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坯逆翹楚的盜閒居
-
2 # 東方霧曉
古代的華人用世界公認不是藥物的植物,動物,礦物,食物等等來治病,並治好病,確實要比西方的現代醫藥先進文明兩千年之久,確實是一件很偉大的創舉,一直到現代,這些不是藥物的玩藝,仍可治癒現代醫藥無法治癒的慢性頑病,現代醫仍然無法替代。
由於古代人認識有限,有很多病理不能像現在這樣清楚明瞭,尤其是癌症以及感染細菌和病毒之病,在中國古代的醫案上,基本沒有記載,這應該不奇怪。
基於“絕不小心求證,只管大膽胡說”之“黃西精神”,坯逆翹楚可以負責任地告訴題主:“‘癌’字,並非現代才有!”
早在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以前,東軒居士就對“癌腫”之認識頗有見地,在他撰寫的外科著作《衛濟寶書》中,首先用“癌”字為病名,描述癌腫之形狀特徵亦較準確,有“癌疾初發卻無頭緒”、“(乳癌)四十歲以上十愈四五,若腐漏者三年死”等記述。
《衛濟寶書》原書已佚,今本輯自《永樂大典》,分為2卷:上卷論述癰疽證形,列五發(癌、瘭、疽、痼、癰)圖說及用藥原則和內外治法(包括試瘡潰法、長肉、潰膿、針治、騎竹馬灸、灸惡瘡法等),並載述一些外科器械之使用和製造;下卷為證治,載方40餘首,包括丸、散、膏、丹、湯、藥餅、藥捻等多種劑型,治療範圍較廣者,註明按證加減之法,並附乳癰、軟癤證治。
《衛濟寶書》作為論治中醫外科癰疽專書,東軒居士博採諸方,參以豐富臨證經驗,論述頗有見地;圖文並茂,文筆流暢,即便在現今,其在理論與臨床方面也均有相當參考價值。
最早明確描述癌症的,是南宋福建名醫楊士瀛的代表作——《仁齋直指方論》。
南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二》:“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裡,男子多發於腹,女子多發於乳……”《仁齋直指方論》撰於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凡26卷:第1卷為“總論”,論述陰陽五行、榮衛氣血等基礎理論‘’第2卷為“證治提綱”,論述病因、治則及多種病證的診斷治療,多屬雜論之類;第3~19卷論內科病證治;第20~21卷論五官病證治;第22~24卷論外科病證治;第25卷論諸蟲所傷;第26卷論婦人傷寒等。該書將諸科病證分為72門,每門之下,均先列“方論”,述生理病理、證候表現及治療概要,次列“證治”、條陳效方、各明其主治、藥物組成及修制服用方法,條理清晰,多灼見。對體表癌腫特徵作了形象地正確描述。
“癌”原作“巖”,音yán古代中醫將表面凹凸不平、質地堅硬如石的腫物,稱為“巖”,例如“乳巖”(即乳腺癌)。“巖”與象形字“嵒”(意為山上的石塊)相通,後人再加上“疒”(“病”字偏旁),就成為“癌”了。
現代醫學認為,癌是起源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屬於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類。相對應的,起源於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統稱為肉瘤;有少數惡性腫瘤不按上述原則命名,如腎母細胞瘤、惡性畸胎瘤等。
一般人們所說的“癌症”,習慣上泛指所有惡性腫瘤。
癌症本身是一種惡性腫瘤,而中國古代對腫瘤的記載要追溯到殷商時期甲骨文“瘤”字的出現。歷代中醫典籍,對腫瘤抑或癌症多有論述,比如《黃帝內經》、《周禮•天官》、《聖濟總錄》、《外科正宗》、《瘍科心得集》等等,恕不累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