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園丁
-
2 # 常利君
教師的職責:管理與授課
管理力度太小學生當你鴻毛。
管理力度太大會斷送教師生涯。
學生也是教師的孩子,適可而止。
禍福相依,師生平安健康最重要!
-
3 # 西喬教育觀
以法規形式降臨的教師“懲戒權”是禍是福?“是禍躲不過,是福不是禍”。對這個問題,筆者作為一名老教師,認為還是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順其自然吧。
教師懲戒權細則,讓教師懲戒犯錯學生有法可依對老師們來說,學生違規違紀,該怎麼管理,怎麼懲戒,這些年一直爭議不斷。
22日,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簡稱《規則》),首次明確了教育懲戒權,為教師和學校在懲戒違紀違規學生上賦權。
《規則》明確:教師在課堂教學、日常管理中,對學生違規違紀可採取適當增加運動要求、不超過一節課堂教學時間的站立,或者面壁反省等一般懲罰措施。
錯誤較大較重或嚴重懲罰,學校可要求家長陪讀或停課。但賦權不等於手持“尚方寶劍”,可以“格殺勿論“。禁止使用規定以外,可能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方式進行懲戒。
關於懲戒的辦法,細則也做出瞭解釋:批評教育、背誦、體育鍛煉、勞動、寫作、停課反省、家長陪讀、全校通報、記過等,都是具體的懲戒辦法。
把握尺度,對教師來說是重大考驗懲戒權細則的公佈,為廣大教師和學校在教育懲戒方面賦權,給老師們撐了腰。
那些滿身反骨,調皮搗蛋,老師批評一句瞪一眼就揚言要投訴老師,給老師好看的半吊子學生和傲嬌的家長們,或許可以消停一陣子了。
但是,學生的教育成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互信、互助與合作。連罰學生站一會兒都要拿出教育部門的尚方寶劍,大呼:“大膽潑猴,政策依據在此”的話,家長與老師之間的互信,能有多少?
教育生態由《禮記》的“親其師信其道”,發展到現在的按規則辦事,按要求罰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用好“懲戒權”這把雙刃劍,對每位教師都是一項長期的、重大的考驗。
怎樣用好手中的權力,懲戒時做到不偏不倚,輕重適宜,還需要每位教師好好修煉內功才行。
小結對廣大教師來說有了懲戒權這把尚方寶劍,並不等於就有了教育戰場上所向無敵的法寶。
該來的總會來。順其自然,以平常心對待,是我對細則的態度。不斷學習,探索思考怎樣才能更有效的教育管理學生,比天天研究怎麼使用懲戒權來的更有用。
-
4 # 仁之心語
我觀點鮮明:讓教師懲戒權合法,是禍!
要回答為什麼?我有三問?一!沒有教師懲戒權的時候,就沒有教師懲戒學生了?二!教師有了懲戒權,就敢理直氣壯的行使懲戒權嗎?三!讓教師懲戒合法,造成的“懲戒結果認定”由誰來評判?
教師是個弱勢群體,這樣說,可能大多人同意吧。可能有一部分家長會說,老師管學生,還不是老師說了算?再把教師懲戒權合理合法,豈不是縱容老師打罵學生,欺負學生?
當教師因為所謂的“體罰”站在家長,輿論,以及整個社會對立面的時候,有哪一部法律,有哪一個部門來為教師公平公正的維護權益?!太多的案例告訴我們,當老師與學生和家長髮生糾紛的時候,正義的天平總是無情的向家長那一方傾斜!教師會面對承擔一切嚴重後果的局面。
學生不管不行,但是學生不服管,家長不讓管,法律禁止管,當老師的最弄不明白的就是,什麼是教育?
當然,教育不是體罰,體罰也不是教育!
可是,教育就是忍氣吞聲,教育就是任憑學生為所欲為,一切順其自然嗎?
又有人說話了,教育不能說服教育?不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幹嘛不能以更加溫和的方式呢?
把教師懲戒權合法化,也許是面對當前教育學生“不能管”的無奈的彌補性補救性的教育措施。但是,這樣一來,只會加劇家校之間矛盾的擴大和升級,最終受傷的還是教師自己!!!
老師們,也不要認為有了這個懲戒權,你就可以堂堂正正地“管學生”了。千萬不敢這麼想,也不敢這麼做,先保護好自己吧!
當國民對教育還有無法消除的誤解,當家長還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教師,當全社會還不能把尊師重教落到實處,當法律法規還不能切實維護廣大教師的合法權益,教師懲戒權就是海市蜃樓,看起來很美好,但如果陶醉了,老師們很容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有良知的老師們,不要去祈盼教師懲戒權的落地,不違反師德,不違反法律,愛崗敬業,安心教書就可以啦。
呼喚法治社會,呼喚教師權益,呼喚未來!雖然未來在孩子們的手上,但是,當保護孩子從家庭寵愛到全社會寵溺的時候,教育其實是無奈的,是痛苦的。
教師懲戒權,是禍!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只盼望廣大教師不要以身試法,跳進火坑!
