白就好了;雍正敏感,他要臣子全身心向著皇上,不能和他打上丁點的馬虎眼。越琢磨越通透,張廷玉發現原來雍正是要自己背鍋,從自己嘴裡說出處罰允禵的提議,因為雍正自己不想背上凌弟的罵名,十三阿哥允祥也不想當這個黑臉,怕被皇室成員戳脊梁骨。
後來,張廷玉爭取了主動,對雍正說:“先帝爺在世的時候,十四爺常年在外征戰。眼下太平了,先帝爺倘若有知的話,一定希望十四爺好好歇息。”雍正嘆了一口氣,說:“依卿所言,立即擬旨,封允禵為恂郡王,命其守護先帝陵寢。”
雍正作《朋黨論》,張廷玉主動拉開與鄂爾鄂的距離。《清史稿》載:鄂、張兩人共事十餘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語”。
當雍正詢問張廷玉“川陝流傳年選的說法、不知是否屬實”時,他知道年羮堯要倒黴了,就順著話風說:“年將軍貴為封疆大吏,有些居功自傲,倘若自知收斂,就不會招致朝中非議。”
當知道雍正要用兵準葛爾,張廷玉說:“……國庫現存銀足有六千萬兩,自從實行攤丁入畝後,每年朝廷入庫錢銀總值兩千萬兩。有此保障,軍需勿憂……”
除了迎合雍正的政治決策,張廷玉還挺會投其所好。雍正十二年,張廷玉省親回京,獻上長卷水墨畫《大清子民樂居圖》。這是其子張若靄所畫,歌頌皇帝治下社會和諧、百姓安居樂業。雍正看後哈哈大笑,說:“張愛卿,還是你瞭解朕,若靄畫功根底不錯啊!”
文史學者陳立戲評張廷玉,說他是馬屁界的灌藍高手,一扣一個準。然而,在雍正這種強勢皇帝面前,你不打順風旗,裝清高、玩個性,又能夠走多遠呢?
靠影隨結下友誼在明朝,文官集團可以跟皇權搗搗亂,內閣被逼急了,偶爾行使對聖旨的封駁權;在清朝,皇權就是絕對權利。所以,清朝重臣和皇帝的私交都不錯,張廷玉猶其如此。
雍正經常通宵達旦地加班加點,張廷玉要隨時筆墨侍侯在他身邊,長年累月下來,在雍正五年的端午節,張廷玉病倒了。借養病的閒暇,他躬身自省,覺得自己好像寄生在雍正的身上。
少了張廷玉伴駕的雍正,覺得很不適應,不由得唉聲嘆氣地說道:“朕的股肱之臣張廷玉病倒了,他就好比朕的胳膊,沒有他,我如何批閱奏章啊!”
雍正七年,西北開啟戰事,張廷玉更忙了。他每天五更起床,先到軍機處檢視戰報,再入大內覲見雍正稟報西北戰情,然後就守侯在他的身邊,準備隨時擬旨。如此,張廷玉的內閣本部政務就沒有時間處理了。他把本部文書統統抱上轎子,一邊趕路一邊批閱,本部官員就跟在轎子後面跑,批一本接一本。
雍正十二年,張廷玉回鄉省親,途中給雍正寫信,兩人像朋友一樣互訴衷腸。張廷玉在信中問侯了雍正的飲食起居,還聊到了京城的天氣狀況。雍正一一作了回答,說北京突然下起了兩場大雪,他的身體挺好的,囑咐張廷玉不要太過牽掛,還叮囑張廷玉注意身體,隨時新增衣服。末了,雍正動了真感情,寫道:記得當初西北戰事吃緊時,你我君臣二人幾個月寸步不離。如今,每每想起那些往事,心中總是無限感慨。爾離開京城日久,思念日甚。
在雍正朝,張廷玉全始全終。雍正十三年,帝崩,留下遺詔: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張廷玉,有清一朝配享太廟漢臣僅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