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仙兒菲
-
2 # 大鬍子和小綿羊
我喜歡《斷背山》。
太經典了。李安用西方的敘事方法講述了東方的細膩情感。李安曾說:每個人心裡,都有座斷背山。當時完全不懂這話是什麼意思。
那一年《撞車》成了最佳。《斷背山》卻失之交臂。那時我還年少,看了電影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胸口都悶悶的不舒服。這就是所謂的“後勁兒”吧。
1963年的懷俄明,傑克和恩尼斯在斷臂山下的農場相識,開始了這一段長達一生的感情糾葛。嗯,長達一生,直至傑克死去。
恩尼斯從來都不會像傑克那樣。性格使然,前者不善表達,後者坦率直白。他們誰都不比對方愛的少。只可惜,他們出生在不對的年代。
初次分別,傑克從後視鏡裡看著孤單的恩尼斯,他心裡的不捨溢於言表。恩尼斯拐進衚衕,難過到乾嘔。之後的重逢,恩尼斯在郵局門口收到傑克的明信片,身後一輛卡車挺著。彷彿就是傑克,觸手可得。
他喝了一瓶又一瓶啤酒,卻掩飾不了內心的激動,他翹首以盼,等著他的傑克。於是有了那一幕樓下的擁吻。傑克沒有想到恩尼斯也是如此想念他。
我看過原著,文裡寫到,恩尼斯太過忘情,虎牙硌破了嘴唇都不自覺。好巧不巧,恩尼斯的妻子看到了這一切……
他們再次回到斷背山,一起去釣魚,一起游泳。只有在這裡,他們,才是他們。後來恩尼斯離婚,傑克以為終於可以如願,兩人終於能一起離開這裡,在一起生活了。可是最後恩尼斯沒有答應,傑克失望的哭著走了。
多年後他們再次見面,人已是中年,斷背山下的湖邊,他們起了爭執,因為傑克去墨西哥做了不該做的事兒。他想要的安穩,恩尼斯沒給他,他希望知道如何能戒掉恩尼斯。最後恩尼斯難過到虛脫。
這樣的痛,誰能理解?能體會的,又有幾個人呢。
恩尼斯收到退回的明信片,身後一輛卡車呼嘯而過,恩尼斯低頭看,郵戳上寫著收件人已離世。傑克跟那輛卡車一樣,離開了。
恩尼斯德夢魘再一次出現,他想到了小時候看到的那個被人打死的男同性戀屍體。
恩尼斯去探望傑克父母,看到了當年他送給傑克的小木馬。在衣櫃裡,他也找到了當年山上放羊時穿的格子襯衫,他一直以為丟了,原來是被傑克帶走收藏了。他先是一震,然後輕輕拿起那兩件襯衫,放在胸口。想找回傑克身上的味道,可是徒勞。
當年我看到這裡就已經哭的不行了。
現在回頭看看,不禁想問一句:你心裡有那座斷背山嗎?如果你是主人公,你又會怎麼做呢?
我?
我肯定跟傑克走了。走的遠遠的。
人這一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也就那幾十年。與其隱忍的咬牙,不如放肆的大笑。
話是這麼說,可真正能放得下的,又有幾個呢。
影片最後,恩尼斯扶正了那張斷背山明信片。之前是傑克的外套在外,他的襯衫在內。現在反了過來,恩尼斯的襯衫在外,傑克德襯衫在裡面。他看著那兩件襯衫,雙目含淚,哽咽道:“Jack, I swear…”
傑克只想他們兩個人在一起生活。恩尼斯卻顧慮的太多,一次又一次。
他們是幸運的,遇到了最愛的那個人;但同時又是最不幸的,他們除了這個斷背山,再也沒有其它的了。多麼可悲。這部電影裡,真正讓人跟著開心的情節不多。像是主題曲《A love that will never grow old 》,深情裡夾著酸澀,是那樣無可奈何。
導演真的是用心了,電影裡的各個細節都處理的很到位。各種“有心無意”的隱喻真的是讓人佩服。
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10多年。不敢再看第二遍,僅憑記憶寫出這些,可見這部電影給我留下的烙印之深。
《春光乍洩》,雖然題材相同,但那個片子太過壓抑了。濃郁的色彩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記得結尾時夕陽下黎耀輝跟幾個人在踢球,刺眼的夕陽正對著鏡頭,連黑色的剪影都分辨不清,還有最後的臺北夜市亂糟糟還吵鬧。
《斷背山》更像是一壺烈酒。“愛過,知情重;醉過,知酒濃。”
願世間少一些遺憾,多一分美滿。
回覆列表
《春光乍洩》吧,《斷背山》當時也看了,但那種惋惜僅限於對於兩個牧羊人處於孤獨的狀態偶然產生的短暫愛情的同情。
而看《春光乍洩》的時候對於生命的可貴,世事無常以及各種想法摻雜在裡面,加上兩個男主都符合我的審美,又是華人,更有一種代入感,相對符合個人傾向。
最喜歡的橋段就是兩個人在客廳跳舞。當然令人難忘的還有年輕的張震。
其實兩部電影都還不錯,只是個人傾向於喜歡《春光乍洩》
從畫面風格到人物設定以及臺詞,無一不留空白,這種留白反而讓作為觀眾的菲更加投入的觀看電影。不多說,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