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代人的青春
-
2 # 日月明易70093906
首先說物質條件,孔子生存的時代,生產工具低下,人的一生都處於飢寒交迫之中,所以對春天播種秋天收成特別的期待,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再說另外一層,歷史是人譜寫出來的,平民或得意或失意,權貴或得勢或失勢,無非也就“浮沉無常、起落無因”八個字而已。用易學的觀點來說,春是發生發展,秋是成勢成果,春秋兩季天地氣機交融,風雲變幻,比冬夏更符合歷史的表達。
-
3 # 我畫者95979191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變革的時代。
舊事物被新事物取代,新制度、新思想不斷產生。
土地增加,分封制瓦解,天子衰微,諸侯爭霸,政出方佰,問鼎中原,百家爭鳴。諸華、諸夏與戎、狄、夷、蠻融合。
春:萬物復甦,綠草如蔭。秋:瓜熟蒂落,草木枯黃。是故,孔子編撰《春秋》是也。
-
4 # Passer-by103040443
講道理,叫春秋就是因為那時候夏天太熱,冬天太冷,政府往往沒有什麼太大的動作,一般戰事和政治事件都發生在春秋兩季,後來漸漸的才有人開始破例,就比如白起,冬季伐魏,都打下半個魏國了魏國居然還沒組織起有效的反擊,就是因為冬天一般沒有大事發生,大家都不習慣
-
5 # 隔壁大叔y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
-
6 # 黑眼歷史觀
古代農業沒那麼發達,而諸侯國都是農業國,遊牧民族在那個時候還沒崛起,所以基本是諸侯國自己玩。
孔子還在的時候,戰爭還是所謂的貴族戰爭,潛規則很多,比如等雙方擺好陣了才來打,有白髮的俘虜就放走等等。而那時候,春天耕種秋天收糧,預設在春天和秋天不進行戰爭,也就成為春秋時期。
-
7 # 手機使用者6657450230
春秋,指的是兩望收穫,一年之晨春,下半年之後秋的作季節豐耕,指的是人與自然,人以食為天,人以居時獲為耕仲之春秋。藏冬風塵後唯物人回饋二季之時,夏暑冬雪的負面自然之時季。都以四季耕耘作兩季之宜然!所以春播秋收大季時氣論!!!
-
8 # 思考思考再說
春秋是兩個季節,在農業社會中,春種秋收,事關國計民生。故春秋代指一年。歷史是無數個春秋組成。孔子編史書,便以此為書名。之後被廣泛接受,春秋成為歷史的代名詞。
-
9 # 趙雪琴
孔子之所以把當時的歷史看作是春秋是因為他們都出生在那個戰亂的時代,一會兒在東,一會兒在西不是這個諸候吞併,就是這個諸候發兵變動頻煩都象是樁個稼一樣割了一茬又一茬所以孔子就把當時的歷史狀態比喻為春秋我看頂適合的。
-
10 # 點頭yes搖頭nO
說說我的看法,從兩方面,一文一武來解答吧
1.文,古時候以農業為基礎,春種秋收,田地耕地為首,大事件十之八九都發生在春秋之時,文人記事都在春秋,固以春秋記事。
2.武,夏伏冬藏,各諸侯之間戰亂不斷,只能在春秋兩個季節進行,沒有給養怎麼進行曠日持久的大戰,一場戰爭下來要消耗多少糧草,多少民扶運送補給,只能在春種秋收之後,發動戰爭。
-
11 # 山之樞
因為大部分事情發生時間是春天和秋天 冬天夏天不是休養生息就是懶的行動 我是這麼認為的 估計正確 我聽了好幾回春秋戰國史
-
12 # 千小影
四季中的春秋兩季的特點就是晝夜平分,而當時的各方勢力勢均力敵,平分秋色、不分伯仲。故孔子才會將那個時期喻為春秋。
-
13 # 愚夫柄輝
儒家的思想就是中庸。就是孔子說的“叩其兩端”。冬夏是“天”極寒極熱的兩端,春秋即是叩“天”的兩端。孔子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用的就是這種非極端的方法去寫歷史。故名《春秋》
-
14 # 永相隨
