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漩渦鳴人yy
-
2 # 小楊品史
秦穆公去世不久,秦國就開始和晉國死磕,這一打就是上百年。晉國充分發揮了中原霸主的影響力,號召諸侯討伐、封鎖秦國,再加上期間秦國沒有大作為的明君,慢慢就掉隊了。
一、秦晉交戰上百年,秦國越打越弱秦穆公去世不久,晉國違背盟約,率先發難,秦國反擊,之後來來回回打了上百年。
公元前620年,秦穆公、晉襄公去世後,晉國各方勢力為誰當君主發證了爭執。重臣趙盾打算立晉襄公的弟弟、身在秦國的公子雍,秦國很高興,派大軍護送公子雍回國;晉襄公的夫人打算立自己的兒子,經過一番較量,趙盾一方做出了讓步,為了防止公子雍作亂,晉國伏擊了護送公子雍的秦軍。
秦國自然不服,第二年就開始了軍事報復。之後幾十年,雙方來來回回的攻打對手,今年你伏擊了我,明年我就來找回面子。在相互攻打的過程中,秦國明顯處於弱勢:
首先,晉國當時是中原霸主,號召其他國家聯合攻秦。有名的就有兩次:公元前578年,晉國聯合齊、魯、宋、衛、鄭、曹、邾、滕攻秦;公元前559年,晉國再次聯合魯、齊、宋、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鄭等國攻秦。這兩次軍事行動,都深入了秦國的腹地,秦國損失慘重。
其次,秦國西部的戎狄實力還很強,趁機不安分起來。西部戎狄部落一向是秦國的死地,秦國先前在征服戎狄部落時,先後還搭上了三位國君的性命,秦武公、秦穆公等崛起後,才開始稍稍老實。秦國在和晉國死磕時,戎狄部落趁機崛起,比方說後來的義渠就是在這個時候壯大起來的。
二、晉國佔領崤函通道,封鎖秦國要想獲得中原諸侯的認可,就必須向黃河流域發展,楚國如此,秦國也是這樣做的。
自從晉獻公假道伐虢、佔領虢虞兩國後,就徹底控制了崤函通道,將秦國牢牢鎖死在西部。
晉國的封鎖是全方面的:
首先是控制經濟。中原國家、商人要想和秦國做貿易,就必須經過晉國的關卡,層層賦稅阻礙了秦國的貿易活動;
其次是控制人才。中原士子進不去,秦國百姓出不來,秦穆公去世到商鞅變法前,幾乎沒有優秀的人才進入過函谷關;
最後就是控制輿論。大肆宣傳秦國的野蠻風俗,比方說兇狠野蠻、居家同住、殉葬等。
任何時代,一個國家缺乏足夠的外部溝通,都會越來越弱,大清帝國如此,秦國也是這樣的。
三、臣強君弱,秦國內亂不止春秋末年,各大諸侯國陷入了和周天子一樣的困境:大夫實力強大,威脅國君的地位。
最有名的就是: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秦國掌權的是一些庶長,自秦共厲公後,一度架空、甚至誅殺國君,君臣矛盾尖銳,國家陷入了困境。
(庶長權力過大,國君駕馭不住朝廷)(意同)
秦躁公在位時,指揮不動群臣,義渠國一直攻到渭河流域,秦國才開始反擊,躁公在極度鬱悶中離開了人世;秦懷公更是倒黴,做了幾年傀儡後,乾脆被庶長鼂逼得自殺了。
直到秦獻公上位後,才慢慢改變了這種局勢。
秦國衰弱的啟示:1、不要輕易招惹強大的對手;
2、兩線開戰後果很嚴重;
3、內部矛盾比外敵更可怕。
參考資料:《史記·秦本紀》《史記·晉本紀》
-
3 # 月明如昔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對於秦國是春秋四大強國這一點有爭議,比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有載:
晉、楚、齊、秦,匹也。
這裡就說的秦國是春秋四大強國之一,之所以說這一說法有爭議,是因為越國是春秋最後一個稱霸的諸侯國,所以又有了春秋四大強國的另一說法:晉齊楚越!正因為有爭議,所以秦國春秋強盛的時間很短,接下來我們可以具體分析一下。
外臨強敵秦國實際上從來沒有 稱霸,其在春秋最顯赫的穆公時代也就是稱霸西戎,拓地千里!一直被晉國壓制在倄山以西。雖然穆公也為稱霸作出過努力,多次派遣孟明視等大將伺機東出,但是也多次全軍覆沒,大敗而回!
