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禧世界HAYOU
-
2 # 健康寶貝兒們
寶寶叛逆這個問題,現在也正在困擾著我,寶寶們現在2歲多,兩個男孩,記得寶寶們1歲半時就開始經常說不要不要,而現在他們不想做的事,你沒辦法強迫他們做,他們想做的事,不讓做就大哭大鬧.也許這就是孩子這個年齡段的性格吧,畢竟孩子是一張白紙,天性比較釋放嘛,需要父母去引導,下面就分享點心得吧.
1.吃飯時間不好好吃飯,四處走動,需要追著喂.
特意買了兩個小椅子和一個小方桌,寶寶很喜歡,覺得有了自己吃飯的地方,現在只要吃飯時間到,兩個就會乖乖的坐好,等著大人把飯和菜端來,用著不太熟練的勺子,很老實的坐在那裡吃飯,不喜歡穿罩衣,只要一穿就哭鬧,後來我就說寶寶穿上很漂亮哦,媽媽給拍照,寶寶比較臭美,就這樣乖乖的穿上了,有時吃飯不好好坐時,我就會和他們說,好好的乖乖的吃飯,媽媽就帶誰出去玩,這個辦法也有點效果,只要習慣養成了,後面就不會再被吃飯的事情困擾了.
2.睡覺時間不睡覺,一定要玩耍或者吃東西,吃東西我是滿足他們的,我擔心玩得越開心越不想睡覺,就會讓他們看書和畫畫,再放點古典音樂,燈光再調得稍溫合一些,寶寶超喜歡畫筆的,等寶寶畫畫玩得差不多了,就要哄著他們進被窩,給他們講故事,聲音小一些,講一些關於睡覺的小動物的故事,寶寶都會聽得懂,慢慢的他們就會睡了,這個需要家長超有耐心哦.
3.阻止寶寶想要做的事,這個很難很難,只能用其他的事情去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找一件更新奇沒有危險的的事情讓寶寶做,例如,寶寶一定要拿手機,我就會說,寶寶我們去洗澡好不好,我們去外面玩滑梯好不好,這個時候寶寶都會很開心的答應,而不會再要手機了,和2歲的寶寶講道理我發現基本講不通,雖然你告訴他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動,有危險呀什麼什麼的,越是不讓動,寶寶越要動,這就是叛逆吧,因為在寶寶的世界裡充滿了好奇,只能用轉移的方式,但是又不能不和他講道理,不說寶寶永遠不知道,所以還是要和寶寶說,說多了,寶寶大一些了自然就懂了.這也需要大人去引導,需要有耐心.
至於很多寶寶會在超市商場為了要玩具呀什麼的,撒潑打滾,雖然我現在還沒有碰到這樣的事情,但是如果以後寶寶真的會這樣,也許我會選擇不理會他們,鬧夠了也許就會走了.
-
3 # 娃娃樂樂呵呵
寶貝叛逆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我們需要找到原因,然後幫助寶貝解決了她目前遇到的困擾,心情平靜之後,再去給她講應該怎麼做,千萬別直接去責罵。
-
4 # 紫蓮姐
回答:寶寶叛逆怎麼辦?我用真實經歷告訴你,我家也有一個叛逆寶寶,剛開始聽懂我說話就跟我反著來!看我練出來的管理方法還是挺管用,寶寶現在兩歲,聽話多了!
