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編劇周七月

    好編劇一定要懂生活,即使是《星球大戰》《復仇者聯盟》《貓和老鼠》……那些活物(神、鬼、畜)之間的關係還是人的關係。但寫生活題材的未必是好編劇,比如現在某些電視劇。

  • 2 # 風起雲湧心動

    可憐蘇州美如畫,

    一夜蘇州變許州,

    可嘆江南水鄉美,

    更令許州變滸州。

    可恨許女辱大義,

    州官無力悄無聲。

    可悲百姓如螻蟻,

    蚍蜉也要憾大樹。

  • 3 # 鄉村生活美食記

    為什麼說生活是最好的編劇,可以看看下面我的一些故事經歷!

    在校時,幻想過無數種畢業後的情景,唯獨遺漏了現在這種。從實習的公司裸辭,借住在朋友的宿舍裡,投出去的簡歷幾乎沒有迴響。

    辭職之前,有經驗的同事千叮萬囑,千萬不要裸辭,找到工作再走。我還是憑著一腔熱血,懷著對生活的期盼,提出了辭職。公司比較小,手續很簡單,從跟人事確認辭職到所有的工作交接,公共物品歸還,總共不到半個小時。

    八月,尷尬的求職期。

    九月,企業為注入新鮮血液,開啟新一年的秋招。

    獨留八月暗自憂傷。

    有同事問,為什麼走的那麼決絕,這個時間段工作不好找。我說了句,因為遲早都要走的啊,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

    辭職的想法是突然的,如果沒有那一次面談,或許我還在溫水裡待著。所以離職的念頭一旦產生,我就沒法繼續像以往那樣“欺騙自己”。

    或許現在不是最好的結果,但也感激這些經過,讓自己更清楚前進的方向。選定目標 ,奮力啟航。

  • 4 # 阿貂說話

    先說國內的例子。當年《歡樂頌》播出的時候,樊勝美與父母、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成為了熱議話題,隨後《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安家》裡的房似錦,都有相似的經歷。

    重男輕女的問題,在電影《唐山大地震》裡已初見端倪,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網友們對父母的偏愛之事紛紛現身說事,每篇帖子都令人唏噓。去年是《天長地久》更是講述了一個時代的隱痛。

    今年的4月23日,一部叫做《江南女兒》的紀錄片悄悄上線,在30分鐘的時間裡,講述了一個安徽女孩到江陰尋找親生父母的故事。執著地尋求,或許尋到的是一個已知的絕望答案。抱頭痛哭的同時,是幾十年空白帶來的尷尬。

    即使有養父母視若己出的疼愛,又尋找到親生父母求得一個“根”,但是生命似乎一開始就被迫殘缺,無論如何尋找,都似乎缺了點什麼。

    據民間機構統計,70年代末80年代初,僅江陰就有將近2萬名女嬰被遺棄。電影裡只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生活難道不是更殘酷嗎?

    再看國外的例子。

    真實案例裡,最小的妹妹是因偷食被長子毒打致死,次子也早已病死。所有孩子沒有戶籍,從來不曾上學,無人知曉地死去。相較而言,是枝裕和似乎已經很剋制了。

    南韓電影《熔爐》講的是來自首爾的老師,發現霧津一所學校的聾啞學生長期被侵害的秘密。

    電影之外,這是改編自2005年光州一所聾啞障礙學校的真實事件,當時從校長到老師10多人,從2000年開始對住宿的聽障生施暴或性侵,受害學生年齡範圍7—20歲。

    但南韓國家人權委員會只舉報6人,4人受到司法審判,而且二審出現大逆轉,被審批的幾人與被害者家屬達成協議(使用公款)而被判緩刑獲釋。

    女作家孔泳枝根據調查,將該事件改編為小說《熔爐》,後來演員孔侑推薦所屬公司拍攝了同名電影。

    電影上映後,南韓國會以207票透過,1票棄權壓倒性透過“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爐法”,同時也催生了“熔爐防治法”——《社會福祉事業法》修正案。

    這部電影,在上個月再次被衝上了熱搜。

    有網友說,絕望的不是電影,是生活本身。

  • 5 # 名著哥著名

    話說人生如戲,生活就是最好的編劇。

    看戲,觀眾從中感受悲歡離合;而在生活中,觀眾親歷著悲歡離合,比劇中更加刻苦銘心。

    電影可以回放,所以你懶得回放;生活不能回放,處處是時不再來的憂傷。

    除了將人生比作戲之外,人們還常常說人生如夢。

    不管是戲還是夢,都是以一種難以把握的事體。

    於是詩人馮至有一首哲理詩講到:“

    看/在秋風裡飄揚的風旗/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體/讓遠方的光/遠方的黑夜和些遠方的草木的榮謝/還有個奔向無窮的心意/都保留一些在這面旗上”,他看到了一面旗幟隨風飄揚的瞬間,把握住了光、黑夜、草木榮謝和無窮的心意,但當風過,旗幟不再飄揚,所有一切都蕩然無存。如此,旗幟就哪裡可以真的把握住什麼?那我們的生命呢,我們能真的把住什麼嗎?

    馮至又說:“我們空空聽過一夜風聲,空看了一天的草黃葉紅,向何處安排我們的思、想?但願這些詩象一面風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體。”馮至最後希望他的詩可以比他的生命更長久,這其實是很多文人的想法了,古詩有云:“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這是文人的答案:人生如夢,但願文章永存。但最近看來,文人的想法有哪裡能完全實現?新發現古本的《道德經》和我們讀的《道德經》有不少“一字之差”卻意思大相徑庭的情況,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人也一樣。

    回到最初的問題:說生活是最好的編劇,生活這個劇本最佳之處正在於它的不可預見性,充滿未知,悲觀的人會說,生活在玩兒我;樂觀的人會說,生活真好玩兒!

    聯想一下經典美劇《權力的遊戲》,它的最終章出來之前,全世界都在猜測它的結局走向,樂此不疲。正是因為權遊的編劇和馬老爺子總是出其不意,比如權遊震驚了世界的“血色婚禮”,所有的主角一下子幾乎全部交代了。正是這種極具張力的未知性,調動著人的胃口。

    當然,人們的生活都是渴望安定的,而宇宙有一個無序的熵(《時間簡史》),說生活是最佳編劇的人要麼是發現了生活的精彩,要麼正感受著生活的傷痛。不管是哪一種,都稱不上好,祝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找影視資源?