到了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中原變換:吳師破郢、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秦國仍然被中原各國看不起,因為三家分晉後,以魏國為首的三晉,多次攻打秦國,日子更不好過,甚至吳起在陰晉一戰率領五萬魏武卒大敗秦軍五十萬,差的逼得秦國亡國滅種!
地緣條件秦國雖然有函谷天險等良好的地理優勢,但導致各國不容易攻打的同時,自己也相對封閉,遠遠落後於中原文明,人才甚少,穆公百里奚之後,秦國數百年間銷聲匿跡,再無明君賢臣!而攻打下來的西邊土地,未得到有力開發,非常貧瘠!
人才機制前面說了,因為地緣劣勢,文化落後,本土沒有人才,又鮮有雄才大略之君。這時或許有人說可以引進,我可以明確和大家說行不通,因為這時的秦國和商鞅變法之後開明的秦國完全不一樣,在穆公死後,曾頒發詔書讓百里奚等名臣殉葬,試問東方六國有哪個國家的人才願意去送死?
所以秦穆公之後到商鞅變法的幾百年間,地處偏僻,政治體制落後,又鮮有雄才大略之君,加上外臨強敵,怎麼可能強的起來?
-
4 # 這些歷史要讀
秦國在春秋後期的衰落,真可謂是“成也穆公,敗也穆公。”
事實上,縱觀整個春秋時期,秦國真正崛起成為有影響力強國的時間並不長,基本上就是在秦穆公時期。
秦穆公在位期間,廣納賢士,並且大膽任用非本國的人才,首開秦國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秦穆公的感召之下,素有“五羖大夫”之稱的百里奚、相馬專家伯樂及九方皋、蹇叔、由余等名臣能臣,紛紛投奔秦國。
也正是在這些優秀人才的輔助下,秦穆公對秦國軍政進行全面的改革,使得秦國國力迅速提振,並開始積極參與中原爭霸,進一步提升秦國的影響力。
秦穆公為了與強鄰晉國交好,娶了晉獻公之女,並且先後擁立晉惠公、晉文公,穩定了晉國的局勢。期間又擊敗晉國,俘虜晉惠公,並一舉消滅了周邊的梁國、芮國、滑國等小諸侯。
後來,雖然秦國在崤之戰和彭衙之戰中,接連被晉軍擊敗,秦軍三將被俘,全軍覆沒。但在東進之路被晉國堵死後,秦穆公便掉轉槍頭向西發展,最終讓秦國稱霸西戎。秦穆公時期,是秦國在春秋時期國力最強勢的時代,史稱“益國十二,開地千里”,成為僅次於晉、楚、齊的第四大強國。
然而,伴隨著秦穆公的離世,秦國的強盛也旋即煙消雲散。而這其中的原因,除了後世的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錯誤的堅持攻晉之策,造成了國力的消耗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穆公臨終前的作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殉葬三良”。“三良”就為子輿氏(一說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
《左傳》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華人哀之,為之賦《黃鳥》.......此三者皆為賢能之臣,本可作為秦國的棟樑之才,為後代君王所用,延續秦穆公的霸業。然而,秦穆公臨終前,卻直接將這三良也一併帶走。秦穆公這一做法,讓秦國百姓都深為惋惜,所以才寫下了《黃鳥》一詩。
也正是因為這樣,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也隨著他的死而偃旗息鼓,沒能有效的延續他在位期間的政令。所以,秦國在秦穆公死後快速淪為二流國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秦穆公造成的.......