廣大教師,好好修煉,提升修養,不要借希望與教師懲戒權,踏踏實實教好書,堂堂正正做好人。君子動口不動手,教育懲戒謹慎行!!!
回覆列表
教師懲罰學生是福還是禍?是不是當佛系老師更安全?個人認為:懲罰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的有力手段;沒有懲罰的教育,是軟弱無力的教育。懲罰不等於體罰,懲罰得當,有利於督促學生改正不良習慣。我這種看法也是有佐證的,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 :“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它有利於培養學生堅強的性格……”
那麼,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懲罰教育呢? 一 立規矩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醜話說在先”。 班主任也好,科任老師也好,接手一個班,起始階段,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紀律習慣。新的班集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剛開始,大家都希望彼此能留個好印象,即使有比較調皮愛違紀的學生,他們也有這種渴望,往往會藏起自己違紀的“小狐狸尾巴”。所以老師應該在開學之初,尤其是班主任,要利用好班會課,反覆強調校紀、班規,讓規矩深入生心,這樣,對於一向守紀的學生來說,是強化;對於藏“狐狸尾巴”的潛在違紀的學生,是警醒。一旦他們違紀,就有規矩可依,因為此前的一再強調,他們接受懲罰時,不會那麼逆反。 就是說,懲罰可用,但在實施懲罰教育之前,要做好規矩教育、思想教育。
二 有威信 實施懲罰教育,老師要有威信。同樣一個學生,張老師懲罰他,他樂意接受,表示改正;李老師懲罰他,他置若罔聞,屢教不改m。這就是實施懲罰教育的老師有無威信的差別。老師威信的樹立,也非一日之功,他需要紮實的教學功底、優質的課堂教學、及時的課後批改、良好的教學效果、公正的職業形象。有威信的老師的課堂教學,違紀現象少,即使有違紀的情況,他也善於處理,懲罰合理,及時有效。
三 把握度 這個“度”,既指懲罰的力度,也指懲罰的密度。懲罰的力度,需要根據學生違紀的實際情況,來確定,不可太輕,也不可太重。太輕了,達不到警醒的目的;太重了,超出了學生的心理預期,造成逆反,反而得不償失。例如早自習遲到,我一向的處罰是,遲到時間就是罰站時間,時間到了,自己坐下。對於偶爾遲到的學生是個警醒,但如果出現連續遲到或經常遲到,罰站不起作用,這就是家裡的原因,必須聯絡家長問清楚,再要求家長針對性地改變,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加大處罰力度。
但也遇到過極端的例子,14年九年級中途接班,有個女生,早自習老是遲到,罰站無效,聯絡家長,問清楚原因,孩子愛磨蹭,基本上就是從七年級起就這樣,每次早自習遲到個十來分鐘,遲到得很準時,頑固性地遲到。家長意思也是沒辦法,老師再觀察這個學生,看她吃早晚餐也是慢悠悠的,別人吃完了出去了,她就在那一個人吃,也不急,倒有點淑女氣質,原來真是個慢性子,好在該女生除了早自習習慣性遲到,沒有其他違紀現象。家長也拿她沒轍,積習難改,這種情況懲罰也沒用。懲罰教育的目的,既是為了幫助違紀學生本人,也是為了防止其他學生仿效。於是老師就忽略她的遲到違紀,不再說不再提,其他同學也忽略不學,都按時到校,沒受影響。
所以說,懲罰的力度要靈活,懲罰也要因人施教。 懲罰的密度,不可太頻繁,也不可太少見。太頻繁,學生會感到壓抑,或者無所謂。例如上課違紀,老師如果頻繁點名批評,太多了,不僅起不到震懾作用,反而會越批評越違紀;反之,有違紀情況也視而不見,課堂紀律也不會好。這就要求老師要注意批評的密度,一節課抓住主要違紀現象,口頭批評或者罰站個別學生來警醒其他同學,忽略輕微違紀現象。控制好懲罰密度,對整個班級要這樣,對個別學生也要這樣,如果老師心太急,一段時間裡,密集地批評、罰站、罰抄某個學生,恨鐵不成鋼,希望改得快,學生不僅不能體會到懲罰的積極作用,還很可能認為老師是有意針對他,跟他過不去,反而適得其反!所以老師懲罰學生,要注意時間,注意密度,給學生改錯的時間和空間,懲罰合理,靜待花開。
四 要堅持 引導學生遵守校紀、班規,表揚也好,懲罰也好,要有一慣性,難得的是堅持,時間一長,讓學生明瞭,哪些言行要保持,哪些言行要改掉。不可松一段,緊一段。例如本人對於作業應付,亂塗亂畫的,發現一次重做一次,一個學期下來,班級整體作業書寫質量大有提高,這就是讓學生看到老師的堅持,每次作業必須用心書寫,否則就會重做、罰抄,長期堅持,習慣養成,幾乎不用懲罰。
老師如果能從上面幾個方面著手,把握好分寸,對學生嚴慈相濟、恩威並施,班風、班紀會好的,學生也好管理些,更不會天天去想,還要不要嚴管學生?懲戒是福還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