-
5 # 兒科楊大夫
我們常說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存在代溝的,主要是因為溝通出現了問題,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不能掌握正確的溝通方法所致。傳統的生硬的命令甚致粗暴的打罵,只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導致溝通失敗。
溝通的重要性
有句話說:講別人容易,說自己就難了。在我們內心煩燥、生氣時,與對方的交談通常充滿怨氣和指責。光是字首以“你”為開始的,就難免掉入下列貶損孩子的陷井裡。當我們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不斷地用貶損孩子的資訊,通常不會有什麼成效出現。因為,貶損資訊對孩子的自我價值將造成不良的影響。一個孩子成天被罵笨啊!呆啊!壞啊!日子久了,我想那個孩子要不笨都很難。被父母每天疲勞轟炸,漸漸地他會自我暗示自己是個壞孩子,是個懶惰蟲,是個沒有大腦的白痴。孩子的自信心被父母錯誤的資訊,一點一滴地踐踏著,孩子的人格無法朝向健康而完整的方向發展。因為,他缺少一份自尊、自我肯定與自得的傲氣。由於童年形成的自我價值會延續到成年的發展,那麼,自幼缺乏自信心將可能導致個人終生心理障礙。
科學溝通七大技巧
1.尊重孩子,千萬別笑他
孩子的世界與想法是和大人們不同的,除非孩子自己也在笑,否則別去笑他。尤其當孩子很認真地告訴你什麼時,你輕蔑或不相信的態度,只會傷害孩子,而且以後也不再跟你談了。 交談中的幽默是好的,是溝通中的最好潤滑劑,但要小心使用幽默,要看孩子能否瞭解幽默與取笑的不同。
2.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
當然,做父母的,不需要把心中的擔心,全部的向孩子去表明,這樣只會增加孩子擔憂的心理負擔,而且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但有時,在適合的時間和場合,不妨主動地與孩子分享一下 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對事情的看法,孩子當然也就比較容易向你訴說他的心情、感受與看法了。
3.身體語言的重要
目光的接觸、輕輕地用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將上身略為前傾地聽孩子講話等,這些小動作,皆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 當然,一定不要太心急,指望一坐下來,孩子就會滔滔不絕地開講,但是你可利用一些自然的身體語言,讓孩子知道,你已經準備好要和他“聊”了。
4.別問太空洞的話題
千萬不要問孩子一些太空洞的話題,譬如“今天如何?”“學校好嗎?”“今天你表現怎麼樣?”也別經常用,“為什麼?”因為孩子會不自覺地想保護自己。學著用一些日常生活來勾引出話題。孩子有興趣的電視節目或作業即是一個好開頭。
5.瞭解孩子的想法
大部分的時間,孩子只是想從他信任的成人中,確定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或者是隻想得到一定的認可,或者是想確認自己的想法是對的還是錯的,所以,家長們完全可在瞭解情況後,做個回答或支援。千萬不要自主引領孩子的思想。
6.騰點時間給孩子
曾經有一個母親,說她很珍惜接送女兒的時間。因為這個時間沒有其他孩子的介入,也沒有父親的吼叫聲。其實,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應該珍惜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畢竟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真是太少了。
7.讓孩子看到你無私的愛
自孩子小時,即讓孩子很清楚地瞭解到你是關心他的,是願意接納他的。 上面所談的,有些是說來容易做來難。但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隨時在意我們的身教與言教,孩子是不會太讓我們失望的。記住,身教永遠重於言教。
父母們與反抗期寶寶心靈溝通的幾點方法:1.合理滿足法,特別是對學習和探索環境的滿足;2.轉移注意法,在寶寶要做些危險的行為時;3.故意冷淡法,在惡作劇時;4.後果處罰法,只要寶寶犯了錯誤,都應或多或少讓其承擔些責任。
-
6 # 歡樂成長錄
人的一生有三個叛逆期,第一個叛逆期在兩歲左右,稱“寶寶叛逆期”,第二個叛逆期在7歲左右,稱作“兒童叛逆期”,第三個叛逆期在12歲到18歲左右。家長如能機智妥善的應對寶寶成長中叛逆期,不僅對孩子成長有幫助,而且對打造親密的親子關係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機智應對寶寶成長的小叛逆?家長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1、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第一個叛逆期“寶寶叛逆期”
心理特點:在這個階段,是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階段。孩子從出生時認為與母親是一個共生體,到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逐步學會與媽媽分離,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感受與他人分離的快樂,並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優秀的個人品質,但同時又離不開媽媽。
行為語言特徵:行動上,常常用“打人”來表達自己不同意,反對的態度;語言上,則開始說“不”什麼都是“不”,對人常用“我討厭你”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2、父母應對措施思想上的理解: 寶寶叛逆期其實就是慢慢學會分離走向獨立且又離不開媽媽的一個矛盾過程,明白了寶寶這一特徵,遇到孩子總說不和愛打人的行為時,首先要給予思想上的支援和理解。
語言上的支援:少下命令,多給選擇。這個階段的孩子,你若給他下命令,就算他本來願意按你的意思做,但一聽到命令的語氣,他就會立馬叛逆跟你對著幹,所以要非常溫柔的好好跟孩子說,同時給他幾個選擇,讓他自己選擇,增加他的獨立的成就感。
行為上的保障:這段時間的孩子即想離開媽媽的保護走向獨立,如果媽媽不照顧,他又會責怪媽媽不好。所以媽媽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要做到既要允許孩子冒險,又要確保孩子的安全。
3、爸爸的角色很關鍵當孩子從出生到還沒學會與生命中重要他人學會分離之前(重要他人,一般指媽媽),此時媽媽的陪伴和無條件的接納是孩子安全感和生存的重要條件,爸爸的愛只是輔助,但隨著孩子學會分離後,爸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性要遠遠超過爸爸,爸爸的及時讚美、肯定和鼓勵對孩子自信、自愛等價值觀的建立很重要,而且爸爸的一句話可能會抵過媽媽50句,所以爸爸要多時間陪伴孩子,給孩子鼓勵。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只是成長的一個標誌而已,只要家長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尊重他成長的規律,叛逆期就跟孩子的其他成長階段一樣簡單平凡,家長也不用如此緊張焦慮了。
-
7 # 寶爸鄉村記
寶爸寶媽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每次要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他就說不要,叛逆怎麼辦呢?