回覆列表
其實早在春秋早期,尤其是秦穆公的時代,秦國的衰落是註定的事情,為什麼有一箇中原大國一直阻擋在他的面前,這個國家就是晉國。
當然也有人說這個晉國不是被秦穆公摁在地上揍嗎?為什麼後來這個國家決定秦國最終衰敗的?其實對於秦國來講,他所在的地方是西方邊陲,進入中原幾乎就只剩下一條通道,就是透過晉國才能夠進入中原,才能夠去掠奪更多的土地和資源,去強大自己的國家,這個是司馬錯的強國論!
對於秦國來說,這場戰爭,要打就必須得打得驚天動地,否則陷入消耗戰,身處中原地區國綜合國力更加強大的晉國將會佔據優勢,秦國跟晉國打消耗戰簡直就是找死!
要想解決掉目前這個困境,只有兩個方法,第一,突襲開戰!也就是說我跟你開展之前,我不跟你說,透過突襲開戰的方式瞬間廢掉你一半的戰鬥力,揹著我奪取初入中原的通道,這樣的話,vivo接下來入主中原做一個準備,或者我一舉癱瘓掉你的指揮系統和政治系統!讓你徹底報廢,這樣的話接下來沒有一個強大的晉國擋在我的面前了!
但是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發生,而且自秦穆公死了之後,這種事情根本就不可能發生,為什麼秦穆公雖然透過數次努力終於擊敗晉國的軍隊,但是晉國在這之後建立了桃林要塞,桃林要塞的建立基本上就標誌秦國接下來東出無望!這麼一個釘子和這麼大一片緩衝地區,秦國想要突襲開戰,不可能,秦國必須要和進國陷入消耗戰消耗戰誰佔優勢?
第二個辦法,外交策略!也就是說我透過聯合其他的國家一起去攻打晉國,把這個國家先給支剪掉,只要這個國家不打在我的面前之後所有的一切都好說!
要想使用外交策略有兩個辦法,第一要有像張儀或者是像公孫衍這樣專門的外交大師!我曾經在《戰國策》縱橫家這一篇裡面說到過張儀的連橫之策必須要有專門的人才從中調停,分析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關係,並且做出最正確的判斷,也就是說當時的秦國實際上就是在走鋼絲,保持平衡的人就是張儀!沒有張儀,秦國的連橫之策根本就不可能成功,那簡直就是笑話!
第二個方法就是像範睢這樣的,能夠總結出一套大道至簡的外交策略,也就是遠交近攻!
那有人就會說了,秦國難道不會去求賢若渴的迎接其他國家的人才嗎?秦穆公的鍋,或者說這個鍋實際上秦穆公不用背百分之百,但他也得背個六成!到底是什麼事情刺激了當時其他國家的人才的,殉葬!
這件事情說實話真怪不了請木工,這是秦國傳下來的規矩,你秦穆公雖然天生雄才大略,但是也管不了這麼細的東西,也怪不了自己的身後事!結果一大堆的能成干將跟著秦穆公一起殉葬,我到你這兒來求一份職業啊,不僅活著的時候高風險,你死了之後我還得陪著你一起去殉葬!誰願意到你這兒來任職啊?誰願意到你這兒來當官吶?並且從東方跑到你這兒來得要路過幾個國家,而且層層盤查誰願意過來?
所以商鞅變法有兩個基本前提,必須要知道第一,晉國滅亡!哪怕魏國的實力再強三個國家就是三個國家,不可能抱的就像一個拳頭一樣!滾會有縫隙,這樣的話方便東方的人才流入秦國,方便秦國開啟自己的大門,第二!秦國必須要對來自於東方的人才!擺出一副求賢若渴的姿態,並且給他至少生存上面的保障!
沒有這兩條,你想商鞅變法,不可能人家來都不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