引用南懷瑾老先生的解釋 : 中國文化發展得最早的是科學,而科學中最先發展的是天文,講世界科學史,乃至講科學,一定先研究天文。要講天文,則中國的天文,在三千年以前就發達了。在全世界而言,是一馬當先的。講天文又必須講數學,而中國的數學,六千年以前,也很發達。這方面等將來有機會談到《易經》的時候,再討論它。 中國的文化是自天文來的。我們知道一年四季的氣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熱。講晝夜,白晝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長,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間和秋天八月間,“春分”、“秋分”兩個氣節,就是在經緯度上,太陽剛剛走到黃道中間的時刻,白晝黑夜一樣長,氣候不冷不熱很溫和,所以稱歷史為春秋。這就是中國的歷史學家,認為在這一個時代當中,社會、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這個像春分秋分一樣平衡的天平上來批判。拿現在的觀念來說,稱一下你夠不夠分量,你當了多少年皇帝,對得起國家嗎?你做了多少年官?對得起老百姓嗎?都替你稱一稱。歷史叫做“春秋”就是這個道理。
-
15 # 思源73918016
《春秋》是孔子編撰的史書。至於為什麼不叫“冬夏”,這體現了孔子“允執其中”的思想,也是孔子微言大義的地方。我們都知道,春分和秋分是一年中白天黑夜最平分的時刻,取名“春秋”.更能體現其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
16 # 木正戰國
春秋戰國的“春秋”,主要來自孔子對後世的影響力。
西漢劉向繕《戰國策》曾言:“其事繼春秋以後,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皆定,以殺青,書可繕寫。”可見“春秋”之說,漢朝時候就已經被普遍認可了。
劉向為什麼不整理完整的東周歷史,而要取“春秋”之後呢?《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簡單解釋,孔子在其他事情上,可以與他人,與弟子商量,唯獨《春秋》,筆削之後,一字不可更改。只因為《春秋》微言大義,太多的功過是非,奉之為經,用之為方,棄之為蠱,厭之為毒。司馬遷極力反對漢武帝尊儒,仍發出“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之嘆,劉向作為西漢大儒,自然不會逾越。
《春秋》為什麼叫“春秋”,而不是“冬夏”呢“春秋”合禮制——始與終《周禮》記載:“三曰春官,其屬六十,掌邦禮”;“五曰秋官,其屬六十,掌邦刑”。春官宗伯(官職名)同於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可以說是禮樂的執行者。秋官司寇(官職名)同於刑部,掌管刑罰,異己,可以說是禮樂的維護者。禮樂始於春祭,終於秋罰,越禮則被排除在系統之外,視為異己。
“春秋”合時局——戰與和
“春秋”時期的戰爭,由於土地貧瘠,生產力的低下,諸侯之戰大多是為了糧食。秦晉討糧之戰,吳越的種子大戰都是如此。春戰秋和成了春秋戰爭的特色,民以食為天,秋收大過天。當人口膨脹到土地無法正常供給的時候,諸侯們必定會想方設法進行消耗。
“春秋”合天道——生與死
春種秋收,自然之道,現世的因果關係,屬於一年中的一個完整迴圈。春秋本是天地賦予萬物的大仁大義,而諸侯卻在春秋行不仁不義之事,破壞了滋生聖人的土壤。
胡言亂語幾句,孔子他老人家沒想這麼多,借史褒貶而已。不過王朝霸業,陰謀陽謀,不過是一場春種秋收,天地之間剎那的輪迴。
回覆列表
周朝派史官到各諸侯國,這些史官記錄各諸侯國國王的言行。所以有《魯春秋》、《宋春秋》等,孔子是整理各個諸侯國的《春秋》,然後命名為《春秋》。換言之,孔子的《春秋》是對各國的《春秋》的修訂、刪減的基礎上,闡發自己的一套春秋大義。
春秋大義即大一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