要點一:兩歲,正常叛逆階段。
先要看孩子的年齡階段,都知道兩歲左右的孩子是經常會說不要,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需要太在意,這只是每個孩子的正常發展階段,很快就會過去的。
要點二:父母示範正面的指令。
其次父母要在生活當中多多地去示範正面指令,常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不要跑、不要跳,那麼孩子接收到的就是不要,長此以往,孩子也就學習了常常和父母說不要,那麼父母可以怎麼說呢?父母可以在生活當中多多地告訴孩子,孩子需要什麼,比如輕輕地走、輕輕的說、安靜地吃飯,用這樣的語句讓孩子學習如何正面地去表達需求。
要點三:破解語言背後的密碼。
第三需要爸爸媽媽能夠成為破解密碼的小能手,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要多多地去觀察孩子說不要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有的孩子說不要,其實是在體會這個語言,有的孩子說不要,是和父母有情緒的對抗,有的孩子說不要,是真的不想做,只要爸爸媽媽能夠知道孩子說不要背後的原因和目的,才可以去幫助孩子。
總結:發現原因,幫助孩子,正面語言,表達需求。長此以往,會發現孩子說不要的機會少了,也就會學習如何用正面的語言去表達需求了
-
8 # 小胖講育兒
孩子成長呢,分三次叛逆期
第一次呢,是在孩子的2~3歲左右。
家長面對2~3歲的小孩,真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打又怕打壞了,罵他又聽不懂。
其實出現叛逆期,說明他長大了,有自己的主見了。家長教育時要有耐心,在可控的範圍內,讓他自己去探索,讓他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不要一昧按照家長自己的想法做。
第二次7~9歲,他們可能會經常挑食、看電視毫無節制、不愛收拾、總喜歡和父母對著來。這是因為他們進入學校後學習到了更多的知識,覺得自己是大人了,所以很想掙脫父母的掌控。
出現這種情況,父母不要過度的限制孩子的自由,還有和他有關的事情,也不要由家長完全包攬決定,而是要和他商量,像家裡的一些小事就可以問問他的意見。
第三次就是青春期,這個時期叛逆心理很強,他們被強力的力量控制,想法和行為產生極大的變化,如果家長強行管教,不進不會達成預期效果,還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
-
9 # 智慧思維社
孩子被鎖定在了叛逆行為模式之中,父母表現出不理解。孩子表現出更多的叛逆;父母以沮喪作為迴應,父母的沮喪引發孩子更多的叛逆。這種態度使得孩子感覺受到了更多的誤解,促使孩子運用其叛逆行為來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所指的是,不要爭做贏家。當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知道輸贏並不是很重要的,主要的是要尊重叛逆的孩子,儘量公平地對待他。
記得一點,去支援你孩子,不去發脾氣,孩子就會聽話而不會叛逆。
-
10 # 開竅九式
兩句話就可以解決:
第一句,換個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叛逆行為,叛逆本身是心智發展一個更高的程度表現,也是孩子機智的表現。
切記:在教養領域有這樣一句話“孩子生病,家長吃藥”。
回覆列表
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獨立意識越來越強,叛逆心也是如此。父母應特別注重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交流。
在學習中,認可孩子的學習熱情,肯定孩子在學習上的付出及價值。當孩子減輕了對父母的牴觸情緒時,他們便能很好地接受的父母在學習上給予的教育。
在生活中,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一些事情的決策中,讓孩子用存在感,培養他做一個有責任的人,有時候,責任感會讓一個人摒棄很多不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